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山水名有与《山海经》记述的山水同名者, 但不是一回事。只有用先秦简文的字词句法去解读, 才能还原《山海经》的本来意义, 才能确认它是中国第一本地理志, 才能确证它是秦国统一后编撰的著作。


关于矿藏的记述



《山海经》中的矿产主要记载产“铜”和“铁”的矿区。《五臧山经》所载产铜的山有四百六十七座, 产铁的山有三千六百九十座, 还有产金矿、锡矿的山, 裸露的铜矿山 (赤饲) 、裸露的锡矿山 (赤锡) , 裸露的金矿山 (赤金) 等。非金属矿多玉石、磨刀石、矾石等。《山海经》对中国玉石产地、开采、制作、交易记载得十分详细。

《山海经·西次山经》崖山:“丹水出焉, 西流注于稷泽, 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 其原沸沸汤汤, 黄帝是食是飨, 是生玄玉。玉膏所出, 以灌丹木。丹木五岁, 五色乃清, 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崖山之玉荣, 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 坚粟精密, 浊泽有而光。五色发作, 以和柔刚。天地鬼神, 是食是飨;君子服之, 以御不祥……”



它的原意是:“红高梁区的水自此发源, 向西流注入种植稷谷的湖泽, 这里多产玲珑剔透的玉石, 是州域玉石精华的产地。它源于沸腾的温泉地带, 黄土大地是受纳玉石、赏赐人类的地方, 它是神妙玉石的产地。玉石精粹所出的地方, 在丛生的红木区, 红木生长纵横年代, 纵横颜色于是分明, 纵横气味于是喷芳, 黄土大地于是取得了大山基脚所产玉的荣耀, 并投合到汇聚大山的南面。

这里的美玉光彩是玉石中的精良之品, 坚固细致质地精密, 混乱聚汇州域荣耀, 纵横地方色彩映现出精良的做工, 使用起来附和温柔刚强。命运大地精灵山势, 是受纳玉石、赏赐人类的地方;好玉的人抚爱它, 佩带它, 用它抵御不祥之兆……”。


关于植物的记述



《山海经》中的植物可分为木本和草本, 同样也未定名。文中所表述的植物名大部分是后人引述时逐渐定名的, 但在原有的文字记载中, 它表达的是另一种意思。如“木丑”指弯曲的树。“柜”指巨大的树。“梓”指辛生的树。“杞”指栖息在此的树。“松”指古老的树。“棕”指本土的树。“石丹”指红木。“檀”指能制车轮的树木。“樗”指大旱地的树。



“木或”指地域性树木。 “柞”指名声远扬。“桃”指无数树木。“桔”指祥瑞的树。“檀”指平地的树木。“楮”指水边的树木。“棠”指宽平地域生长的树木。“槐”指有灵气的树木。“榛”指丛生的树木。“木苦”指粗制滥造的树。“柏”指大树。“枫”指风长的树木。“栎”指喜爱的树木。“机”指能制器械的树木。“桐”指聚集一起的树。“踞”指蹲居在此的树。“柘”指担担蚕桑叶树。



“木旬”指树枝横向连在一起的树。“李”指小树。“”指分布在这里的树木。“杨”指向阳的树木。“槭”指猛烈生长的树木。“榆”指更多的树林。“杼”指舒畅的树木。“楹”指茂盛的树木。“栗”指栖息在此的树木。“木且”指很多树木。“杏”指可吃的果子。“梅”指不一定明说的树木。“木酋”指聚在一起的树。“木取”指山角落的树。“樟”指单独的树。……



先秦时的树原来是没有名称的, 人们只是根据树木自身的特点而称谓它。《大荒南经·宋山》:“有宋山者, 有赤蛇, 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 名曰枫木。枫木, 尤所弃桎梏, 是为枫木。”意思是:“有树木覆盖的山, 有裸露的委蛇之城, 称为培育树木的委蛇地。有树木种植在山上, 称为风长的树木。风长的树木, 是愚蠢罪过的种树人抛弃对山地树木束缚拘禁而形成, 才造成枫长之林的”。


关于动物的记述



《山海经》中的兽也都未曾定名, 或按其叫声、或按其特征称谓, 如虎、豹、熊、罴、狼、犬、兔、猪、马、猴、猿、猩、犀、牛、彘、鹿、类、豚、禺、羚、羊、象、蝼、猥、訾、驼、獭、狐、麋、麈……。随着时间推移, 约定俗成了动物的名称。后人因之, 于是, 《山海经》中的兽名与后代的兽名基本上可以对上号。

善于用简洁的文字描述动物的动态特征是《山海经》叙事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海经》中的兽, 只记载它的动态特征, 不记载它的静态形状。如《西山经·皋涂之山》:“有兽焉, 其状如鹿而白尾, 马足人手而四角, 名曰缨如”。它的原意是:“有一种兽, 形状似鹿, 彰明尾随一起行动, 它像马一样奔跑, 人一样猎取食物, 喜欢四处角戏, 名叫缨如。”


毕方


《山海经》中的“鸟”分为两种, 一种是禽兽的通称, 多用于山的形态, 丹提出所谓“鸟山”者, 均指“兽形山”。一种是飞禽的称谓, 种类很多。常见的有灌灌、鸱、鹄、鹗、雕、瞿如、鸳鸯、凤凰、鸡、鹤、雏、鹑、数斯、鸾、蛮蛮、胜遇、毕方、雉、翟、竦斯、鹊、象蛇、酸与、黄鸟、精卫、黧鹕、鹦鹆、鸩、婴勺……它的名称多是鸟自己的鸣叫声, 以后便逐渐演化成了鸟的名称了。还有一部分鸟名是根据鸟自身的特点而称谓, 如“凤凰”即指“飞起来风大的鸟”, “鸾”指“会唱歌的鸟”, “踵”指行踪跟随和鸟……。



《山海经》中对“鸟”的记载只叙述它的动态和生活习性, 不叙述鸟的外表静态。如《南次三经·天虞之山》:“有鸟焉, 其状如交鸟而白首、三足、人面, 其名曰瞿如, 其鸣自号也。”它的原意是“有一种鸟, 它活动的状况如交鸟, 白天活动在山头 (白首) 、再三走动 (三足) , 在人的面前 (人面) , 自称是瞿如, 瞿如就是鸟自己的呼叫声。”后人望文生义把它注释成“有一种鸟, 形状像交鸟 , 却是白脑袋 (白首) , 三只足 (三足) , 人的脸 (人面) , 它的名字叫瞿如, 它鸣叫的声音和它的名字相同。”



文字来源丨《山海经》所记主体内容研究;;张建

图片来源丨百度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山海经》所记主体内容研究·续发布于2023-06-29 10:41:5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