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本洋溢着神话主义色彩的先秦古籍 内容可追溯到久远的原始社会年代儒家思想“ 子不语怪力乱神” 的影响, 《山海经》既不为正史所载, 也不为诸子所传。 近年来《山海经》学术价值正日 益受来自地理学、 动植物学、 历史 学、 宗教学、 方志学、 科技史、 民族学、 民俗学等文人学者的重视 出现了许多耳目一新的学术成果无论是谁都不敢宣称将《山海经 》其据为己有 因为“ 它不属于任何学科 但又同时属于所有学科。


从体育史的视角出发,《 山 海 经 》里隐藏着与我国 民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线索然而里面的描述不是只言片语、 语焉不详, 就是缺乏时间点、连贯性。有鉴于此 ,在利用古文献和考古,读史料 深掘材料, 追根溯源, 重现民族舞蹈在我,国早期社会的发展足迹 不仅任务重大 而且对完善世界舞蹈史的研究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讨论舞蹈的起源和确定它进入文明 社会的具体时间, 是个世界难题, 因为舞蹈本身是种抽象的艺术形式,而后世研究所依赖的考古实物如石器

生产工具 洞穴壁画 岩画等 往往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 即便如此, 当前学界有一 种的普遍共识是: 在人类进人文明社会的早期, 舞蹈已经在仪式、 节庆和娱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幸运的是, 我国留下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 其中就有关于舞蹈的起源与发展的记载《山海经·海内经》中明确记录了舞蹈的起源 “ 帝俊有子八人,是善为歌舞。解读此句,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 舞蹈是种集体舞 。在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阴山岩画上, 刻有多人手牵手集体舞蹈的图案 ;臂海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上 , 生动再现早期氏族社会集体舞蹈的盛大场面;在粤东潮汕地区,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有城就有巫,有巫就有舞。其实该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正确的表述是:有社就有巫,有巫就有舞。这里社是群体之意,社的字面意思是在土地上进行祭祀活动 , 后来发展为祭祀 土 地 神 的 仪 式 。古 代 把 土 地 神 和 祭 祀 土 地 神 的地方都叫“社”。《说文》把“社”视作周礼中二十五家共祭一 个社神的祭祀群体。因此,舞蹈不仅是种祭祀活动,而且具有社会群体性。需要指出的是 创作舞蹈的人数有八人 “ 八” 在中国文化中是个极具象征意义之数, 代表着极致和完美。 传统文化中有“八风” “八方” “八僧” “八卦” “八仙”等说法, 对后世舞蹈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其次 “ 帝俊八子” 还隐藏着另外一 个重大信息, 即这些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的群体是以父系血缘认同为纽带的氏族成员。 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 可以发现 父权社会、 父系继嗣 、父方居住、 扩展家庭、 以及以父系血缘为枢纽的宗族组织和祖先崇拜是其中的核心特征。此种传统家庭结构和观念的生根萌芽, 可以追溯到舞蹈起源的久远年代,至少当时已经进入了以父系血缘认同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时期。


再次, 还需强调一 个基本的社会事实: 舞蹈不仅是种仪式活动, 更是整合自身社会成员的中介。在氏族社会里, 舞蹈充当起某种社会粘合剂 , 将氏族 成 员 从 组 织 散 漫 和 生 活 颠 沛 的 状 况 下 团 结 起 来 ,更为有效地统一行动。因此,每个氏 族 成 员 均 是 舞 蹈能手 舞蹈成为血缘认同之外另外一 种群体联系的 枢 纽 。只有社会 而非个体 才是个基本现实 除非社会存在, 个体不能存在, 在我们人类持续至今的存在中,群 体 比 个 体 更 为 重 要。 后 来 他 还 发 展 了 此 种 观 点 ,对 社 会 本 质 作 出 了 结 论 :宗教仪式不外乎是社会的影像。从这层意思着眼 ,舞蹈同样是种社会影像,它 通 过 共 同 的 节 奏 和 协 调 一致的动作,将 起 舞 者 紧密地凝聚在一起 以实现一种集体的社会认同。


文字:




从《 山 海 经 》 看 我 国 民 族 舞 蹈 的 起 源 与 发 展

许 韶 明

图片:百度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从《 山 海 经 》 看 我 国 民 族 舞 蹈 的 起 源 与 发 展发布于2023-06-29 10:41: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