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传播经过了稿本、抄本、刻本三个阶段。最初,《红楼梦》是以稿本的形式在创作集团内部小范围内传阅,后来《红楼梦》又以抄本的形式大范围流传。自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活字排印《红楼梦》后,《红楼梦》开始以刻本形式广泛流传,并后续出现了多种刻本。

《红楼梦》最初的稿本早已不见,而抄本迄今只发现十余种。1927年,胡适买到一部《脂砚重评石头记》。该书共四册,仅存十六回(1~8回、13~16回、25~28回),每册四回。胡适因书中第一回一句“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将此本命名为甲戌本。此本有眉批、侧批、双行批、回前回后批多种,所存各回批语远多于其他抄本,尤有一些重要批语为他本所无。第一回第四页下第一行“丰迥异”句下至第五页上末行“大展幻术,将......”句之间,有一段文字,恰好两页,424字,为该本独有。


胡适得到这个本子后,就鼓吹此本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其实胡适的这个观点是很有问题的。首先,这个本子只是一个过录本,并非原本。这个本子抄误很多,并删掉了原本很多批语,甚至把一些正文的双行小注当成了双行夹批删除了,后来抄书人又从其他本子中抄录了一些批语补充到本子里。其次,这个本子的母本也不会是最古的《石头记》抄本。“重评”存在两种含义,一是本来就有传抄的批评本,脂砚斋在甲戌年自抄一份,同时在前人基础上,继续添加批语。第二种含义是,以前脂砚斋就抄阅评过《石头记》,到了甲戌年抄阅再评《石头记》。不管哪一种含义,说明在脂砚斋甲戌年抄阅再评《石头记》前就有《石头记》抄本了。那么甲戌本又怎么会是海内最古的《石头记》抄本呢?

到了晚年,胡适对甲戌本的鼓吹更变本加厉,他甚至认为《石头记》的初稿只有甲戌本这十六回,作者跳跃着写完这十六回,再补充其他章回内容。胡适的这个观点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他说:“我在三十四年前还不敢说曹雪芹在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在他死之前九年多——止写成了或止写定了这十六回书。我在那时只敢说:‘我曾疑心甲戌以前的本子没有八十回之多,也许只有二十八回,也许只有四十回。......如果甲戌以前雪芹已成八十回,那么,从甲戌到壬午(除夕),这九年之中雪芹做的是什么书?......’ ”,“故我现在不但回到我民国十七年的看法:‘甲戌以前的本子没有八十回之多,也许止有二十八回,也许止有四十回’,我现在进一步说:甲戌本虽然己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其实止写了十六回……故我这个甲戌本真可以说是曹雪芹最初稿本的原样子。所以我决定影印此本流行于世。”


(摘自《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

胡适的这个观点一发表,红学界就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然而,红学家们虽然否定胡适荒唐的“跳跃创作”理论,却没有思考胡适找了那么多证据证明“跳跃创作”,也不是一无是处。这只能证明,“曹雪芹”传出抄本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有底本,“曹雪芹”只是增删者,原创另有其人。所以他想润色哪回,就润色哪回,古人的书装成很多册,不是跳跃创作,而是跳跃增删而已。这才是为什么80回文字都传出了,而第22回还未补完的原因。而主流红学认为的《红楼梦》是“曹雪芹”一人创作的观点是错误的。

尽管胡适的这个跳跃创作的荒唐观点早已被主流红学摒弃,但胡适的另一个错误观点“曹寅之孙曹雪芹著《红楼梦》”还是被主流红学继承下来,成为当今主流红学的理论基础,并写进了各类教科书、词典等,误导着广大读者。

————————————————————

校对:王华东 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黛玉宝玉薛宝钗红学会红学研究红学家红学专家学者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甲戌本不是最早的《石头记》抄本发布于2021-06-02 10:37: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