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沂籍第四届山东百岁寿星评选简述

年末岁首(2017年结束,2018年开始),从临沂市老龄办传来好消息,在第四届山东省百岁寿星评选中,110岁及以上的“寿星”中,山东省三十六位中临沂市占了八位。这八位百岁寿星分布在郯城县(二人)、临港区(一人)、费县(一人)、经济开发区(二人)、兰陵县(三人)。值得一提的是八位百岁寿星中兰陵县人数最多(三位),且唯一一位男性寿星翟甲恩来自兰陵县的芦柞镇任河湾村(距荀子居住的古兰陵10千米),1905年8月出生,长寿秘诀是心地善良,爱活动(散步、聊天等),儿女孝顺,生活舒心。

据记者的访问调查,这八位寿星皆超过110岁,其长寿原因有以下共同点:性情开朗,心胸开阔;勤于劳作,喜欢活动;起居有常,睡眠充足;饮食有度,营养均衡;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再就是社会文明进步,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提供了良好条件。

对于第四届山东省百岁寿星评选中的长原因,调查报告所总结的长寿原因,笔者以为还应把兰陵、郯城(因为秦汉时期,兰陵、郯城都属东海郡管辖)一带的自然地理(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特点考量进来。兰陵、郯城一带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这一带处于暖温带,接近中国气候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四季分明,冷热均衡,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在11.7至13.3℃之间。又因这一带北部有沂山、蒙山两大山系作屏障,南下的寒流受沂山、蒙山山系的阻隔,强度有所下降。单从温度这个指标上分析是适宜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

第二,自东南方来的暖温气流受沂山、蒙山山系的抬升作用,在临沂兰陵郯城一带容形成降水,年平均降水量在700至900毫米之间。因降水量较为充沛,且温度适宜,所以大多数农作物皆可在这里生长,这为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既然在这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下能够产生110岁以上的寿星,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此产生一位百岁左右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呢?

现将个人观点请教各位方家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二、荀子行年的各家之说

说到百岁寿星,不由得就联想起战国晚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的生卒之年的考证(也叫生年、行年或生活年代)这个千古难解之谜。

对于荀子的生卒时间,各路方家皆有己说,现统计如下(不是全部)。

 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约前315—约前230年

梁启超:约前307—约前213年

梁启雄《荀子简释》:约前334—约前213年

《辞海》:约前313—约前230年(这一观点亦是包括张文强、刘庭尧等兰陵本土专家在内的观点)  

罗根泽:约前316—约前213年

蒋南华、罗书勤:约前313—约前238年

王子正《荀子生卒年推估》:约335—约前235年

刘志轩《荀子》:约前311—约前213年

廖名春《荀子新探》:约前336—约前236年

周先进《荀子全本译注》:约335—约前235年

安小兰《荀子》:约前298—约前238年  

 涛《荀况行年新考》:生年约为前336年,卒年约在前238—前236年之间

王善鹏《荀子生平新考》:约前333—约前236年

 溪《稷下学研究》:约前328—约前235年

林桂榛《荀子生平墓地研究及荀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廖名春观点相近

佐藤将之《生平事迹新考》:生年约为前316年,卒生约在前237-前235年之间

在生年上,笔者与王子正、周先进所主一致,与梁启雄《荀子简释》、廖名春《荀子新探》、梁涛《荀况行年新考》相近,取其平均值即把荀子生年定在公元前335年。

在卒年上,笔者与胡适、《辞海》观点一致,即前230年。

受林桂榛教授影响,笔者同时认为,可以划出一个生年、卒年的修正时间段,并把这个时间段定为5年。就是说把荀子的生年定位在前335年至前331年之间,把荀子的卒年定位在前230年至前236年之间。这样的话,荀子的行年就可定位在95岁至105岁之间。

我们现在实行的是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周作为一年的阳历纪年,这与中国古代实行的以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周作为一月的阴历纪年有所不同(当然,在考虑地球公转因素时,要采用闰月的方式来修正调整)。再加上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岁首之月有时选在阴历的十月,有时选在阴历的正月。因此,一个阳历年可以跨两个阴历年,一个阴历年可以跨两个阳历年。这样,一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用不同的历法,可以出现两个年份的现象。

如,笔者出生从阳历上是1959年1月,但从阴历上却是戊戌年(狗年)十一月。别人问起出生时间,更多地是说狗年的人,粗略而说就是1958年。这就出现了戊戌年与1958年划等号的问题,但在档案上,出生时间写的却是1959年1月。所以,记算中国历史上的人物的生年卒年与许多事件发生时间时,就会出现一个人生卒或一件事情发生有两个纪年的现象。这显然是中国同时实行多种历法导致的结果。

如,现在一般认为,楚国攻灭鲁国的时间是前256年,荀子出任兰陵令的时间是前255年。根据以上推判,这两件事情完全可以是在同一个阴历年中发生。荀子出任兰陵令可以是是前255年,也可以是前256年。

同理,如果荀子的生年定位在前335年,那么可以说是前336年,也可以说是前334年。因此,笔者取了梁启雄与廖名春两位学者的中间值。

 

三、荀子百岁长寿的可能性

兰陵除了具有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外,荀子所定居的古兰陵(今兰陵县兰陵镇)还有其独有之处。

明代医学泰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兰陵美79/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酒,清远达,色复金黄,饮之至醉,不头痛,不口干,不作泻。共水秤之重于他水,邻邑所造俱不然,皆水土之美也,常饮入药俱良”。古兰陵之所能够酿造出让大诗人李白饮过“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兰陵美酒,原因在于兰陵的“水土之美”。兰陵的地下水既有酿造美酒的基因,也有使人长寿的基因(现在叫“微量元素的含量”)。从前255年出任兰陵邑令到前238年去官因家兰陵,从因家兰陵到去世后因葬兰陵,前前后后,荀子在兰陵居住二十余年,也就是连续二十余年饮用兰陵水,使荀子具备了长寿的外部环境。

荀子是极其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干(hán,”)、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儒效》)

荀子说“游必择乡”,就是说在哪里居住是要进行选择的,人际关系环境要选择,自然地理环境也要选择。看来荀老夫子晚年到兰陵出任邑令,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看中了这兰陵的“水土之美”。荀子心目中的大儒就是“在朝美政”“在野美俗”,显然真要是定居下来必然要求山美、水美。

说起兰陵的独有地理条件,那就是探矿表明,现今古兰陵地下是一个富集类的巨型铁矿。大家都知道,地球磁场对人类生存发展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兰陵铁矿的原因,兰陵的地磁强度与其它地区相比,那是绝对不同。密集的磁力线,会对生活在古兰陵之地的人们产生种种呵护,这是上天的一种恩赐与眷顾。

我们讲现在兰陵产生了多位百岁以上的寿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兰陵人有了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荀子作为战国晚期名满天下的宗师大儒,虽然不能天天锦衣玉食,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还是能够得到基本满足的。这是荀子能够长寿的一个原因。

 

四、兰陵山美水美的美丽传说

第一个传说就是活了800多岁的彭祖,彭祖是大彭国的首领。大彭国所在地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虽然活了八百多岁不可信,但这里具备适宜人类居住且能健康长寿的条件是可以相信的。兰陵相距徐州不足100公里,这些条件基本上一致。

第二个传说就是活了128岁的“寿圣”高柴,高柴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高柴曾与兰陵发生紧密过关系,出任过鲁国三桓(鲁桓公三个儿子叔孙、孟孙、季孙)领地鄪郈邑的邑宰,他就在次室邑(兰陵的前身,兰陵之名是楚国灭掉鲁国后所命)居住过一段时间。去世后就归葬兰陵之地。即现在兰陵县兰陵镇刘家堡子遗址,遗址上有高柴之墓,并立有碑碣一通。碑碣正面上首刻有“孔子弟子”四字额,下刻“先贤高子柴字子羔之墓”十字。此碑碣立于清代嘉庆十九年(1815年),由泰安柴姓传人所立。

第三个传说,就是秦汉之际有名的道家人物安期生耐不住山中寂寞,曾拿长生不老药到兰陵换酒喝。虽说世间没有真正的长生不老药,但兰陵美酒并不比安期生所炼制的长生不老药差多少。因为兰陵美酒是由兰陵当地所产黑黍米加上郁金草酿造而成,再辅以兰陵的“水土之美”,长期适量饮用可以起到延年益之功效。兰陵美酒的前身就是商周贵族们饮用的“秬鬯之酒”,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五、荀子弟子中的李斯、张苍皆为高寿之人

李斯是荀子的著名弟子,对于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书同文字做出了巨大贡献。秦始皇去世以后,被赵高陷害,于前208年被车裂身亡。好多资料表明他大约活了77岁。如果不是被赵高所害,不是秦朝过早过快灭亡,他活到80多岁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荀子的另一位弟子张苍,属于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汉文帝的丞相,对“汉承秦制”多有贡献,《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述说他活到100多岁。

尽管李斯、张苍在兰陵生活时间不如老师长,但他们在兰陵期间必然得到老师在延年益寿方面的传授。从这个意义上讲,李、张二人能够长寿,是与老师的教诲分不开的。

 

六、荀子养生思想概述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所以要尊从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与天地同参,实现延年益寿。荀子特别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他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同“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同“背”)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祅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上天的运行有其恒定不变的常道(亦称天数或天道,现在称规律),不会因为圣明的唐尧执政就会存在,不会因为残暴的夏桀当家就会消亡。用导致安定的措施去回应它就会吉利,用导致动乱的办法去对待它就会凶险。巩固农业这个根本而节约费用,那么上天就不能使他贫穷;衣食给养齐备而活动适时,那么上天就不能使他生病;遵循天道而不出差错,那么上天就不能使他遭殃。所以,水涝旱灾不能使他挨饿,严寒酷暑不能使他生病,自然界的反常变异不能使他遭殃。农业这个根本荒废而用度奢侈,那么天就不能使他富裕;衣食给养不足而动活很少与天时合拍,那么天就不能使他保全健康;违背天道而肆意妄为,那么上天就不能使他吉利。所以水涝旱灾还没有来到他就挨饿,严寒酷暑还没有迫近他就生病,上天的反常变异还没有出现他就遭殃。如果他遇到的天时与社会安定时期同步,而遭受的灾祸却与社会安定时期错位,这不可以埋怨上天,这是他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所致。所以,明白了上天与人类社会的区分,就可以称作圣人

这里荀子认为一个无病无灾的条件是“养备而动时”,也就是既要具备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给养条件,又要使自己的行动与大自然的运动节律相一致。这就是与天地同参的境界。反之,既不具备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给养条件,又不能使自己的行动与大自然的运动节律相一致,那疾病灾难不论是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季都会不期而至。

现在临沂兰陵郯城一带之所以有超过110岁的寿星产生,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社会进步生活幸福,保证了人们有了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延年益寿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荀子的这些思想与《易》上所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相一致的。圣人与大儒不仅在德、才兼备上是人们的楷模,同时也应是养生理气延年益寿的榜样。这也算得上“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雏形吧。

荀子在《天论》中又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同‘裁’)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天职已经确立,天功已经成就,人的形体随之具备而精神也就随之产生,爱好与厌恶、高兴与愤怒、悲哀与欢乐等蕴藏在人的形体与精神里面,这些叫做天情。耳朵、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其功能来说,它们各有自己的感受对象而不能互相替代,这些叫做天官。心处于身体中部空虚的胸腔内,用来管理这五种感官,这叫做天君。人类能够安排配置好与自己不是同类的事物,用它们来供养自己的同类,这叫做天养。顺应同类的需要叫做福,违背同类的需要叫做祸,这叫做天政。搞昏天君,扰乱天官,抛弃天养,违反天政,背离天情,以致丧失天功,这叫做大凶。圣人清醒地保持自己的天君,端正天官,完备天养,顺应天政,保养天情,进而成全天功。像这样,就是懂得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懂得了自己不应该做的事,自己就能与天地同参、万物就能得到恰入其分的配置与利用。他的行动就能处处有条理,他的保养就能处处恰当,他的生命就能不受伤害,这就叫做真正明白了天的含义。

荀子在《性恶》篇中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兰陵方言称此为‘性体’,也称‘天性’,有谚语‘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为证),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与上述这些观点相联通就可以理解为“制天性而用”。即“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制天性而用”就是要做到“化性起伪”,“化性起伪”才能“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才能延年益寿。

那么,怎样才能“制天性而用”“化性起伪”,进而做到延年益寿呢?荀子在《修身》篇里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扁(‘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悖”)乱提僈(“慢”);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恃则不宁。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礼法正道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恪守的准则。把它用以理气养生,就能像彭祖那样长寿;用以修身养德,就会像尧和大禹那样名传千古。既能在顺境中不改变理想追求,也能在困境中坚守品德操守,这就要依靠遵守礼法正道来实现。凡是牵扯到感情、意志、智慧与思考去处理问题的时候,遵循礼法制正道就能顺利达到目的,偏离礼法正道就会错乱散慢事与愿违;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遵循礼法正道就会符合身心固有节律健健康康,偏离礼法正道就会打破固有节律病殃不断;在容貌、态度、进退、出走等个人修养的各个方面,遵循礼法正道就会文雅正派,偏离礼法正道就会傲慢固执、庸俗粗野。所以,做人偏离礼法正道就不能生存,做事情偏离礼法正道就不能成功,国家偏离礼法正道就不得安宁。

延年益寿是与坚守人间正道,保持心平气和分不开的。

现在临沂兰陵郯城一带超过110岁的寿星的共同特点是“性情开朗,心胸开阔;勤于劳作,喜欢活动;起居有常,睡眠充足;饮食有度,营养均衡;家庭和睦,子女孝顺;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用荀子的话说就是他们做到了“制天命而用”,“养备而动时”,“性伪和谐”。

七、荀子成为一代宗师的思考

荀子既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著述丰富的理论家、文学家。根据刘向的记载,荀子的著作在汉代流传的多达322篇,后经刘向整理编定为32篇,计75100余字,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荀子》一书的基本框架,唐代杨倞校注时,只是对一小部分的篇次进行了调整。如为了表明荀子是儒家正宗,杨倞特别把刘向所编的第三十篇《尧问》篇移至最后,也就是今天的第三十二篇,为的就是与《论语》的最后一篇《尧曰》相对应。

执照刘向的记载,荀子的322篇著作是刘向编定的32篇10倍有余,从字数上那就是75万上下,这是一个庞大的著作群。为什么会出现322篇呢?笔者以为这与荀子周游列国的学术活动密不可分,同样一篇《劝学》可以在稷下学宫讲多次,到了秦国可以讲多次,到了楚国也可以讲多次。再加上每次所讲内容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在讲授或演讲时会有一些思想火花迸发出来,会有一些即兴发挥。所以,即使同一个主题,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荀子著述的流传有322篇之巨是可以理解的。

问题在于322篇雄健,75万蛇,绝对不是一时一地所能完成。除了荀子游历天下的空间因素(横向)外,还有一个时间因素(纵向)。如果荀子没有足够长的寿命,完成这么庞大的著作群,那是不可思议的。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荀子既是一位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见识丰富、记忆惊人、记述超强的伟大学者,更是一位道德高尚、淡泊名利、善于“治气养生”、“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的高寿之人。

因此,把荀子行年确定在95岁至105岁之间,应该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数值。


荀子劝学, 荀子, 荀子简介,荀子修身,劝学荀子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兰陵寿星的产生与荀子行年的推判发布于2023-03-19 22:11: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