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播放列表

1

   历代以来,偏居东南的政权,如南北朝时期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以及南宋、南明等,都没有实现北伐的彻底胜利,最终被北方政权所吞并。对于东南政权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不能实现统一全国的大业?历代学者都曾分析过其中缘由,常把原因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东南政权的北伐并不算是正真意义上的北伐,其中的政治意义高于战争本身。东南政权通常是作为从中原失败而被迫迁至东南,如东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睿,凭借迁移的士族和当地士族的力量在建康建国;南宋的宋高宗赵构,在靖康之难后在南京应天府继位立国;还有南明初的弘光政权。他们仍以中原正朔自居,但立足于东南(此东南有时包含南方,西南等地,后面不再指出,暂只以东南代称),对于立足东南的现状,经过时间洗涤,也由于自身内部原因,实力等因素,无力收复北方,对偏居东南的现状已默认,以南朝、南宋最为典型。虽然他们组织过多次北伐,但其中的政治意义高于战争本身,其政治目的在于凝聚人心,加强皇帝自身或者权臣的地位,有时也出于对政敌的打压,比如殷浩北化是为了取得北伐的主动权,打击桓温在长江上流的地位;刘裕北伐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资本,为篡权做准备(刘裕虽然北伐取得较大胜利,收复黄河以南、关中长安,但却不能固守,当时北魏崔浩有具体分析);南宋北伐主要是凝聚民心,提高赵构的政治地位,巩固刚立足的南宋皇朝,因为以当时南宋的实力,不足以对抗金国。

二、东南政权内部派系林立,不能凝聚达成一个强有力的统治体系(虽然帝王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能集中力量)。以南朝为典型。如东晋初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论调,甚至在初期还发生过两次王敦之乱,第一次甚至攻进建康,晋元帝也无如之何,形成以王、谢、桓、庾轮流执政,促成强大的士族势力,比如桓温曾废除晋废帝打算自立。这表明家族门阀实力的强大,其选举制度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也从侧面反映这种情况,否则选举不可能完全被士族大家所垄断。作为帝国内部,在东晋和宋齐梁陈时期,荆襄上游一直与帝国中心建康存在势力上的不平衡,导致内乱不断,严重威胁帝国的稳定。五代十国时,南方分裂成多国,实力对比更是相形见绌,对比南朝时内部的分裂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不能整合成一体,根本无实力统一全国。

三、东南政权在地理形势上劣于北方,统治者内部苟且偷安。虽然东南有淮泗地理优势,还能凭借长江天险,这些地理优势虽足以自保,但在进取方面存在劣势,因为要取得北伐胜利,重点在于对黄河以北地区的争夺,这需要强大的军事支持和战略补给线,否则至多只能攻至以黄河为限,这种情况在面临北伐骑兵冲击下也不能坚持多长时间。从南北朝时宋齐梁陈来看,刘裕曾灭南燕,收复山东一代,之后一路西进,收复洛阳进占关中,灭掉后秦,从那时候来看版图,属于南朝最大的时期,能以黄河为限,但刘宋元嘉时三次北伐失败,黄河失守,只能退至以淮河为界,梁末侯景之乱后,荆襄被北周吞并,长江下游以北、淮河以南投降北齐,南北战线萎缩至陈朝时以长江为限,长江失守,则东南无立足之地。同时,东南政权安于现状,苟且偷安,对于北伐始终没有拿出百分百的决心(虽刘宋元嘉年间三次北伐,但都以失败收场),如东晋初祖逖北伐,政府根本没有给予支持,甚至对于已取得的胜利也无巩固之心,南宋时更是自毁长城,冤杀一直以北伐为目标的岳飞

 

对于以上三点原因,我认为都不属于根本原因,这三条总结起来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平衡没有处理好以及地理位置的原因。从政治原因来看,东南政权内部不能凝成一体,但其对应的同时期北方王朝也存在同样问题,异族林立,史称“五胡乱华”,其造成的战乱程度丝毫不亚于东南政权,如东晋时期,北方王朝经历汉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魏,其纷乱程度远超过东晋;南宋时期,北方同时存在西夏、金,他们也面临蒙古带来的压力,显然从政治原因分析有点言过其实。从地理形势出发,分析得出东南政权不能统一北方,我看这一论点更是站不住脚,因为自然地势双方都可以加以利用,非那一方能完全占据地利,比如北方骑兵利于平原驰骋,但到淮泗一带常常受阻,南方兵利于水战,在江河上占据优势,但越过黄河就显得鞭长莫及。在南北朝时期南方进攻常选在春夏时期,北方进攻常选在秋冬时节,彼此之间也算是有来有往,谈不上哪一方尽占天时地利。

 

我认为东南政权不能统一北方,是由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所决定。在古时,决定经济实力主要是人口、粮食;决定军事实力主要是马匹、运输(陆运、漕运)、兵役制度、军事制度(不排除个别将领的非凡能力,但能否在统一战争中起到决定作用,我看未必)。

在经济方面,以三国为例魏灭蜀时,魏国人口约443万,而蜀国人口约94万;西晋灭吴之时,西晋人口约1400万,而吴国只有230万。东汉末,曹操采用屯田制,其经济实力已非吴蜀所能对比,邓艾在淮南、淮北采用大规模的军屯,在淮河方向,军事更无粮草之忧;所以三国时吴蜀必须采取联合,蜀国凭借蜀中的地势,东吴依靠长江天险,才能不被曹魏所吞并,尽管蜀吴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也发生过分裂,但对魏国的立场上,始终坚持联合策略(赤壁之战就是吴蜀联合,凭借长江抵抗曹魏,奠定三国基础之战),但由于经济实力上的差距,蜀吴被灭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北周(包含西魏)、北齐(包含东魏)、梁陈时期,北齐人口位居三国之首,约2000万左右,北周当时关中残破,人口远少于北齐,约600万,所以北齐能在初期频频侵犯北周。北周在通过沙苑之战、玉璧坚守战等,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才得以立足,而梁末陈初,东南政权内部纷争,荆襄被西魏占领,淮河寿阳一带投靠北齐,陈霸先也只是凭借长江勉强立足,陈朝所能控制的区域主要是三吴,岭南一代也只是羁縻而已,陈灭亡时(公元588年)人口约200万(没有详细的资料表明这200万人口包含的地区,估计只是三吴一代),而同时期的隋人口在2000-3000万左右(以北周灭北齐时人口及隋大业五年即609年总人口4601万推算估计),可见隋灭陈只是时间问题,而陈根本无从谈起北伐(北周灭北齐过程中,陈朝大将吴明彻的北伐在彭城以失败告终)。从南北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南北朝时期,由于南方多剽悍之士、熟悉水战,凭籍淮河、长江以自保,有时也能取得北伐的局部胜利,刘裕凭籍京口一带的北府兵灭南燕、后秦,但始终力量有限,其成果难以得到巩固。

南北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在南宋时更显突出,南方经过多代开发,剽悍之风已褪去,特别是赵宋开国以后为防止出现军阀、权臣,发生唐后期军阀割据的局面,集权力于帝王一身,在兵制上将调兵权和领兵权分离,这就造成宋朝时将不知兵,兵不识将,其军队的主动权完全由皇帝一人掌握,这样的部队其战斗实力可想而知,对付内部流民、百姓还行,对外就只能是节节败退,在南宋初岳家军还能取得部分胜利,就是由于赵构刚立足东南,为了抵抗金兵南下,岳家军能集一部分领兵权和调兵权于一身,当南宋立足稳定,岳家军的兵权也全部上缴朝廷,沿袭北宋的军事制度,而同时期的金、元之兵,他们的战斗实力和灵活性远超过南宋军队,所以南宋对外苟且求和,其原因非偷安所致,乃力所不能及,这也注定南宋的最终灭亡。

 

东南政权统一北方的例子唯有一例,就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之后,通过东灭张士诚,沿长江西灭荆襄的陈友谅,整合南方整体力量,并且当时南方经过两宋和元的开发,其整体经济实力已经超过北方,如扬州、益州的赋税乃全国最高,并且朱元璋通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措施,积蓄了经济、军事实力,而元朝政权由于面临多地的起义,已经是疲于奔命,当朱元璋北伐之时,由黄河直驱河北,进攻大都,最终做到统一北方,这就说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统一战争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有人认为所谓的偏安政权不思进取,我不敢苟同,敢问哪一个政权不想强盛,而安于退步、灭亡?就拿现今的国民党退守台湾为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以“反攻大陆”为口号,但由于经济、军事实力所决定,反攻大陆根本不可能,所以部分台独分子干脆主张独立(台独中包含国民党的部分人,比如李登辉),独居一隅。对于这种情况,非不思进取,是力所不能及也。

 


感谢大家 “鸣源堂之无名小子”,绝对原创,只做交流。打开微信,点击“添加朋友”,输入“鸣源堂之无名小子”, ;或者长按二维码,进入自动识别, ,就可以看到时常更新的内容,谢谢。

东南,偏安,上天注定,政权,南唐,南宋,南明,陆运,漕运

东南,偏安,上天注定,政权,南唐,南宋,南明,陆运,漕运

东南,偏安,上天注定,政权,南唐,南宋,南明,陆运,漕运东南,偏安,上天注定,政权,南唐,南宋,南明,陆运,漕运东南,偏安,上天注定,政权,南唐,南宋,南明,陆运,漕运东南,偏安,上天注定,政权,南唐,南宋,南明,陆运,漕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随笔系列四东南偏安上天注定?发布于2021-07-13 10: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