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葆三创设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华成经保火险公司及华安人寿保险公司时,王一亭均是投资人;王一亭还投资了华通水火保险公司;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王一亭在工商界的地位和声誉日渐提高。1906 年上海成立沪南商务分会,王一亭被推举为总理,并在历届上海商务总会中担任会董。1908 年,沪商名流组成的沪南商务学会改组为沪南商务公会,王一亭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赵守兵】

 

1912年,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日本改造社之邀赴日本讲学。他从柏林启程后,取印度,抵达港,然后改乘日本“北野丸”于11月12日到了当时的上海汇山码头。

 

这位貌似“乡村牧师”的和蔼绅士刚刚因为发表了颠覆性,理论而荣获诺贝尔奖。爱因斯坦的到来让整个上海滩沸腾了。

 

抵达上海的当天晚上,主办单位在“梓园”宴请爱因斯坦夫妇。同席者有于右任、张季鸾、张君劢等。晚宴前,爱因斯坦欣赏了“梓园”主人收藏的金石书画等各种古文物,为此,他感到极为兴奋。他在宴会上说:“今日得观多数中国名画,极为愉快。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此次匆遽东行,异日归来,极愿为中国青年所见。”爱因斯坦还特别对“梓园”主人的书画作品褒扬有加。“梓园”的主人正是上海滩大实业家、大慈善家、大书画家王一亭。

 

从学徒到买办

 

王一亭,名震,号白山人,原籍浙江吴兴,1867年12月4日生于上海浦东三林塘的外婆家。

 

王一亭幼年时,其父亲就病故了,于是就交由外祖母抚养。13岁时,为了生计,他经人介绍来到了上海,顺利地进江苏镇江绅商李平书所设的慎余钱庄当学徒,晚上则到广方言馆学习外语。

 

李平书生于1854年1月14日,比王一亭大13岁,是上海浦东人,也是上海近代有名的实干家与功臣,辛亥革命上海光复领导人之一。1878年,他开始研舆地之学,阅读了《瀛环志略》、《海国图志》,并浏览了《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王一亭在慎余钱庄一边做工,一边学习,用时7年时间。1887年,他已经20岁了。这时,他觉得应该出门去闯荡一下世界了。于是就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转到李云书所设的“天余沙船号”做跑街,“天余号”拥有若干沙船,经营海运业务,走南北洋航线。李云书,名厚祐,生于1867年,与王一亭同年出生,是李平书的侄子。李云书16岁进入伯父的慎余钱庄做学徒,写算记账样样拿得,只是他和伯父一样喜欢结交文人雅士。当时年纪相仿的王一亭在他伯父家的钱庄习生意,因心思多在学画上,柜上师傅屡加责难,这位少东家却多方庇护。

 

李云书最早从家中钱庄借款投资别项事业,年纪轻轻就投资了航运业。当王一亭提出做业务员时,他就马上同意了。由于王一亭腿勤嘴勤,做事情很利索,因此业务做得非常出色,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后来,李云书就提拔他担任了该号经理。

 

王一亭10岁时,就承外祖母教读《孝经》,内有插图多幅,引起了他的兴趣,故从小他就喜爱绘画。少年时他拜画家徐小仓为师,进钱庄当学徒后,仍利用早晚闲暇时间学画。某次,钱庄经理命他绘画一幅交裱画店裱装。在裱画店,其画适被画家任伯年见到,任大为欣赏。任伯年亲自找到王一亭,收他为徒。从此,王一亭常到任伯年家学习绘画,画艺有了很大提高。

 

1900年,日本大阪商船会社在上海设立分社。这一年,王一亭已经33岁了。经李平书的推荐并作保,王一亭被聘为该分社买办。

 

凭着多年的航运业经验和熟悉上海各帮客户的优势,王一亭施展其灵活的经营手法,联络各报关行,接到了大宗的货运业务,使大阪商船会社的业务迅速发展。到1905年,五年时间,大阪商船会社在上海至汉口航线上就发展配置了4艘船只,成为长江航线上仅次于英商太古公司的第二大航运公司。

 

1907年,日本为了进一步增强在华航运势力,支持大阪商船会社在华分社与在长江航线上经营的其他日本会社合并,组成了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王一亭继续担任该会社买办。该公司借助日本侵华势力侵占了中国航运权,营运业务迅速发展,逐渐成为长江航线上规模最大、竞争力最强的航运公司。自然,王一亭也分得了可观的佣金。

 

后来,王一亭又与日商三菱洋行买办李志芳约定合作分佣,他每年的佣金收入可达数万元至十余万元。以后,王一亭又兼任专走天津、大连、基隆等线的日本大阪油船株式会社的买办和三井洋行在沪所设的上海制造绢丝社社长(买办)等职,收入益厚。

 

数年后,王一亭不仅出资向清政府捐得花翎知府衔候选同知虚衔,而且积资购得上海南市梓园作为住宅,园内饲养各种鸟类及白鹤一只,供作画写生之用。

 

从买办到实业家

 

在担任外资企业买办的同时,王一亭将历年积聚的资金大量投资于民族工商、金融企业,成为一个民族资本家。他认为,“立国之本,基于富强,富强之本,基于农工商”,欲求国家富强,必须发展民族工商业。

 

1904年,张謇发起创办上海大达内河轮船公司,邀请王一亭等人投资入股,并聘王一亭为经理,就近解决了大生纱厂的原料和产品运输问题。其后,该公司不断发展,到1921年已增资到16万元,拥有“达”字头轮船19艘,总吨位达7万多吨,在长江下游镇江、扬州、南通地区的短途运输中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民族保险业从1875年保险招商局成立以来的30年里,仅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在上海创设。福建巨商、时任上海商会会长的曾少卿,经营参燕南货糖业于南洋各埠,目睹外商挟资来华,利用其特权对中国进行种种经济侵略,深感不满。他认为必须由华人自设银行、航运、保险等业,否则不足以抗衡,挽回利权更难以实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曾少卿就联合上海著名绅商朱葆三、王一亭、李平书、陈辉庭、沈仲礼、沈联芳、顾馨一、严筱舫等发起筹建了华兴保险公司,其中曾少卿、朱葆三、严筱舫为总董、陈辉庭为总理。

 

此后,朱葆三创设华安水火保险公司、华成经保火险公司以及华安人寿保险公司时,王一亭均是投资人。

 

当时,招徕保险业务时,由于保费没有折让和折扣,也不经过掮客(经纪人),因此保险业务盈利情况良好。但是由于华商保险公司属于业务初创时期,资金薄弱,承保的限额不大,分保受到外商的掣肘,生存困难,因而自身担负的风险也较大。此时,外商保险公司在上海已有40余家,并在1899年左右成立了外商保险业公会——上海火险公会,形成外商对保险市场的垄断势力,华商业务受到抑制。恰在此时,华商同益水火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经营失败,宣告停业,外商便以此为借口,诋毁华商信誉,不与华商办理分保和业务交换。同时还采取跌价和放佣的手段与华商保险公司竞争业务,争夺市场,从而使华商的处境艰难,在巨额投保上更显棘手。

 

鉴于这些情况,华兴、华成、华安3家保险公司的总董朱葆三于1907年发起成立了华商火险公会,参加的会员公司有华兴、华安、华通、华成经保、源安、源盛、华侨合众、万丰、福安9家公司。其中,王一亭投资了华通水火保险公司、华成经保公司。同业公会采取会长制度,由会员公司公推朱葆三为会长。同业公会成立后,到1911年,会员公司由成立时的9家迅速增加增加到29家。1912年,华商火险公会的组织章程将原来的会长制改为会董与会长并行制。经过会议重新推举,华成经保总董王一亭担任了会董,华安水火保险公司总经理沈仲礼担任了会长。华商火险公会的成立,成为与外商保险公司成立的“上海火险公会”抗衡的组织和力量。同时,也反映出民族保险业在逐渐兴起的基础上,开始迈出联合团结的第一步,并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和同业公会组织制度的不断改善打下了基础。

 

1906年,周廷弼、沈缦云等人集资15万元,创办中国第一家民办银行——信成商业储蓄银行,王一亭被推举为董事。此时,他又与沈缦云合办业成公司,经营地产业务,并任经理。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加,王一亭在工商界的地位和声誉日渐提高。1906年上海成立沪南商务分会,王一亭被推举为总理,并在历届上海商务总会中担任会董。1908年,沪商名流组成的沪南商务学会改组为沪南商务公会,王一亭被推选为首任会长。

 

在会长任内,他积极主张“为商战储才”,提倡各业公所开设学堂,研究商情;同时讲求实效,倡导各业公所每月开会数次,讨论如何调查物产及扩充行销,促进商业发展。他的这些建议得到了各业的赞同,上海商界风气为之一变。1909年,王一亭与袁葆生、李云书等人集资20万元,创办立大面粉厂,次年又创办申大面粉厂,并被推举为这两个厂的董事长。

 

1912年,王一亭当选为上海总商会协理。1913年,他又与郭竹樵、朱子奎等人集资25万元,改官办的中华商业储蓄银行为商办,自任董事长。此外,他还投资创设华商电气公司、湖州电灯公司,任董事长。他还兼任上海义清地产公司、开明房产公司、沈阳地产公司、上海内地电灯厂、正大商业储蓄银行等企业的董事,并被推举为上海面粉交所理事长。

 

参加革命 积极募捐

 

作为一个民族企业家,王一亭在如何挽救中国危机的问题上,经历了从立宪派向革命派的转变。1906年9月,清政府颁布上谕宣称“预备立宪”,上海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王一亭被推为董事。不久上海城自治公所成立,李平书任总董,王一亭等人任董事,并组织了商团地方武装。1910年清政府立宪骗局逐步败露,王一亭转向反清阵营,与沈缦云、叶惠钧等绅商捐款支持于右任等人在沪鼓吹反清的《民立报》。

 

是年冬,王一亭与沈缦云、叶惠钧等人先后加入同盟会,并任同盟会上海分会机关部财务科长,经管分会款项。

 

1911年武昌起义后,以陈其美、王一亭等人为首的上海同盟会员筹划响应。11月3日,上海起义爆发。起义成功后,成立上海军政府,陈其美为沪军都督,王一亭为交通部长,后改任商务部长,同时兼任同盟会驻沪机关的理财长。此时,王一亭任董事长、沈缦云任经理的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几乎成为政府银行,由都督府担保其发行钞票的流通。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王一亭出任上海分部部长之职。此后,王一亭在社会上的活动也得到广泛开展。

 

1913年3月,宋教仁在沪被刺,王一亭被公推负责建造宋墓,开辟宋氏公园。二次革命爆发后,上海组成讨袁军,居正任吴淞炮台司令,扼守要塞,监视北洋长江海军的活动,王一亭不断在经济上给予接济。

 

王一亭自辛亥革命以后为革命军筹款数十万元,并垫付军政府所发行的公债款40万元,后来都无法收回。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通缉王一亭、沈缦云、李平书等人,此令被租界当局扣压,并未执行,但王一亭在政治上转向消沉。他曾向国民党元老张静江表示:“我家有80多岁的老母,今后不能再参加革命了。”从此,他脱离了政治活动,登报宣告脱离国民党,并从南市迁居英租界爱而近路,深居简出,潜心绘画。

 

潜心绘画 投资教育

 

王一亭迁居英租界后,其住处离著名画家吴昌硕家很近,两人经常走访,切磋画艺,结为知友。有时王请吴为其画作诗题款。受吴昌硕的影响,王一亭的画风也从工笔细绘转向阔笔写意,但仍保持写实的特色。

 

他用笔酣畅雄健,气势磅礴,设色鲜艳,“山水花木,郁有奇气”。他善于为人写照,寥寥数笔,形兼备。他还常与书画家蒲作英、胡公寿、释虚谷等人交往,议论书画。日本对中国国画向来颇为推崇,王一亭的作品在日本受到广泛欢迎。王曾多次被邀东渡,举办画展,受到日本天皇接见,声誉日增,作品也愈传愈广。来华日本友人如未买到王一亭的画,即被视为入宝山而空返。抗日战争前,王一亭的画每年销日约数万元,所得大部分用于国内慈善事业。

 

王一亭平时重视人才的培养,积极投资教育事业。1912年,他与黄兴、胡汉民等23人发起捐资,创设南京拓植学校。1917年,他又与于甘仁、朱葆三出资设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其后,王一亭独资开办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自任校长,从其习画的生徒有陆伯龙、邓怀基、许醉侯及其幼子王季眉等数十人。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王供职的日清公司首先受到影响,营业一落千丈。王一亭每天收到很多责难甚至警告的信件,谴责他为虎作伥。对此,王一亭内心极为紧张,但又不愿意放弃优厚的买办收入。1927年春,蒋介石北伐军到上海后,曾专程访问王一亭。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后,特邀他赴宁,授以中央救灾准备金保管委员会委员长之职,用以酬谢他对蒋在陈其美手下任职时的接济和二次革命期间蒋寓居梓园时所给予的款待。

 

王一亭因受其母亲的影响,一生信奉教。在50岁以后,家设佛阁,每日焚香礼拜,十分虔诚。在绘画方面,常作佛像佛家经典故事。在佛教团体中,他先后担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务委员、佛学书局董事长、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在此前后,他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与人共同举办义赈会、孤儿院、残疾院、中国救济妇孺会、同仁辅元堂、普善山庄等慈善机构。他曾为华洋义赈会作流民图多幅,印发各地劝募赈款。大凡亲朋故友求告请托,他无不乐意周济帮助。

 

1936年冬,上海地方当局以其热心公益,发起为其70岁祝寿,并将各界所赠贺仪移筑王一亭路于龙华孤儿院旁,直通龙华寺。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侵入淞沪。他联合各界人士,成立战区难民救济会,广设收容所救济难民。由于王一亭的经历和地位易被日方利用,蒋介石电召他离沪经香港到内地。此时,日方已经内定王一亭为上海伪组织“维持会”的首脑人物之一。但他表示决不事敌,毅然离沪赴香港,后因病在港滞留近一年。

 

1938年11月上旬,他抱病从香港返沪,13日病逝于上海,终年71岁。王一亭的遗作已刊印的有《白龙山人画集》(1-4册)、《二十四孝画册》、《王一亭选集》、《孔子哲学》及《王一亭题画诗选集》等。

 

吴昌硕的“贵人

 

由于拥有雄厚的实力和深远的影响,王一亭常常成为海上画坛的赞助人。无论是海上题襟馆,还是豫园书画会,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对以刘海粟为代表的“西风东渐”画派,他也不存丁点偏见。同道人中若有困难,素来豪迈潇洒的他更是施以援手。如吴昌硕的弟子赵子云来上海发展,王一亭关怀备至,四处为他张罗。不到半年,赵子云便怀揣二百多银元,满面春风地回到了苏州。吴昌硕闻讯喜形于色,因为此前王一亭曾一再来信邀请吴昌硕来上海鬻画,但吴昌硕对此游移不定,生怕像他那样“野逸派”在上海打不开市场,无法维持生计。弟子赵子云的成功,增强了他的信心。在此之前,吴昌硕几乎在兵荒马乱中四处漂泊,潦倒落魄,基本上以教馆和充当幕僚养活一家老小,生活异常辛苦。

 

1911年夏天,69岁的吴昌硕终于来到了上海。刚开始,果正如他所料,问津者乏人,他只得白天蜗居在浦东烂泥渡的陋室里画画刻印,晚上坐小舢板到浦西,与各界社会贤达周旋,广开门路。次年,由王一亭介绍,“缶老”迁居庆里的一栋石库门,房子三上三下,较为宽敞,房东与王一亭为姻亲。如此,古稀之年的吴昌硕总算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大门两旁贴上对联君子悠乐,贤人孔安”。没过多久,在王一亭的大力推介下,吴昌硕以其独特的风格,独步画坛,继而成为后期“海上画派”的领袖。

吴昌硕、王一亭合影

 

清标亮节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人威逼他出任伪职,他不得已以自己年迈体弱之躯,抛家别业远避香港以表明心迹。此后他所居住的梓园被日伪抢掠、捣毁。在香港,他奔走募捐,因为忧伤国事心力交瘁而致病,1938年11月9日他在儿子传熏等的陪护下返沪延医,12日抵传熏的寓所觉园,翌日即逝。如果不是日寇燃起战火,何至于斯!

 

王一亭的死讯传开,举沪悲痛。11月14日出殡,15日各界前往吊祭的不下三千人。10天后,远在重庆的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公葬,写国史立传,并发给治丧经费,于是上海一百五十多家团体都以王一亭以一布衣而膺殊荣,如果不能以某种方式广为宣传他的事迹,难以起到作用,于是发起追悼纪念活动。

 

追悼会来者1800多人,动用了200多名招待员,龙筱云担任司仪,金观甫、金铁军任纠仪。主席团成员均为当时上海知名人士:颜骏人、沈淇泉、闻兰亭、施省之、黄涵之、赵晋卿、关絅之、刘翰怡、虞洽卿、叶柏皋、林康侯、秦砚畦。

 

上海孤儿院的儿童担任奏乐,下午2点钟,在哀乐声中,追悼会开始。孤儿院的孩子非常悲痛,这个坐落在龙华镇茂公桥堍的孤儿院,也20世纪20年代初由王一亭捐建的。

 

随后明德、坤范女子中学合唱追悼歌。这首歌曲是由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董任贤创作的,歌中唱到……悲家园半破碎,万千人远流离,何忍见妇孺寒而饥,彷徨不知何处去,何处去,王善长魂归来!王善长魂归来!如青山绿水常新,擅长精神永不死……

 

1948年12月22日,国民政府在虹口公墓为王一亭举行了隆重葬礼,蒋介石专门题写了“清标亮节”。

 

王一亭爱因斯坦王一亭,爱因斯坦王一亭爱因斯坦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王一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物春秋】王一亭:人生为画发布于2021-05-07 1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