西汉竹简乌傅(赋)


神乌傅(赋)长 2 2 厘米,宽 0.9 厘米。1993 年3月出土于连云港东海尹湾汉墓中,傅的竹简共 21 枝,全篇约六百四十余字。


竹简《神乌傅》作于西汉成帝永始年间(公元前16—前13年),1993年在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汉墓出土。六号墓出土的部分简牍,其中编号114至133的简牍,是一篇存664字的《神乌赋》——简牍“赋”书作“传”(也有学者认为“赋”应作“敷”,“赋”、“傅”都是假借字)。据同墓所出木牍上面的明确纪年,可知墓主人的下葬时间为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从尹湾汉墓中共出土简牍157件,所载汉字约4万。《神乌傅》的书体为草隶,内容是一篇基本完整的文学作品,它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故事。《神乌傅》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和书法界的极大兴趣,它给我们展现了西汉晚期隶书的真实面貌。


  《神乌傅》是一篇文学作品,所讲的故事是:雌、雄二乌阳春三月在官府前面的高树上筑巢,巢未筑好,遇到盗鸟来偷窃,雌乌与盗鸟由论理争辩至于搏斗。雌乌被盗鸟击伤,冤屈难伸,求助无门,遂断然求死,而雄乌也决心殉情。雌乌不同意,要求它迅速逃走,将来再婚,并希望后母能照顾好儿子,说完便自杀了。雄乌大哀,无可奈何,终于远离家园,高翔而去。这篇赋运用对话形式叙述故事,对话有论辩性质。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这位不知名的书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极为精彩的书法作品,使我们越看越有味,百看不厌。它的篇名“神乌傅”三个字,是用楷隶写成,和东汉碑刻上的隶书没有什么不同,它的内容文字用草隶写成,里面间有少量行隶。从这里可以断定,至少在西汉晚期,隶书已经是楷隶、行隶、草隶各体完备,完全成熟的字体系统了。


  古代书字体虽然很美,但难写难识,使用起来并不方便。逐渐简化、方便化是任何文字发展变化的规律,隶书就是这样出现的。隶书(古隶)先是与篆书同时使用;然后形成了独立的隶书字体,民间和官方简牍上使用隶书,正式场合钟鼎及刻石上使用篆书;最后隶书逐渐取代了篆书,形成了完整的隶书文字系统,简牍上使用草隶、行隶,刻石上使用楷隶。


  原来人们一直认为隶书的成熟在东汉时期,汉简的大量出土,把这个时间提早到了西汉时期。西汉时隶书已被人们熟练掌握,并在长期使用中逐渐找到了隶书书法艺术美的表现方法。那时隶书艺术美是极其丰富多彩的,特别是草隶和行隶,它们那婀娜多姿的结字和用笔方法给人们以无限的美的联想,其中许多美学思想也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这就是《神乌傅》会受到当代人关注的原因。


  《神乌傅》的书体有人认为是章草,笔者认为它是比章草要早的草隶。虽然它里面有些字和部首的草法和章草很相似,如“走之”、“口”等,但从整体上看,它的草法变化非常灵活,有的字有几个不同的写法,其用笔、结字和章法更是开合自由、不拘一格,远没有达到章草那种规范程度。章草是草隶高度规范化的产物,是在东汉时期才定型的。章草固然也有它的美,但章草的出现乃至推广,也限制了草隶多样化的发展。正因为《神乌傅》是早期的草隶,它呈现给我们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稚拙美。


  《神乌傅》的书法很有特点,它虽然写在宽度不足一厘米的小小竹简上,但其用笔之精到使人叹为观止。那富有弹性的笔画,虽细而不柔弱;横画捺画的波势带有明显的隶书特征又富于变化;一些特意加粗的笔画不但不嫌臃肿,反而表现出厚重的力度;一些竖画立下的长笔及向斜下方的拖笔使章法疏密有了变化,整篇作品更加生动。这些特点,在临写时仔细揣摩,好好把握,一定会对我们隶书的创作以有益的启迪。


  《神乌傅》的临写可收可放,可大可小。如按原字大小或稍微大一些来临,可以更接近汉简的原貌,表现出它那精巧灵动的特点,从中体会到汉简的气息和古人用笔的技巧。如果放大来临,也很流畅大气,没有丝毫局促生硬的感觉,会给写大字隶书注入新鲜的元素。


  隶书在书法史上从汉代以降两千年来,基本上是以隶楷书法为主,都是以汉碑刻石上的隶书为范本。人们也想在隶书创作上求新求变,但多少年来无大的超越。像《石门颂》那样较为灵活一些的楷隶在一段时期受到书法界的青睐,就是这种求新求变思想的反映。近代以来,随着汉代竹简的大量出土,人们看到了汉代书法的更多的面貌,原来汉代还有这么多精彩的草隶和行隶,可以供我们欣赏、研究和临摩。大量汉简重见天日,走入我们的视野,必将带给当代隶书创作创新以极大的促进。


  现在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学习汉简对隶书创作的促进作用,并已进行许多有益的实践,给隶书面貌带来清新的气息。草隶、行隶不但可以以新的书体进行书法创作,还可以把它们的因素注入楷隶的创作中去,会使隶书整体面貌更加生动多姿,出现更加广阔的前景。




西汉竹简神乌傅(赋)



























释文:
神乌傅


  惟此三月,春气始陽。众鳥皆昌,執(蟄)虫坊皇(彷徨)。蠉蜚(飛)之類,烏最可貴。其性好仁,反餔於親。行義淑茂,頗得人。  

歲不翔(祥),一烏被殃。何命不壽,狗麗(遘罹)此□(咎)。欲勛(循)南山,畏懼猴猨。去色(危)就安,自詫(詑)府官。高樹綸棍(輪囷),支(枝)格相連。府君之德,洋洫(溢)不測。仁恩孔隆,澤及昆虫。莫敢摳去,因巢而處。为狸□(狌)得,圍樹以棘。
  道作宮持(塒),雄行求□(材)。雌往索菆,材見盜取。未得遠去,道与相遇。見我不利,忽然如故。雌鳥發忿,追而呼之:“咄!盜還來!吾自取材,於頗(彼)深萊。止(趾)行(胻)胱腊,毛羽隨(墮)落。子不作身,但行盜人。唯就宮持(榯),岂不怠哉?”盜鳥不服,反怒作色:“□□泊涌,家姓自□。今子相意,甚泰不事。”亡烏曰:“吾聞君子,不行貪鄙。天地綱紀,各有分理。今子自己,尚可為士。夫惑知反(返),失路不遠。悔過迁臧,至今不晚。”盜鳥潰然怒曰:“甚哉!子之不仁。吾聞君子,不意不□(必)。今子□□□,毋□得辱。”亡烏沸(怫然)而大怒,張日(目)阳(揚)糜(眉),愤(奮)翼申(伸)頸,襄(攘)而大……迺詳車薄。女(汝)不亟走,尚敢鼓口。”遂相拂傷,亡烏被創。随(墮)起擊耳,昏不能起。賊曹捕取,系之于柱。幸得免去,至其故處。絕系有馀,紈樹欋梀(跼躅)。自解不能,卒上傅之。不□他拱,缚之愈固。其雄惕而驚,扶翼伸頸,比天而鳴:“蒼天,蒼天!視颇(彼)不仁。方生產之時,何與其□?”顧謂其雌曰:“命也夫!凶浮泭(桴),愿與汝俱。”雌曰:“佐子佐子!涕泣侯下:何□亘家,□□□已。□子□□,我□不口。死生有期,各不同時。今雖隨我,將何益哉?見危授命,妾志所待。以死傷生,圣人禁之。疾行去矣,更索賢婦。勿聽后母,愁苦孤子。詩云:营营青蝇,止于干(樊)。幾自(岂弟)君子,毋信儳(讒)言。惧惶向論,不得極言。”遂縛兩翼,投于汙(污)則(厕)。支(肢)躬折傷,卒以死亡。其雄大哀,□(躑)躅非回(徘徊)。尚羊(徜徉)其旁,涕泣從(縱)橫。長炊(歎)泰(太)息,憂□(懣)號呼,毋所告訴。盜反得免,亡烏被患。遂棄故處,高翔而去。
  《傳》曰:“眾鳥麗(罹)于羅罔(網),鳳皇(凰)孤而高羊(翔)。魚鱉得於苾(笓)笥,交(蛟)龍執(蟄)而深臧(藏)。良馬仆于衡下,勒靳(骐骥)為之余(徐)行。”鳥獸且相懮,何兄(況)人乎?哀哉哀哉!窮通其菑。誠寫懸以意賦之。曾子曰:“烏(鳥)之將死,其唯(鳴)哀。”此之謂也。
  □:简内缺字():括号内的文字为正确意义的汉字


(附)神乌傅通假字一览

衆鳥皆昌:昌,通“唱”。
執蟲坊皇:執,通“蟄”;坊皇,通“彷徨”。
欲勛南山:勛,通“循(巡)”。
去色(危?疑五笔打错)就安:不用五笔的,本是“色”。有可能书手抄错,也可能本就是“危”字(两字古字形太接近)。

自詫官府:詫,通“托”。
高樹綸棍:綸棍,通“轮囷”。
洋洫不測:洫,同“溢”。
爲(wei去声)狸狌得:狌,原篆从犬从聖。
道作宮持:宮持,当读为“宫室”。泛指家居。
於頗深萊:頗,通“彼”。
天地剛紀:剛,通“纲”。
盜鳥嘳然怒曰:嘳,通“愦”,乱也。
亡烏沸然大怒,張目陽麋,噴翼申頸:沸,通“怫”;陽麋,通“扬眉”;噴,通“奋”;申,通“伸”。
隨起擊耳:隨,通“堕”。
扶翼申頸:扶,通“抚”;申,通“伸”。
視頗不仁:頗,通“彼”。
涕泣侯下:侯,疑读为“翭”。
《詩》云:‘云云青蠅,止於杆。幾自君子,毋信讒言!’:《詩》,即《诗·小雅·青蝇》;云云,传世本作“营营”;蠅,原文作“绳”;杆,传世本作“樊”;幾自,传世本作“岂弟”;毋,传世本作“无”。
長炊泰息:炊,通“吹”;泰息,“太息”。
憂懣唬呼:懣,原篆从心免声;唬呼,读为“号呼”。
鳳皇孤而高羊:羊,通“翔”。
交(蛟)龍執而深臧(藏):執,通“蛰”。
勒靳爲之余行:勒靳,通作“骐骥”;余,通“徐”。
以意傅之:傅,通“敷”。


尹湾汉简《神乌赋》补译介

刘奉光


提要:尹湾汉简《神乌赋》叙述了雌乌鸦与盗鸟格斗致伤,与雄乌鸦诀别的故事,反映了躲避强敌、与世无争的道家思想。本文给残简缺字以文学性臆补,贯通译介,实为掇拾大家余意而补阙疑。

关键词:尹湾汉简 神乌赋 道家 委曲自保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993年2月至4月,连云港市及东海县博物馆考古队发掘了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的汉墓群,其中M6号墓出土简牍近6万字:其竹简133枚,文字内容为《起居记》、《刑德行时》、《行道吉凶》、《神乌赋》;其木牍23件,文字内容为集簿、东海郡属县乡吏员升迁簿、东海郡吏员考绩簿、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神龟占卜法、元延元年至二年历谱、元延三年日书、衣物疏、赙赠名簿等。另有M2号墓出土遣策木牍一件。根据多片木牍上所记年代“永始二年”、“永始四年”、“元延元年三月十六日”及《起居记》,可以确定M6墓主下葬时间为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根据木楬和遣册文字,可知M6墓主为师饶,字君兄,官东海郡卒吏、五官掾、功曹史。

尹湾汉简最有文学价值的是《神乌赋》,今据诸家释文,一次性简化楷定全文如下。其【 】内文字乃拙人文学性臆补,专为贯通文意而设,不足考据。


  《神乌赋》译文


其译文为:


时在三月,春色渐浓。众鸟欢唱,蜇虫始动。

飞禽之类,乌鸦可敬。其性孝仁,哺养老亲。

情义厚重,似有人心。今年不吉,一乌伤亡。

为何短命,糟此灾殃。想去南山,害怕猴猿。

避危就安,筑巢府间。树如谷仓,枝叶相连。


府君恩德,深不可测。仁恩隆重,惠及鸟虫。

不敢驱逐,垒窝栗树。为防狸性,围树以荆。

说要建宫,雄乌觅材。雌乌求料,见树被盗。

盗末远去,与雌相遇。"盗乌见我,先慌后定。

我愤我怒,追赶呼吁:'盗还我材!我劳我得,

取自篙莱。


腿脚鳞裂,羽毛脱落。你不劳身,盗取它人。

虽居宫室,岂可安息"盗鸟不服,恼羞成怒:

"山海伊始,家即在此,看作之意,荒谬悖理"。

乌鸦叹曰:"吾闻君子,不贪不鄙。天地王法,

各循其理。今你自新,仍为高十。迷途知返,

回头是岸。


弃恶从善,于此不晚。盗鸟忿忿,咆哮怒骂:

"你太不仁。吾闻君子,不猜不疑。你却狂妄,

冤枉邻里。赶紧回去,莫讨苦吃!


乌鸦愤怒,扬眉张目,伸颈腾飞,大嚷大呼:

惯偷屡屡,纪录在簿。你不快走,竟敢还口"。

遂相搏杀,乌鸦败下。


盗鸟再击,致其昏迷。乌鸦被捕,系于树权。

幸得逃脱,挣扎回家。绳索长乱,缠于树枝。

不能自解,飞则缚之。无法松弛,愈紧愈急。

雄乌惊悉,伸颈拂翼。上下鸣叫:"苍天神忯(qí),

彼不仁义。春生万物,何难我妻!"痛告雌乌:

"此乃命矣!


吉凶流浪,与你一起"。雌乌哭诉:"抚育孩子!"

血泪啼泣:"何不虑家!我已将死。养子教子,

我将不及。死生有期,各不同时。


今虽随我,将有何益!临危授命,贱妾心意

以死伤生,圣人禁止。疾速飞去,再寻贤妻。

毋偏后母,委屈孤子。



诗经》有言: '云云青蝇,止于杆',

讥讽'君子,勿信谗言'。惶恐议论,难尽言传"。

遂束两翼,自投污泥。肢折体伤,终以死亡。

雄乌大哀,左右徘徊。辗转其侧,涕泪满怀,

长吁短叹,难于割爱。忧愤号呼,无处讼诉:

"盗乌逍遥,亡乌含屈"。遂弃旧巢,携子而去。


传日:

众鸟被网罗捕获,凤凰孤傲高翔。

鱼鳖被笓笱禁锁,蛟潜伏深藏。

良马死于车下,骐骥漫步游荡。

鸟兽且争利斗殴,何况人为财亡。

可悲啊可悲!


过分追求必遭殃。诚心写作悬挂,

志意附于文章。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哀",

实指此事。


此赋649字,创作于西汉后期之前,早已亡佚,今幸复得,为中国俗文学史补写了光辉篇章。

此赋的思想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大千世界弱肉强食的普遍原理,警示人们在强敌面前要躲避退让,委曲自保,否则便可能招致灾祸。其结尾评传则将此思想升华于道家范畴,主张人要学习凤凰、蛟龙、骐骥,藏锋不露,与世无争,于淡泊清静中追求自我的安逸与高雅。这是在战乱不息、痛定思痛后的总结和创意,是人类收敛型文化的典范。对于革命运动,它是一个反悖;对于守成事业,它是和平、安定、团结的箴言。

此赋的艺术成就是简明通俗,寓教于事、情。它不追求汉大赋磅礴恢宏的气势,也不拘泥《诗》、《骚》典雅精巧的文笔。它只是朴实无华的顺口溜,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其末尾说:“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哀’,此之谓也”。
就此看来,它应产生于春秋时代曾子之前的民间,未登大雅之堂,却一直在口述传抄。它为墓主所深爱,引为座右铭,生死为伴。由此看来,其价值不下于雷同文献《诗·召南·鹊巢》、敦煌出土变文《燕子赋》、《诗·豳风·鸱鸮》等等之下。

参考文献:

⑴、连云港市博物馆《江苏东海县尹湾汉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96.8期。

⑵、裘锡圭《神乌赋初探》,《文物》1997.1期。

刘奉光,男,汉族,1945年生,山东安丘人,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九五规划《甲骨金石简帛文学研究》项目主编。


正在南京博物院举行的《江苏国宝展》上,有一组竹简让人惊叹,隔着玻璃罩,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竹简上的文字,甚至连笔锋都清晰可辨。这组竹简就是《神乌赋》,它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神乌的性格和悲惨故事。虽然专家们一直担忧竹简上的文字有一天会消失,但2000多年过去,竹简上的文字依旧完好。 快报记者胡玉梅史丽君

村民争挖“阿斗墓”

1993年2月底的连云港春寒料峭,而地处黄海之滨的东海县尹湾村的村民却在汗气腾腾地忙活,他们争相在村子西南两公里外的龙王庙的一处高岭上开挖。原来,当地民间盛传,三国时期刘备之子阿斗,死后就葬在这其貌不扬的小土丘上,前人还专门为此在岭上建了一座龙王庙,以供祭祀。“龙王庙发现阿斗墓”的传闻不胫而走,村民纷纷赶去瞧热闹,原先空寂的高岭人头攒动。

当地文化部门迅速组织考古人员,对墓葬群进行勘查和抢救性挖掘。他们发现地下共有6座墓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6号墓的简牍。从尹湾汉墓中共出土简牍157件,所载汉字约4万。

有考古人员这样形容道:“刚开棺时只觉眼前一亮,浅色的竹简上是黑色的毛笔字,好像刚刚写就,墨迹还没有干,凭直觉就感到这些竹简不是一般的文物。”这批竹简中,就有现在我们看到的《神乌赋》。

西汉时期的白话文


《神乌赋》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了2000多年的西汉俗赋,有专家认为,它是西汉时期的白话文,全文才664字,读起来琅琅上口。 乌在汉代是一种孝鸟、神鸟。赋上写的是,阳春三月,一公一雌两只乌艰辛筑巢,有一天,雌乌外出取材,回到家中,发现一只盗鸟在偷盗她的材料,于是雌乌和盗鸟吵了起来,而且大打出手。结果,雌乌力气不够,被盗鸟打得遍体鳞伤。雌乌将死之际招来公乌,告诉公乌一定要找只好的雌乌,过下半辈子,同时还要把两个孩子带大……

连云港市博物馆副馆长程志娟说,虽然竹简上的标题是《神乌傅》,实际上“傅”是“赋”的通假字。通常我们知道的汉赋主要描绘宫廷和上层贵族的生活,辞藻华丽,手法铺张,而《神乌赋》则相当于现代的民间故事,属于俗赋的范围。它比三国时期曹植的《鹞雀赋》早200多年,比敦煌俗赋《燕子赋》早400多年。也就是说,《神乌赋》把我国古代禽鸟寓言文学及俗赋的产生时间提前了200多年。

墨迹为何没有消失


竹简不比青铜器、玉器等物容保存,上世纪90年代,专家专门对《神乌赋》进行了鉴定,虽然专家们都认为这是一件国宝,但都很担忧竹简上的墨迹会挥发掉。出土至今,《神乌赋》上的文字依然清晰,但比刚出土时还是淡了很多。

竹简上的墨迹为何历经2000多年没有消失?程志娟道出了其中秘密:当年考古专家们把竹简取上来的时候,发现它虽然已经被古墓中的泥水浸透,但竹简表面有一层粘粘的东西,这种粘稠物成了保护膜。加上当年竹简的拥有者对竹简本身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同时,2000多年来竹简慢慢适应了古墓中的温度、湿度以及酸碱度,所以,竹简上的墨迹并没有随着竹简上的纹路而流淌,甚至连笔锋都很清晰。

在后来的脱水过程中,为防止竹简起翘,连云港市博物馆又专门邀请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们对它们进行了特殊处理,才使得它们被完好保存了下来。

作者署名难以辨认

有专家说,现代出土的竹简量很少,像《神乌赋》这样完整的赋就更少,而且它是人们发现的最早的汉赋原物。当年,赋的作者在文章最后还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为免人们看的时候磨损上面的文字,还在赋的最后多加了一根竹简。尽管如此,现在人们还是无法知道作者是谁。因为在该赋的最后一根竹简上,平时一根竹简竖着写一行,但署了作者名的那根竹简偏偏写了两行,而且字迹很小,难以辨认。

国宝档案


《神乌赋》竹简:连云港市博物馆镇馆之宝。简共计21枚,全篇664个字,每枚竹简长23.5厘米,宽0.9厘米,厚0.3厘米,距今2000多年,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汉赋实物。《神乌赋》从正文开始1~5支为编简形式,其后,由于书性勃发,而一气呵成,使编简的形式变为书札。

章草——概述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章草——什么是章草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

  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

  “章草”这种字体最初只称为“草书”,后“今草”出现后,为示区别,改称得“章”名。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所以说,把当时规范化的、章法化的草书称之为“章草”,还是十分允当的。

  我们今天谈论的章草,包含了两方面意思:

一是俗体的章草,即通常所谓的原始状态,笔画简直、用笔源自篆隶,虽然在字法上已渐趋规范,但笔画意 汉简《神乌传》趣上仍处于不成熟的初创阶段,如“平复帖”、“济白帖”和简牍中的草书墨迹。其最根本的用笔方法基本延续了篆隶书的平铺直叙,运笔过程中体现出拖和绞转的特点,注意点画线条的迟涩感,结字灵动和变化,纵横交错、常有奇趣,左向右背的弧线条用得较多,整体上有浑朴烂漫的色彩。有人将这些书体称之为草篆、草隶、隶草。总的来讲,这些书迹应该称之为篆书或隶书草化的产物,或称之为草书的雏形,它们都是草书最古老的形态,是章草艺术的源头,是章草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二是严格意义上已经规范化了的章草,字势基本取横势,且每字中有明显的波折特征,虽被认为是隶书的草化,其字法的成熟与严谨,显然已(基本)衍变为一种新书体了。我们只能从其明显而夸张的波折来认同它与隶书的亲缘关系,这一类作品以皇象急就章为代表,后世书家习章草者,宋克、赵子昂等多以此法为宗。规范化了的章草除了波折外,已经很少能见到隶书的痕迹了,用笔的提按使转渐趋成熟,字法结构也更加严谨而精美,几乎无异于行楷。”

  因为纸张的出现,简牍书写机制的失传,真迹埋藏在地下,章草的源头渐被人们遗忘。在庞大的新章草资源面前,研究、整合、消化、在创作是当代章草(草书)艺术家们面临的新使命。


章草——章草的特点

章草由隶书草化而来,使之省易简便,故其用笔仍然多沿袭隶书,其特点多体现在横画之末,依然上挑,纯留隶法,它虽字字独立,但每字笔画之间,却加进了飞丝萦带,圆转如圜,索连的笔法,形成了章草独特的“笔有方圆、法兼使转、横画有波折、且简率连笔”的笔法和“字字有区别、字字不相连,字体有则、省便有源,草体而楷写”的总体特征。


其用笔和结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第一笔起笔和最后一笔收笔的横画,常带有隶书“蚕头雁尾”的笔调,向右捺斜挑,但不是都有,就是有则不重二。

  二、最后收笔的右斜捺,凝重而长,带动整个字形既险峻又灵活。

  三、重笔多在字的末笔,收尾都比较沉稳。

  四、字的部件之间连写比较普遍,尤其是笔画之间联系频繁,大量使用牵丝,且笔画多为圆弧形,俯仰卧盼,相互呼应,分写的点,连势也十分强烈。

  五、左右结构能不连一般不连,字与字间断而不连。

  六、章草的一些字和行书差不多,有些和草书差不多,极少数字和楷书差不多。

  七、走之平捺,像“乙”字那样,向右旋绕,弯向上钩。

  八、由于章草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有些字完全和行、草、楷书不同,绝对不是把上述“蚕头雁尾”和右斜捺凝重的笔调参杂写成的,要参考前人的书迹,要有本有源,才不至于谬误。


  章草——历代章草名家

张芝(?-192),中国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泉(今甘肃酒泉)人。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

皇象,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生卒年不详。三国吴书法家。字休明。官至侍中、青州刺史。幼工书,师于杜度。

  卫瓘(220年─291年)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

  索靖(239一303年)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献之,字子敬,汉族,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萧子云(487-549) 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景齐,南兰陵人。

  蔡襄(1012-1067),字君谟,汉族,仙游人。

  鲜于枢(1256-1301),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 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邓文原 (1258-1328) 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邓巴西、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迁寓浙江杭州。

  康里巎巎(1295~1345),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恕叟。

  杨维桢 (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宋克(1327―1387)字仲温,一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王铎(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书画家

  傅山(1606--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

  翁方纲(1733~1818)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王世镗(1868--1933年),字鲁生,中年号积铁子,晚年号积铁老人,天津人。

  梁启超(1873-1929),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

  邓诵先(1894--1964), 字诵先,号昙殊,别署从心先生,现代 广东南海人。

  于省吾(1896~1984)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汉族,辽宁省海城县人。

  康生(1898年-1975年12月16日),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乳名张旺,中国山东胶县人;

  高乐三(1900—1988) ,原名广育,字乐三,以字行于世。号罗珊、乐翁、滈滨居士、神禾老农。男,汉族,陕西长安人。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嘉兴人。

  沈从文 (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桂东县书法家协会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秦汉书法】神乌傅发布于2021-04-19 19:28: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