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古人探索外部世界的产物,记载了对外部异类事物的认知。这个外部世界,可以是与自己相隔甚远的远方异国,也可以是与现实遥遥相对的彼岸世界。神话形象的真实性在于它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反映人们的观念形态。不管《山海经》的内容是真是假,是纪实作品还是古人的想象,不管它描述的是真实存在的外在世界还是想象之中的彼岸世界,它都是主体看待外部异类事物的产物,反映主体对外部异类事物的认知。它描述的远国异人、神仙鬼怪都曾令古人信以为真。那么古人眼里的“真”是什么样子,他们为何相信这些形象的真实性?本文从此观点出发,对古人认识、塑造异类事物的“逻辑”和“真实情况”进行揭秘。
《山海经》海经和荒经记载了大量远国异人形象,刨除其中的重复与无具体记载的,还有大约 57 个方国异民形象。这些远国异人形象多为常人变形所致,但也有少数兽型或人兽复合型。
从形象的塑造方式上看,若以常人形态为标准,《山海经》 中的异人与畏兽、神祇形象相似,可以分为变形人型、兽型和人兽复合型三种。兽型人有“兽身黑色,火出其口中”的厌火国国民,“状如犬”的犬封国国民;人兽复合型有“其为人长头,身生羽”的羽民国,“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的讙头国,“为人相随”“有人有翼”的三苗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不寿者八百岁”的轩辕国,“为人身生毛”的毛民国,“人面而鱼身,无足”的氐人国,“其民皆生卵”的卵民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民”的监长国,“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陷之”的黑人,鸟足的嬴民以及“其民从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的钉灵国等。其中人型异人为多数。陈连山认为《山海经》中的远国异人是以正常人为原则,按相对的方式产生。笔者统计发现,这些异人在形象变形上又大多遵循相类或相对的对照原则。
所谓“相类”指变形相似,即在变形上存在相似变化,如,《山海经》中有“一身三首”的三首国,也有“有人三面”的怪人;有“人短小”的周饶国,也有小人国、菌人;有大人国,也有体型庞大的 夸 父 国 ;有 人 长 胫 ,也 有 人 长 股 ;有 好 让 不 争的君子之国,也不乏衣冠带剑的丈夫国;有一手的柔利国,也有一臂的一臂民、奇肱国等。这些形象相类相成。所谓“相对”则指变形相反,即变形 上 的 变 化 恰 好 相 反 , 如 ,《 山 海 经 》 中 “ 有 人 结胸 ”的 结 胸 国 ,“ 胸 有 窍 ”的 贯 胸 国 ;有 人 一 身 三首,也有人一首三身;有人长股,也有人长肱;有丈 夫 国 ,也 有 女 子 国 ;有 大 人 国 ,也 不 乏 小 人 国等。这些形象相反相成。
那么这些形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以为,这些异人形象的产生多源于古人对外界好奇,是古人在对照想象下创造的产物。叶舒宪认为,《山海经》中的远国异人形象在塑造上存在意识 形态上的美化或丑化,但这种观点成立的前提 应是知晓古人的美丑观。叶先生将人的野兽化作 为 丑 化 ,而 将 昆 仑 之 丘 、诸 夭 之 野 、巫 臷 民 之国等视为乌托邦化的构建。诚然,昆仑之丘、诸夭 之 野 、巫 臷 民 之 国 等 凤 鸟 自 歌 、鸾 鸟 自 舞 ,不稼不穑可食,不经不绩可衣的世界令人向往,但这并不意味古人对其他异国存在贬低倾向。
《山海经》与《格列夫游记》不同,它更像一本写给冒险家的奇书,鼓励位于文化中心的人探寻外部世界,但这份探险与发现只为满足古人对外界的好奇,并不带现实批判意味,更不是文化自我中心主义论者傲视万方的产物。人的野兽化不过为了让读者感到外部世界的神秘、恐怖与可畏。本文旨在探讨《山海经》中神人畏兽形象,这种观点可从兽、人、神的外在形态描写上得到证实。
笔者之所以在对《山海经》中的神人畏兽进行统计的时候表明,只涉及有明确标识为“有兽”“有神”的形象,就是因为其中的神人畏兽仅从形象出发,很难做出区分。这些异类生物形态相似,几乎都有兽型、人型、人兽复合型三种形态。《五藏山经》有形象记载的畏兽形象 187 个,无人型、兽型为主,有 166 个,人兽复合型 21 个,约占 11%;神祇形象囊括人型、兽型、人兽复合型三种,其中人兽复合型是常态,占一半以上,人型神次之,以变形人型为主,兽形神最少,且多为山神,以复合兽形神居多。单从外在形态来讲,三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即使被人类尊崇祭祀的神祇也有野兽化的形态,海外异人的野兽化又怎么能是对他们的丑化呢?
除此之外,《山海经 》文 本 也 表 现 出 神 、人 、兽 三 者 区 分 不 清 的 状况。如,《海外东经》中对水神天吴的描写,“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虹虹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将天吴既 视 为“ 神 ”又 视 为“ 兽 ”,而 同 样 作 为 神 的 戎 宣王尸,描述为“有赤兽,马状无首”视为“兽”,据比之尸描述为“其为人折颈被发,无一手”的人,太子长琴则被描述为“其上有人”。除此之外,海外方国的异人也多是神祇的后代,如作为帝俊之 后 的 中 容 国 、司 幽 国 、白 民 国 、黑 齿 国 、三 身国、季厘国、西周国等,还有黄帝后代的北狄国、氐人国,颛顼后代的季禺国、伯服国、淑士国、三面人等等。有的是神是人根本分不清楚,如轩辕之国、常曦之国、夸父国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山海经》描述的是一个神人兽混同的世界, 三者的怪异化描写只是为了增强阅读者的好奇、恐怖与敬畏,并非意识形态上的美化丑化。
图片:来源于百度
文章:《山海经》神兽形象探析,沈圆圆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标签: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山海经》神兽形象探析发布于2023-06-29 1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