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丘、昆仑虚, 原是指昆仑山的范畴



昆仑, 指黄帝的都城所在地, 亦黄帝族的发祥地。“昆仑丘”, 提出当时黄帝的都城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是“丘”,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称:丘“土之高也, 非人为也。”

“昆仑虚”强调的是当年黄帝都城昆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是“虚”。《海外南经》“虚”意为“大土丘、大土山”。

“昆仑山”强调的是当年黄帝都城昆仑所在地的地形地貌是“山”, 而且是非常高大挺拔险峻的大山大脉。《海内西经》记载:昆仑山屹立在西北方, 是天子下界的都城。《西次三经》中记载:从槐江山往西有座山叫昆仑山, 是黄帝管辖地区。从昆仑丘到昆仑虚再到昆仑山, 黄帝都城所在地的地形地貌, 在后世人们的心目中已经众星捧月, 从普通的高原, 一变而成“大高原”, 再变而成“大高山”。



昆仑丘、昆仑虚、昆仑山这几个词汇既有相同的内涵, 也有不同的所指, 应当区别对待, 但避虚证实《山海经》记载的昆仑、昆仑丘、昆仑虚、昆仑山是指一座高山, 它就是西海 (青海湖) 东高耸云霄的阿妈索日苟山, 俗称“野牛山”。《异典》记述:左带瑶池 (青海湖) 右带翠水 (发源于今湟源翠山之水) 其山之下 (今阿妈索日苟山) 溺水九重 (今倒淌河) , 其古昆仑山方位十分清晰, 明白再三。据《大荒西经》记载:“西海 (青海湖) 之南, 赤水 (黄河) 之后, 黑水 (黑河) 之前, 有山叫昆仑丘。”《海内西经》有“海内昆仑虚, 在西北帝下之都”。


三青鸟, 原是西王母部落的成员, 供职取食



中国汉代绘画作品里, 西王母身边有两种瑞兽, 一是九尾狐, 二是三青鸟。其中, 九尾狐象征着多子多孙、家族兴旺, 三青鸟寓意专供兽食, 食及无忧。《山海经》里也多处记载有九尾狐、三青鸟, 不过《山海经》记述的九尾狐并没有与西王母联系在一起, 而《山海经》记述的三青鸟则明确称其“为西王母取食”, 事见《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杖) , 其南有三青鸟, 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所谓“梯几而戴胜”意思是西王母坐在梳妆台前佩戴精美的装饰品。

玉山, 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 豹尾虎齿而善啸, 蓬发戴胜, 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而三青鸟栖息在尽显风物的三危山, 据传上古时, 三苗作乱, 尧发兵征讨, 战败三苗后又多次作乱, 尧便将三苗部分民众流放到三危山。清末民初著名人物黎丹在《阿克坦齐钦大雪山》诗中也有“诛苗彰舜威”精句。《海内北经》记载, “又西二百里, 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是山也广员百里”。玉山与三危山, 两者并不在一起, 独领风骚。”。


日月山, 原是古羌先民天文观测台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大荒之中, 有山名日月山, 天枢也。主峰称吴姖天门, 日月所入”。这座气势非凡名扬立万的山就在今天的青海湟源日月乡境内。有诗称:“日为宝镜天天照, 月作明灯夜夜光。”日月山晋代称“赤岭”, 唐时因文成公主下嫁吐蕃, 翻越赤岭时将日月宝镜掷于此山, 后来称“日月山”。据《元史》记载:蒙哥汗于1273年、1274年、1275年三次在日月山祭天, 在青海湖祭海, 日月山又闪烁光辉。清代大将军年羹尧曾出兵日月山, 在此山有石制日与月, 《丹噶尔厅志》记载:“形似日月, 故名焉。”笔者曾于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月山亲眼目睹青石板制作的日与月图。

日月山是《大荒西经》记述的第四座观测日月西落的场地, 它与其他日月出入山有所不同, 因为这里是天枢所在, 枢, 原指门户的转轴, 天枢即地球自转轴及其所指向的太空北极点;由于地球自转, 宇宙所有的星辰看起来都在围绕着看不见的天枢和看得见的北极星在旋转, 其中最明显的是北斗星的旋转。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 (位于勺端) 名天枢, 第二颗星名天璇, 天枢与天璇的延伸线正好指向北极星, 表明日月山是一座观测北极星及其周边星空的天文台。“吴姖天门”顾名思义, 应该是一种类似门状的天文观测仪器。


导河积石, 原来在青海循化县境内积石山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禹导河积石。“导河溯禹迹”是说大禹导河积石山的事迹。溯, 逆水而上。禹迹, 大禹经过时留下的足迹。相传大禹西行导河, 遇到一山, 堆起石头作标记, 然后疏导河水东去。于是, 人们便把这座山叫作积石山。

积石峡, 因为峡北积石山而得名。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北部, 峡长二十五里, 两岸高山耸空, 峭壁排立, 峡谷中黄河轰如春雷, 滚滚东去, 气势壮观, 地势险要。相传这里便是大禹导河处, 峡谷是大禹用神斧劈开的。



大禹导河积石以出土文物为证, 2002年一件出现在港的青铜器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的极大兴趣。这件青铜器被称为“遂公盟”, 是西周时期 (公元前771年) 祭祀典礼上用来盛放食物的器具。这件锈迹斑斑的青铜器上有10行共98字的铭文, 开首“天命禹敷土, 随山浚川”, 恰是《尚书》里出现的文字。“遂公盟”的作者是遂国国君, 是舜的后代, 约造于公元前681年。这件物证有力地证实大禹确有其人, 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又据《群众天地》“东方文化”记述:青海喇家遗址是距今4000年前的灾难遗址, 保留了古地震、古洪水等多重灾难痕迹。说明了4000年前黄河泛滥“人或为鱼鳖”的现实;同时出土了大量罕见的巨型玉器如“大玉刀”“玉璧”“玉环”“黄河石磬”等, 这些都是王者之器, 是高等级社会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可以说, 喇家遗址证实的洪水灾难和“遂公盟”上记载的大禹治水得天独一、互为印证。


麋鹿, 原是“指鹿为马”的奇特动物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有:“赵高欲为乱, 恐群臣不听, 乃先设验, 持鹿献于二世, 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 左右或默, 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 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有趣的是, 《中山经·十一次经》记述有一种名“麋鹿”的奇异动物:“角似鹿, 面似马”。

麋鹿是四千多年前栖息在中国北方出没无常的一种奇异动物, 也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 西晋时还有人看见过。目前在我国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地区也有分布, 不过日见稀少。



据此可以推知, 两千多年前赵高牵来的那只既像是马、又像是鹿的奇异动物, 很可能就是赵高派人从北方找来的仅存的珍稀动物麋鹿。这种又像鹿又似马的动物, 让秦二世和群臣满腹狐疑, 一时难以判断它究竟是马还是鹿。赵高算定秦二世会说是鹿, 就故意说是马, 同时观察群臣的态度, 然后波澜不惊, 再找机会把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大臣逐一排挤, 权倾一时。显然这样做可进退自如, 更能显示出赵高的才华横溢、风度儒雅、知识渊博、见多阔广厚积薄发, “指鹿为马”, 不过这则在我国流传甚广的成语故事里, 其动物很可能是类似麋鹿的珍稀动物, 《北次二经》中有“旄水中有脖马, 头上长着角, 它是一种神兽”的记载, 《南次一经》中有“其状如马白首, 有文如虎而赤尾, 其名鹿蜀”。《西次一经》中还有“鹿身鹿首, 二腿马蹄名为获如”。《山海经·西山经》更有西海 (今青海湖) 畔, 有种麋鹿, 有鹿角又不像, 马头又不像, 古人称“四不像”, 凡此种类, 择其善而从之, 其不善者改之, 纤丝毕现, 可触可摸, 忽发奇想, 令人惊叹。


尾部有窍的“罴”原是藏羚羊



《北山经·北次三经》记有一种名“罴”的奇异动物:“又北五百里, 曰伦山, 伦水出焉, 而东流注小河。有兽焉, 其状如麋, 其川在尾上, 其名曰罴。”显然, 这里的罴, 不是熊罴的罴, 而是一种样子像麋鹿的动物, 奇怪的是它的臀部有窍, 而这个窍不会是指通常的生殖、排泄通道口, 否则就没有必要特别记述它的存在了。

那么, “川在尾上”究竟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特殊的器官结构呢?原来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的藏羚羊, 是北京奥运会的祥物之一。它的四肢上部各有一个气囊, 每个气囊都有特珠的窍口, 后肢的窍口就位于尾部, 而且比较明显。通常在藏羚羊奔跑时, 这些气囊才会鼓胀起来, 而这些气囊只是在近年才被科学界注意到。许多读者都可能会恍然大悟:“川在尾上”的奇异动物罴, 能有每小时60公里速度奔跑, 最快神速达80公里, 这样速度, 还能奔跑20至30公里, 这就是长跑健将藏羚羊啊!



毋庸置疑, 藏羚羊要能够在青藏高原高速长距离奔跑, 或昂首、或摆尾、或腾空、或吐雾, 必须能够从稀薄的空气中获取足够的氧气, 而这一定与藏羚羊的身体具有某些特殊结构及其相应功能密不可分。人们已知的情况是, 藏羚羊的每个鼻孔内还有一个小囊, 据说它的作用就是为了帮助藏羚羊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增加对氧气的吸收量。但是, 藏羚羊鼻孔里的小气囊实在是微不足道, 其对吸收氧气的贡献是非常有限的。因此, 藏羚羊身上一定还有着人们尚不清楚的能够大量吸收氧气的“秘密武器”。


牛郎、织女原是炎黄部族的成员, 居住在黄河两岸



长期以来, 人们都相信牛郎就是凡间的一个贫苦农民, 养头老牛, 艰难度日;织女就是天上的一位纺织姑娘, 终日劳作。但是, 《山海经》释放了美丽神奇的信息, 原来牛郎是农耕部落的一位代表性人物, 织女是编织部落的一位代表性人物。众所周知, 炎帝族以牛为图腾, 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手段, 因此应当属于炎帝部落的成员 (牛郎织女故事里的老牛, 实际上代表的是炎帝族图腾) 。在上古史书传说, 黄帝的妻子是嫘祖, 嫘祖是养蚕纺丝的发明人, 因此织女应当属于黄帝族里的纺织部落成员。



唐朝诗人胡曾在《黄河》诗中写道:“沿流欲共牛郎语, 只待灵槎送上天。”显然这是在把黄河比作天河。与此同时,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李商隐的“黄河摇溶天上来”的说法, 明代张涣在《题积石峡》中有“天上黄河天际通”。同时代的杨慎、宗泐也有“乘槎欲亦向河源”的佳句, 则表明在古史传说里, 鲜有流传。黄河与天河存在着相互转换和替代关系。这就意味着, 如果牛郎织女故事有某种现实生活的影子, 比如发生在黄河之间的牛乾滩地方。正是黄河流域的黄河两岸。事实上, 在上古史书传说, 炎帝黄帝都出生于羌。黄帝生于姬水 (今大夏河) , 少典之子, 姓公孙, 名轩辕, 传说黄帝神通广大, 深受民众广泛的信仰和崇拜。炎帝生于羌水 (今顺羌河) 一身积有火德, 称为炎帝, 也叫太阳神, 后对农业作出贡献, 又尊为神农。炎帝族、黄帝族都兴起于黄河流域 (包括湟水) , 而黄河又是一道天然屏障, 黄河, 即称荷通河。


文字来源丨《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发现;任玉贵

图片来源丨百度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山海经》与青海地域文化的新发现发布于2023-06-29 10:39: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