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神形象


《山经》祭祀部分出现的山神形象, 主要是两种身份: 一种是兽 , 一种是神。 当它们作为兽出现时, 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一见到它们或者它们一出现, 就会有灾难(或涝灾或旱灾)或者吉祥的事情发生, 但是前者占多数, 后者占极少数。 另外 , 作为神出现时 , 也往往有药用功能 , 能够用来治疗某些疾病。


(一 )蛇。 

在《山海经》中, 蛇作为兽 , 主要是以旱怪的形象出现。 如《西山经》: “ 有蛇焉 , 名日肥遗, 六足四翼, 见则天下大旱。 ’ ,《北山经》: “ 有蛇, 一首两身, 名日肥遗, 见则其国大旱。 ” “ 是有大蛇, 赤首白身, 其音如牛, 见则其邑大旱。 ” 《中山经》: “ 其中多鸣蛇 , 其状如蛇而四翼... ... 见则其邑大旱。 ” 这些都是蛇作为旱怪的形象出现, 当它作为兽的形象出现时, 是恶的形象, 给人类带来灾难, 人们对它避之不及 , 这体现了人们对蛇的恐惧心理。 人们把它作为一种恶势力而加以逃避 。 而当它作为山神形象出现时 , 则是人们崇拜的对象 , 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的期待 , 是一种能够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善的形象。 如: 《北山经》: “ 凡北山之首, 自单狐之山至于阻山 , 凡二十五山 , 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 其祠之 , 毛用一雄鸡氦痊, 吉玉用一硅, 痊而不精。 ” 《北山首经》与《北山二经》都是以蛇为主神 , 人们定期祭祀山神 , 希望得到它的保佑 。 由此看来 , 蛇作为山神形象出现时 , 是以一种善的形象出现 , 而不是作为兽的形象总是给人带来灾祸 , 这可能与蛇图腾有关 , 有些地方以蛇作为图腾 , 便把蛇作为其信仰成为神 , 而有些地方则不把蛇作为图腾, 那么蛇就成为兽, 就成为恶势力的象征。


(二)鸟。

 《山经》中的鸟作为兽出现时, 很多都有药用功能, 它们出现或者会引起灾难, 或者会保佑天下安宁, 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 要么极坏, 要么极好。 如《南山经》: “ 又东四百里, 曰令丘之山... ...有鸟焉, 其状如袅, 人面四目而有耳, 其名曰额, 其名自号也, 见则天下大旱。 ’ , 《西山经》: “ 西次三经之首, 曰崇吾之山... ...有鸟焉, 其状如鬼,而一臂一目, 相得乃飞, 名曰蛮蛮, 见则天下大水。 ” 从鸟的药用功能可以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对健康的渴求以及人们对鸟所寄予的期待。 鸟在《山经》中作为山神的形象较多。 如《南山经》: “ 凡鹊山之首 , 自招摇之山 , 以至箕尾之山, 凡十山, 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 ,《中山经》: “ 凡洞庭山之首, 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于之山, 凡十六山 , 三千五百里。 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 ” 人们把鸟作为极好或者极坏的形象也是有一定背景的 , 这很可能也是与当地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以鸟为图腾的民族就会把鸟作为一种神圣的灵鸟, 会给人们带来福音, 而不把鸟作为图

腾的民族则认为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和不幸。


(三)龙。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关于龙图腾的研究也很丰富。 在《山经》当中, 龙是个例外, 它基本上是作为神的形象出现, 而不是兽的形象出现, 它的出现也很少带有破坏性, 这也可以看出, 龙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地位。 如《西山经》: “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 ... 曰钟山 , 其子曰鼓 , 其状人面龙身, 是与钦稿杀葆江于昆仑之阳, 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瑶崖。 ” 《东山经》: “ 凡东山经之首, 自嗽未之山至于竹山 , 凡十二山 , 三千六百里。 其神皆人身而龙首。 ” 除此之外, 《海经》部分出现的龙则主要是座驾的形象, 虽不是山神, 但是作为兽也不具有恶势力的色彩。 如《海外西经》: “ 大乐之野, 夏后启于此舞九代 , 乘两龙 , 云盖三层。 ” 《海内北经》: “ 从极之渊深三百初 , 维冰夷恒都焉。 冰夷人面 , 乘两龙 。 ’ , 这些山神形象都是后代研究的主要图腾形象 , 所以在《山海经》时代或许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被作为当地居民 的图腾而为人们所崇拜。


二 、 关于祭祀用品

(一 )玉 。 在山神祭祀中出现了大量用玉的情况, 以“ 蟠玉” “ 痊玉” 为代表。 如《西山经》: “ 凡西经之首, 输山神山 ,祠之用烛 , 斋百日以百牺, 痊用白瑜 , 汤其酒蹲, 婴以百璧。 ” 《南山经》: “ 凡鹊山之首... ... 毛用一璋玉痊... ... ” 叫北山经》: “ 凡北山经之首... ...吉玉用一珠, 痊而不精。 ” 《东山经》: “ 凡东次二经之首... ... 婴用一璧痊。 ” 《中山经》: “ 凡薄山之首... ...县以吉玉。 ” 祭祀中出现玉与玉作为“ 神物” 或者玉具有通灵的神性有关。 玉作为“ 神物” 观念形成与撇泽文化和大汝口文化时期的新葬俗有关, 这一葬俗是让死者口中含玉, 认为这能让死者 的另一层意义是把生命、 灵魂抵押给神灵。尸体不腐, 所以这是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神力为观念背景的, 这一葬俗的出现表明玉为“ 神物” 的观念已经形成。 玉成为与神灵沟通的神物, 如玉璋、 玉硅、 玉踪,等等。 用玉作为祭祀用品是建立在人们认为玉具有自 传统。 那时未发明酒, 只能以清水作饮料。 《山海经》大然的神力的观念背景之上 , 它本身特有的坚刚、 耐腐 、光洁、 透亮、 秀雅、 温润等物质属性之美 , 被中华先民赋予了驱邪、 正义、 忠信、 亲和、 友善、 仁爱等社会属性, 具有多功能的无与伦比的强大超自然力, 是一切灵魂(人的活灵魂、关爱人的祖先神和自然神)的顶级寓体、 宝座、 馆所、 通道和境界。 山神祭祀中出现的玉祭祀, 很可能与玉作为人与山神沟通的媒介 , 通过玉来传达人们对山神的崇拜。

(二)猪、 牛、 羊等牲祭。 用猪、 牛、 羊等牲畜祭祀, 是有渊源的。 在原始采集狩猎经济中, 人们拼命获得的猎物是很贵重的食物。 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肉食是极宝贵的。 孟子在他构想的理想生活中, 把70 岁老人可以吃上肉作为重要标准。 当时拜师的礼物也不过两束肉干。 我国古代用于祭祀的肉用动物叫作“牺牲” 。牺牲两字的原义,是毛色纯一的整只动物。 牲, 包括牛、 羊、 猪 , 都是难得的大牲畜。 到春秋之后 , 畜牧业有所发展, 又有了“ 少牢” 和“ 太牢” , 两种 传给家家户户使用。 这种做法就是 “ 易火” “ 改火” “ 更规格。 《山经》山神祭祀 中出现了很多关于牲祭的记载 ,如《中山经》: “ 凡洞庭之首... ...毛用少牢。 ” 淤凡薄山之首... ... 太牢之具... ... ” 《西山经》: “ 凡西次二经之首... ... 毛用少牢... ... ” 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山神的敬畏和崇拜。


(三 )血。 血在古代被视为具有灵魂和生命的重大意义 , 具有某种神奇的力量。 这种认识来源于狩猎 ,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 , 一旦流出这种红色的液体 , 不消片刻 , 力量和威风便离开了躯体。 人在奔跑拼搏之中, 也遇到流血的问题 , 伴随红色液体的流出 , 产生了或轻或重的痛苦甚至死亡, 所以在古人的眼中血既神圣又可怕。 既然祭祀是向神灵归顺 , 献出新鲜血液是理所当然的。 血 , 一种是牲血 , 另一种便是人血。 《山海经》中主要提到的是牲血, 如 《中山经》: “ 凡薄山之首... ...乞少扎羊 , 献 血 。 ” 《 南 山 经 》 : “ 凡 南 次 三 经 之 首 ... ... 其 祠 皆 一 白狗祈... ... ” 《东山经》: “ 凡东山经之首... ...毛用一犬祈,姐用鱼。 ” 牲血以耳朵血为主 , 以活牲当祭品时, 先刺耳出血, 把血献给神。 这里也有两重意义: 一是表明祭品新鲜可口, 质量上乘。血祭的另一层意义是把生命、 灵魂抵押给神灵。





文章:论《山海经》中《山经》与祭祀有关的几个问题,摹晓东

图片:百度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论《山海经》中《山经》与祭祀有关的几个问题发布于2023-06-29 10:41: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