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字整理:熊珞伽、周研、聂晶  

校稿与语音:刘琼,涂登辉

主讲老师:周水金



 

各位学员,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二讲,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是关于中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医学大家和医学著作以及他们对我们学习中医有什么启发和作用,我们怎么去认识他们,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就是中医学这门学科它本身有什么特色和特点。

关于中医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简单的做一个总结,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先秦时期,也就是秦朝之前的时期包括秦朝,这个时期是一个不断的积累药物学知识经络学知识、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知识这么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先秦之后的汉朝,以及汉朝后期的三国时期,也就是魏晋时期,是中医真正的一个奠基的过程的时期。隋朝和唐朝,是中医非常繁荣的一个时期。两宋时期,就是北宋南宋,又是一个对中医理论知识的一个梳理阶段。金元是中医争鸣时期,出现了中医的各种流派。金元以后的明清,是中医技术进一步的加深和进步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医技术已经更加精湛了。到了近代,中医还在发展,中医的整个历史发展是一个异彩缤纷、非常辉煌的过程。

课本上是把中医的理论体系确定为两个时期,一个是理论体系的确认期,一个是理论体系的发展期。第一个时期,首先我们来看理论的基础,中医理论的基础是什么,是《黄帝内经》和《难经》,还有《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经》等医学著作,这些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确定。《汉书 · 艺文志》里面记载医经有七家,分别是《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中国汉唐以前,书主要是刻写在竹简上或帛上面,这种方式很不容保存,而那时候战乱又比较多,很多书籍到现在都失传了,目前保存最早的最古老的中医理论基础的书就只剩下《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先秦到西汉,或西汉以前的一个医学经验和理论的总结,它的内容非常的丰富,这本书非常全面的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它里面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不但为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一个基石。

《黄帝内经》具体内容以后讲内经会讲到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奠定了我们中医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一个基础一个源头,我们所有的后面看到的中医著作,包括我们今天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的这本课本,这里面的观点,它的来源和正源都是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被称之为我们中医的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的人必须阅读、学习的一本书籍,它里面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强调了养生的部分,如《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就描述了人应该怎么去饮食起居,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要做到这样,我们人才能够健康长寿,而不能起居无常,起居无常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它里面就描述了当时的一类人不正确的生活习惯,它是这样描述的,“以为浆,以妄为常”,就是把酒当成饮料来喝,以不正常为正常,尤其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跟两千年前黄帝内经描述的是一样的,很多人都是把不正常的饮食习惯变成了他觉得是正常的一个饮食习惯。《内经》里面讲到了饮食起居,讲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有什么影响,人自身的生活习惯的改变不正常对人有什么影响,这样的一些观念和观点表述是非常清晰的,放到我们现代,后面很多人提出这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饮食这样的一个健康的关系,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已经说得很明确了,和现代所谓的很多西方的比较前沿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他们是越来越接近黄帝内经的这种观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些已经指导我们中国人养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很多养生的书籍都会把《黄帝内经》拿出来讲,因为在这一块已经论述的非常清楚了,而且是有很多内容是值得我们去不断的学习、去发现、去研究。《黄帝内经》对人的生理情况,对人的病理的研究,对身体和疾病的关系的一个论述是非常全面的,也是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的生理观,人体观和病理观。它在这里第一次系统的将反映当时文化进步的古代哲学思想,像阴阳五行学说引入了医学领域,作为思维方法以解释人体疾病的产生,生命过程的一个维系,疾病发生的一个原因机理以及诊断防治。也就是说《黄帝内经》已经是开创了中医的一个基本的、本原的构造,养生的人学习它可以了解养生的知识,初学医学的人学习它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已经有一定医学基础的人研究它,可以得到更多的临床的启发。《黄帝内经》被后人把它分成了《素问》和《灵枢》两个部分,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文章,数量是比较大的。《素问》的部分主要是人体与自然社会和人体生理以及相关的一些病机这些相关的中医综合的一些知识,而《灵枢》这一部分主要是以针灸这块知识为主的书籍。《黄帝内经》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习中医的人认真的去学习的一本书籍,比如书中有一篇《病机十九条》,就是十九句话,“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是其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身上长的疮、疖子,还有身上痒,皆属于心,都和心有关系,是中医的心系统,跟心脏有关系。很多人会认为我身上痒和心脏怎么会搭架呢,事实上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这种顽固性的皮肤性疾病,常规的中药处理方法就要想到这句话,如果又摸到病人的脉象在左寸脉的位置比较虚弱,即心经脉比较弱这个情况,表示病人心脏的功能比较虚的这种状态下,我们就可以加入一些强心的中药,加入这些药后,再在之前的基础上去用治皮肤病的药,你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的多了,所以说《黄帝内经》里面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段落如果研究透彻对临床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它不是空泛而谈,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根据先秦时期上千年的反复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个知识体系,而且是和中国古代的最优秀的文化知识结合在一起一个知识体系。所以我建议所有学习中医的学员都要认真的去看一下《黄帝内经》,这本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石。

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的基础,它是我们国家现存最早的一本药物专著,书中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这本书据说是神医扁鹊写的,现在已无从考证,书里将药物分成了上中下三品,记载的上品药是没有毒的,主要用来补,中品药或有毒或无毒,主要是用来治病的,下品药是有毒的,主要是用来祛除病邪的。现在来看这本书,上中下品也不一定上品的就一定没有毒,也有个别是有毒的。《神农本草经》不仅记录了药物的功效,也奠定了中药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比如说四气五味,以后我们会讲到什么叫四气五味,还有一些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比如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也提出了药物怎么去配伍,是单独用,还是相虚,还是相实,还是相畏,还是相反,还是相轧,也就是七情里面都是我们后世所有的中药学著作,包括我们马上要学的《中药学》还在用这个理论,包括近代的《本草纲目》也有这个理论,也就是说它的这个理论奠定了我们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指导我们怎么去认识药物,怎么去使用药物,原则讲的非常清楚。里面记载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绝大部分还是我们临床常用的药物,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它非常客观的记录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的功效,虽然描述这些药物功效的文字非常拗口、难懂、古朴,却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因为它很客观很直白的记录了我们古代的对药物的认识。比如说现在有一个病叫做神经元病,这是一个多发病,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渐冻人,就是人会逐渐的没有知觉,最后会死亡,后面会出现肌肉萎缩,因为肌肉是要靠神经去控制,神经出现了问题,神经不能调控肌肉,肌肉最后不能动了,就叫渐冻人,后面的中医去研究这个病,就发现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了一种药叫术,以后我们会讲,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白术和苍术的这个药,那时的白术和苍术还没区分,就统一叫术,书中原话是说术可以去死肌,也就是术这个药可以治疗肌肉僵硬这个病症,这个病症和我们现在讲的神经元病和渐冻人症是非常对应的,所以医生就拿这个药来大剂量的使用,来治疗神经元病,发现确实有非常好的疗效。《神农本草经》的内容条文并不多,严格要求的话,大家最好是把里面常用的药的功效一字不落的背下来,里面一些不常用的药或不用的就不要记,像我们刚才说的术是常用的,就要把它全文背诵下来。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时候碰到某一个症你就会知原来这么一个药还有这么一个功效,就可以直接指导我们的临床治疗和应用。

再一个临床上比较重要的著作就是《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是汉代张仲景所写,张仲景被称为医圣,这本书写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当时没有流传,后面被人发现,就只发现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本书被后人为的分成了两本书,就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当时因为书写在竹简上,又经过了战乱,中间有一些竹简片丢失了,这个书就不是很全面,现在我们在市面上可以看到很多版本的《伤寒论》。《黄帝内经》讲的是理论,其中只有几个处方,而《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的基础,而《伤寒论》是一个真正从理论到实践的著作。目前很多医家都认为只有学好了《伤寒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中医,才能够处理各种疑难杂症,所以《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人没有办法绕过去的一本书,是重中之重,以后我们还会具体讲到《伤寒论》这本书。《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传说长沙当太守,他当官在大堂里面给人看病,简称坐堂,医生坐堂就是这样由来的。在那个年代国家政局动荡,战争不断,又有天灾人祸,造成了大型的瘟疫流行,也就是现在的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在《伤寒杂病论》的序里面,作者就说了当时他家族里面一百多人因为疾病就死了将近三分之二,在那个状态下,张仲景写下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伤寒论》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直到现在都是直接可以指导我们临床运用的一本书籍,它里面的处方被称为国医经方日本的医学就是以尊重张仲景的《伤寒论》为主的一个医学分支,他们非常敬重张仲景。《方剂学》的第一个方子麻黄汤,第二个方子桂枝汤,都是伤寒杂病论里面的处方,还有很多成药在销售,比如小柴胡汤,肾气丸等等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本书是任何一个从事中医,想成为中医名家,想在中医这块领域比别人做的更加优秀,必须要花心思、花心血去研究去专研的一本书,建议全文背诵。

还有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是《难经》,《难经》是一部可以和《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也是扁鹊写的。这本书也是以医学基础理论为主,我们在后面要讲的很多中基理论知识也会用到《难经》的一些条文。这些理论涉及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病症治疗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它中间有脉学,也就是摸脉,脉诊的一些非常详细精当的创建论述,对经络学以及脏象学说的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黄帝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著作。《黄帝内经》谁写的我们不知道,它是以黄帝和臣子,也就是几个医疗大家,之间的对话,后被人记录下来整理成的一本书籍。事实上大家去体会就会知道它的文章之间是有不同风格,应该是由不同的作者共同完成的,可能是经过一个时代逐渐累积完成的著作。《难经》的作者我们也没办法去考证,《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是可以确定的,《神农本草经》的作者也没办法去确认,那神农是谁,就是我们的炎帝,在湖北有个神农架,炎帝是一个神话人物,是我们汉族人的祖先。在先秦时期,很多人喜欢托用古代的大家神仙,祖先的名讳去为一些医书以及一些其他的书籍命名,这样显得书是有出处的,不愿意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是当时一个普遍的现象,涉及各个领域的很多古代著作都有这种现象,

刚才讲到的这几本书就形成了中医学的一个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一个医学体系。再往后走到晋朝的时候,有一个太医也就是御医王叔和,这个医生对脉学非常有研究。那时候很多医生只要通过把脉就能够确定病人的一个基本情况,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书籍,对清朝皇宫的清宫档案里面的清宫医案,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医生都有通过摸脉就能判断病人的一个基本情况,就能处方用药。非常有名的北京中药大学的赵绍琴教授,他的父亲就是当时清朝最后的一代御医院的院士,他的脉诊就非常厉害,赵绍琴老师有一本著作《文魁脉法》就是写的与他父亲的脉诊相关的书籍,书中就反映出当时那些女性患者,如太后、皇后、妃嫔、公主、格格这些人看病都是通过摸脉,不去问就能确定基本情况来用药。所以说御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王叔和对脉诊非常有研究,他写了《脉经》一书,这本书是我们国家第一本脉学专著,是专门论述脉诊理论以及怎么具体的去分析和判断脉象来指导临床运用的这么一本脉学专著。

晋朝的皇甫谧编撰了一本《针灸甲乙经》,这是我们国家现存最早的针灸学的一本专著,隋朝,曹元芳也是宫廷里的医生,他写了一本《诸病源候论》,这本书也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是我国第一部关于疾病病因、病机、证候学的一个专著,他把所有的内外妇儿科皮肤科的这些疾病,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样的病机,出现了什么样的症状,写的非常清楚,你要想研究中医的病机学病因学,这个就是要看的一本书。我记得书中记载过一个肠吻合术的外科手术,就是肠子截断后又接起来这么一个手术,说明在那个年代,中国就能做开腹的手术,后来中医以偏内科为主,外科逐渐没有走上主流,但是中国人很了不起,在那个年代就能够做那个手术。  

唐朝,孙思邈这个人大家都听说过,据说他活了140多岁,还有的说活了一百零几岁。孙思邈是从隋朝一直活到了唐朝,他写了两本非常的有名的书,《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书中的内容非常全面,中医的理法方药全都有,不单是一本专科方面的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的百科全书。这两本书非常详细的描述了唐朝以前所有的中医的医学理论,方剂,诊疗方法,治疗方法,饮食健康疗法,这些知识全部囊括在里面。他代表了整个唐朝时期,最鼎盛时期的一个医学发展的水平。特别跟大家强调的是,他里面关于医德方面的一个要求,需要大家去把它背诵下来的,就是《大医精诚》:“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嶮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告诉我们当医生的人,应该有一个怎么样的道德标准,怎么样去跟别人看病。不能分贫和贱,看别人的身份去看病,不能看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因为那个时候唐朝非常发达,有很多国外人,不能因为有华还是妍,要一视同仁。这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够把它背下来。

《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这两本书,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是非常厚的书,是中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既有理论,也有临床,也有具体药物理论功效的使用。孙思邈的书,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但是内容太丰富了,我们不可能把它背诵下来了,可以挑重点去学习。像书里面的大小续命汤是中医治疗中风的两个非常好的处方,当然像这样的处方还有很多。就是说这两本书对临床是具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的。

 宋金元时期,由宋朝金朝到元朝,南宋的陈无择写了《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也叫《三因方》。他在张仲景的病因学的基础之上,张仲景提出了千般灾难不跃三条。那么他把这个病因归纳成了三大类。一个是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饮食所伤、跌打损伤、毒虫咬伤等称为不内不外因。三因学说到现在我们还是觉得概括的非常的到位,它概括了所有的能够导致疾病的一个原因,这个具体的内容在后面《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这一块,我会跟大家详细的表述。

金元时期出现了金元四大家,医学开始分成流派。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是寒凉派的代表。他的代表著作包括《素问玄机原病式》 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这两本书。刘完素因为是河间学派的代表人,又称为刘河间。他的理论是六气皆从火化,他认为大部分疾病都是热性的,主张用寒凉的药,所以他又称为寒凉派。他所以有这样的学术观点,和当时大的环境是有很大关系。在宋朝有一本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是宋朝政府颁发的一本书籍,书中的处方,强调以温性的药物为主的治疗方法。大家感兴趣去看一下。以温性的药物为主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影响了很多的医生,很多医生都以这本书的处方为基础来治疗疾病。但是疾病在变化,气候在变化,刘完素就发现很多的疾病好像并不是都是寒性的,有很多是热性的,他感觉应该改变以前这种治疗的死板和弊端,而提出了六气皆从火化观点,运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疾病。其实六气皆从火化的来源是《黄帝内经》的病机十九条。

讲到金元四大家,他们的每一个学术观点放到现在来用,我们可以学习他们每个人的长处。但是作为一个医生,千万不要完全偏向于某一个方向,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具体的处方用药。

 张从正又叫张子和。张从正大家听到,看他这个名字,张从正,正字,从正,正气凌然哈。他是攻邪的派的代表性人物,我们看他的名字,邪正不能两立啊,所以大家看到这个名字就想到他是一个攻邪派的。他是以汗吐下发,这种攻法为主,去祛除病邪的一个代表性的医家。他是刘完素,也就是刘河间的学生。他跟他老师的观点不一样,他主张以攻邪为主,认为邪被攻出去,正气就自然安稳,身体自然就好了。他的代表著作是《儒门事亲》。记住这个有影响力的医家。还是那句话,凡事不可偏颇,大家还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用药。这里我们也看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不管是谁,不管你的老师是怎么样的想法,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基础上去发展,可以提出自己新的想法,只要确实是能够在临床上解决问题的,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再一个是李东垣,他的老师是张元素,张元素是易水学派的创始人。李东垣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他治疗疾病的时候是以补脾胃、补土为主。以后我们讲五行的时候,会知道脾胃属土。他是补土派的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代表作为《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特别是《脾胃论》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这本书对脾胃方面的疾患论述得非常的到位,内容也不多,大家可以好好的看一看。

再一个是朱丹溪。他是一位滋阴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是《格致余论》。他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也就是说大部分人都是阴虚的状态,他建议滋阴。滋阴派到现在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流派。

宋金元时期,有这么多流派,开始了分家的现象,这其实是一个好现象。也是中医理论繁荣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但这样也带来了一些中医的观点的偏颇,出现了一些极端的观点。大家仔细看四大家的书,就会发现刘元素虽然是寒凉派代表人物,他也不是不用温药的。张从正虽然是攻邪派的,他也会用补法。李东垣虽然是温补脾胃的补土派,他也是会注意其他的脏器。朱丹溪虽然是滋阴派的,但是他也不是不会用温阳的药。其实你会发现,他只是在这方面更有建树,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更多的阐述,结合了自己的临床。所以说,滋阴派的不一定就是只用滋阴的药物,这个大家一定不要误解了。以后这四大家的书籍我们都是要涉猎的。这里面如果大家感兴趣去找一下李东垣的《脾胃论》看一下。

再次强调一下,只是说他们的学术观点,更偏重于哪个方面。或者是说他在用这种方法更有他的心得体会。大家不要去说中医要分什么流派,应该要听取各家之长。这样才能够不偏执,成为一个真正的好医生。

到了明代,一个非常出名的医家出现了,名叫张景岳。他非常的了不起,他的著作叫做《景岳全书》,包括了他所有的著作。他对之前的医学著作进行了总结,比如说对《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很多人写的,比较杂乱,张景岳对它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梳理后,编纂了《类经》。这本书我个人非常的喜欢,大家也可以拿过来参考看一看。而且他对各学说非常的客观公正,没有受之前金元四大家的观点的影响。他提出了“阳非有余,真阴不足”的见解,主张补养肾阳滋养肾阴,反对以寒凉攻伐人体的阳气,强调温补肾阳和滋养肾阴在养生康复与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其中他有几个比较出名的处方,一个是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和右归饮。现在右归丸都做成了胶囊,是一个温补肾阳非常好的药物。

讲到了明清时期,还有几位,是无法回避的。一个是明朝的吴又可,写了中国第一部治疗瘟疫的著作《瘟疫论》。第一次提出了戾气学说,相当于现在的传染病。在他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了不起的。后面的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都在他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的理论。其中清朝的叶天士写的《温热论》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学说,就是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是中医的又一次创新和发展。课本上还讲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这本书,书名叫医林改错,但是很多东西改了还是错的,但是他创立的几首活血的处方是非常了不起的。现在的活血通络治疗,可以说是每个中医手上分量不轻的治疗方法,,对近代的医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明清的医家课本上基本上就讲了这些。

民国时期有个非常著名的医家叫张锡纯,他是河北盐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是从清朝到民国。他是考科举的,后来改学医,学医的时候年纪也不年轻了,但是他后来取得了一个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他对药物的专研的精神非常值得人们敬佩。他使用的大部分中药都是自己亲口尝过,然后再验证书本上的记载,确定书本上的剂量正确与否,有非常大的对医学的献身精神。他的代表性著作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记载的大部分处方,为我们现代中医使用,经临床验证大部分都有效。他是第一个提出中医作为主导,西医作为辅从,也就是引用西医辅佐中医治疗的第一人。也有人提出,它是中西一结合的第一人,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他把中医作为主体,只是把西医的部分药物用中医的思想指导它,然后再于治疗疾病,其实不管用中医治疗也好西医治疗也好,只要能把病治好这就是好的。

我们现在再讲几位课本上没有提到的医家。有一本书叫做《中藏经》,据说这本书是华佗写的,也有人说是有人冒充华佗写的。《三国演义》中,华佗最后被曹操处死了。处死以后,把这本书给了狱卒,狱卒害怕,就把书烧了,所以大家觉得华佗不应该有著作传世。不管是谁写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有能力,有多余时间的学员,可以把这本书看一下。再一个就是宋代的钱乙,他是一个以儿科为主的医生,他的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本以儿科为主的专著。还有一位是宋代的成无己,他是第一个注解了《伤寒论》的人,写了一本叫《注解伤寒论》的书。我们现在用的《伤寒论》的版本,大部分是以这本书为基础的。我们要学习《伤寒论》,这个人也是无法回避的。再一个湖北蕲春的李时珍,大家都知道他写的书《本草纲目》。但是还有一本书大家可能不太知道,叫《濒湖脉决》,因为他又号濒湖老人,所以他又叫李濒湖。《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就不多说了,《濒湖脉决》也是一本非常完美的专著,非常适合初学脉诊的人学习,因为它里面的脉诊方法容易背诵。他把所有摸脉的方法编成了歌诀,4个字一句的和7个字一句的。4个字一句的是他的父亲完成的,7个字一句的是他自己完成的。如果要学习脉诊的,要把它全文背诵下来,它是学习摸脉的必备的一本书。还有一本书叫《傅青主女科》,作者傅青主又叫做傅山。《傅青主女科》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书,对治疗妇科疾病,效果非常的好。像我现在处理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月经不调等都要用到它的处方。所以,要处理妇科的疾病,这个人也是不能够回避的。在针灸学方面,明代的杨继洲写了《针灸大成》,这本书代表了针灸的最高成就,直到现在还没有超越他的,是学习针灸的人必须要读的经典著作。清代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医生叫做吴谦,是清朝皇帝的御医。他当时是太医院的院长,和其他的御医合作编著了一本书,叫做《医宗金鉴》。据说以前在北方,很多拜师学艺的人都是以这本书为主,以这本书作为教材来学习中医的。他编写的初衷是,朝廷的御医院给刚入门的御医和医女们编写的教材,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它既有理法方药,也有内外妇儿骨科的知识,而且总结得非常好,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他把很多的理论,都编写成歌诀的形式,背诵下来朗朗上口,记忆深刻。而且在当时是代表着中医的最高水平的御医院编写的,所以,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是非常好的。里面的处方是确实经得起临床检验的。再一个就是目前我们非常火的学派,温阳学派。又叫扶阳学派,代表人物是四川的卢崇汉,又称为火神派。喜欢用温性的药物。卢崇汉老师曾经是教我中医基础理论的老师。这个学派目前非常火,每年在北京举办的扶阳论坛,是由国家中医药局举办的。大家很多都认同这个流派,它来源于清代名医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本书,书里面讲到扶阳,还有气机升降的知识。

当时的中医,非常强大,影响到亚洲的一些国家。韩国,当时叫朝鲜或者高丽。还有日本,都是非常早就传过去了,所以他们也有一些非常好的中医著作,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韩国最有代表的是许俊,他当时是太医院的院士,相当于太医院的院长。他编写的一本书叫做《东医宝鉴》。为什么叫做《东医宝鉴》呢?当时朝鲜是中国的附属国,他把南边的叫做南医,北边的叫做北医,朝鲜在中国的东面所以叫做东医。现在韩国政府,已经正式的把中医,在他们国内改做韩医,其实他的理论和我们中医是一样的。这本书也是非常经典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许俊这个人物,韩国把它拍成了电视剧叫着《医道》。这个电视剧,也拍得非常好,大家感兴趣的也可以看一看。许俊也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大家可以看他一生的经历,从中学到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生活态度。而日本呢一直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他们在研究《伤寒论》上面有非常多的成就。并且发展了一些中医的诊疗方法。发展了伤寒论中的切法,触摸身体,中医主要用来摸脉,而日本用来切腹,就是通过触摸腹部的方法来腹诊,在临床上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相关的著作也非常多,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现在把中医称之为汉方医学。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古方派,他排斥《黄帝内经》、《难经》以及《神农本草经》这样的书,只认可《伤寒杂病论》这本书。认为《伤寒杂病论》方证相对的记载方式是完全经过观察和实践得来的经验,经得起临床的重复。他更看不起后世医家偏重温补的思想,治病注重驱邪攻毒的,他们不注重脉诊,而善于腹诊,这就是日本古方学派的学术特点。代表人物叫做吉谊东洞,他是古方派的医学泰斗,声名显赫,生活在18世纪。他一开始是学习武艺和兵法的,后来改学医。他博览群书,从《素问》《灵枢》《诸病源候论》《千金》到后来的金元四大家,从四书五经到诸子百家都涉猎了。他在1762年选编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子,编成了一本书叫做《类聚方》,是研究《伤寒论》的一个重要的著作,他的诊断的方法就是腹诊,重视用手来触摸腹部,来确定疾病。这是日本对中国医学的一个发展,这些知识在临床上,也是非常有用的。以后大家学习到一定的深度,可以买一些相关的日本汉方书籍来看一看,对于大家中医的提高,有一个帮助。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有,日本汉方医生到我们学校来交流,我们也有老师去日本讲学。不管喜不喜欢日本人,但他们的这种认真钻研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日本人在《伤寒论》研究这块还是非常有成就的。我只是随便举了个日本汉方的代表人物,大家如果要学好中医,还是要把眼光放宽一些,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

今晚讲的一系列的书籍和医家都是非常有影响力、具有代表性的,当然在整个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远远不止这一些人、著作,还有非常多的医家做出了贡献,写了很多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经典著作。大家如果要深学,可以先用这些书籍做先导,逐渐将面扩开,这样才能加深中医的功底。我们讲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大家可以提前先把《黄帝内经》需要背诵的条文背下来。像今天讲的《伤寒杂病论》可以先背下来,等我讲的时候,心里就更有底了。它其实是非常薄的一本书,买原版无注解的,一共就300多条,快的也就几星期就背下了。今天大致过了一遍中医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著作,以及对我们的影响和启发,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以后学习就按这条线来走,把中医学好。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节课讲中医理论的特点,谢谢大家收听。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中医周水金


延伸阅读(中医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周老师讲中医基础理论2(3期班)发布于2021-05-04 20:4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