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在《占卜者》中我说的甲骨文是口上一棵甘蔗,写完后总觉得没太说清:这棵植物怎么就是甘蔗而不是别的大树或小草了呢?于是我就梳理了一遍曾经写过的几种植物并把它们粘贴到一起。这样集中起来一对比,者为甘蔗就好理解了。

图1  甲骨文里的几种植物

图1中的第一个字为屮,即现在的草字,一年半前我曾在《艸:秋花惨淡秋草黄》里做过解读,是一棵小草的象形。恰好在那篇文章里,我提出了“者”的甲骨文字形有人释早、有人释春,而我将在以后再认真探索。
第二个字为木,有树根、有树干、有树枝。这是绝大部分人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知的。
第三个字为未,这是棵强调了树冠的“木”,于更早的2019年10月3日,我在《十二地支通解(三):辰巳午未》里,心血来潮独辟蹊径地把它解释为一棵孤植的“浓荫大树”。
第四个字为丰,其上部像个扫帚草,下面根部带着土,就像是带土全冠移植的茂盛植物,我在《丰:前人栽树为封疆》里解释为,这是古人在栽边界树。刚移栽过来的边界树既不可能很高大,也不可能太弱小,必须是大小适合移栽且容成活的,所以它的字形既不像木,又不像屮。
这样一路对比下来,您就能看出第五个字——者是甘蔗形而不是其他类型植物的象形了吧?有一根主干像木,但其细长柔软的叶子却又与众不同。
第六个字是禾,其甲骨文造字义应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谷子,您看它那样,又跟前面五个字明显不同。
好,今天的话题就从字开始。

图2  禾的甲骨文

夏商时期,中国北方的旱作粮食作物以小米为主,小米我们也称作谷子,所以电影《集结号》的男主角就叫谷子地。谷子这种粮食作物的特点就是一根主秆上几条细长的叶子、上面耷拉下来一个长长的谷穗。

图3  谷子地

把这个形象变成象形文字,就是图2中的第一个字;把谷穗再简化一下,就是其后面的字形:谷穗用一个斜着向下的短线表示。这个字,就是我们现在所写的禾。

图4  禾的商周金文

如果不能肯定上述甲骨文为谷子的象形文,那就再看看商周时期的金文,您看,由于青铜器铸造时比较从容,那些禾字上的谷穗就变成了肥笔。
与谷子很像的一种北方常见的粮食作物为黍子。我们现在所写的字上面是禾下面是水,在甲骨文中又是什么样子呢?

图5  黍的甲骨文

图5中的第一行应是黍子的象形,二三行则是在象形文上再加了些水,造字法应为异文会意。
估计现关注我文章的人极少能正确区分谷子与黍子了,不看我文章的人,除了北方农民,更是无人能辨。您若是去查网上资料,他们都只会告诉你谷子脱粒后叫小米,黍子脱粒后叫黄米,且黄米比较黏,常用来做粘糕和造7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酒。可您若走在农田里打眼一看,又根据什么特点来区分谷子地和黍子地?
我现在告诉你,是(谷穗子。

图6  黍子地

前面禾(谷子)穗像一根毛毛虫或狗尾巴草,是紧紧的粗长的一条,而黍的穗却是披散开的。了解了黍的实物,才好理解黍的甲骨文的穗子部分为什么写成了开叉的竹叶形。
可能因为黍子在商代常用来做酒,所以才给它加了些不同的水形,以强调它与其他农作物的不同。

图7  《汉字字源》释禾

估计《汉字字源》的插图者没在北方农村生活过,至少没见过真正的禾与黍,Ta居然把谷子画成了黍子形,实在是误人不浅哪。好在一般人也都不看这部书。
黍的别称很少,也就是把它的米粒称为黄米,除此之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只称它为黍或黍子了。
古代还有一种跟它长得很像但要高大得多的粮食作物,我们现在给它的学名是高粱,而在许多地方,比如我老家江苏徐州便称它为蜀黍,意思是从蜀地传来的像黍一样的农作物。高粱(蜀黍)穗脱粒后我们还要把它废物利用做成扫地的笤帚。
由于禾(谷子)是我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八路军也曾拿它当主粮(小米加步枪),所以种植面积要比黍大得多,也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它的别称也就多了几个,比如粟,比如稷。

图8  黍与稷(粟)

图9  稷的字形演变

许多学者不认为有甲骨文,他们所编辑的稷的字源都从是从战国文字开始的,包括金文和秦、楚简帛文字。但《甲骨文字典》却找到了一个自认为是稷的甲骨文,只是一,它出现在甲骨文五期,二,它是个地名。

图10  稷的甲骨文

从图10中的甲骨文字形来看,稷=禾+祝,而这个祝是一个跪在地上舞动双臂念念有词的祈祷者,联系到周族的祖先名后稷,可大体认可这个甲骨文就是稷,因为这个字可会意为祭拜谷的人。
为了便于理解我的上述说法,下面再附上的甲骨文。

图11  祝的甲骨文

带“示”的祝字本身,可看作是对着神主即祭台祭拜,相应的,稷就是对着禾即谷神祭拜。所以稷后来也成了谷神,关系着统治者们的江山社稷。
我现在认为稷是谷子,即禾、小米,是因为虽然在我很小的时候生产队里就不种谷子和黍子了,只种交公粮的小麦和自己吃的红薯,另有点大豆高粱芝麻和玉米等杂粮,但在临记事时还是有一点印象:大点的haiz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孩子会问大人哪是黍子哪是稷子,既然黍与稷是不同但相似的农作物,那稷子就不会再是黍子,且只能是谷子即小米了。
可仍有一些汉字专业资料里说,稷可能是谷子也可能是黍子,或是不黏的黍子——可黍子哪有不黏的?不黏的还叫黍吗?把这些专家的意见也写在这里存照吧。
在古代中国,书上谷子的别称最多的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那么粟的甲骨文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图12  粟的字源演变

有人不认为粟有商周文字,所以收入的最早的粟是《说文》籀文、小秦简文字。《汉字字源》和《甲骨文字典》都认为粟有甲骨文,它们的关注重点却又不一样。我们下面做点分析。

图12  粟的甲骨文一

《甲骨文字典》中,在粟的正文部分收录的是上图中的两个字形,分属甲骨文二期和三期,其造字法为异文会意:禾表示粮食作物谷子,四或五个小圆圈表示小米粒,整个字会意禾上的米粒,即小米。
所以粟与禾不同:禾是一整棵植物,粟则只指禾穗里的小米粒。也因此唐代诗人李绅才会写“春种一粒粟”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图13  粟的甲骨文二

《汉字字源》收录的却是另一个字形,其构字法为下面一个加了两点的禾、上面一个手(又)里拿了两个卣。我上一篇《卣:酒囊和酒篓子?》就是被它给逼出来的。
针对这个字形,大家都说是个用手掐谷穗的会意字,个别人说粟字上面的又+2卣为《说文》里的穗的那个像采的异体字(打不出来),意思是收获或收割谷子,在甲骨卜辞中用作动词,后面接的是“黍”。

图14  穗的异体字

《殷墟甲骨文摹释全编》就是这么认为的,书里面的译文也都采用了这个像采的字。

图15  卜辞举例

从甲骨文通常的造字规律来看,这样理解粟是没问题的:那两个卣形代表谷穗,禾旁边的两点代表掐谷穗时掉下的小米粒,整个字会意禾上被收获的谷穗里的小米粒,也就是小米。
类似的造字还有:
一、(简化字为刍)。

图16  芻/刍的甲骨文

刍的甲骨文是又(手)+2屮或2木,意思是拔草或撸树叶,这些草或树叶、树枝是用来饲养家畜的。
二、

图17  采的甲骨文

一开始采是上爪下木,意思是在树上采摘,不久后又觉得不够严谨,就把木改成了果,这个字就很明确是在树上摘果子了。
但是不同的是,芻里的屮在任何地方都是屮,采里的木和果在任何地方都是木和果。我上篇明明证明了卣是受猪尿泡启发所造的酒囊,又怎么会跑去表示风马牛不相及的谷穗呢?且卣的甲骨文跟谷穗也完全不像啊:谷穗是粗长条毛毛虫形的而不是水囊形的。
这时我又想到了一个字。

图18  栗的甲骨文

栗的甲骨文也有两种字形,第一种是木上有三颗外皮带刺的果子,第二种是木上三个卣。

图19  栗的甲骨文分期字形

通过《甲骨文字典》我们知道,第一种字形出现于甲骨文一期,第二种字形则出现在五期,显然后者是对前者的改进。
我没见过栗子树,于是就从网上搜,结果发现,没经加工的栗子果有两种样子。

图20  两种栗子树上的栗子

两种栗子的外皮是不同的,一种是有稀点的小凸起,一种是覆满了细长的毛刺。与图18比较,可以相信栗的一期甲骨文是带皮栗子的象形。
五期甲骨文的栗又是怎么来的呢?我注意到了糖炒栗子的形状。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我则是没见过栗子树还没吃过栗子果?这个栗子果的形状和样子一看就像个水囊(酒囊),把它写成木+3卣是两个象形文字的组合,会意这是个结这种形状果子的树。

图21  剥了外皮的栗子果

既生瑜何生亮?在植物上,卣字既然是栗子果的象形,就不会再是谷穗的象形,当然也不会是小米粒的象形,因为小米实在是太小了,我们还没见过会给这么小的东西造个象形文字的。
——小米实在是太小了
——栗字由带皮栗子的象形“进化”到里面栗子果的象形
——采由爪+木“进化”到具体的爪+果
……
那么图15的穗(的异体字)和图14的粟字,是否也是甲骨文“进化”的结果呢?

图22  粟的甲骨文

在《甲骨文字典》的“禾部”,我又发现了被他们释读为粟的两个字形,当然也是前述字形,这两个字形放在一起就是个“进化”关系:原来的粟是会意禾上的小米粒,后来带卣的粟则是指禾上被收获的部分。
上篇《卣:酒囊和酒篓子?》里我曾推断,卣字造出来后,它的字义会自然扩展,由装秬鬯的皮袋子扩展为装别的东西的布袋子。因为小米粒实在是太小了,无法用麻袋盛装,所以就只能以不漏小米粒的布口袋盛装,而将谷子脱粒并装进袋子里后,才算完成了全套收获。
将禾穗脱粒后装进布口袋这个动作,便是“收获禾谷”的意思,也就是图14“又+2卣”的灵感来源。
在汉字中表达“收获”的动词,针对不同的对象会造出不同的字,如收获采摘取等,那么针对最重要的农作物的收获专门造个动词“又+2卣”,应是很必然和必要的了。
“将小米粒装进袋子里”的“穗(的异体字)”下面再加个禾,那就是专指小米了,也就是粟。

图23  栗还是粟?

在《甲骨文字典》中,我还发现了一个被其释读为栗的甲骨文,构字形象为上卣下禾,根据我前面的分析可大体确定,这个字的造字义应为“禾的应该放进布口袋里的部分”,所以应该释读为粟才是。
我把粟里的卣释读为布口袋,还可从文字的后期演化中找到点支持线索,如图24。

图24  粟的字形演变

粟字在战国以后,里面的禾变成了米是很符合汉字演化规律的,它上面的卣后来变成了西也顺理成章:因为西是麻袋,在春秋以后,布口袋被(误)写成西不是也很好理解吗?
由于剥了皮的栗子果很像酒囊所以被象形成了卣,而不带凵的卣又引申为了布口袋,所以最后栗字也循着这样的轨迹继续演化着,最终它与粟的区别,只在西的下面一个是木一个是米了。

图25  栗的字源演变

所以栗,是结的果像酒囊形状的树;粟,是禾上最后要被装进布口袋里的小米。
但粟、禾、小米、稷,为什么又被称作子呢?
一年多前我曾在《谷神不死?探<老子>之浴》里解释过谷字,它是指两山之间的山谷,而稻谷、五谷杂粮的谷却是个简化字,它的正体字原为

图26  穀/谷的字形演变

穀,原为一个?下面加个禾,证明与禾有关。而?又是什么意思呢?
?在甲骨卜辞中出现得很多,因为它是一个王室贞人的名字,从甲骨文字形上看,是南与殳的合体会意,意思是敲钟——因为南就是青铜钟。

图27  ?的字形演变

由于青铜钟是一个坚硬的空壳,所以这个字后来又是的源头。

图28  壳的字源演变

因为水稻、麦子、粟、黍、大豆的籽实外面都有一层硬壳,所以战国时就在壳/?的钟里面加上了个禾,来指代这些粮食作物,这便是我们常说的五穀,穀简化成了谷,五穀也就成了五谷。
我们为什么说五谷是稻菽稷麦黍呢?因为大豆又称菽,而稷就是粟也就是小米。从这五谷的名称来看,既然有了黍,稷便不可能再是黍而只能是粟即谷子了。
至于另一种把稻换成麻的五谷说法,由于麻不是有穗的禾,与穀字不合,便不能认为是正确的。
与禾有关的古文字还有不少,咱下次得空再聊。

黍中有粟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甲骨文里的禾黍谷粟稷发布于2023-03-05 10:33:2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