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古琴文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高山流水,古琴学习

古琴文化

自古以来,关于古琴的诗句有很多,就像白居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形象的描写出古琴弹奏的意境和人的心境;再比如伯牙与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一首琴曲让两个人不曾相识的遇见;不同时期的人对于古琴文化的诠释是不同,而在今天,“弦底松风诉古今”,作为文化瑰宝的古琴文化依然闪耀在世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上期我们分享了“薪火相传之‘南笼’文化”,了解到了“南派鸟笼”技艺背后的故事。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王鹏老师,来和我们一起走进古琴文化,去感受古琴所带来的魅力,一起去探寻它的故事。

 

 

1.传承人老师的自我介绍

王鹏:

王鹏,先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个人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古琴演奏和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曾经跟随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老师、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风云老师以及苏州吴门琴派的黄耀良老师进行古琴的学习,从2013年起开始进行古琴艺术的教学和普及工作

 

 

 

2.古琴的选材及工艺

王鹏:

业内对制琴用一个专业称谓“斫琴”。“斫”[zhuó],本意是砍削,用斧头砍(木头)。东晋画家顾恺之《斫琴图》,图卷中展示了1700年前斫琴的流程。与现代斫琴对比,除了使用的工具不同之外,斫琴流程基本一致。

 

古人称“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丝”指蚕丝制成的琴弦,“桐”指青桐木斫成的琴身。

 

现代古琴选材,琴面板一般选用“泡桐”或“老杉木”,琴底板使用“梓木”。面板材质较为松软通透,有利于振动;底板材质较为坚硬,有利于声音的反射。琴弦多为钢丝尼弦,声音清脆,手感佳,便于维护。也有使用纯尼龙的冰弦,或丝弦。

 

与古筝、琵琶、小提琴等薄面板发声的乐器不同,古琴采用厚面板发声,且琴体表面包裹麻布,涂刷生漆与鹿角霜的腻子,所以古琴的声音是被包裹的、被束缚的、被限制的,古琴给人的感觉是含蓄、浑厚、内敛、余音绕梁。

 

作一张古琴包含几十个分步,上百工序,基本都需要手工完成,历时1-2年。概括起来有8大步骤:选材,造型,挖腹,合琴,裱布,灰胎,髹漆,安装。

 

 

 

3.古琴历史及故事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 王鹏:

古琴艺术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成熟的、活着的音乐艺术之一,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声音。在中国历代所说的文人必备的技能,“琴棋书画”中的琴,指的是“古琴”,诗词歌赋中的“琴”也指“古琴”。古琴共有7根弦,又称“七弦琴”、也被雅称为“瑶琴”、“玉琴”,指的是古琴的音色好像玉石碰撞所发出的声音一样,非常优美。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古琴艺术概括为三个字:

(一)古:古老的意思。

琴在中国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现存古琴曲超过3000首大量琴曲有着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

 

古琴乐器本身也可以很古老,现存晋代古琴猿啸青萝与当代古琴尺寸、形制完全一样,有1800年左右的历史,2010年嘉德春拍上这张琴拍得人民币1904万。同样在2010年,北京保利拍出史上价格最高的琴,宋徽宗亲制的“松石间意”,拍卖价格高达1亿3千6百万元。

 

各大博物馆常见唐琴、宋琴。

 

(二)高:高级的意思。

首先说高级并没有贬低其他乐器的意思,但是古琴自诞生开始就一直拥有非常高的地位,在传说中,无论是伏羲伐桐制琴”还是“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都显示这古琴的特别。

 

古琴在宫廷和士大夫群体中广泛使用,是古代贵族文化的象征,士大夫阶层的修身之器,同时古琴也是治国之器,与社会教化息息相关,承载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在这一群体中最著名是思想孔子,琴曲文王操》《幽兰》等都与他有关。

 

提到印度想起西塔尔,提到印尼想到甘美兰,那么提到中国,最常被提及的乐器可能就是古琴了。西方有很多研究中国古琴的学者,比如荷兰的著名汉学家、外交家高罗佩先生,瑞典学者林西莉等。

 

1977年,美国“航天者号”太空飞船上携带的金唱片中,唯一一首中国音乐就是管平湖先生演奏的传统琴曲《流水》。无论接待外宾还是各项国际盛会,都有古琴的身影,日本最著名的国宝之一“金银平文琴”

 

 

(三)雅:清雅的意思。

古琴的声音含蓄,中正平和,所有乐器中私密性最强的乐器,是传统文人的必备修养修身养性,自我约束。

古琴常被称为文人琴,古琴音乐也是文人音乐的重要部分,是文人雅集、吟风弄月的重要内容之一。

 

 

4.琴派历史——风格各异

王鹏:

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5.古琴名曲

——流传于世,文化瑰宝

《流水》

根据《神奇秘谱》记载: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可见,“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实出于同一首琴曲,但传谱至今仅见《高山》、《流水》两谱。伯牙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个高山流水的故事象征着知音难觅。

 

梅花三弄》

由笛曲改编而来,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雁落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胡笳十八拍》

所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阳关三叠》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他的《送元二使安西》当时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

 

《醉渔唱晚》

唐代诗人皮虫休、陆龟蒙泛舟松江,听渔人醉歌而作此曲。流行的此曲,据说传自张孔山。音乐利用分节奏、滑音指法和音型的重复来表现豪放不羁的醉态。其中有着表现放声高歌的音调和类似摇橹声的音调。

 

6.古琴文化在传承

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王鹏:

①文化与技艺的双重追求

古琴本身的风格属于幽静、恬静等静态美学,并且蕴含哲学思想,同时也需要演奏者深入感悟,要有极高的心性才能驾驭。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艺术追求在现在日益浮躁和快节奏的社会中表现得愈发困难。古琴本来就是一个小众文化,要想有韵味,首先套具备一定文化内涵,个人素质要高。

 

②资料整理不足,珍贵资源缺失

由于受战争、社会变革以及政治运动的一些影响,古琴艺术几乎濒临灭绝。现在,虽然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期,但是对于古谱的整理、保护、收集工作并没有完全到位。

 

③古琴学习本身很难

老一辈琴家称古琴是“难学、易忘、不中听”的一件乐器,这和古琴传统手口相传的方式是脱不开关系的。古琴的乐曲是古琴专用琴谱,只记录弹奏方法,但不记录音高和节奏,这和当代已经普及开来的西方音乐的记录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难学易忘其实是所有技艺都有的一个特点,和一些理论知识理解了就等于掌握了不同,古琴的学习需要理解和不断地练习,否则就会技艺生疏。不中听则是见仁见智,古琴的音色不是大家普遍喜欢的悦耳的声音,但是安静沉稳,也非常有自己的特点。

 

直播间互动:

 

问:看到直播间里也有您的学生,想问一下她们是和您学习了几年呢?

 

答:目前学习古琴的人群以成年人为主,学的时间长的话有六七年,其实时间不管长短,都会学到很多的东西。

 

古琴文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高山流水,古琴学习古琴文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高山流水,古琴学习古琴文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高山流水,古琴学习古琴文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高山流水,古琴学习古琴文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高山流水,古琴学习古琴文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高山流水,古琴学习古琴文化,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高山流水,古琴学习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指尖江南“弦底松风诉古今”之古琴文化发布于2021-04-17 13: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