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选举这个话题,其实我不想多谈,因为这既关乎历史,也存乎当代,其中的理难以理清。特别是在现实中,选举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模式,符合所有的民族、社会情态、政治体制。而我们要理解选举制度,就必须要依托在政治制度之下。咳咳,可能要偏题了。

既然提出这个问题,我首先需要说清楚我不想分析啥,而又想分析啥。我不想通过分析得出一个固定的选举制度模式,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也不想就此含沙射影,这非我的本份。我只想就历史上选举制度的变革谈谈我的思路,算是对大家的一个交待吧。

 

治国在得人

 

我们还是以一段对话作为引子吧:

(前秦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治国在于得人,得人的根本在于选举制度,而选举制度能否保持长久的新鲜活力在于 “审举”与“核真”。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讨论选举制度,都是围绕“审举”展开,涉及到的就是关于选举的具体方式。而关于“核真”反映选举的监督方式,我们反而显得忽略。但选举若离开“核真”,那就不是一套完整的制度,而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历史上选举制度的变迁,基本都是围绕这两点进行。但世无常法,如何做到“审举”与“核真”,时至今日都难以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变迁,选举方式必定需顺势而为,我们得到的不是一个最好的制度,而只是符合时代的某个选择。

 

贵族制度

 

先秦时代处于奴隶制,阶层泾渭分明(我避免用阶级这个词语,在后面的段落中就不在作出说明),分为统治阶层和奴隶阶层,政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选举制度既然是围绕政治制度服务的工具,那么治国用人的范围必定仅限于统治阶层。政治权力从一定层面也可以认为是家族遗产的一种继承,“世卿世”制度就是对这种继承的诠释,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贵族制式的选举制度。比如周伐纣王而分封各诸侯,各诸侯下有世卿,封建制下的不仅是领地的传承,同时也是权力的一种传承。到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逐渐发展,生产关系随之变化,贵族逐渐没落,再无往日的荣光,以往的贵族制度随着东周王室的衰落也逐渐成为过去。特别是战国时代,群雄角力,以往的贵族制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各国为了战争的需要,选举用人逐渐从以往的贵族制转向任人唯能,不再简单的从贵族中选拔用人,而以开放的胸怀面向各国。虽然高居庙堂之上的仍是各国王公贵族,但食客、客卿逐渐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养门客蔚然成风,比如战国四公子,养门客三千,这些门客成为各国角逐的重要力量。从当时秦国用人更能看见这一趋势的发展,比如商鞅、张仪、苏秦等都有门客的经历,且都非秦国人。我们从进步的角度来看,食客和游说之士为选举注入新的活力,虽然各国仍未能脱离贵族制,但情势已然发生变化,贵族制终将退下历史舞台。

 

官僚制度

 

一、官僚制度的成型

秦国自商鞅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采用立军功得爵位的方式,抑制贵族对选举用人的垄断。虽然秦孝公一死,商鞅随之而被诛,但其变法的内容和精存续了下来,成为秦国最终得以统一七国的根本。从历史来看,秦国的强大也正在于他能吸收各国人才为其所用(是不是和今天的美国很像),比如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等,都不是秦国人,但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秦国统一七国之后,很快就土崩瓦解而灭亡,但汉承秦制,将秦朝的制度保存下来。我们可以把秦及汉初的这套选举制度简单的理解为是官僚制度的雏形。

汉初逐渐剪除各路异姓诸侯王,曾经的封建制彻底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郡县制成为皇权制度的保障,而官僚制度是郡县制得以存在的根本。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皇权的稳固,我们可以认为是官僚制度的正式成型,在之后的历史中,选举制度的变化都是在官僚制度这个框架之下的变化。

 

二、举贤良、方正、孝廉

西汉文帝时,诏:“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丐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这些选举方式的变化,逐渐改变上层统治阶层对选举用人的垄断,为底层士人提供了一个向上流通的渠道,在武帝时其作用更为显著。比如公孙弘出身低微,就是通过“举贤良”而得以进用,最后位极人臣,成为第一个丞相得以封侯;朱买臣,落魄儒生,通过严助的举荐,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而位列九卿;主父偃,出身贫寒﹐学纵横之术,后学《》﹑《春秋》和百家之言,后上书汉武帝,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四次升迁﹐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东汉之后,选举制度渐趋僵化,其中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举贤良、方正、孝廉并不能做到囊括天下人才,反而为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我们以“举孝廉”为例来探讨其间的问题。

东汉和帝时下诏: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对于广大的士子,孝廉成为一种重要的进身之阶,但朝廷在举“孝廉”的时候,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审举”,被举荐的人有“孝廉”之名而无“孝廉”之实。例如“然公直精明,能审核真伪,决志行之。顷之,胡广出为济阴太守,与诸郡守十余人皆坐谬举免黜;唯汝南陈蕃、颍川李膺、下邳陈球等三十余人得拜郎中。自是牧、守畏栗,莫敢轻举。”这从侧面可以看出,牧守以往轻举者实多。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举孝廉”亦能得到人才,比如陈藩,但得到的终究是少数。更重要的是“孝”与“能”很难两全,有孝之人未必能行政为民,更何况其中盗名者何其多?“孝廉”反被邀名之人所利用。东汉朝政本就陷入外戚与宦官之间的轮回,所用之人无不是所谓的“自己人”,在桓灵之时,甚至出现皇帝卖官鬻爵。用人乱而国家乱,黄巾起义后,国家离改名换姓也就不远了。

 

三、九品中正制

汉献帝时,天下大乱,人口锐减十之八九,以往的举贤良、方正、孝廉根本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应对朝中无人的局面,曹操提出用人不拘品行(曹操的进身之途就是通过举孝廉,当然以他显赫的出身,也不是什么怪事)。公元210年下令曰:孟公绰老则优,不可以为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为了适应新的局面,提出唯才是举,但如何“审举”与“核真”仍是一个不能得以完美解决的问题。

公元220年,“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这就是九品中正制。从其开始,主要是应对当时缺人的局面,只是一时之法。在战乱年代,战争本就是检验人才的最好标准,一旦进入承平时代,九品中正制就沦为士族的工具,所选之人先重出身,其次才是才能,南朝时期,出身门阀士家的沈约对九品中正制有着精到的见解:“魏武始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而都正俗士,随时俯仰,凭借世资,用相陵驾;因此相沿,遂为成法。之道,以智役愚;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矣。”从而造就曹魏南北朝时的门阀士族大盛的局面,选举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显得正常不过。

这种选举方式不仅是南朝所独行,同时期的北朝也是如此。“魏主如西宫,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州郡亦各置师,以辨宗党,举才行,如魏、晋中正之职。”虽然历经南北朝的战乱,九品中正制却扎下了根。从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这是当时没有好的选举制度能够代替“九品中正制”的结果,只有到门阀制度的僵化达到一定的程度,造成不死不休的局面方能解脱

 

四、科举制度

这种情况持续到隋统一天下,为了打破以往门阀士族对选人用人上的垄断,采用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为选举制度再次注入新鲜血液,但这个过程并非短时间所能奏效。科举制度正式代替门阀制度,也是在武则天朝才完成。从此科举制度成为历朝历代基本的选举方式,一直沿用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虽其间有一些变化,比如考试范围的调整,但从未有过大的变化(五代十国期间,虽天下纷乱,科举考试也没有停止),逐渐形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局面。但其选举方式过于单一,且所学非所用,其中的弊端历时越久,越能显现。但时人又不能寻找到更好的方式来代替科举制度,也无如之何。

 

后记

 

我仅简单把历史上的选举制度粗略的梳理了一遍,其中的许多内容,内在的意义,以及对当时的影响,关于这些的研究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非我一小子所能讲解明白。对于选举制度,关乎国家兴衰,是国家兴替的重要命脉,绝不能等闲视之。事无不变之法,但在惯性的驱使下,很多的制度的变化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贤人并不能预先做出安排,超越社会的局限而做出应对措施。我们不否认贤人的重要,但在制度面前,其作用恐怕有限。这个道理时至今日仍然有效,我们不能指望其超越社会的局限,做出预先的绸缪。改革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若过多的讲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反而显得迂腐。

那我们面对社会的局限是不是只能坐而待之呢?我肯定不是这个意思,若有人从中得出这个结论,那肯定是我的话没有讲解明白。小子我只想说,面对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顺势而为,但绝不是为不合理的问题做辩护,论证他存在的合理性(存在即合理,我记得这是传销的口号,对于其中的道理,我只能呵呵了)。而是要首先承认存在的局限,直面其中的问题,剩下的才是解决问题。或许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天两天,甚至超出时代的能力,但我们绝不能坐而待之。


PS:鉴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本文引用基本全部照搬《资治通鉴》,就不一一作出说明,有兴趣可以自己对照 ,不好意思!


感谢大家 “鸣源堂之无名小子”,绝对原创,只做交流。点击“添加朋友”,输入“鸣源堂之无名小子”, ;或者长按二维码,进入自动识别, ,不试一试吗?

PS:蓝色字表示专用名词,或者引用原文

     :红色字表示作者认为的重点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白话文,资治通鉴在线阅读, 资治通鉴简介,续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翻译注释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坐而论道三浅谈历代选举制度发布于2021-07-13 10:3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