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家与道教

//

  曾几何时,“道家”(先秦老庄等哲学)与“道教”(东汉张道陵以来的宗教)二分。于是出现了如是问题:


①“自从‘道教’产生以后,‘道家’之书除了仅有的几种古籍而外,并无新的著作流传,我们就盲目地认为它的继承永远断绝了吗?”

②各种“道教”门类不一,派别各异,凭什么可以统称为“道教”?其有无一贯的精、共同之宗旨?


事实上,不仅“道教”是“道家”学说赖以传习不绝的重要力量,“道家”更是“道教”所一以贯之、须臾不离的理论资源,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互相建构的关系。陈撄宁指出:“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整个的‘道教’完全被‘道家’哲学精神所笼罩,其中知识分子包括在朝、在野、方内、方外的一切信仰的人士,凡关于治国修身之道,他们都崇拜老子;关于隐逸全真之道,他们都效法庄子;关于神仙变化的传说,他们都根据《列子》的幻想而扩大之,更加捉影绘声,描摹尽致。在这种情况下,偏重于理论性的‘道家’和偏重于宗教性的‘道教’,彼此打成一片,实际上已分不开了。”(陈撄宁,《道家与道教》,载《道家二十讲》,第22页)


“道家”(理论性)与“道教”(宗教性)的区别固然重要,但是其联系、重合之处,或许也应值得重视。试从两个方面探讨之:


1)后推:道教对道家的传习


道教是传承老庄使之不绝的重要力量,在古代其影响不亚于教外学者。道教理论性经典,例如《太平经》(东汉,道教第一部经典)、《参同契》(东汉魏伯阳,“万古丹经王”)、《常清静经》(三国葛玄)、《抱朴子内篇》(东晋葛洪)、《悟真篇》(北宋紫阳),均抑或直接称颂老子(老君),抑或间接引用、化用《老子》的格言,形成了道教系统内部对于《老子》的阐释体系。不过,与作为“君人南面之术”的《老子》不同,道教阐释的特点是:①发展出以普罗大众为宣教对象的面向,而不再限于社会上层,而《老子》本有的批判特质则现实化为教众起义;②《老子》中的性情思想,经由黄老学中《内经》等具体生理技术的淬火,形成了修炼成仙的理论,促成了实体意义上道教修行团契。


举《太平经》对于《老子》的阐释三例: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第四十二章)

《太平经钞·戊部》: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

②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

《太平经·第五十八篇》:反其华还就实,反其伪还就真,未穷者宜反本,行极者当还归,天之道也……极上者当反下,极外者当反内,阳极反阴,阴极反阳。

③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第七十七章)

《太平经·第一百三篇》: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肯周穷救急,使万家乏绝。


2)前溯:道家哲学的“宗教”基础


先秦道学不限于哲学,而是一整套的“新知识”。对于研究老庄、黄老哲学而言,引入“宗教学”视野,可以认识其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一面。特别是人体生理思想;笔者疑惑,新世纪以来中医的萎靡,是否与其被孤立化为实用技术最为相关呢?


再例如,“黄帝”形象在思想史中的登场,糅合了宗法观念、宗教思想。潘雨廷:“齐国的稷下派,就是由姜齐而田齐,已上推陈国的始祖由舜而黄帝。后于孟子之邹衍,即用‘先序今以上至黄帝’,是即以黄老道扩大尧舜孔子之道,而方仙道亦由是而起。仙之概念与黄帝联系,道之概念与老子联系,黄帝飞升者,所以发展殷周时代早已形成以始祖配天的宗教概念。”又:“自战国中期起,有大量文献托名黄帝。因在当时基本已理解古史,代代相传须有较长的时间,方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祖先。”(潘雨廷,《说“仙”与“道”》,载《道家二十讲》,第156-157页)按,田氏代齐,以小观之的确是血缘更迭(由姜而田),然而一旦上推诸氏族于始祖黄帝,则天下一家而已。于是贵族嬗替、诸侯灭国,大抵不违宗法的传统,新君无论如何都有血统上的合法性证明。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若渝笔谈


延伸资源下载(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附:道家与道教发布于2021-05-07 18:36: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