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生死转化中隐含着对立统一的哲理, 包含着先民们对死亡的忧患意识和对生命不懈追求的生死观念, 从中昭示了中华民族牺牲奉献、坚强不屈、追求和谐的文化心理与民族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得以成长的源泉和前进的动力。




死态死因——神话死亡中的文本意蕴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 记载了大量的死亡现象, 特别是在最古老的神话书《山海经》里, 死亡记录几乎随处可见, 其死亡大概有以下几种死因:

因化生而没。《五运历年记》载:“首生盘古, 垂死化身。气成风云, 声为雷霆, 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 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 血液为江河, 筋脉为地里, 肌肤为田土, 发髦为星辰, 皮毛为草本, 齿骨为金石, 精髓为珠玉, 汗流为雨泽, 身之诸虫, 因风所感, 化为黎虻。”《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 名曰女娲之肠, 化为神, 处栗广之野, 横道而处。”盘古、女娲作为开辟大神就是为开天化物而来到世上的, 这正是他们的生命价值所在。



为斗争而死。《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黃帝, 黃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遂杀蚩尤。”《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 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蚩尤、刑天因战争遭杀戮而死。

因事故而亡。如《山海经·北山经》“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 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 以堙于东海。”《水经注·湘水》载:“言大舜之陟方也, 二妃从征, 溺于湘江, 神游洞庭之渊, 出入潇湘之浦。”另有, 夸父道渴而死都是在未料事故中而亡的。


死生转化——死亡观念中的生命意识



神话中记载的很多死亡, 其实是死而再生, 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过程, 是一种生命现象的转化形式。很多神话故事都有一个死亡的结果, 那就是伴随着这些大神们死亡的同时是新生命的诞生。对神话中的大神们来说“死亡就是新生”、“死亡是他们新生命转化的契机”, 或者说“死亡意味着生命”、“新生命是孕育在死亡之中的”, 死亡在这里变成了生命诞生的必然步骤, 其中隐含着神话时代的人们的死亡观念, 那就是“蜕变更新、生命不已的生命意识”, 即是对生命的追求。



关于神话中死生转化, 我们依据神话思维来理解, 还可以做出一种解读。在先人的意识中, 宇宙是时空混同的, 也是三分的。在三分宇宙中, 神处于天上的神界空间, 这是个永生的世界;人处于地上的有生世界, 能生能死, 属阳;水生动物处于黑暗的无生世界, 属阴。生命的死亡是从阳到阴的过程, 阳界的生命通过死亡到达阴界, 在阴界它再获得一个新生命新形象。这样可以说, 神话的死是一种转换, 是从一个世界转换到另一个世界, 而其形状与功能可能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 如“颛顼为蛇为鱼再为鱼妇”等。


死而复苏——熟知背后的真知



神话中的死亡是一种死生转化, 即是一种生命的“转化与变形”, 这种“转化与变形”的结果是原来的生命体被另一个生命体所替代, 但也有的死亡表现为“死而复苏”, 即死亡到生命的过程就如植物一样冬枯春生。但这种“死而复苏”有的也要借助形态的转化。如:

风道北来, 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为鱼, 是为鱼妇, 颛顼死即复苏。 (《山海经·大荒西经》)

“颛顼死而复苏”意思是什么呢?袁珂先生认为:“大风从北方吹来, 地下的泉水因为风吹而溢出地面时, 蛇就变化为鱼, 死了的颛顼趁机附在鱼身上复活。复活的颛顼半身为鱼半身为人, 叫做‘鱼妇’, 大约是说鱼做了他的妻子救活了他的生命。”



关于“死而复苏”这种循环模式的“复”神话很多:“盘古开天”表现的是一种创世、毁灭、再创造的循环, “鲧生禹”表现的是一种子承父业继续治水的循环, “夸父逐日”表现的是一种太阳的运行之道……这些“复”神话都表现出了神话思维的基本逻辑模式是循环模式, 而根据神话思维的认同原理, 生、死、再生恰好同它相吻合, 这同时也正好吻合了时空循环模式。

中国上古神话, 人物的死亡被表现为变形化生成另一种动物。在这类变形神话中, 生命成为超时间的连续体, 死亡只不过是生命从一种形态转化到另一种形态的转化点, 而复活也可以表现为从新的形态再度变回原初的形态。


死得其所——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在古代神话中, 很多死亡的记载都昭示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与高尚品格, 其表现出的尚公精神、坚韧品格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其一, 勇于牺牲、乐于奉献。

牺牲与奉献是一种尚公精神。这种牺牲与奉献首先表现在古老的创世神话“盘古化生”与“女娲之肠化生”之中。中国的创世神话是以牺牲创世神的肉体来完成天地开辟和万物创造的, 如开辟大神盘古在完成了天地开辟任务之后, 将自己的双眼化成了日月, 将四肢与头颅化成了五岳, 将血脉化成了长江与黄河, 将毛发化成了山林与草木, 将肌肉化成了泥土, 将筋骨化成了金石, 而他身体上的寄生物却变成了人类。而女娲在完成了补天、造人的大功之后用其之肠化作十神人。



其二, 勇于抗争、宁死不屈。

抗争与不屈是一种坚韧品格, 它是中国古代神话民族高尚品格的重大体现。

共工是一个英雄神, 它的一生充满了斗争:《淮南子·天文训》载他与颛顼争帝, 《淮南子·原道训》载他与高辛争为帝,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他与尧战, 《淮南子·本经训》载他与舜战, 《荀子·议兵》载禹伐共工。共工这个神性的战神, 其结局是被诛。共工与诸帝的斗争精神正昭示着一种不畏强权、勇于抗争、宁死不屈的民族品格。这一品格在其他神话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鲧生禹”神话, 鲧转化为禹以此来完成自己未竞的事业。刑天与帝争神, 遭杀后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同样也昭示出了一种不畏强权, 不怕牺牲, 勇于抗争的民族品格。再回头审视“夸父之杖为邓林”、“蚩尤桎梏为枫林”神话, 我们也能读出这种民族品格。


文字来源丨中国古代神话死亡读解;闫德亮

图片来源丨百度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古代神话死亡读解发布于2023-06-29 10:40: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