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古文翻译古文运动古文名篇第八课:

依古文观止之见,十二生肖中除狗狗之外,应该算是最高贵的动物啦。不同于狗狗现实中的活泼与可爱,龙作为上古时代的兽,是一种文化图腾,人们对龙的感情既敬且畏。

中华的龙,不同于侏罗纪时代真实存在过的恐龙,有考古学家挖掘到的化石用以佐证;也不同于西方文明中长着蝙蝠翅膀,代表“魔“、”撒旦“的邪恶象征;华夏民族龙的概念,首先代表着高贵,用以象征皇权,民间则多用于祈福,并兼具驱邪避灾的内涵。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再去理解所谓的“龙生九子”,就可以对“九子”分别是哪九子,以及各自象征的寓意,有更通透的解读。

在通常的理解中,“龙生九子”说的是一条龙所生下的九条形象酷似龙的小兽,但却都不是龙,他们细看之下容貌各有差别,秉性喜好也各不相同。“龙生九子”这个提法最早的出处已不可考,后世被引申用以比喻同胞兄弟的良莠不齐

抛开引申含义,回到“龙生九子”的传说本身,尽管最早的出处无从考证,而且关于所谓的“九子”分别是什么神兽,目前各种古籍中的说法也有出入。

但结合龙在历史文化中的寓意,再对各个记载着不同的龙之九子的古籍加以提炼,不难发现,所谓龙生九子,最早其实应该是龙的尊贵、祥瑞、驱邪等寓意,在百姓生产、生活中,以及朝廷的祭祀活动中等等不同领域的体现。

每种领域人们都希望有一条龙来代表、守护,进而衍化为龙生了很多儿子,让他们各去一个领域作为守护神兽。

 

这样粗略一算,需要代表和守护的领域,远远多于九种,因此最早的“龙生九子”,“九”应为一个虚数,指代龙生了很多儿子。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古籍中,对于这九个儿子具体是什么神兽、守护哪些领域的记载不同了。

既然要守护各自的领域,作为此领域的代言龙,就必定要在这个领域有所造诣,因此传说赋予了龙的这些儿子以不同的秉性和偏好,以至于引申为后人“龙生九子”的成语,比喻即便是同胞兄弟,脾气秉性也各不相同。

关于龙的儿子们,每部古籍提出的长幼顺序也不相同,提炼一下总共大概有十几个。因为它们的名字在今人看来都很生辟,而且从图象上看也是大同小异,所以总让人感觉很难区分。故今天,古文观止就将几个主要的作为龙之子的神兽,结合他们所在的领域,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样一来,以后大家只要在特定的某领域,看到与龙相似的神兽,就自然是哪一位了。

 

囚牛

 

 

在龙的诸多子嗣中,应该说囚牛的性情最温顺、情操最高雅。明代陈洪谟在编写史料笔记《治世余闻》时,对囚牛的评价是:“囚牛,龙种,性好音乐。”因为龙有驱邪的内涵,所以传说中龙的好几个儿子都不同程度的有些暴力、嗜杀的色彩,但囚牛不然,它专好音律。

据说囚牛的耳音奇好,按照今天人们视唱练耳的标准,囚牛有着完美听力,能辨万物声音。所以它的形象常常是蹲在琴头上。在古代,琴头有一个龙头的胡琴,被称为“龙头胡琴“,那就是囚牛的形象,这种胡琴一般都比较贵重。另外,在彝族的龙头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着囚牛扬头张口的形象。以后大家但凡在这些乐器上看到龙纹,就知道这是囚牛。简便记忆法:对牛弹琴,因为这头牛是精通音律的囚牛。

 

睚眦(yázì)

 

 

 

刚刚说过,龙的好几个儿子幻化成的神兽,都不同程度的带有暴力色彩,睚眦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性格刚烈,好勇擅斗,经常口衔宝剑。因此古代经常把它的头部刻在刀环、剑柄上,这样一件有了睚眦图腾装点的兵器,拿在手中就更显得威风凛凛。

有个成语叫“睚眦必报”,这里的睚眦被解释为人发怒时瞪眼睛,形容心胸极其狭窄的人,遇到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因此可以简便记忆一下,报仇肯定要用刀,以后大家只要看到在刀环、剑柄上有酷似龙头之物,就知道这是睚眦。

 

嘲风

 

 

 

康熙年间朝廷组织编纂而成的《渊鉴类函·鳞介·龙》记载:“嘲风好险,形殿角上。”由此可以看出,嘲风在龙的子嗣中,是一个淘气爱冒险喜欢爬高的孩子。因此被作为驱邪的瑞兽,放置在宫殿屋顶的台角上的。

古文观止认为,之所以在宫殿台角上设置嘲风凭高而望的形象,这应该是龙的祥瑞文化,在建筑美学上的体现。所以简便记忆一下,嘲风立于殿顶登高远眺,迎风岿然不动,仿在嘲笑风吹的还不够猛烈一般,所以得名“嘲风”。

 

蒲牢

 

 

 

据说蒲牢这种神兽原本生活在海边,但它非常害怕海里的鲸鱼,每次遇到鲸鱼袭击,蒲牢就大叫不止,发出的声音非常洪亮直入云霄。于是人们就将其形象置于钟上,并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状,以其撞钟,求其声大而亮。由此可见。蒲牢的传说,应该是人们为将龙的形象装饰在钟上,找到的一个合理解释。

关于蒲牢有什么简便记忆法,能让大家快速记住,古文观止目前还没想到。不过唐朝诗人皮日休曾经有一首诗——《寺钟暝》,诗中有两句:“重击蒲牢唅山日,冥冥烟树睹栖禽。”大家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帮助记忆,以后看到钟上的小龙形象,就知道那是蒲牢。

 

狻猊(suān ní)

 

 

 

它是龙的形象在宗教、祭祀上的体现,传说它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一般出现在寺庙上,随之吞烟吐雾。要说狻猊,就不能不先说说“狮子”,狮子是外来之物,历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亚洲则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区是没有的。“狻猊”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历史典籍穆天子传》里,作为汉代词典的《尔雅》里也有记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

这样推断,狻猊应该是狮子的古称,直到东汉时,西域给朝廷进贡了狮子,这种动物才由狻猊更名为狮子。那么在西域进贡之前,这种动物中原人应该是极少见的,可能偶尔有人去过西域,见过狮子,将这样的传说带回中原,并命名为狻猊,赋予了其龙生九子之一的神秘色彩。但狻猊的形象被后世人们和佛教联系在一起却并非偶然。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上看,有史料记载的是在汉代,而作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的文殊菩萨,他的坐骑就是一头狮子。而中国后世一些关于狻猊的记载中也曾提到它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坐下当了坐骑。因此大家以后如果在佛座上和香炉上看到狮身的形象,就可以猜到那是狻猊。

 

赑屃(bìxì)

 

 

也叫霸下,如果说前面提到的狻猊是狮身龙首,那么赑屃就是龟身龙首。在上古时代的传说中,这种神兽经常用自己的龟背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来被治水的大禹收服,并且跟随大禹左右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因而治水成功后,夏禹为它打了一块石碑,刻下它的功绩,并且让它自己驮着这块石碑将功绩昭于世人。

因为这个传说,后人再修建石碑时,就在碑下面打造一个赑屃的形象。所以大家以后看到一些作为古迹保存下来的石碑,如果下面压着一个小乌龟,那就是赑屃了。“赑”字的三个贝壳,看上去就很像下面两个壳背着上面的一个大壳,这样可以方便大家记忆。另外,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霸下”,这个更好记,大家可以想象成一块石碑,记载着古代王侯将相称霸一方的事迹,而它就在这块石碑之下。

 

狴犴(bì àn)

 

 

它的形象很像一只威风凛凛的大老虎,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所以它的形象要么是出现在古代官衙内的肃静、回避牌上,以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要么就是在狱门上,用作门环处的装饰来震慑犯人。应该说狴犴代表的是一种正义的公权力形象,因此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宪章”,这应该是个巧合,但大家可以此方便记忆,公权力当然是宪章赋予的。

 

饕餮(tāo tiè)

 

 

 

应该说在龙的众多儿子中,饕餮是唯一形象完全负面化的一个。传说轩辕黄帝大战蚩尤,蚩尤被斩,其首级落地化为饕餮。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有云:“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由此看来,传说中的饕餮是十分凶猛以人为食的,后来饕餮就被用来指代性格贪婪之人。但到了商周时期,饕餮却逐渐变成了图腾,主要雕刻在各种用以饮食的器皿之上,称为饕餮纹。

正因如此,在后世文化的演变中,饕餮形象中贪吃的部分被加以夸大,以至于掩饰了它原本凶残的一面。苏东坡曾写过一篇《老饕赋》说:“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把饕餮完全写成了一个可爱的吃货形象,因此又有成语“饕餮大餐”。

 

椒图

 

 

 

 

 

在龙的众多儿子中,它的体型应该是最小的。传说椒图的形状像螺蚌,性格有点自闭,总是窝在自己的螺壳里,遇到外敌侵犯就将壳口闭紧。因此被人们用在门上,以负责看守门户,镇守家宅。在这里把椒图和狴犴来作一个区分,用来镇守家宅的椒图,形象多是在大门上口衔铜环,或者化身为门口挡门的石鼓,这乍一看和狴犴很像。但椒图是安置在平民百姓家里,主要用于守门的,狴犴则是在官衙、监狱等地方,用于宣示一种威严和震慑犯人的,这是他们的主要区别。另外,椒图的头部是龙,狴犴的头部是虎。

其实“椒图”这个名字是在明清时期方才兴起的,在此之前它仅仅是以自身功能被人们命名为“铺首衔环”。由此古文观止大胆猜测,所谓的“龙生九子”,以及哪些神兽是龙的儿子,这些传说并不是在某一部古籍中一次成型的,而是在文化的发展演进过程中,被不断填充进新的内涵。也许若干年后,古文观止也可以成为一个传奇,被赋予龙子的美誉。

以上九个神兽,在龙的儿子里,是流传最广的,但正像古文观止前面所说,“九”其实是虚数,龙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远远不止于此。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以龙为祖先。龙的历史在中华大地源远流长,遍及南北,因此也赋予了龙生九子以不同的版本,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如何正确看待“龙生九子”的传说发布于2023-03-05 1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