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是中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蛇的记载。据笔者统计,共有41处记载蛇(包括真正意义上的蛇,以及鸟等动物身体具有蛇的一部分);共有8处记载人面蛇身;明确记载是“白蛇”的也有3处:卷三北山经:“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卷三北山经:“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卷五中山经:“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如此多的记载呈现于眼前,那么不禁要问,在先民眼中蛇是性善还是性恶的呢?
据笔者统计,《山海经》没有一处记载蛇是人类的益虫,反而有9处记载蛇的出现会给生民带来巨大灾难,其中7处记载蛇的出现会带来旱灾,分别是:卷二西山经:(一)“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二)卷三北山经:“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三)卷三北山经:“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天下大旱。”(四)卷三北山经:“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牀水,其中多肥遗之蛇。”据(一)和(二)可知:肥遗蛇的出现会带来旱灾。(五)卷四东山经:“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六)卷五中山经:“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磐,见则其邑大旱。”(七)卷五中山经:“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由(六)可知:鸣蛇的出现也会带来大旱。
一处记载蛇的出现会带来恐慌,卷三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名自詨,见则其邑有恐。”一处记载蛇的出现会给人类带来洪灾,卷五中山经:“其中多化蛇,其状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则其邑大水。”从以上的记载可以发现,在先民的心里蛇是性恶的动物,其异能是一旦出现便会给人类带来灾难,重则洪水灾难和大旱灾难,轻则人民恐慌。
然而,无论洪水灾难还是大旱灾难,都会导致生灵涂炭,所以,唐传奇《李黄》和宋话本《西湖三塔记》中记载的白蛇吃人的事就不足为奇了。上古神话中蛇的意象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是邪恶的,而人的本性中最害怕的便是失去生命,所以在文学创作中,白蛇会间接或直接吃掉人是受其原始异能的影响,是蛇的原始意象的显现。
此外,《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娘子心性恶毒的流露:许宣在金山寺烧香时见白娘子和青青因见到法海禅师便跳下江里去了,以为两人死了,谁想回到姐夫家里才发现两人安然无恙,许宣便认为白娘子是妖怪,因为害怕丧命而求白娘子饶恕他。这时白娘子发怒了,说:“我如今实话对你说,若听我言语喜喜欢欢,万事皆休;若生外心,教你满城皆为血水,人人手攀洪浪,脚踏浑波,皆死于非命”。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出白娘子的一个异能便是发洪水。
篇尾诗词中也写到了这点:禅师留谒四句:“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前两句说明白蛇被镇压之后,江水和湖水不再上涨,即没有洪涝灾害,这是蛇的异能被法海禅师收服后社会风调雨顺的写照。这就是上古神话思维中蛇意象的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投射,是对小说创作的影响。虽然白蛇故事的源头是唐传奇《博异志》里《李黄》的两则故事,但可以看出有关蛇的意象《山海经》早有记载,即白蛇的性恶是原始神话中蛇的性恶本质的流传。
文字来源:从《山海经》看白蛇的性恶之源及其最初流变,李姝,刘莎
图片来源:网络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如何
让我们一同回到
洪荒时代
观志异品荒诞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山海经》中蛇的意象与白蛇传说的关系发布于2023-06-29 10: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