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越溪河是四川盆地岷江和沱江之间的一条河流,为岷江下游一级支流,从成都泉山以南的俩母山发源,先向西流,后转向西南,在宜宾上50里的地方流入岷江,全长约三百公里。越溪河自俩母山分水岭发源,到荣县双古的大车堰为上游,这里由于周围皆环山,只有几个山口可以进去和出来,所以比较封闭,却能自足。因此,越溪河上游是一种以方山台地、高台深谷为主体的典型的地理环境,从而形成了独立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不仅出现过后汉高祖刘知远,当代副国级领导人杨汝岱等政治人物,并且出现过经学大师廖平、文学大师罗念生、哲学大家萧妻父等著名人士,还出现过举马凡若、吴绍游和汪举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为了检视历史,总结经验,为越溪学的建立添砖加瓦,本期《越溪河上游历史人物传》,选发了三十多位历史人物的介绍,每篇皆由当地知名人士撰写,文责自负。由于时间短,范围广,历史久远,不当或不足之处,未来正式出版的时候,还可以修订。(华中师范大学   祝竹溪)




目录




  1. 张飞

  2. 马凡若

  3. 吴兆雄

  4. 萧良炳

  5. 唐希元

  6. 金奂秋

  7. 萧武郎

  8. 张冬云

  9. 戴瑞先

  10. 林正贵

  11. 胡宗典

  12. 王有余

  13. 肖昌洪

  14. 刘光富

  15. 王希圣

  16. 谭绍武

  17. 黎吉明

  18. 张洪华

  19. 幸邦继

  20. 幸邦元

  21. 马康才

  22. 幸邦海

  23. 萧昌佑

  24. 吴念池

  25. 吴中意

  26. 吴坚伯

  27. 幸跃光

  28. 邹学余

  29. 闵邦祥

  30. 杨克诚



1.马张飞


马张飞,马祖耀之子,谱名(马福源),字骏,少呼朝辉,排行第一。生于大清乾隆甲戌年(1754)十月初一,古代回龙场人(今威远县小河镇民治村)。马福源少年时习武,因力大,众以张飞呼之。马张飞曾参加嘉定府武举考试前试手赛,抱双石登加大刀,称重八百斤,力成必超千斤。其勇闻于朝廷,因其它原因,没有参加正式武举考试。朝廷官员念其力大,且会武术,录其为典吏(未入流)。马张飞乃习武之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已成常习,且喜爱田园生活,不愿为吏,辞不赴任,体现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马张飞是当地出了名的孝子,夜奉双亲安寝。亲病睡床,躬调药侍服。马张飞亦以勤劳出名,平时墾田土十数亩。族姪寿月因贫困无力交纳学费,不能读书,便资助学费三年。
马张飞是古代回龙场传奇人物,民间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流传至今。事迹著录于仁寿县志人物篇。卒于光四年(甲申)(1824)五月初六,享年70岁,马谱载73岁(可能因习武加3岁)。葬于小河镇马家祠学堂后。

(林培安撰)






2.马凡若


马凡若(榜名),字特生、号伯枚、孝廉伯枚、马孝廉,谱名马福升。清中期举人,诗人,晚清蜀中名士,古代仁寿县回龙场人(今威远县小河镇)。生于清嘉庆壬申年(1812年)9月29日。父马祖书,号芸薌,勅授修职郎,例赠文林郎。马凡若共七弟兄,排行第一。马凡若32岁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咸丰二年(1852)掌教鳌峰讲院,咸丰三年恩授大挑二等,任叙州府庆符县儒学训导。同治五年仁寿县志修撰人,仁寿县马氏族谱编撰主修人。
马凡若饱读诗书,通经史,著有很多诗词传世。他不仅是诗人,文学大家,也是地理学家。他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爬山涉水,实地考察古陵州山川河流,绘有古代仁寿县地图,并对古代仁寿县辖区内的山形地貌的起止方位、形态等有总体概述。他以诗词的方式祥细记载所到之处的人情事物,民风民俗,山形地势等。汇聚自已考察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完成了同治五年版县志修撰。马凡若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忧国忧民。他见证并记录了咸丰年间滇匪入川扰民害民的历史真相,积极献计献策,并著结砦六条法,在几年的抗匪战争中,有效的保证了各砦内为避匪乱众多群众的生命安全,深受同僚和百姓的敬慕。同治五年(1866)四月初一,因病卒,享年54岁。葬于仁寿县凃家场孙家坡。马凡若一生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他留下的诗词承载着他的思想,而马家祠两根巨大的桅杆,却诠释了他孝廉的一生。

(林培安撰)




3.吴兆雄


吴兆雄,字绍游,号子陵,男,1866年生于威远县新场镇红豆村青峰砦东下滥泥沟,1890年入泮,1892年补增,1894年科房薦(荐)生,清末举人。1936年病故,享年70岁。其子有七:长维樅字骏才、次维烈字得才、三维祺字英才、四维垣字育才、五维禹、六维瑷、七维玉。其父吴惠春,字吴汉阳,清道光戊申(1848)生,为清室贡生。清末民初为四县(荣县、仁寿、资中、威远)参议员。清末民初20余年中每年在青峰砦举行多次集会,参加集会者为荣县、仁寿、资中、威远等四县政要和民间民流或协会,热闹非凡。善结交八方朋友,上至成都3县、下至重庆4县,无论是民间还是政界,常来以往。1919年主持续修俩母山吴氏族谱,1926年成都石印版俩母山《吴氏族谱》,并收载近40篇善诗词、歌赋、唁文。重视吴姓子女教育,兴办私塾学校。新场中学主导筹建人之一。吴绍游代表诗作:“游登俩母山,四川正干龙江沱二水夹送至泸州,中间唯此山独秀。诗曰:上至陵州第一峰,双尖特秀半凌空。中分二水江沱壮,总领诸山世界雄。风月无边排大小,乾坤并屹列西东。遥遥俩母参天日,照透鸡冠顶上红”。后山近20米高的白岩上,刻有见方一米手书“健羽凌霄”四个大字。吴绍游饱读诗书、参议政要、主正义、善社交、广纳才、体下力、重族亲,影响宽广深远。

(吴岳辉撰)





4.萧良炳


萧良炳,字寿安,男,1888年农历12月22日生于苏房湾,半文盲,矮身材,鹰钩鼻。14岁丧父,主持家庭性格刚直,头脑灵活,口才出众,靠说牛生意、烧杠碳积攒金钱,约1910年开始租佃回龙萧庆余插蜡沟土地120挑(24亩),押底越来越多,主人意向出卖,他压价购买未成,于1936年搬迁魏家塘,先后租佃回龙萧庆余、谢家湾萧孔阳、汪洋镇但稚丞、咸安坝萧文隋所有高屋基、魏家塘前后、吊角楼土地约300挑,抵押佃钱3600串,不用交租谷,为魏家塘佃地大户,请有长年喂牛、妇女煮饭,并把吊角楼40挑转佃小户李绍云、萧顺武耕作。解放前夕,因货币急剧贬值,佃钱不值1挑谷子。
1935年起任魏家塘萧氏宗族族正,1945年起任魏家塘萧氏宗族族长,主持萧家祠堂任魏家塘保保长,兼任七郎坡堂口礼字袍哥大爷,长期把持魏家塘地域,人称“萧大爷。”他生逢封建末世、民国乱世,不私情,严格维护封建宗法制度,曾在萧家祠堂召集族人,与儿媳蒋氏理论,主持殴打龚氏。
解放后受到压制,1950年冬魏家塘农会追缴银圆,在谢家湾被批斗,冬天用风车吹冷水、跪瓷瓦子。他受刑不过,于1950年农历12月12日在魏家塘上吊自杀,年仅63岁,葬萧家祠堂后山嘴。
原配赵氏,1892年生于荣县于佳场,育子女三:萧树林、萧昌龙、萧桂枝(女,夭),约1922年冬因家庭失和跳天宫塘自杀,葬高升堰。继配胡桂枝,1894年农历12月22日生于回龙爱汪坝,育子女二:萧昌棋、萧翠华(女)。1971年秋病逝,葬遮边院子后。
赞曰:
赫赫曾祖,魏塘知名。少年丧父,主掌门庭。
克勤克俭,计算精明。振起五代,肇始今因。
巍巍七郎,任我驰骋。滔滔越溪,听我叱声。
萧氏大族,主宰随心。叹我曾祖,自殒其身。

(肖世德撰)




5.唐希元


唐希元,男,越溪镇发展村唐家沟唐家新房子人,民国黄埔军校广州分校第二期毕业后从军,1936年弃军回家,将“查家场”命名为越溪,并手书“越溪乡市”四大字悬贴街道市场进出牌坊上。1936年首任越溪乡乡长。1950年在“清匪反霸、征粮剿匪、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中被镇压,时年51岁。葬发展村唐家沟大屋基外大姆指唐家祖坟旁。

(吴岳辉撰)



6.金奂秋


金奂秋,男,越溪镇发展村金家坝人,民国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1949年弃军回家终生未婚,与其侄儿一家生活在唐家沟,至二十世纪90年代去世,享年93岁。一生喜欢读书,并有诗文流传。

(吴岳辉撰)



7.萧武郎


萧武郎,族名祖仙,又名池,字咸星。号武郎。1901年8月14日出生,威远县小河镇(回龙场)人。青年时期就读于荣县县立中学,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1926年1月任第一军第一师排长,1928年初参加第二次北伐。二次北伐结束后,由连长升任营长。1929年3月,随第一军参加蒋桂战争进占武汉,升任独立团团长。1930年4月,参加中原大战,历任第一军第一师独立团团长、陆军军官学校驻赣暑期研究班上校总务组长、陆军后方医院院长、国防部少将局长,成都市党政军特别党部书记长。1946年,升任陆军中将。1951年被人民政府执行枪决。

(林培安撰)



8.张冬云


张冬云,1905年出生,四川省仁寿县东林乡五甲地名鲁家山人。少时家贫,洗衣做饭,喂猪放牛。稍长,开始干农活,肩膀岩背后、新桥、龙潭沟一带,常有她的身影。弟张民,生有张作文等,张作文有五子,皆在成都。张冬云20岁时,嫁龙潭沟杨仁钱(杨建云)为妻。新中国建立前,杨仁钱举家迁往老宅汪洋乡涂家庙杨家桥居住。张冬云生有三子、二女,大女杨淑辉(邹昌杰妻子),二女杨玉华(王绍章妻子)。大儿子杨义堂、二儿子杨义江,皆在过食堂关时亡故。小儿子杨义文,生有一子一女。1960年,涂家庙杨家因饥荒死七人,在邹昌杰帮助下,剩下的四口人迁往唐家沟黄荆屋基。张冬云终生勤劳节俭,操持家务,种地种菜,为一家大而操劳。她的针线厨艺皆工,有精致的竹器嫁妆,一生随带。穿着讲究,不分家内家外。为人文雅清静,与邻居关系很好。邹惟山小时,深受外婆张冬云疼爱,记忆深刻。1968年冬天,因病逝世,享年63岁。葬黄荆屋基后面竹林中。

(邹建军撰写)



9.戴瑞先


戴瑞先,农历1915年9月18日生,四川省威远县小河镇响水村人。幼读四书五经,博闻强识,具有扎实的儒学功底。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怀着报国之心,毅然从军。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随军出川抗日,加入抗日第三战区二十三军十七师。
不久,即被推荐进入军事训练班学习。在学习期间,戴瑞先刻苦训练,军事素质过硬。一天早上,戴瑞先早早起来,到外面锻炼。他看到百米开外的树上,有几只八哥飞来飞去,其中一只站在树枝上,嘴里衔着什么准备下咽。他赶紧拿起步枪瞄准这只打了过去。说来真巧,正在这时,另外一只八哥飞过来,跟这只抢虫吃,于是两只八哥都被打了下来。捡起来一看,奇怪,两只八哥都没有伤痕。原来,在两只八哥同时啄住虫子的时候,子弹正好同时打中了它们的喙,把他们震晕了掉下来。这个“一箭双雕”的事,一时传为美谈。
戴瑞先在训练班学成后,先后到第十八师、十六师服役,曾担任副排长,随军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时的中国大地烽烟四起,加上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不少人被“逼上梁山”。一次,戴瑞先带领几个士兵外出办事,走到一处山林外。当地老百姓对他们说,不能上山,刚才山上抢了人(发生了劫案)。大家面面相觑,一时没了主意,有人提出等会安全了才过去。戴瑞先说,“我们赶紧过去!”士兵们尽管有些犹豫,但还是跟着戴瑞先一路迅速通过了山林。后来,他解释说,既然强盗已经得手了,肯定已经转移了,我们抓住时机过来,不然等会儿,强盗又来作案了,就危险了。
国难当头,戴瑞先目睹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他说,当时我们驻在万县,日本人的飞机飞来把老百姓的烟囱都撞断了,上面命令就是不准打。就是用步枪,我也要打到它呀!戴瑞先的眼里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不仅如此,戴瑞先还耳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积极反共”。“叶挺他们的部队遭整的时候,我们就在几十百把里以外,我都听到了炮声。”他说着,叹了口气。
在国民党的反动政策之下,其部队也跟着成了“刮民党”,抢掠扰民是家常便饭。一次,部队开到某地,老百姓得知国民党的军队要来,都逃跑了。连长带着八个士兵,闯到一户百姓家里。看样子,这户人家条件还不错。他们打开橱柜,从里面拿出几个大碗,每个碗里装着一条做好的鲫鱼。见还不是太凉,他们就在桌子上大模大样地吃了起来。后来,他们又四处乱翻,俨然土匪一般。有个士兵搜到了一副十双牙骨筷子交给连长,连长就一人给一双,剩下的两双归他自己。
眼见国民党江河日下,军队军心涣散,士兵哗变、逃跑经常发生。一次,戴瑞先带着一个士兵去买盐。经过士兵的老家时,戴瑞先对士兵说,到你老家了,你回去看看家人吧,明天天亮就来,我等你一路走。这个士兵很守信,第二天按时回来,完成了买盐的任务。但是,他第二次跟别人去买盐,就逃跑了。
本来想出川抗日,前线没有上成,还一步步沦为反动派的帮凶,戴瑞先也一心想脱离国民党的军队。一次,他跟三个战友一起,一人坐一辆黄包车,开了小差。“车夫的技术真是好。下坡的时候,坐在车杠子上,脚尖轻轻一点,就望起来再慢慢地落下去,一下子可以三四丈远。”戴瑞先说。部队里打电话一站追一站(当时的手摇式电话要一站一站地转接),等他们接到电话时,已经走了好几十里路了。怎么办?虽然国民党军纪松弛,但当逃兵毕竟不是儿戏。四个人商量了一下,叫车夫又把他们送回去。到部队后,戴瑞先去找连长,连长正穿着背心短裤,肩上张毛巾,拿着球拍准备去打网球。“报告连长,我们回来了。”“回来了?好哇。”连长见戴瑞先还不走,问:“还不走,还有啥事?”“诶……还要回来的……车钱……”连长问:“好多嘛!”“一人一块,共四块钱。”“到军需处去领嘛!”连长就打网球去了。当了逃兵,不但没有军法处置,还报销车费,国民党及其军队的腐败可想而知!
国民党是靠不住了,“国军”的身份让戴瑞先也很尴尬,真是报国无门呀!几经周折,戴瑞先最终还是回到了家乡。离家短短几年,见家业凋零,特别是离家前已经有的四个孩子,都夭折了,戴瑞先百感交集,决定重整家业。他开始打靛,请脚子跳到成都去买。几年间,也赚了些钱,买了点土地,起了几间土墙房子。
解放后,拥护政府的土改政策,并参与地图绘制工作
十年浩劫,备受打击,但他坦然面对,愈挫弥坚。
古稀之年欣逢盛世,平时以读书看报、书法撰对为乐。自改革开放后撰联三百余幅,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既有歌颂改革开放、山乡巨变、人民幸福生活的,也有关于生活哲理、思想修养道德伦理和风土人情的,在附近小有名气,常有人登门求字求联。
2011年5月,96岁高龄的戴瑞先加入威远县诗词学会和威远县老年书画研究会,成为最年长的会员。能够加入文学组织,戴瑞先非常高兴,拿出学生作业本,用直尺仔细均匀地画竖线,在方格子里,用颤抖的手,慢慢地誊写对联稿子。
2014年10月,戴瑞先出版《百岁老人对联集》,被县诗词学会评为“优秀会员”。
农历2017年2月21日逝世,享年102岁。
戴瑞先一生清贫,始终恪守儒家“修齐治平”的信条;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友睦邻里,垂训后辈。曾定家训八则:纠正思想,改造性格;谨慎言行,树立品德;勤学苦练,既明且哲;有志竟成,有恒必得。临终遗言希望后辈“要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戴超吾撰)



10.林正贵


林正贵,字松廷,生于民国丁巳年(1917)9月29日。回龙场人。参加过解放天津,解放云南的战争。
民国时期抓壮丁,一家人有3个壮丁必须有一人去当兵(俗称三丁抽一),有5个壮丁必须有2人去当兵(俗称5丁抽2)。林氏三兄弟,哥哥林松柏已结婚生子,又在经营生意,弟弟年少。征丁名册上定的是哥哥去,他勇敢地站出来去当兵。后在解放天津战争中起义。1949年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151师451团3营9连服役。解放云南时,为保护战友,被炮弹炸飞的泥土掩埋,几处受伤。因作战英勇,立大功一次。后又在48军142师424团侦察连工作。解放战争结束后,按部队要求,回原籍建设家乡。
他妻子以为他已死,早已改嫁。土改时期不居功自傲,发扬军人的精,得到干部认可和群众好评。几年后,因战伤导致染病逝世,葬于威远县小河镇牌坊村5组电管站后山。

(林培安撰)




11.胡宗典


胡宗典,男,1923年生于乐山市井研县高凤乡星星亮村四组,少时随父读私熟,后教私熟。1950年被调到四川威远县越溪乡二河小学任教,任校长;1957年被调入永建公社小学任教;1970年在被调入永建公社中华小学任教,任校长至1983年60岁退休;退休后住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一社,1998年病故,享年75岁。从事教育40余年,对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师表,古诗词学得好,文才横溢。常为政府部门及当地百姓代书文稿、春联,为人忠厚,深受领导和百姓热爱与尊重!

(吴岳辉撰)



12.王有余


王有余,又名王友渔,1925年生,四川省仁寿县东林乡五甲地名唐家沟人。父王松武,前清秀才。少年失怙,家道败落。稍长,入本地私塾。后就读青神师范,毕业后在私塾任教,为本地培养了一批人才。解放军土改工作队到越溪前,曾任越溪乡乡长,和队长平富大关系密切,平一直住在黄荆屋基王家中。解放后,曾任松峰乡乡长、识荆乡乡长。被诬陷抓壮丁,后被撤职。在反右和批斗地主运动中受到影响,后出走青海八农场数年。回来后帮生产队栽种果树,发展副业。晚年居回龙女儿家。1995年过世,终年71岁。抬回黄荆屋基后安葬。

(邹惟山撰稿)



13.肖昌洪


肖昌洪,字正冕,男,1928农历1月8日生于魏家塘左边湾,头脑灵活,有逆反性格。6岁读私塾,擅长古文和毛笔书法,深得老师喜欢。
1944年资中简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肖家祠堂等地教私塾两年。1946年与王可钦、杨龙辉等组织学生,抬起东岳观菩萨,一路道士先生打锣,学生“天也干,地也干”呼喊求雨,到汪洋镇不准开屠,发动魏家塘罗淑花姐妹等群众冲击汪洋区公所,用竹竿掇打区丁,捣毁区长张希孟家父瓷像和金炉,区长被迫从阴沟逃出,似穷人起义。后被仁寿县陈兴雯县长带警察逮捕,关监县衙50天,要处严刑,幸得涂加唐英师长和碗厂袍哥大爷黎受益等疏通潘文华保释。
出监后赔偿15石谷子,依靠七郎坡蒋平凡关系从军。自述先后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所副员、95军126师学医、川北师管区剑阁团副班长、团文书、书记、代理参谋、263师正式参谋。平津战役后回到永川教书半年,四川战斗政府警卫军成立,考军作别动总队第一纵队书记长,获上校军衔。因私放一个女兵,与纵队管区参谋长不和,未去台湾,1949年12月24日参加陈克非44军郫县起义。解放后任18军暂编349师队列参谋,带职入训486师教导大队任属员,后转入西南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入西康军区步兵学校学习,三次请求转业被批准。
1952年转业回故乡,住左边湾,被聘为水泉乡文教,与魏家塘农会代表主任肖佐君一道领导魏家塘土地改革。1953年春七郎坡土地改革,因其有经验和文化,被星郎乡借调来指导做表册。他因为七郎坡旧友蒋笃(曾任国民党排长)成分被划为地主鸣不平,遭回龙区长刘海山驳斥,组织人批斗,赶出七郎坡,取消去钟祥中学任教聘书。
1957年反右派运动因发牢骚说“毛主席哪里活得了一万年”,被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长期管制劳动。1958年大跃进,全家饿死,只他一人,并居魏家塘。他依附碗厂亲属,到处求人吃饭招婚(传在朱家庙曾育一亲子)。抑郁不得志而题写诗词,有名句“大鹏若得清风在,展翅飞上九宵云”。1963年在李家湾肖建民帮助下迁居席草沟。1966年碗厂公社骏马坡抗旱,安排他带领人修渠道,消极怠工,以破坏集体经济、篡夺基层领导权罪名判刑,到沐川五马坪劳改6年,1973年摘掉三顶帽子。
1979年后彻底平反,享受国民党起义军官统战对象待遇。1992-1994年领导组织魏家塘肖氏家族清明会。2000-2003年主修魏家塘肖氏族谱,负责越溪河东区域谱系资料收集工作。他好诗词,喜交游,以帮人写诉状、打官司、作家祭、题匾额为生。
2005年5月20日(农历4月13日)在席草沟去世,葬屋前革命水库岸右山嘴。
原配唐碧霞,1959年饥饿亡。育一女肖月嫦,一子夭。
继配禄加谢玉仙,有养子肖烷清、养女肖净嫦。育一女肖丽嫦。
赞曰:
魏塘元宿,一代文才。林泉归隐,却待我来。
虽无血胤,同宗异派。乡亲地邻,谁识我哀。
想我族尊,卓标一代。特立独行,百折不改。
好为不平,群众拥戴。重整谱系,功在领率。
今日七七,想念风采。身随影没,音容宛在。
文脉相承,书香互爱。地老天荒,呜呼哀哉。

(肖世德撰)



14.刘光富


刘光富,回龙开元村人,1928年出生,2006年因病逝世。解放前,刘光富家庭相当贫寒,养不活家里的四弟兄,父母只好将弟弟袁××抱出继养(后来当了青宁公社副社长)。剩下三弟兄,靠帮人放牛割草维持生活。解放后他家彻底翻身,其中刘光富、刘光兴两弟兄,经常做为典型代表,去各地作忆苦思甜提告。解放初期,刘光富参加十个月速成文化补习。先后参加清匪反霸、减租退押、青年骨干团,先后任公社干事、副社长、社长、党委书记。1962年至1979年,一直担任回龙公社党委书记,长达18年之久。为回龙公社十个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修建猴子沟水库,参与修建韦家沟水库、东风水库,派人协助修建黑龙滩水库,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光富清政廉洁,在那个讲人事关系成风的年代,刘光富没有一个子女被选送上学招干,他常说的一句话:我要是开了后门,以后我在公社大会上讲话,还有人听我的吗?

(萧龙建撰)



15.王希圣


王希圣,男,1932年生,四川省仁寿县东林乡五甲地名唐家沟黄荆屋人。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从小干活,十分卖力。由于父王成富当过保长,被打成富农,后在政治上长期受到影响。青年时代,娶闵淑仙为妻,一生生有三子七女,王召泽、召建和王泽军存活,王昭菊、王菊容存活,余皆夭亡。在生产队时代,为主要劳动力,在改土造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桐树沟上下三关堰建设,参与黄荆后山梯土改造和大山顶土地改造工程。改革开放以后,他长期担任本地理水沟、关缺口、放缺口的工作,受到本村群众好评。同时,把自己的承包土地深耕细作,几乎年年丰收。在挖土、犁田、栽秧、打谷等方面,是一把好手。一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少言寡语,宽厚忍让,睦邻友善,获得广泛赞誉。

(邹建军撰)



16.谭绍武


谭绍武,四川省威远县越溪镇发展村邓家沟人,1933年生。石匠世家出身,少时与父亲一起出入石场,开始学打石手艺。在改田改土运动中,以自己的手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地煤矿开发时期,以高超的技艺,带领青年突击队,打石运石,支撑巷道,排除了多项险情。长年为本地数百户打灶,名震一方。同时,他抬石头是一把好手,会唱九十首抬工号子。谭绍武亦会竹艺,下地种田,养牛喂猪,也是一把好手。

(邹惟山撰)



17.黎吉明


黎吉明,男,1933年生,2012年卒,四川省仁寿县东林乡五甲地名(威远县玉林乡)徐家沟老屋基人。家有两姊妹,从小到大,主动承担重活,一直关心、支持姊妹。青年时代,娶幸荣芳为妻,琴瑟和谐。育有五子三女,家风良好,其乐融融,重视教育,子女皆事业有成。参加工作后,担任过柏家村大队会计、玉林乡水利员、徐家沟水库总负责人、东风煤矿厂长、柏树湾煤矿厂长,工作积极,做事踏实,为人谦和,深受爱戴。其中,主持修建的徐家沟水库,造福至今。工作之余,以一人之力耕种11人的包产地,朝耕暮耘,养家糊口。1996年,因病卧床,妻子不离不弃,悉心照料,八位子女,或出钱,或出力,儿孙绕膝,安享余生。一生勤劳质朴,谦逊善良,宽厚忍让,兢兢业业,是邻里称赞的能人,是后辈学习的榜样。葬双土地坡上。

(黎骄阳撰)



18.张洪华


张洪华,洪华名字是取其同音,具体名字不详。具体生卒时间不详,大概出生于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越溪镇发展村(原玉林公社民众大队二生产队)金鸡坳人。解放初期,曾在越溪小学读书。曾在仁寿县原汪洋区区公所任公安员,长期从事公安工作,战斗在与邪恶势力打交道,与坏人作斗争的第一线。破获各类案件数百起,为国家和集体及老百姓,挽回经济的、物质的等各类损失,受到原汪洋地区人民的好评。

(幸可维撰稿)




19.幸邦继


幸邦继,号文宗,生年不详,出生在越溪镇金堂村,碾子坝人,殁于1952年。曾在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第一大队步兵第四中队学员(在黄埔军校名字叫幸文中,别号量虚,当时年龄25岁),曾任国民党总统蒋介石秘书,亦或国民党特务教官。解放时投降共产党,曾在贵阳市当职。

(幸可维撰稿)



20.幸邦元


幸邦元(少数民族彝族名,立胡阿洛):生于1936年8月1日,出生地仁寿县汪洋乡查家场磨子山(现在威远县越溪镇发展村6社),磨子山人,1998年5月2日在马边县去世。年幼时随父亲做生意去了马边县,入了当地民族籍,后在马边长大读书工作。曾先后任马边县高卓云乡乡长,马边县五区区委书记,马边县经委主任,马边县民政局局长,享受副县级待遇。

(幸可维撰稿)



21.马康才


马康才,生卒时间不祥,越溪镇玉林寺人。曾任原玉林公社党委副书记,兼任公社妇女主任。因有一只脚残疾,走路一bai一bai的,人称bai书记。原玉林公社曾一度时期,没有合适人选的女同志任公社妇女主任,就由分管妇女工作的副书记马康才兼任。恰遇一次县里召开全县妇女工作大会,各区社妇女主任参加。全县七区六十几个公社,共七十余位妇女干部,就只有他一位男同志。有位县的领导还开他玩笑说:马康才同志,你还真是一位特别人物,你走路来开会,走得好辛苦哟,脚都走bai了,而且你还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哟。马康才也半开玩笑回领导说:领导厚爱,领导厚爱。

(幸可维撰稿)




22.幸邦海传


幸邦海,又名幸海,曾用名幸杰,小名叫水娃。出生于一九三四年农历九月初五日,越溪镇发展村通济硚人。二OO二年农历冬月二十三日因病于越溪医院抢救无效逝世,享年六十九岁。邦(帮),邦者,家谱字辈也,帮者,帮助人也。海,像大海一样的胸怀。这倒是符合他一生的性格,胸怀宽广。亦或是按算命先生的意思,命里缺水,所以名字里需要有带“水”的字,且小名就取为水娃,在家族的堂兄弟中,曾有称呼他“水哥哥”。邦海之名是他最早所用,在参加工作后,不知何时起,因何原因,却又写成了“海”。所以,以至在去逝后,公墓里的墓碑上也写成了“海”。曾用名幸杰,这个名字只在他的入团志愿书中出现过一次。
幸邦海,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解放前在十到十三岁少年时读过三年半的私塾。解放后,一九五二年一月至一九五四年六月,还到越溪乡中心小学去读过书,读书期间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参加工作后,又在市县的党校参加过理论学习,其文化程度有相当于初中水平。就是这些读书生涯,才成就了他后来参加革命、走上工作岗位、奋斗一生、在越溪地区为人民服务一生的辉煌历史。
幸邦海,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解放后,先后在越溪乡农民协会九分会任青年部长。在玉林乡发展村任文教并代乡文教员,参加查田定产、土地改革工作队,在农村组织互助合作社任会计。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九五六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在原玉林乡政府参加革命工作。历任过乡辅导会计、乡团总支书记、公社党委副书记、社长、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一九七七年十二月至一九八O年三月,任威远县沙湾人民公社(撤区并社行政区变动后)党委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一九八O年四月至一九八O年十月,在玉林公社(撤社复区行政区复原后)工作,任公社党委书记。一九八O年十一月至一九八二年二月,在越溪区公所工作,历任多经办主任、越溪区委宣传委员。一九八二年三月至一九八九年八月先后任越溪区公所副区长、任区长。一九八九年九月至一九九二年六月任越溪区公所调研员、县人大联络员、工委主任。一九九二年七月至一九九四年十月越溪镇政府(政体变动后)任正局级调研员。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一日,经批准在越溪镇政府退休。
在玉林乡(公社)任职并主持工作期间,领导和组织全乡人民完成了以下几件重要事件。
一是修建了徐家沟水库。经过历时约三年时间,在全乡人民的共同艰苦努力下,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全面完成配套工程,修建提灌站和水渠。水渠共三条近百公里。这座水库的建成,使玉林全乡几千亩良田的水利灌溉得到了保障。
二是建立了经济支柱。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玉林乡的经济支柱就只有煤炭产业。最初在虎头湾开办了玉林煤矿,是玉林人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威远县办东风煤矿,在七十年代撤走时,准备交给其他区来继续开采。作为当时玉林乡的书记幸邦海同志,得知消息后,亲自出马,与县里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商谈,冒着丢掉乌纱帽的风险,据理力争,最终将东风煤矿的开采权留给了玉林人民。使玉林乡的经济支柱得以继续巩固和保证,使玉林人民的经济来源得以继续保持,直至二十一世纪小煤矿关闭止。
三是在高顶砦植树造林。高顶砦上,原来是有两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家在上面生产生活。为了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硬是将砦上的村民全部搬离,移居山下,分散到各大队和相关生产队。然后在山上建设公社林场。培育树苗,供全乡各大队各生产队植树所用。同时也为砦上全面植树造林提供树苗保证。在七十年代中期,乡政府以幸邦海为首的全体乡干部亲自上山,划片包干,分片负责,并号召全乡人民,以大队为单位,落实栽树任务,限期完成。大队再分任务到各生产队,很多生产队的人,起早摸黑,早上打起火耙出发,到了高顶砦上,天才麻麻亮,连续几天,直至完成任务为止。现在高顶砦上那片郁郁葱葱的松林,就是那个时候栽种的,这为玉林人民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幸邦海在家里,帮助支持两个弟弟结婚安家,教育子女及家人,要尊纪守法,勤俭节约,自食其力,自力自强。在外工作上,无论是担任一般干部还是担任区乡领导职务,他都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始终不逾。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坚持原则、秉公执政、勤政爱民、廉洁自律,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正如曾经有人为他写的一幅对联:一身正气兢兢业业干革命,两袖清风勤勤恳恳为人民。

(幸可维撰)



23.萧昌佑


萧昌佑,字建明,又名萧建民,男,1935年农历9月3日生于李家湾,1946年7月至1949年8月在凉洞沟、观音堂、黎家祠堂读私塾,1951年7月至1953年6月在松峰场读小学,1953年7月至1954年9月高小毕业后任星朗乡信用社主任,1954年10月至1955年10月任松峰粮站管理员,1955年11月至1956年11月任回龙供销社股长,1956年12月至1957年10月任仁寿县委组织部工作员。1957年11月至1959年6月内江地委组织部派驻新疆工作组,任组长。1959年7月至1960年3月任简阳商业局越溪分局秘书股长。1960年4月至1966年5月任威远县越溪区公安特派员,政法科公安科长,人称“萧科长”。1966年6年至1973年7月任威远县公检法红保卫革命委员会主任,1973年8月至1974年12月在威远县学习,1975年1月至1978年5月任威远县公安局越溪派出所所长,1978年6月至1989年5月任中石油川西南矿区开发指挥部保卫股长,1989年6月至1996年9月任中石油川西南矿区开发公司汽车队副队长。1996年退休。1999年购买房屋于威远县城安居。2005年购房居住成都市龙泉驿。
他从小头脑灵,口才出众,工作踏实,积极参加土改。在越溪任上以治理偷盗出名,以至于越溪场小偷一听见“萧科长来了”,就闻风丧胆,赶快逃跑。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受造反派冲击,幸在故乡得到乡亲保护。1963年和1968年先后帮助李家湾乡亲购置部件 组装柴油机抽水抗旱和购买拖拉机耕地,为当地社队第一家。1972—1973年捐助千余元,购买机器设备,联系原材料、技术人才和销售,与越溪河对岸东风五队合办耐火材料厂,为越溪河流域耐火材料企业之创始企业,工农四队工分日值高达1.5—1.6元,被树为全省典型。1980年支持在李家湾越溪河修建钢管桥,在李家湾故居首建两层楼房。
2020年6月10日农历闰四月十九日在成都龙泉驿医院去世,终年86岁,火化。12日葬李家湾(补)。
原配陈碧香(1938—),生育子女四:萧玉辉、萧丽琴(女)、萧丽华(女)、萧丽英(女)。子女购房置业于威远和自贡市。

(萧世德撰)



24.吴念池


吴念池,男,1943年生于威远县越溪镇俩母山村兰厂沟,小学文化,2010年病故,享年67岁。对地理倍感趣,为人谦虚,崇师好学,勤于思考,较有钻研,业余从亊形家、期课40多年中,后20年在俩母山、永建乡、越溪镇及碗厂镇一带的民间,较有名望。

(吴岳辉撰)



25.吴中意


吴中意,男,越溪镇水源村铁炉塆人,越溪乡次任乡长。1950年在“清匪反霸、征粮剿匪、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中被镇压。

(吴岳辉撰)



26.吴坚伯


吴坚伯,男,越溪镇俩母山村牛头砦下人,越溪乡三任乡长。1950年在“清匪反霸、征粮剿匪、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中被镇压。   

(吴岳辉撰)



27.幸跃光

幸跃光,男,越溪镇金堂村幸家坝人,越溪乡四任乡长。1950年在“清匪反霸、征粮剿匪、减租退押、土地改革”中被镇压。 

(吴岳辉撰)



28.邹学余


邹学余,1944年2日2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东林乡唐家沟桐子堡(现威远县越溪镇平安村牟家坡黄荆屋基)。父亲邹朝榜,母亲李金花,兄弟姐妹7人,兄弟5人排行第四。出身贫困家庭,小时跟兄长们一起劳动。解放后,在长兄的资助下,与弟先后在越溪、回龙读初中。毕业不久,参加越溪邮电服务工作。他长期负责越溪到碗厂、回龙、富强、复立方向的邮件送与报纸投递工作。不管风吹雨打,日晒雨淋,还是酷暑严寒,每天骑自行车来回奔跑100公里左右。他业务精,能力强。机构改革时撤区并镇,他先后担任沙湾大公社邮局、小河邮电支局、越溪镇邮电支局局长。几十年来工作如一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从未出现投递差错,深得领导赏识和同事称颂。他性格开朗豪爽,喜好喝抽烟,交际广朋友多。退居二线后,回家常以钓鱼为乐。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兄弟关系融洽,互帮互助。节假空闲,喜欢与侄男老少同乐。娶妻史文芳,勤劳贤慧,节俭持家。育有一双胎儿子,一个女儿。4个孙子和孙女,均考上大学,学业有成,前景光明。

(邹德成撰)



29.闵邦祥


闵邦祥,生于1947年农历4月26日,越溪镇发展村通济硚人,2019年3月14日因病逝世,葬威远县公墓。他家庭出身贫寒,母亲去世较早,父亲一只支脚因病成为残疾人,但他有一手好手艺,在玉林地区是有名的蔑匠师,专为人家编制背篼、撮箕、箩筐等竹器之用具,从而获得经济收入。闵邦祥从小勤奋好学,读书刻苦用功,初中毕业,在当地同辈人中,文化水平较高。由于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工作踏实,上进心强,深得党组织和领导的重用。从生产队会计做起,历任原玉林公社民师主任,原玉林公社党委副书记,威远县委组织部派驻越溪区区委组织员,越溪区副区长、副书记,越溪区区长,撤区并镇后,任碗厂乡、回龙镇、越溪镇党委书记,后任威远县劳动局局长。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因故退休在家,数年后病逝。闵邦祥为人和善,精明能干,口才很好,以自己的努力,在当地赢得很高的威望,受到广大干部群众好评。

(幸可维撰)



30.杨克诚


杨克诚,男,1956年生,四川省仁寿县汪洋乡涂家庙杨家桥人,小学毕业文化。弟杨克全,后半生在新疆阿克苏生活。其父由越溪镇龙潭沟于新中国建国初年迁至老宅杨家桥居住。少时家贫,从小上山放牛,回家喂猪。稍长,随父母下地下田干活,技艺渐长。1960年时,在集体化食堂运动中,全家因缺吃少穿,死了七口人,包括其父母和爷爷。其大姑爷邹昌杰得知以后,立即把他们剩余的四口(奶奶、幺爷,小兄弟和他)接到唐家沟黄荆屋基居住,很快安排好了三间住房,从此才生存下来。后在前进上小学,毕业后因家庭条件所限,不再升学,而随其幺爷参加生产队挣工分,参与上三关堰修建,努力以赴,受到表扬。参加黄荆后山梯土改造工程,大山顶土地改造项目。改革开放之后,学石匠,参与东风煤矿、徐家沟水库建设,热情、劳力和技术都受到高度肯定。闲时喜自然山水,到过金钱坳、碾盘坳、史家沟、新场、连界等地,观山察水,体验民情,并大有收获。他发现黄荆后山广子洞、天马峰在外狮子石、小山顶后双眼石等风水宝地。当时有不少野狗跑来黄荆屋基,杨克诚多次参与打狗活动,并与朋友们当夜吃掉,并分送左邻右舍。他喜欢下水捉鱼、泥鳅、黄鳝等,特喜抱儿黄鳝,下酒而食,津津有味。与老表弟兄感情深厚,并与人为善,执着坚定。特别喜欢外公,平时安静地生活,不喜形于色,也不暴跳如雷,性格温和,勇于思考。少年和青年时代,时常帮助大姑家干活。人到中年未婚,大姑爷邹昌杰为其购置房屋,为成家创造条件。可惜未及五十,就生病而亡。终生未成家,无子女。

(邹建军撰)


责任编辑:祝竹溪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文学地理学研究中心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越溪河历史人物传(一)文学地理学研究第119期发布于2021-05-06 21:53: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