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转换器

#甲骨文

过去的文章中,由于文意的需要我曾零零星星地解释过甲骨文里的几个数词,并说将来会把其他数字也都解释清楚。但若把甲骨文里所有的数词都放在一篇文章里又显得太长,会影响阅读者的心情,所以我就先说说个位数,并把其他重大发现写出来
以前在几篇文章中重点解释过“二”,如《甲骨文‖大天雨霾》,说二是两根算筹的意思。最早古人算数是用小木棍或小竹棍的,这称之为算筹,数到一就横着放一根,数到二就横着放两根。由于算筹都是等长的,所以我在讲“仁”字时才说,“仁”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爱(详见《孔子之仁与老子之慈》)。

图1  一二三四的甲骨文

同样的,数到三就横着放三根,数到四就放四根算筹。春秋晚期尤其是战国时代,有文化的人为了表现自己有学问,把四字改成了四方块里加一个八,于是四就不再是四根算筹而是天下已分成几份的意思了(天圆地方),当然也可能是指大地分为东西南北四方。
中国的一二三是横着上下摆的算筹的形象,古罗马的ⅠⅡⅢ则是竖着左右摆的算筹的形象。这可能跟一开始中国文字是竖着写而古罗马文字是横着写的书写习惯有关。

图2  五的字形演变

殷商时期或更早,用算筹摆到五时,依然是五根上下摆放的算筹(见图2里的第1个字形),可这样也太“浪费”算筹了吧?事到万难须放胆,于是有人就灵机一动,用把两根算筹交叉着摆来代表五,这不就节约出三根了吗?这就是图2里的字形2。
可这个交叉的字形还有别的意思,比如那个像个钳子形的,会矫正和治理的义的乂(yì)。怎么办?那就在书写五时给加上两笔,这就成了图2的第3个字形,加的这两横会意这是“等长的”算筹,即这个字是数字五而不再具有其他如交叉、治理等含义
由于五恰好是一只手的手指头的数目,五个手指头为一组组成了一只完整的手掌,于是五就成了最小的军事作战单位,即伍。

破解了伍,我们接下来就要破解至今尚未被正确阐释的另一个甲金文字——后来被用作第一人称单数的

图3  吾的字形演变

历代学者都知吾为第一人称代词,且知道其另一含义同“御”,即防御、抵御,但对其最早的造字法,却都不约而同地说是“五声”,即吾中的五是(只)表音的。
我对图3的吾字的西周金文看了又看,感觉那里面绝对不是个五。西周和殷商的五字(见图2是两根等长的算筹相互交叉可在西周的吾字中,却是三根等长的棍棒相交叉!
《字源》里说:吾,西周金文里多用来表“御”,即捍御、抵御义,也用为人名,但直到《论语》以后的著作中,“吾”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的用法才逐渐多了起来。
根据吾的捍御、抵御义,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图3里的第1个吾字,其口上面的字形表示众多(三表众多)整齐的棍棒(等长的算筹→整齐的棍棒)用于防御(棍棒交叉有阻挡义对吧),而那个“口”则表义城门、宫门或城池之类的。于是整个“吾”字就表义王宫或王城里负责防守的禁卫武装!吾同时也有“水火棍”的意义。如果您嫌第一个金文吾的口太小,那我们就再看个甲骨文。

图4  吾字的甲骨文

有了图4的这个甲骨文,我们就能更真切地看出吾字是一群整齐的水火棍在防守宫门,因为它正好堵在口上了嘛。当然这只是会意,不会真有人天真地以为禁卫军只持水火棍而不拿别的兵器吧?
由于吾是帝王的禁卫军和士兵手里的水火棍,所以西汉才有官名执金吾。历代学者不知“吾”的本义,遂作了各种离奇的解释。
王城、王宫的大门用整齐威仪的水火棍来把守,普通人家的院门(即外门)却只能用一捆柴火来挡一下,这就是个阑字。我曾在《刺与剌傻傻分不清?》里说:殷商人一开始造这个“阑”字时,用了一个月、一个门和一个柬,意思是“月亮升起来了(天晚了),抱几捆柴火挡上门吧,以防别人或野兽、牲畜进来”
最早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我”。我曾在《须虎是被我杀的,不信看甲骨文》里说(大意):
我的甲骨文是一个三齿钉耙的象形。就如八戒的九齿钉耙一样,三齿钉耙是殷商时期男人们随手携带的趁手家伙,劳动时用于开荒刨地,打仗时用于冲锋陷阵,所以“我”就成了第一人称代词。
估计是到了春秋末期,落魄的王孙贵族和读书人们开始看不上那个抓钩子的我了,转而喜欢这个水火棍的吾,于是就改我吾。他们自认为比那些在地里刨食的农民们高级,因而就把自己说的话作的文改称为“语”,如《论语》和《国语》。

最早人们数数,数够五个手指头就行了,然后就是“二五一十”,所以甲骨文里有专门为一二三四五十造的象形字(其中十为一竖,会意数到十时就把一根算筹竖着放,详见《这个姑娘真难懂》)。但人类由于生产、分配和交的需要其数学水平总得进步啊——人有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所以十进制是一种必然的自然选择——于是就又借了几个已有的、读音相近的字来当做六七八九用。

图5  六的字形演变

根据先贤们的说法,六的甲骨文是个简易茅草屋的形象,造字义应为廬/庐,由于六被借为数字,所以才又新造了个庐字。但六(即庐)作为地名,还是被流传了下来,这就是安徽的六(lù)安。
简易茅草屋之所以被借作数字六,有人说是因为室内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我感觉这个解释很牵强。
还有人说图5的第3个字形是由甲骨文的内和八组成,会意在室内分东西,这恐怕也是望文生义。我觉得,还是理解为纯粹的借用字为好。

图6  七的字形演变

七的甲骨文我也已在《这个姑娘真难懂》里解释过了,造字义为“切”,后来因音近而借为数字七,切义则另用七加了个刀造的切字来表达。

图7  八的字形演变

八本来是分开、分离、剖分之义,对其甲骨文字形,有人说是“两人相背分离或分别”,有人说是“两条手臂把某物分开”,有人说是“像一个东西被切为两块”,看来都能说得通且不会影响我们对字形的理解,咱也就不去钻牛角尖了。

图8  分字的甲骨文

由于八被借作数词,其原来的造字义就被分字所取代。甲骨文的分是一把刀在八的中间,但图8的第一个字却把刀写成人了,看来古人也会写错别字。
八作为分义参与造的字比较多,由于是题外话我就不多啰嗦了,感兴趣的应去看看那篇《重解<周易>的兑和,老子>的塞其兑》,文中我对公和兑字有别开生面的解释。

最后说九。

图9  九的字形演变

数词九当然也是个假借字,但它当初的造字义是什么却说法不一。
有人说是“曲钩之形,钩原为句,借为数词九时加了一竖”;有人说“像人手臂弯折之形,当为肘的本字”;有人说“像有柄和曲刃的镰刀”;有人说是胳膊的象形“但五指加手掌、小臂、大臂和肩膀成数九”;有人说是“动物的尾巴根处加个指事符,指动物的屁股,是尻的本字”。
但廖文豪先生说,九是“极度伸展的手臂”和“伸长手臂去抓取”。

图10  九字的甲骨文

我赞同廖文豪先生的说法,即九的甲骨文会意一条极力伸长出去抓东西的长手臂
从图10的几个甲骨文字形可以看出,九的前头部分是手掌,即又,而后面弯曲的这部分正是会意“非常长的胳膊”。因为在甲骨文里——其实是所有的文字里都没法象形“很长”,那怎么办呢?就把这条线弯曲起来进行“会意”。由于九字前面是手掌的象形,那么后面一定是手臂,再把手臂写得弯曲,那就会意手臂很长了。
知道了九的甲金文字形是一条长手臂,我们就再来解开一个各路专家总也说不清楚的字。

图11  禺字的春秋金文

有些人说禺是一种猴或黑猩猩,有些人则根据其在古代文献中的假借义认为不是,他们除了对这个字最上面的“头部”是什么意见不统一之外,还对那个“九字形”构件说不清道不明。你如果把我前面的说法带入到这个字里,这不就是个“长臂猿”吗?

、禺、畏、萬、禹、醜等字,除了涉及“九”外,还涉及其他甲骨文字形、构件的辨识问题,由于论述起来会很长,所以我会在适宜的时候再另外成篇。这里面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请对汉字感兴趣的读者一定要关注本公众号,以防错过有价值的好文章。
(正文完)
特别荐读:
五行到底行不行
十二地支通解:寅卯
各位看官,别忘了点个“关注”再走哈,并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群里

甲骨文转换器、甲骨文图片,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传播中华古文化,泽济苍生,功德无量!!!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甲骨文,请从个位数开始发布于2023-03-05 10:39: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