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穗与面试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弟子问他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而把弟子们带到了一片麦田上。
他让两个弟子沿着一条田间小一路走下去,捡一个最大的麦穗回来。
他规定只能前进不许后退,且只允许捡一次。

第一个弟子没走几步就捡起了一个很大的麦穗。然而继续往前走又看见了更大的麦穗,没有办法只好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一路走一路看,每次看到大麦穗的时候,总觉得前面还会有更大的麦穗。直到最后已经快要走完整个麦田,他才发现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只好空手而归。


1960 年美国科普数学家马丁·伽德纳在《科学美国人》杂志的 “趣味数学” 专栏上提出了一个《秘书问题》:

说有一家公司要招聘一个秘书,一共来了 N 个面试者,依次接受面试。

对每个面试者面试完之后,公司要当即决定是否聘用。

如果聘用则放弃后面所有的面试者,如果不聘用则面试者会转而去其它公司。

问面试官的最佳策略,以聘用到最优秀的面试者。

这个问题与苏格拉底的麦田选择问题十分相似。


这个问题解答的逻辑是这样的:

“设面试官每面试完面试者 N ,能准确知道他的水平能力 XN ,但对所有面试者水平能力的分布并无经验。

设面试官的目标是要以最大的概率录用这 N 个面试者中最优秀的人。

此时面试官需要先面试并拒绝前 R 个人,作为一个样本。

从第 R+1 个人开始,一旦有人的水平能力超过前 r 个人中的最优秀者,就录用他。

如果没有人超过,则说明这 N 个人中的最优秀者不幸落入了前 R 个人中,面试官不论录用谁都失败了。

面试官希望调整样本的大小 R 来最大化成功录用最优秀者的概率。”


01

爱情与虐爱



听起来有些复杂,其实没有那么复杂。


首先:爱情是概念,对于普通人来讲绝大部分时候爱情都是贪爱,有时还会因为贪爱而生出控制与霸占。

第二:如果人们把生活活成数学,这恐怕比捡不到任何麦穗还要令人无奈。

第三:选秘书与选爱情不一样,但现实中经常又有共通性。


人不是机器,人生中很多事件都是生生世世累积的因缘所呈现的。

爱情是一种“呼唤”而并不是什么选择,人生是一条长路,人们一路走一路呼唤,那些能听到、能听懂、你也愿意与其一起听的,就是爱情

那些听不懂,不感兴趣,你也不愿意与其一起听,但又逃不掉,总在一起互相折磨,甚至离开时还会难舍难分舍不得,这也算是一种“爱”情,“虐爱”

如果我们用数学来定义这一切,就算我们没有活成机器,也很有可能会成为“西方人”,搞不好我们的肠子都会变得比别人直一些。  


我们到底是遇到爱情还是遇到虐爱,爱情持续得久还是虐爱持续得久,这其实都是归结于我们的善业,而不是(至少不完全是)概率。


02

幸福成就



当人们没有受过智慧训练的时候,他们就比较接近普通人的概率统计范围。

而当人们受过系统的训练与引导之后,他们将会表现出比普通人群更多的幸运,当然,也会有些行者表现出不幸,但这种不幸很多时候都只是暂时的,只是阶段性的。


因此,爱情超越了数学能够测算的范畴。

如果数学升级到能完全解释爱情,那时数学也就不是数学了。


如果人们有近似的相匹配的智慧,有互相匹配的行为准则,当这些人们一起真心行善的时候,那么大家在未来还会相遇,但是如果行善的过程中,动机纯度不相同,或者观念不相同,那么再想遇到就比较难了,而即便遇到,方式和角色也会不同。


数学是能力,它能引致很多成就,但生活不只需要能力,幸福也不等同于成就。

智慧也远比能力更重要。

如果数学可以让人幸福,可以让世界大同,那真的就是一件大好事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著名的信息论大师、数学家农,最终却以老年痴呆为结局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某种意义上来讲,到了人生最后的阶段时才能知道这一生到底是不是真的幸福,是不是真的有成就。


03

策略与命运



前面理论叙述中有一个词“策略”。


数学、金融行业经常会提到“策略”,这个词总是会让人联想到战争、竞技、对抗。

物种竞争之中的策略固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爱情(爱人之间)是物种竞争么?是战争、竞技、对抗么?

这样一来到底是爱情还是虐爱,应该看出来一些端倪了吧?

策略不能用在情感上,更不能用在求法解脱之上。

策略意味着算计,它会掩盖真实的感受,杀死我们的真心。

此外,你的策略能够保证你看上的人也看上你么?

最后你会为了你的策略死乞白赖、死缠烂打、花言巧语、乃至不择手段使用权利与资源去胁迫。


事情往往不是单方的,除了策略与各种样本之外,了解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总看着别人多优秀,我们也要看看自己是怎样的一块料。

所有这些理论都是假设人生所有资源都已确定的前提下推导出来的,虽然命运是真实存在的,但有几个人可以事先准确的窥探命运的全貌与细节呢?


并且教清楚地告诉大家,人生不是宿命论,我们的命运虽然存在,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04

生活与激情



前面说的这些是理论,那么实操中如何确认呢?

说起来很简单,其实就是双方内心深处的“态度”,双方的态度本身就已经包含了所有样本与指标的匹配。

如果仅有一方态度积极,这要么是有缘无分,或者是由于以前的不善业成熟阻碍了双方。


因此,想要知道爱情在哪里,想知道谁是真爱,都是需要智慧的。


如果没有智慧,我们不可能发现内心深处一闪即过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被一些外在的或者不重要的小指标吸引而兜兜转转耗尽一生的时间,最终一次次找错人。

有智慧的人,会像是发射功率强大接收又极其灵敏的雷达一样。


一开头叙述的这些理论的提出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被社会的精英所认可。

我们据此也看出了西方人其实并不懂得生活和爱情。

有人认为西方人会生活,其实布达文萨更想说西方人喜欢追求享乐,喜欢追求激情,但这是生活么?或者说这是全部的生活么?

我们有练习经验的人会知道,激情本身是一种非常粗糙与肤浅的精状态,布达文萨不反对激情,但如果把激情作为主旋律去追求,这样的文化还是有些幼稚。


因为激情文化的缘故,西方人总是试图将爱情超脱出生活之外,赋予爱情独立的、崇高的地位。

因此,西方人认为爱情样本需要在爱情环境中才能采集数据。


但事实上,爱情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成分,激情也不可能一直维持,很多样本并不需要在恋爱关系中采集,而可以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来自于我们身边的人。

激情主导下的文化,就像一个毛头小伙子,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真正有建设性的文化体。

西方的激情文化退去之前,他们是很难理解“多情是伤”这个道理的。


同样,生活不只是激情,更不是为了找最大的麦穗。


生活根本来说是一场互助的旅途(修行),早找到的麦穗可能不是最大,但往往早找到也能早安稳,大麦穗小麦穗,差不多的都是麦穗。


智慧与科技


布达文萨讲过,科学与技术是有顶点的,不可能无限制发展,今天的科技大发展也是有原因的,并且这个原因是与佛教有关的。


如果我们不去培育智慧,那么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误入歧途。

如果我们不培育智慧,那么我们无从纠正自己的观念与行为,我们将会依照固有的认知习惯去采集包含错误信息的样本,并且最终将其选择成为对象。


布达文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真心与初心,我们最初升起的那个心绝大部分时候是我们的真心。

除非具备足够强力的智慧,否则想了知那一闪而过的初心是绝无可能的,感知到的往往已经是被扰动和影响了几百亿几千亿次之后的心了。


每个人与另外的人相遇时,都会升起态度的波澜,这些波澜就是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行为、我们的命运以及我们意识活动与物质活动相遇后互相复合转起的波澜。

这些波澜互相干涉之后能够产生疏密不等的连续条纹,在智慧面前这些条文就像是超市里的条码一般清晰可见,也记载着他主人的故事

这些条纹是可以被解读的,但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解读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但了解它主人故事的主旋律还是可以的。


很多人崇拜西方的科技与文明,因为他们只能看到这些繁荣的现代的物质景象。

而在这些物质繁荣与各种聪明才智的背后却是竞技、对抗、竞争、策略、划定样本区选爱情这类荒唐的基础思维模式,这就是西方人脑袋里的观念。

他们也试图借助强大的经济与物质成就,借助聪明才智与高级的科学技术手段,乃至借助坚船利炮把这些观念强推给世界,他们才不管这些观念对不对,也不管这些观念好不好,更不考虑这些观念适合不适合。


意识与感受是机器所没有的,人的情感也无法用科学来衡量。


世界终将慢慢的面对智慧是存在的这个真理。

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渐成熟,伴随各种工业定律的失效,科技的顶点也终将来临,不出意外的话,我们今生就应该能够看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延伸阅读



01  “无我”,那我哪里去了?

02  什么是智慧?智慧与我何干?我要去爬食物链

03  慷慨治愈贫穷,智慧终结愚痴,合适的距离维持关系

04  什么是智慧法修,它的原理是什么?(上)

05  幸福与成就难道不是理所当然么?

06  金羽鸟的故事

07  玛丽卡经

08  无子者经

09  吝啬经


作者:布达文萨
编辑:Udayana
校对:Aggacitta  Subhadda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什么是爱情,找到真爱的几率有多大?发布于2021-12-12 23:2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