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真义考[1]

冉景中

(国际学术部,北京 100732 )

 

摘要:学者认为“天南地北”的说法源于先天(图),表示“天在南,地在北”。也有学者认为“天南地北”的说法与八卦方位无关。本文从文献学、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等方面,从阴阳、空间、宇宙发生论、北斗崇拜等几个层次考证认为,“天南地北”的本意是指“天之南,地之北”,古人只是认为“天在上,地在下”,而并无“天在南,地在北”的空间观。

 

关键词:天南地北;阴阳;天中;天顶;南中天;先天; 后天

 

 

“天南地北”是人们熟知的成语,有学者认为它是源于先天八卦方位图。周山先生说:“在‘先天八卦图’中,代表着‘天’的乾卦处在正南方,代表着‘地’的坤卦处在正北方,我们现在常说的‘天南地北’,也正是源于‘先天八卦图’中的天、地位置”[2]。周山的意思很明白:“先天八卦图”中的天在南、地在北,所以有“天南地北”一说。这种观点大概很普遍。

王大有先生也持相似观点。譬如震惊世界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图1),墓主人头朝南,墓葬的南边呈圆弧形象征“天”,北边呈方形象征“地”。针对此墓,王大有先生认为:“上古以南为阳为乾为天,所以面南称君称王,死亦头朝南,仰面向天。”[3]言下之意,6500年前的西水坡人就已经有了“天在南,地在北”的观念了。

                           

 

 

 

图1  濮阳西水坡45号墓

 

但是,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山东大学古籍所徐传武先生撰文《“天南地北”一词与八卦方位无关》认为:“‘天南’一词专指岭南,亦用以泛指南方或南方极远之地。”还认为“天X地X”这种成语形式很多,如天南海北、天覆地载、天荒地老、天长地久、天罗地网等等,与八卦方位没有关系。[4]

孰是孰非呢?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文献学、考古学和中国古代天文学等方面,从宇宙发生论、北斗崇拜等层次来考证古人的阴阳观、时空观,还原“天南地北”的本来含义。

 

一、“天南地北”与“乾南坤北”的不同出处

在文献上,“天南地北”与“乾南坤北”有不同的出处。

最早提到“天南地北”这个成语的是《全唐文》第九百八十七卷《双像记》收录的《鸿庆寺碑》,清代陆耀遹撰《金石续编》也录有此碑文。据介绍,此碑“高四尺,广二尺六寸……,正书在河南渑池县”,碑文有“运逢屯否,时遇纠纷。天南地北,鸟散荆分。器改易,载返邱坟”的字样。[5]碑文中,“天南地北”写成“”,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和是武则天造的字,释为天、地。此碑的落款为“大周圣历(缺10字)朔三日戊辰建”,其中“大周圣历”四字已经确凿表明这是武则天时代的碑文了。由此可见,“天南地北”的说法至少在唐代已经成熟。徐传武先生认为,“天南地北”与“天南海北”同意,“天南”泛指南方或南方极远之地,“地北”同“海北”,指代偏远的北方。[6]照这样的解释,“天南地北”与“先天八卦图”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而“乾南坤北”的说法,晚清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认为出自《太玄·玄告》。西汉后期著名学者杨雄在《太玄·玄告》有言:“天地相对,日月相刿,山川相流,轻重相浮……南北定位,东西通气,万物错离于其中”。[7]这句话与《易传·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的说法如出一辙。

杨雄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8年,其活跃的年代在汉成帝和王莽新政时期。而《说卦传》成书的年代,据陈鼓应先生分析应该是“和《庄子》外、杂篇属同一时期,两者在思想理路上也有所联系。”[8]这样推算下来,两部著作的问世大约相距300年。战国人讲“天地定位”,杨雄讲“天地相对,南北定位”,尚秉和先生认为这是以“以南北释天地定位”的证据,“此亦乾南、坤北……之见于西汉者也。”[9]

尚秉和先生穷其一生对西汉易学家焦延寿所著《焦氏易林》进行研究,认为其中含有许多先天八卦方位信息,并著有《焦氏易诂》进行论证。然而《焦氏易林》在《汉书·艺文志》中并未见著录,至《隋书 经籍志》方见记载,所以这部书的真伪很成问题。尚秉和先生的观点难以立足。

所以笔者认为,从“天地定位”到“天地相对,南北定位”表达方式的演变,并不能肯定当时的人们认为天代表南,地代表北,只能说西汉人“南北定位”的表达模式套用了战国人的“天地定位”。而“天地定位”的本义是“乾上坤下”,有人将“上下”与“南北”混淆,杜撰出了“乾南坤北”。笔者将在后面几节中论述分析这个问题。

 考察文献,“乾南坤北”一词出自朱熹周易本义》:

 

《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10]

 

朱熹认为是邵雍提出了“乾南坤北”一说。但是我们查阅邵雍的文集,发现是朱熹误会了邵雍的意思。邵雍说:“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天地之所阖闢,日月之所出入,……莫不由乎此也。”郭彧注:“先天圆乾上坤下,离左坎右。乾坤为天地,离坎为日月……天文、地理与气候之理皆寓于‘先天’一图。”[11]这里邵雍的意思很明白,在先天八卦图中,乾为天而坤为地,乾在上而坤在下,并非乾在南而坤在北。

邵雍又说:“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地之阴在南而阳在北。”郭彧注:“先天图六十四卦圆图像天,乾为天之阳而在南,坤为天之阴而在北。六十四卦方图形地,乾下坤上,乾为地之阳而在北,坤为地之阴而在北。”[12]这里根本找不到“天(乾)在南而地(坤)在北”的痕迹。

清代黄宗羲早对“乾南坤北”的说法提出质疑:

 

邵子《先天方位》,以“天地定位,山泽通气……”为据,而作乾南,坤北……。夫卦之方位,已见“帝出乎震”一章。康节舍其明明可据者,而于未尝言方位者重出之,以为“先天”,是谓非所据而据焉。“天地定位”,言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未闻南上而北下也……[13]

 

黄宗羲认为,“天地定位”的意思就是“天在上,地在下”,从来没有听说过“南在上,北在下”,是邵雍杜撰了先天方位,是“天(乾)在南,地(坤)在北”的始作俑者。黄宗羲讲的理非常明确,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明明是朱熹误解了邵雍的意思,黄宗羲为什么不批评朱熹却批评邵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对之做进一步的考证。

 

二、“先天八卦图”钩沉

前面谈到,易学大师尚秉和先生研究认为西汉《焦氏易林》中含有许多先天八卦方位信息。另外,尚秉和先生还肯定地认为《太玄》“南北定位,东西通气”是以南北解释天地定位,这就是先天八卦方位。[14]笔者不完全赞同尚先生的观点。笔者梳理了近现代诸多学者对先天八卦图的考证,认为目前还没有过硬的证据来证明宋代以前存在“先天八卦图”。

祝国高先生在《先天、后天八卦图方位并行时期的史料见证—haijing/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山海经叙述方位混乱浅析》一文中说:“对‘易学’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易经》里八卦图有两个: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它们在空间方位上完全相反。”笔者看到这句话感到比较惊讶!因为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它们在空间方位上完全不是相反的关系(图2),我们从图2可以看得很清楚。从文章内容看,作者认为先天八卦的“东”对应着后天八卦的“西”,先天八卦的“南”对应着后天八卦的“北”,余可类推。[15]祝先生把基本概念搞错,后面的论证自然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图2  先天八卦图(左)、后天八卦图(右)

 

王先胜先生在《汉代八卦洗先天八卦图真伪考辨》一文中提到《西清古鉴》卷三十三载有一个汉代八卦洗,并强调此八卦洗的定名和摹图中的先天八卦方位图非常明确。只可惜,这是一个“无头官司”,王先生自己也承认此八卦洗“现在很可能流落海外,或者已经毁灭而不存于人世”[16]。实物找不到,再多的雄辩都会显得苍白。在后文中,王先生又提到“先天八卦在中原地区以外的西南彝族文化和四川西部被发现。”笔者查阅了卢央先生撰写的《彝族星占学》和陈久金先生撰写的《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两部著作。其中,两位先生对彝族八卦均有讨论和研究[17]

古彝文著作《宇宙人文论》和《西南彝志》中介绍的彝族八卦,明显地受到了汉族八卦的影响,但也保留着彝族八卦的固有特性。它们所描述的彝族八卦的结构,可用表5—12表示。

表5—12       《宇宙人文论》和《西南彝志》中的彝族八卦

卦名

卦位

西

东北

西南

东南

西北

卦序

中男

中女

长男

长女

少男

少女

卦象

 

请注意:两位先生都认为,彝族八卦,明显地受到了汉族八卦的影响,但也保留着彝族八卦的固有特性。卢央先生进一步议论说:“彝族八卦是否有卦画尚不明确。”陈久金先生也有类似的说法:“表中没有给出卦画,是因为还不知道彝族的卦画是什么。”[18]

陈久金先生继续说:

 

按《西南彝志》和《宇宙人文论》,其卦画如下所示: 

经过分析研究之后,陈先生给出了一个彝族的八卦方位图(图3),并注明是《宇宙人文论》所载。

笔者又查阅了《宇宙人文论》,在第80页找到上面这个图,明确标明这是“彝书载《八卦》方位图”。但到底是哪本彝书?谁人所著?谁人所传?就没有明确说明了。笔者推测,也可能是《宇宙人文论》的原彝文本。《宇宙人文论》又是一本什么书呢?该书的“序言”中说:“《宇宙人文论》是一部珍贵的彝文历史文献……由罗国义、陈英二同志,于1978年10月,就此书彝文原本作了翻译……”。书的“前言”又说:“由于彝文古籍是千百年来经千百人之手辗转传抄,无法考证其传抄次数,因而很难断定其成书年代”。

 

 

图3  彝族八卦方位图(陈久金提供)

 

所以笔者认为,这样一部古彝书,一是其年代难以断定,二是在千百年来历经千百人传抄,是否有所改动,是否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实在很难说。用这样的八卦图来佐证汉文献的“先天八卦图”自古就有,不管是证实还是证伪都需要倍加斟酌。

上图与汉文献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如出一辙,如果此图的确是彝族文献中独立传承的八卦图,而且能够证明它的确是古老到至少在汉代就有,那么笔者认为这的确是一个证明:宋儒传出的先天八卦图绝非空穴来风。不过,即使可以作这样的证明,也还需要解释一下此图中东南方的“兑(哼)”被当做“少男”,正东方的“离(且)”被当做“中男”,而在汉文献中“兑”被当做“少女”,“离”被当做“中女”。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讨论彝族八卦图的还有一位正清先生,拜读了他撰写的《彝文献记载的先天八卦文化体系及其社会实用性概论》,笔者认为论述也非常有说服力。不过他在文章中提到的彝族八卦图(图4)与陈久金先生提供的图很不相同。此图的布局原理,龙先生引用了彝书《突鲁厘咪》原文“乾象天为男,坤象地为女,男女相交则有生长。然乾一气交于坤以生长男,命其名鲁(震),坤一气交乾以坤以生长女命其名朵(巽),乾二气交坤以生中男,命其名且(坎),坤二气叫乾以生中女,命其名舍(离),乾三气交坤以生少男,命其名亨(艮),坤三气交乾以生少女,命其名哈(兑),八卦其陈列,由此天称父地称母。”

 

 

图4  彝族八卦图(龙正清提供)

 

对比文献和图示,图中左边都是阳卦,从东北起依次为震(长男)、坎(中男)、艮(少男)、乾(父),右边都是阴卦,从西南起依次为巽(长女)、离(中女)、兑(少女)、坤(母),显得井然有序,条理分明,一目了然,让人信服。

不过,彝文献中到底有几个先天八卦图呢?是后人杜撰还是自古就有呢?如果自古就有,谁真谁伪呢?如果陈久金先生提供的图是真,那么方有进一步论证与宋儒八卦图的关系的必要,如果龙正清先生提供的图是真,那么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如果彝族先天八卦图也是一本糊涂账,那么用它来证明汉文献的先天八卦图自古就有,那只能缘木求鱼了。

又有郭志成先生撰文说,在林省集安市五盔坟四号墓北室壁画上发现了目前年代最早的八卦图(图5),其年代相当于北朝时期,大约在5世纪末6世纪初。他介绍说,韩国汉城大学金一权认为此图是文王八卦图,而考古报告的执笔人李殿福先生提供的晒蓝图,只有图下部的四个卦是相当清晰的。他研究之后认为这既不是先天八卦图,也不是后天八卦图[19]。笔者认为,他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可以给同道和后来人提供一些线索。如果集安八卦图被考证出来真是郭先生分析的那样,或许可以说明古人根据对“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这句话的不同理解而创造出了多个版本的“先天八卦图”。无独有偶,李学勤先生也曾根据《帛书》的“天地定位章”试画出一个“先天八卦图”。(图6)[20]

 

图5  集安市五盔坟四号墓北室壁画八卦图(端坐莲花上的人左手所指为八卦图)

 

 

 

 

图6 李学勤绘制“先天八卦图”

 

如此众多版本的“先天八卦图”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目前还没有过硬的证据来证明宋代以前存在“先天八卦图”。如果宋代以前根本不存在先天八卦图,那么“天南地北”源于先天八卦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即使宋代以前存在先天八卦图,要将“天南地北”理解为“天在南地在北”,那也是有人混淆了“上下”与“南北”的概念。

既然问题是从“先天八卦”的方位而来,那我们就来看看“先天”与“后天”到底指什么?“先天”与“后天”究竟是个什么关系?

宋儒的象数易学得自陈抟,而陈抟本来就是一位道士,所谓“先天之学、后天之学”与道家内丹学有解不开的渊源。内丹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的人体,人体是一个小的宇宙。宇宙和人体的演化规律是同一套机理。万物从虚无中来,而人体(男人为离,女人为坎[21])源自父精(乾)母血(坤)先天一气,顺则成人,逆则成仙,通过“筑基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取坎填离,返还乾坤”的修炼功夫,由后天返先天,逆向成仙。[22]很明显,对于人体来说,“后天”指的是有形有象的肉身,“先天”指的是形成肉身的精气神。

那么宇宙是怎样生成的呢?《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们说的都是宇宙生成的过程。比较而言,“道”就是“虚廓”(或者叫“无极”);“道生一”,就是“无极而太极”;“一生二”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就是“两仪生四象”;“三生万物”就是“四象生八卦”。八卦指代万物,指有形有象的后天世界;万物生成之前都是先天(图7);八卦两两相重成六十四卦,是指万物之间相互对待的各种关系。

 

 

图7 宇宙生成过程

 

《文言·乾》“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唐孔颖达《周易正义》有疏云:“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23]二程、张载、朱震同孔颖达一样,将“先天”理解为与天相关的时间概念。

而邵雍说:“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后天乃效法耳。”[24]邵雍为了创立“先天历法元会运世”之说,规定尧帝之前为先天,尧帝之后为后天,笔者认为这实在是牵强附会。“先天历法元会运世”之说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看肯定是错的;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看,算是一家之言。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后天,是指有形有象的形而下,所谓先天,是指无形无象的形而上。只要说到八卦,那就是万物生成之后,在有形有象的世界里才谈得上方位;所谓先天,那是万物形成之前,从混沌初开到阴阳分化,这是一个时间流变的过程,是谈不上方位的。既然如此,“天在南地在北”的说法是无中生有的。

 

三、上古“阴阳观”与南、北、东、西的配属关系

要考察天是不是在南,地是不是在北,还必须直接从古人的阴阳观说起。古人的阴阳观不止一种,概括如下:

第一是以日出到日落为阳,以日落到日出为阴。日出大致从卯时开始,卯、辰、巳、午、未、申为阳,日落大致从酉时开始,酉、戌、亥、子、丑、寅为阴。

第二是从夜半到日中为阳,从日中到夜半为阴,即从夜半子时开始,子、丑、寅、卯、辰、巳为阳;从日中午时开始,午、未、申、酉、戌、亥为阴。

第三是以上半年为阳,以下半年为阴,由于各时代、各民族岁首的起点不同,阴阳观也不同。大致上有从亥月到辰月为阳,从巳月到戌月为阴;又有从子月到巳月为阳,从午月到亥月为阴两种提法。

其四是以木火为阳,以金水为阴,具体说,天干中甲、乙、丙、丁为阳,庚、辛、壬、癸为阴;十二地支寅、卯、巳、午为阳,申、酉、亥、子为阴。

以上分类大致上是以温度的升降为依据的,温度逐渐升高为阳,逐渐降低为阴。

此外,又有以奇为阳,以偶为阴。具体说,十天干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十二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亥、丑、卯、巳、未、酉为阴。

阴阳观的不同反映了古人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这里笔者将重点谈阴阳观的起源

阴、阳,繁体字分别写作:陰、陽。《说文??部》:“ ??:大陆山无石者,象形,??之属皆从??”“陽,高,明也。”“陰,水之南山之北也。”也就是说,与山有关的这一类都用??这个偏旁。“阳”的本意就是高耸,被太阳照耀。那么与“阳”相对的“阴”就是低陷,见不到阳光。在北半球山环水抱的地方,水的南面、山的北面见不到阳光,属阴;水的北面、山的南面被阳光照耀属阳。

由此可知,天在高处属阳,地在低处属阴;面对太阳属阳,背对太阳属阴。(《说文》只是讲山的南边、水的北边属阳,并没有概说南边属阳、北边属阴。)

古人的阴阳观,文献学的讨论超不出殷周两代,而考古学的证据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辽宁牛河梁第Ⅱ地点第1号积石冢M4(图8)的诸多细节表明:我们的祖先至少在5500年前就已经懂得用阴阳的属性来配属方位。这是红山文化著名的祭祀天地的圜丘和方丘中的一部分。方丘的西边是方墠,此墓葬位于方墠南侧,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奇特的姿态。

 

 

图8  辽宁牛河梁第Ⅱ地点第1号积石冢M4

 

冯时先生介绍此墓说:“墓主头向东,仰身直肢,两腿膝部相交,左腿在上。……两件猪形礼玉首部向外并排并倒置于胸前。”[25]冯时先生认为墓主人奇特的姿势正是阴阳交泰的“交”字的生动体现。

说文解字卷十交部》“,交脛也。从大,象交形。”意思是说:交,交叉小腿而立。字形采用“大”作边旁,像两腿交叉的样子。

冯时先生认为,此墓葬形制或许正是暗喻“天地交泰”的含义,体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阴阳观,与文献《彖传·泰》[26]的解释高度吻合。

为方便理解,笔者比对文献再作一些解读。先看墓主人的交叉的腿,左腿在右腿外面,与《泰卦》的彖辞“以内为阳,以外为阴”对照,显然右腿为阳,左腿为阴。墓主人所葬的方向头朝东,所以右手为北为阳,左手为南为阴。墓主人生前面向北斗观测时[27],当以右手为东,左手为西,所以东边为阳,西边为阴。

概括起来说:北为阳、南为阴、东为阳、西为阴。远古时代的人们观察太阳东升西落,通过立表测影掌握了时间和方位。分析起来,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光明和温暖,属阳;西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象征黑暗和寒冷,属阴。太阳越升越高,人们感觉越来越热,天空越来越亮,但是太阳升到正南方向,所谓“日中则昃、盛极而衰”,阳极而阴生,所以正南方属阴。同理,正北方向,阴极而阳生,属阳。一年四季配属阴阳的道理也一样。所谓冬至一阳生,太阳在冬至这一天从南回归线开始北移,白昼将逐渐增长,气温将渐渐回暖,所以冬至属阳;夏至一阴生,太阳从北回归线开始南移,白昼将越来越短,气温又将逐渐转凉,所以夏至属阴;春季万物复苏属阳,秋季万物萧索属阴。在后天八卦中,正北为坎属阳,正南为离属阴,正东为震属阳,正西为兑属阴。古人用阴阳配置地平方位是一以贯之的。

概言之,古人认为正南方属阴,正北方属阳。既然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天不可能在南边,地也不可能在北边。

再回到墓主人奇特的姿势,这里还有一个疑问:墓主人左腿在右腿外面但同时也在右腿上面,为什么不以左腿为阳(以上为阳)?我们在下一节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四、从“北斗崇拜”看古天文学中的“天在上与“天之南”

君临天下,面南背北,这几乎是一个常识。事实上,古时候的官员不论级别和品位,只要他在自己的衙门办公,或者是接见自己的下级,他总是面南背北而坐。笔者认为,这样的习惯源自远古时期的北斗崇拜。

地上有个人王,天上就有个上帝。人王的权力从哪里来?古人认为君权来自上帝。从甲骨文“帝”字的造字法,可以看到形如花蒂。我们华夏民族,之所以自称为“华”,其实“华”就是“花”的本字,这是看到花蒂开花结果,后人追溯祖先,将人祖与天帝建立起血缘关系,以帝为至上神而认祖归宗的结果。帝的观念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那个“嫡”与我构成嫡系的血缘关系。嫡为本,庶为旁枝。冯时先生在《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礼天与祭祖》中详细地介绍了商代人的天帝崇拜和祖先崇拜,可以将之视为是对上述观点的注解

甲骨文记载的这些崇拜,当然是源于更加遥远的过去。古人认为,人王居住在大地的中央,上帝就居住在天的中央。人王有个王庭,上帝就有个帝庭。帝庭是个什么样子?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帝庭的图案,这个图案在中国近代建筑----亭子的顶端,依然清晰可见。这个图案,古人叫“璇玑”,《尚书?尧典》中说:“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至高无上的帝就住在“璇玑”的最顶上。[28]

璇玑”在哪里?“璇玑”就是北斗星绕北天极环绕一周所形成的一个圆形范围(图9)。璇玑就是天之中。位于“璇玑”中心的“天一”星和“太一”星就是古人心中的在不同时期的帝星。

人王面对北极的上帝礼天、祭天,所以“正北”是最为尊贵的方位,所以人王面对万民行使王权、实行统治,也是坐在最尊贵的位置“面南背北”。万民朝拜人王,就如同人王朝拜上帝。

 

 

图9 “璇玑”

 

中华遗产》2006年第1期一篇题为《袁世凯祭天——天坛的最后一次典礼》的署名文章[29],还配有照片(图10),详细记载了人王祭天的全过程:

 

祭天在凌晨前开始。……仪式持续了一个小时。袁世凯从南面登上圜丘的第二层朝北站定,待簧火点起,他按照祭祀官的口令深深鞠躬四次,文武百官也跟着一起鞠躬,……敬献了丝绸之后,袁世凯就跪到圜丘第一层。献祭肉的音乐奏起,兽血兽毛马上撤走,一盅热汤送到了总统手中。这盅天羹先由袁世凯高举过头,然后分三次洒在盘中肉上。……祭天仪式随之结束。

 

 

图10 袁世凯祭天

 

在圜丘正北方向坐落着“皇穹宇”建筑,内部设有“皇天上帝”的神位,神位正好是坐北朝南的。(图11 )西水坡45号墓的北斗蚌塑图案,也是在墓主人的正北。(图1 )

 

 

图11  “皇穹宇”内部设有“皇天上帝”的神位

 

现在我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要到南郊祭天了,并不是因为天在南边,而是因为人王要面向北斗祭天。把圜丘修建成圆形是因为天圆地方,以圆形象征天,表明这是祭天的场所。

璇玑”的方位如图12所示“北天极”P的位置,假定观测者站在北纬36°的黄河流域某地,夜间面向正北方向观天,“璇玑”正处在出地角36°的那一片天区。当仰头90°,头顶之上的那一片天就叫天顶Z。[30]虽然天顶位于“璇玑”之南,但是古人并不认为天顶就是“天之南”。

 

 

图12 北天极与天顶

 

那么“天之南”又在哪里呢?假定观测者站在北纬36°的黄河流域,面向正南方向观天,28宿随着季节的不同,依次出现在“南中天”。“南中天”到极南的地平线的那一片范围,就是“天之南”。28宿大多数分布在赤道南纬8°到北纬8°之间的范围。[31]计算下来,面向南面观测,出地角0°到62°的天区就叫“天之南”。观测者在北半球所处的维度越高,“南中天”的出地角会越低。比如在北京(北纬40°)观测南中天,出地角0°到58°的天区就叫“天之南”。

西水坡45号墓葬中的北斗、青龙白虎,都是天上的星辰,把它们投影到地平方位上,就是墓葬中的那个样子。换言之,在地平方位上表示“天”,天并不在某个特定的方位,而在四面八方。那么墓葬南边的圆弧表示什么?那象征墓主人头顶上的“天”。要把墓主人看成是站立着的人,而不是躺下的人。用圆弧象征“天”表示立体方位的“上”,而不是地平方位的“南”。换言之,圆形表示头顶上的天,而方形表示脚底下的地(天圆地方)。远古的人将立体方位摆在地平方位上,容易让后来的人产生方位错乱,误把天在上理解成天在南

事实上,“天在上地在下”的观念由来已久。冯时先生考证了商周金文的“天”字(图13)以及甲骨文、金文刑天与《山海经》刑天(图14)的图示,得出结论说:

 

至少商周时代的人们已将天地的形状比做人的首足。《淮南子 精神训》:“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大戴礼记》也保留了“上首之谓圆,下首之谓方”的古老说法。[32]

 

 

图13  商周金文的“天”字

       

图14 甲骨文、金文刑天与《山海经》刑天

 

进一步考证发现,古人只是以圆弧代表天,而圆弧可以摆在任何一个地平方位。

比如,我们看看今天北京的天坛公园,它的整个地平形状呈现北边圆南边方(图15 )

 

 

 

图15 天坛鸟瞰图

 

为什么北边是圆形?因为圆形代表天,皇天上帝住在北极,人王要面北礼天、祭天。

又如,我们在距今5500年的红山文化祭祀天地的遗址就可以看到,圜丘在东,方丘在西(图16)。圜丘代表天,也代表上,但是并不代表南;方丘代表地,也代表下,但是并不代表北

 

 

 

 

图16  红山文化祭祀天地的圜丘、方丘(辽宁牛河梁)

 

总之,圆形代表天,天并不在南方,而在头上。相应的,方形代表地,地并不在北方,而在脚下。天上地下,这是立体方位。所以,将“天南地北”理解为“天在南、地在北”是站不住脚的,只能理解为“天之南、地之北”。

现在回到前文在讨论辽宁牛河梁第Ⅱ地点第1号积石冢M4形制时留下的问题:墓主人左腿在右腿外面但同时也在右腿上面,为什么不以左腿为阳(以上为阳)?前面在西水坡45号墓葬我们已经讨论过,要把墓主人看成是站立的姿势才能理解古人如何在平面上来表达立体方位。同样的道理,把积石冢M4的墓主人看成是站立姿势,就只能把左腿看成在右腿外面,而不是在右腿上面,所以不以左腿为阳。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天在南地在北”的错误观念呢?笔者以为,可能是在隋唐时期,有人将地平方位和立体方位搞混淆了。

冯时先生考证,古时的地图几乎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布局[33]。但是平面地图的“上”(地图的上部)与立体方位的“上”(人站立时的头顶上),虽然都是同一个“上”字,但是含义迥异。当把这两个“上”同时摆到地平方位的时候,有人就模糊了它们的区别,将“天在上,地在下”的立体方位与“南在上,北在下”的地平方位混为一谈,于是就产生了“天在南地在北”错误。

 

结束语:“天南地北”的本意是“天之南,地之北”,并非表示“天在南,地在北”,上古(新石器)时代的人只是认为“天在上,地在下”,而根本没有“天在南,地在北”的观念,他们将“立体方位”的“上下”表现在“地平方位”的“南北”上,导致了“天在南,地在北”的误会。

 

 

 

 


[1]2015926日—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举办的“《周易》与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笔者向与会专家报告过本论文的初稿,后根据成中英教授、郑万耕教授提出的宝贵意见、建议做了修改,特此说明。

[2]周山:《易经新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3]王大有:《颛顼时代与濮阳西水坡蚌塑龙的划时代意义》,《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

[4]徐传武:《“天南地北”一词与八卦方位无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3期,第34页。

[5][]陆耀遹:《金石续编》卷六唐三。

[6]徐传武:《“天南地北”一词与八卦方位无关》,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3期,第34页。

[7][西汉]杨雄:《太玄集注玄告》,宋司马光集注,刘韶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89月第1版,第250页。

[8]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月第一版,第200页,第206页注4

[9]尚秉和:《焦氏易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月第一版,第27页。

[10][]朱熹:《周易本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0月第一版,第4页。

[11][]邵雍:《邵雍集》观物外篇中之上,郭彧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1月第一版,第112页。

[12]邵雍:《邵雍集》观物外篇中之中,郭彧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01月第一版,第116页。

[13]黄宗羲:《易学象数论》,谭德贵等校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12月第1版,第22页。

[14]尚秉和:《焦氏易诂》,尚秉义批点,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月第一版,第27页。

[15]祝国高:《先天、后天八卦图方位并行时期的史料见证》,《陇东学院学报》,20068月,第17卷第三期。

[16]王先胜:《周易文化研究》第九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

[17]卢央:《彝族星占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3月第一版,第116页;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天文学史》,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3月第二版,第399页。

[18]同“注”11

[19]郭志成:《集安八卦图考》,安阳大学学报,20043月第1期。

[20]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1月第1版,第310----311页。

[21]胡孚琛:《丹道实修真传女子丹法传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月第1版,第90页。《参同契中篇》认为“坎男为月,离女为日”,说法有出入。

[22]内丹学典籍多有涉及,如《藏外道书第九册》之《渔庄录上卷铅汞论第三》,成都:巴蜀书社,第279页;[]朱元育:《参同契阐微悟真篇阐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月第1版,第180页;[]吕洞宾《指玄篇上篇其六电子书白玉蟾;[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章伟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6月第1版,乾坤者易之门户章第一,第3页;牝牡四卦章第二,第5--6页;天地设位章第七,第23页。

[23][]孔颖达:《周易正义》,卷第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2月第一版,第23页。

[24][]邵雍:《邵雍集》,观物外篇下之上,北京:中华书局,20101月第一版,第149页。

[25]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月第2版,第155—157页。

[26]《彖传》:“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27]冯先生判断,墓主人生前是掌握天极及北斗而敬授人时的巫长。

[28]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月第2版,P127--137

[29]沈弘:《袁世凯祭天——天坛的最后一次典礼》,《中华遗产》2006年第1期,北京:中华书局。

[30]郑文光:《中国天文学史文集·试论浑天说》,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4月第一版,P125页。

[31]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月第二版,第356--358页。

[32]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月第二版,第462页。

[33]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月第二版,第380页。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光明网文摘报》转载《“天南地北”真义考》发布于2021-09-24 12:01: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