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想象世界的反映原始初民的认知能力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显得异常的渺小,于是他们开始羡慕野兽强壮的身躯,期望能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像鱼一样在水里畅游,进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将所遇到动物与人组合,将兽类的力量或特长移植到人的身上,形成一种新的“存在”——怪,于是就有了初步拟人化的人兽组合体,如人鸟神、人蛇神、人虎神等,甚至有八首八尾八足的神,这些神灵体现了原始初民丰富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们急切地想要强大自己、征服自然的愿望。

海洋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呈现。宗教信仰从神话思维中产生。原始时期,先民通过接触外界事物并结合自身行迹来想象未知世界,又通过想象神话人物认识外界事物,这过程中的一切也就都蒙上了神话或宗教的色彩。袁珂在《中国神话史》中说到:“《山海经》确可以说是一部巫书,是古代巫师们流传下来,经战国初年至汉代初年楚国或楚地的人们(包括巫师)加以整理编写而成的。”古代的巫师在做巫术时会做一番奇异的装扮,神话的记载编纂都经由他们之手,这些累积的知识由巫师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时,便也附加上宗教的色彩,笼罩上神秘的气氛。在前面所述的海洋神灵的形象中,海神所呈现的半人半兽的形躯则是原始宗教意识的反映,是原始宗教信仰的呈现。

倪浓水认为《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和各种叙事模式的摇篮和逻辑起点,具有鲜明的原型意义。”《山海经》塑造的四海神形象在之后有了变化,这个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01

萌芽期:原始的海神

原始海神主要为人兽合体形。中国腹地广阔,“内陆外海”型的地理结构使中原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中央之国的意识,这种将自己视为宇宙中心的原始思维也使得四海观念得以衍生,《尚书》和《诗经》中都出现“四海”一词,但这里的“海”指的是“四邦”、“四隅”。《山海经》中的“四海”是真正意义上的海洋,“郁水出象郡,而西南注南海,入须陵东南”,即是江河汇聚而成的海洋。有了“四海”观念,就有了四海神形象,《山海经》时期的四海之神禺?、禺强、不廷胡余、弇兹都是人兽合体型,他们的形象突出了兽类的特征和野性,相对弱化人的属性,是“自然神”的典型。

02

发展期:人神合体的海神

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强大,海神身上的动物特征逐渐弱化,人的属性相应的得到凸显,如《庄子》中提到的北海神“若”、“忽”和南海之神“倏”,他们身上已渐渐体现出了人类的德价值和智慧。四海神信仰真正地深入人心则是在人、神发展的高峰期,这时期,祭祀海神成为日常现象。《礼记》中称“有天下者祭百神”,山川海渎是祭祀的重点对象唐代,“大唐武德、贞观之制,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唐玄宗于天宝十年(751年)并封四海神为王。宋仁宗康定元年分别加封四海神为:东海渊圣广德王、南海洪圣广利王、西海通圣广润王,北海冲圣广泽王,开始融入了文化,后来四海神逐步演变为佛教中的王形象。在这一阶段,四海神逐渐被赋予保佑风调雨顺、维持风平浪静以扶持社稷的职责。

03

衰落期:凡人化的海神衰落期的表现是四海神神性

逐渐褪色,变得越来越凡人化。汉至明清,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越来越强,海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海洋叙事题材作品的增多,然而绝大多数海洋小说的作者是处在“观望者”的角度来描写大海,更多的是将陆地生活搬迁到海洋中进行重构,“陆地为上”的观念也日益占据上风。在这种观念的渗透下,四海神由被敬畏的对象逐渐凡人化,甚至成了被欺凌的对象。

雍正二年(1724年)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海神信仰与龙王信仰的合流得到官方认可。在四海神与龙王信仰合流的过程中,原本人兽合体的四海神逐渐演变为龙王的形象,海神信仰的衰落也渐渗透于这一过程,如《西游记》里的海龙王总处于被欺负的地位:东海龙王对前来讨兵器的孙悟空恭敬不已,泾河龙王因为改了雨点数和时辰就被定罪致死,小白龙因纵火烧了龙宫殿上的明珠就被父王告上天庭,不日遭诛。在这里,龙族变成了神界的小角色,天庭基层的小干部,这可能是小说作者的写作手法之一,但也反映了人们对四海神地位的界定。




总的来看,四海神在形象上具有双面性。他们有令人害怕的一面,如《山海经》中的四海神是人兽组合体,总离不开蛇,令人望而生畏;庄子描述的“倏”和“忽”隐含了大海的变化无常和难以捉摸;唐代卢肇的《海潮赋后序》所记述的海神若也显得有些残暴。但他们也有可亲近的一面,《庄子·秋水》中的海神若好似一个平和睿智、心胸豁达的圣哲,河伯在感叹海洋的浩大,海神若却给河伯讲了一个等贵贱、同大小的道理。欧阳询《艺文类聚》中还收录了四海神曾帮助武王伐纣的故事,非常富有正义感。

到了后来小说繁盛时期,龙王作为四海神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变得更加世俗化,他们往往地位不高,甚至成了被捉弄驱使的对象,如《西游记》中的海龙王总是受制于本领强大的孙悟空,东海龙王连定海神针也拱手送人。因此,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四海神信仰经历了从萌发到发展(有高峰)再到衰落的演变过程,其形象也从原始时期的以兽形为主发展到中期阶段的人性凸显、神性递增,再到后来是愈加凡人化,渐渐失去了神秘色彩。这期间,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的生存能力的强化,人类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占据上风。

从《山海经》开始,就有一种把陆地上的故事和理念移植到海洋上进行重构和再创造的叙事传统。《山海经》所寄寓的“山海齐观”的文化概念,也逐步地融入到历史文化当中,成为一种民族记忆。《山海经》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粗野而多姿的海洋群神像,呈现了一个丰富神秘又使人向往的海洋世界,从中,我们也可一窥原始初民的记忆里蕴藏的海洋文化观念。


文字来源:《山海经》中的海神形象研究,曾莹,张莲

图片来源:网络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如何


让我们一同回到

洪荒时代

观志异荒诞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山海经》中的海神形象(二)发布于2023-06-29 10:30: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