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以其瑰丽奇幻的想象, 俊丽巧妙的构思和充满诗人激情的浪漫主义文风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第一座高峰, 其中涉及不少远古神话传说, 更增其飘渺神秘色彩;《山海经》中更是记载了大量神话, 袁珂先生便认为它是“神话之渊府”。《楚辞》和《山海经》这两部先秦典籍中所保存的大量的具有原生特色的神话传说不仅互相补充, 更能相互映证, 使其更加清晰传神, 流芳绵长。
《天问》与《山海经》中神格化的人
《天问》中有“伯禹愎鲧, 夫何以变化?”一句。神话传说中, 鲧死三年尸体却没有腐烂, 而禹就是用吴刀剖开鲧的肚子而生的。《天问》中的这句, 就是在问“伯禹愎鲧”这件事情。《山海经》中有“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天问》与《山海经》对伯禹愎鲧这件事都有记载, 禹应该的确是鲧死后变化而来, 但是鲧又因何而死呢?难道就是像《山海经》中记载的那样, 为了治洪水, 偷息壤而被帝处死于羽山吗?赵逵夫先生也说:“鲧的被列入‘四凶’, 不主要因为治水无功, 而主要在尧考虑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当中, 鲧说了话, 大约尧认为他有‘野心’, 而殛之于羽山之野。”
“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说的是关于禹娶涂山之女的传说。“《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 行到涂山, 恐时之暮, 失其制度, 乃辞云:吾娶也, 必有应矣。乃有九尾白狐, 造于禹。’” 又有《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 九尾厖厖。我家嘉夷, 来宾为王。成家成室, 我造彼昌。天人之际, 于兹行, 明矣哉。”这两者所记, 都说明了禹娶了涂山氏女, 其中充满神话色彩的是涂山女是一只九尾白狐。
《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有青丘山, 上“有兽焉, 其状如狐而九尾, 其因如婴儿, 能食人。”《海外东经》又说“青丘国在其北, 其人食五谷, 衣丝帛。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徐旭生先生认为禹娶涂山氏乃两部族联盟之政治婚姻:“禹娶于涂山氏, 涂山为今安徽怀远县东南淮水南岸的一座小山, 那么, 禹妃或出于东夷集团, 禹与该集团有婚姻的关系。"“禹娶涂山”或许就是以禹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为拉拢东夷集团而采取的政治手段。
女娲抟土造人是众所周知的神话, 而和女娲有关的另一传说便是女娲补天, 传说共工与祝融交战, 共工战败后怒撞西方不周山, 导致天空塌陷, 天河之水注入人间, 女娲为免人类受难, 炼五色石补天。《天问》说:“女娲有体, 孰制匠之?”传说女娲形体奇特, 人首蛇身。这句问的便是谁创造了女娲的身体。《山海经》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有神十人, 名曰女娲之肠, 化为神, 处栗广之野, 横道而处。”袁珂注山海经说, 女娲之肠化为十神, 就如盘古死后化身为四极五岳, 日月星辰一样。
《天问》与《山海经》中神格化的物
《天问》中的“一蛇吞象, 厥大何如?”见于《海内南经》:“巴蛇食象, 三岁而出其骨, 君子服之, 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 一曰黑蛇青首, 在犀牛西。”“有巴遂山, 渑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 青首, 食象。”蛇可食象, 此蛇之大难以想象。姜亮夫先生关于屈原对蛇能吞象这一现象产生疑问的原因做了分析:“使屈子而生今世, 入西蜀严山中, 则巨蟒十丈以上者, 时时伤害行人……噬吞二三百斤之猪或小牛而出其骨, 毫无所难, 则蛇吞象为知识中所有事项, 不更有所疑矣。”
先生认为蛇吞象是现代社会的常识, 而屈原却将其当做奇事疑之, 是被当时落后的科学所累了。而龚维英先生在《〈天问〉“一蛇吞象”新解》中提出了“一蛇吞象”句并不是简单地对“蛇吞象”现象提出疑问, 而应是对三苗氏灭象这一历史的记载。先生认为“一蛇吞象”之“象”是指象图腾族, 而“蛇”指的是以蛇为图腾的三苗氏, “蛇氏族吞灭象氏族, 讹传为自然界的长蛇吞象。智者如屈原不之信, 故提出质疑。”《天问》中所载的“帝降夷羿, 革孽夏民”所说的就是鸟图腾族为自己的兄弟联盟象图腾族报仇而灭三苗氏的故事。所以“一蛇吞象”并不是简单地对自然界现象产生疑问而是反映了上古氏族部落间的冲突。
“玄鸟致贻, 女何喜?”玄鸟遗卵, 简荻吞之而生契。《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 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荻, 有狨氏之女, 为帝啻次妃。三人行浴, 见玄鸟堕其卵, 简荻取吞之, 因孕生契, 契长而治水有功……封于商, 赐姓子氏。”《山海经》中:“丹水出焉, 而南流注于北海。有鸟焉, 其状如鸡而白首, 五采而文, 名曰凤皇, 首文曰德, 翼文曰顺, 背文曰义, 膺文曰仁, 腹文曰信。是鸟也, 饮食自然, 自歌自舞, 见则天下安宁。”《天问》与《诗经》中的玄鸟亦即《山海经》中所说的凤凰。
《天问》与《山海经》中神格化的山
昆仑山在神话传说中一直是神圣而又神秘的神仙居所, 武侠小说, 仙话小说中更是想要修炼成仙之人心所向往之地。《天问》中就提到了昆仑悬圃:“昆仑县圃, 其凥安在?”昆仑山是神话中的仙山, 它上通于天, 是天人相接之所, 西王母所居之地, 更有礼泉, 瑶池等仙境。关于“凥”字, 闻一多说:“应读为基或居。山上系于天, 悬空而居, 下不着地, 故问其基址安在也。”
《山海经》中说:“海内昆仑之虚, 在西北, 帝下之都。昆仑之虚, 方八百里, 高万仞。上有木禾, 长五寻, 大五围。面有九井, 以玉为槛。面有九门, 门有开明兽守之, 百神之所在。”它们对昆仑山的描述使昆仑之神秘玄幻更加绽放引人之光彩。昆仑不仅连接天地, 更是有万仞之高, 其上奇珍异草遍布, 神兽守门, 百神居于其上, 不仅修仙之人向往此地就是平常百姓也为其神妙而倾倒神往。
《天问》中有问冬暖夏凉之所,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山海经》中有“炎火之山, 投物辄然。”根据此处描写, 炎火山就是一座被大火包围的如火焰球一般的山, 随便投一物于其中, 便化为灰烬。《西山经》中有申首山:“无草木, 冬夏有雪。”《北山经》中有小咸之山:“无草木, 冬夏有雪。”有狂山:“无草木。是山也, 冬夏有雪。”
文字来源丨《天问》与《山海经》的神格化意象互证
强韵嘉 单芳
图片来源丨百度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天问》与《山海经》的神格化意象互证发布于2023-06-29 10: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