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是上古神话和古代史中的一个著名人物, 据说是颛顼之后。《世本》载:“颛顼生鲧, 鲧生高密是为禹也。《史记》、《大戴礼记》、《孔子家语》、《帝王世纪》等书的记载与《世本》大体相同, 皆谓鲧是颛顼之子。但也有一些记载, 认为颛顼并不是鲧之父, 而是其先祖。鲧在尧时为尧之臣, 封于崇, 为崇伯。
《史记·夏本纪·索引》引《连山易》云:“鲧封于崇。”《国语·周语下》云:“有崇伯鲧, 播其淫心”。《尚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句下孔传:“禹代鲧为崇伯。”孔颖达疏引贾逵注亦云:“崇, 国名。伯, 爵也。禹代鲧为崇伯。”《通志》卷二, 五帝纪云:“尧封鲧为崇伯。”
尧时洪水泛滥, 危害百姓, 尧于是主持召开各部落酋长会议, 推举治水领导人。《尚书·尧典》云:
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 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 静言庸违, 象恭滔天。”
帝曰:“咨, 四岳!汤汤洪水方割, 荡荡怀山襄陵, 浩浩滔天, 下民其治, 有能俾乂?”佥曰:“於, 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 试可乃已。”帝曰:“往, 钦哉!”九载, 绩用弗成。
众人都推举鲧为治水领导人, 而且认为除鲧之外没有第二个人能治理洪水, 说明鲧是一个很有治水才能的人。然治水九年, 最终未能成功。为什么没有成功呢?一个颇为流行, 影响甚大, 而沿用至今的观点是:鲧治水用“障”和“堙”, 即堵的办法, 不符合水的规律, 所以失败了, 而禹吸取了鲧的经验教训, 变堵为疏, 所以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是否如此呢?鲧治水, 确实用的是“障”和“堙”的方法。
另有“鲧筑城”的传说, 见于《世本》。各本所引《世本》, 在文字上有出入, 或作“鲧筑城” (《水经·河水二》注引) , 或作“鲧作郭” (《广韵》) 卷五, 十九锋, 郭字下引《世本》) , 或作“鲧作城郭” (《礼记·祭法》正义引《世本》) , 或作“鲧置城郭” (《路史》后记一注引《世本》) , 文字稍异, 其义大致相同。
又据《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 帝命祝融杀于羽郊。”郭璞注引《归藏·开筮》曰:“滔滔洪水, 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所谓“息壤”, 即是有生命可生长的土壤。所谓用息石息壤以填水, 其实就是用土、石筑堤坝以防水, 还是堵。
由此可见, 鲧治水的办法就是用土筑堤坝以堵洪水。是因为这种方法“不待帝命”, 或“绩用不成”而使鲧被殛杀的吗?未必。因为禹在开始治水时, 使用的也是——堵的办法。《淮南子·坠形训》:“禹乃以息土填洪水, 以为名山。”又《淮南子·齐俗训》:“禹之时, 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
共工臣名相繇, 九首蛇身自环, 食于九土, 其所歍所尼, 即为原泽, 不辛乃苦, 百兽莫能处, 禹堙洪水, 杀相繇, 其血腥臭, 不可生谷。其地多水, 不可居也。禹堙之, 三仞三沮。乃以为池, 群帝是因以为台, 在昆仑之北。
陈建宪先生说, 相繇的形状很像洪水到来的样子, 所谓“禹堙洪水, 杀相繇”, 就是说禹率领先民筑起堤坝堵住了洪水。
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到, 禹与鲧一样, 也是用息土以填洪水的 (后来才用疏、堵并用的方法) 。《尚书·尧典》里尧的话已经透露出了鲧性直的个性。当四岳向尧推荐鲧去治水时, 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意思是说, 鲧任性乖张, 不服从上边的命令, 也和众人相处不好。这其实是性直的另一种说法。
《说苑 权谋篇》曰:夫诈则乱, 诚则平, 是故尧之九臣诚, 而兴于朝, 其四臣诈, 而诛于野。诚者隆之后世, 诈者当身而灭。知命知事而能于权谋者, 必察诚诈之原而以处身焉。则是亦权谋之术也。按尧之“四臣”, 指共工、驩兜、三苗和鲧, 他们分别被流于幽州, 放于崇山, 窜于三危, 殛于羽山。
这里, 刘向把鲧的死因归之于“诈”, “诈则乱, 乱则诛”。“诚”意味着顺从, 所谓“诚则平”;“诈”则意味着不顺从、反抗, 所谓“诈则乱”。很显然, “诚”和“诈”都是站在尧的立场上来说的。
尧以天下让舜, 鲧为诸侯, 怒于尧曰:“得天下之道者为帝, 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 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 怒甚猛兽, 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 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 仿佯于野, 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
——《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
《韩非子》中的记载是说鲧和共工不同意尧把天下传给舜, 直言劝谏, 因而被诛杀。从“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一句推测, 当时反对传天下于舜者, 并非鲧和共工两人, 不过只有这两人公开起来反对而已, 尧于是杀掉公开反对者, 杀一儆百, 天下人才“莫敢言”了。
对鲧的诬蔑以《左传》为甚, 《左传·文公十八年》曰:颛顼有不才子, 不可教训, 不知话言, 告之则顽, 舍之则嚣, 傲很明德, 以乱天常, 天下之民, 谓之“祷杌”。……舜臣尧, 宾于四门, 流四凶族, 浑敦、穷奇、祷杌、饕餮, 投诸四裔, 以御魑魅。赵歧注:“谓鲧梼杌, 顽凶无俦匹之貌。”可见, “梼杌”为鲧之恶名。
《楚辞》‘鲧婞直以亡身’。则鲧盖刚而犯上者耳。若小人者, 安能以变四夷之俗哉?如左氏之言, 皆后世流传之过。”苏轼乃屈原之后第一个为鲧翻案者。姜亮夫先生曾说:“鲧者, 禹之父, 而颛顼之后, 为恶之所归, 此北土诸士之说也。而屈子于鲧事迹, 反言‘婞直’而非凶顽, 其治水, 亦已‘蒲藿是营’, 亦不湮洪水。则南楚人, 不受此恶称也。”
综上所述, 鲧被殛于羽山, 是由于他个性性直之故, 他敢于直言谏争, 对帝尧不能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故而帝尧早就对他有成见, 不打算重用。只是由于水患迫急, 别无一人能担负此人任, 尧才不得不用鲧来治水。鲧治水九年, 跟看就要成功了, 但因为鲧直言反对尧让天下于舜, 惹怒了尧, 尧于是“举兵而诛, 杀鲧于羽山之郊”鲧是一个直言敢涑, 治水有方而终遭诛杀的悲剧式英雄。
鲧既已被认为是治水失败的罪人, 进而又被诬为“不才子”, 为“四凶”之一。而诬者明知治水失败不足以诛死, 于是又说鲧欲自恃功争位, “怒似猛兽, 欲以为乱”。真要是这样, 看来是非杀不可了。这种“变白以为黑”, 逋过诬蔑对立面、失败者而达到塑造圣王明君的办法, 是统治者及其卫道者惯用的伎俩, “成者王侯败者贼”, 自古依然。
文字来源丨鲧——一个被诬蔑的治水英雄
图片来源丨百度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
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山海经,山海经异兽录,山海经异兽,山海经故事, 读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鲧——一个被诬蔑的治水英雄发布于2023-06-29 10:4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