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僧衣、剃净发是区分僧俗的标准。与僧的着衣泛称法衣。

 

但从佛法东传以来,南传、藏传、汉传三大分支,所着僧袍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不同场合要怎么穿才对呢为什么呢

 

 - 1 -

什么是三衣

印度,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简单,但是出家人究竟应该有几种衣
 
在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在人间游行乞化,佛陀看见弟子们穿着随便,有失威仪,于是佛陀便计划衣的限制了。
 
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由内而外第一衣安陀会,第二衣郁多罗,第三衣僧梨。
 
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 
 
安陀会衣:俗称五衣,即五条衣,五条之袈裟,名下衣,又名“杂作衣”。平时作杂事工作,均着此衣。
 
郁多罗僧衣:俗称七条衣,七条之袈裟,名中衣,又名“上着衣”。以其布块为七条,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平时僧众上殿过堂均着此衣。
 
僧伽梨衣:俗称祖(主)衣,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名上衣,又名大衣。每一条,缀长布四块,短布一块(四长一短)此衣为最大,故称大衣。为出外时及其他严仪之时著之。
 
 
以袈裟为法衣的代名,是全佛教的公意。《法句经》,《长老偈》,早就这样称呼了。
 
袈裟是一种颜色,如唐慧苑《音义》(上)说∶“袈裟,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玄应《音义》(卷一五)也说∶“袈裟,此云不正色”。
 
佛制僧衣,不得用印度俗人的白色,又不得用纯青纯黄等正色,称为袈裟,所以说“染色”、“不正色”。
 
到底是什么颜色佛世并无一定。
 
佛灭以后,就要看习惯使用的颜色而定了。
 
如北传(有部)说袈裟是赤色(汉译《善见律》,说末阐提“著赤色衣”,巴利原语就是袈裟);南传(铜鍱部)说是黄色(或译袈裟为“黄金色衣”)。
 
 
 - 2 -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指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传到斯里兰卡发展起来的,是目前基本保存古老佛教教法的部派。
 
主要包括:
 
泰国的大宗派和法相应派;
斯里兰卡的暹罗派、阿摩罗普罗派和罗曼那派;
緬甸的善法派、瑞琴派和门派。
 
南传佛教国家的僧团內部虽然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別,但这些派別在戒律经典、教法等诸多方面并无分歧,依然以巴利经典为根据,仅是在剃眉、持伞、通披、偏袒、诵经音调与袈裟的颜色等等细节方面存在着一些微小的差异。
 
南传佛教徒的僧衣较为朴素,赤脚、黄色裹布袈裟,为统一装束。
 
根据等级不同,袈裟的颜色划分为淡黄、深黄、橘色等,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出家人像佛在世时比丘一样,只披一块黄布袈裟。
 
同时因传承不同,颜色不同:
 
比如:
 
其穿法,如下图(实在找不到合用的图片,请多海涵):
 
 
 
通肩和偏袒右肩的不同穿法,代表着不同的场合:
 
通肩,一般是在僧尼坐或出入世俗之地时穿着,是为彰显袈裟福田相之功德
 
 
偏袒右肩,多用于礼佛供养忏悔、面见长老、论证佛法等场合,以示慎重、尊威之意。
 
 
 - 3 - 
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但以其密宗传承为特色。集中在中国藏族主要聚居地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蒙古,尼泊尔,不丹,印度的喜马偕尔邦、拉达克和达兰萨拉,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图瓦和布里亚特。近现代,藏传佛教逐渐流传到世界各地。
 
主要包括: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还有噶当派,后逐渐并入格鲁派)。
 
其中宁玛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最古老的教派因为该派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
 
主要传承为:敏卓林寺、噶陀寺、多札寺、白玉寺、雪谦寺、卓千寺等六大寺系
 
除此之外有两支主要传承:钦宁提传承和敦珠新伏藏传承,敦珠传承仍属噶陀寺系传承,而龙钦宁提传承则是独立于六大寺系之外的多智钦寺。
 
 
噶举派,是以教法传授方法的特点而命名的,注重密法的修习,而修习密法又必须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的途径。另外,由于噶举派僧人的僧裙中加有白色条纹,后人学者又俗称“白教”。
 
 
萨迦派,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金刚菩萨“三怙主”的红、白、蓝(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
 
 
格鲁派,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
 
 
律经上说,比丘有十三件衣物:朗袈(重复衣,袈裟)、喇奎(上衣)、夏木特(裙)、夏木特森(副裙)、唐奎(下衣)、委森(掩腋衣)、委森森(副掩腋衣)、东其(拭面巾)、纳森(护腋衣)、延嘎普(护疥衣)、扎赛(剃发衣)、顶娃(敷具)和亚奎(雨衣)。这十三件衣物的尺寸大小、色彩和式样都应严格按照律经选材缝制,而不能随意制做。
 
 
朗袈(袈裟,重复衣),朗袈是把黄布剪裁成布条缝制而成的。是袈裟的一种,朗袈是比丘在礼佛、化缘、讲经、听经、参加仪轨聚会等时所穿的卜衣之一而不是常服。
 
袈裟有红、紫、黄三种颜色,活佛穿黄色,大喇嘛级别的穿红色,普通喇嘛穿紫色。
 
 
喇奎(上衣),喇奎即上衣,是沙弥和比丘白天穿的上衣。喇奎由布条和副布缝制而成,大小与朗袈相同。唯有扎什伦布寺密宗扎仓的僧人,着深红色喇奎。
 
 
唐奎〔下衣),唐奎即下衣,是比丘所穿的网格裙,由五条一副半布缝制而成的。
 
 
夏木特(裙),夏木特即白天穿的下衣裙,它是用来防止唐奎染汗的。大小与唐奎相同。夏木特森(副裙),夏木特森即夜间所穿的内裙,尺寸与唐奎相同。如果是白衣居士,其下裙着白色。藏地称之为“沙姆塔布”。
 
夏木特从折皱上分为蔵隋和卫隋。裙后又两折为蔵隋,一折为卫隋。蔵隋上的两个折皱代表西传律统和东传律统。
 
 
委森(掩腋衣),委森即白天所穿的内上衣,相当于汗衫。意在防止汗湿袭裴,尺寸与上衣相同。委森森(副掩腋衣),委森森即夜间着于上衣内的内衫,尺寸与上衣相同。
 
藏地将普通的坎肩称之为“东嘎”,黄色部分上面绣花的,是转世祖古(活佛)。
 
寓意是表示忏悔、行善的决心坚定不移,能力最大。
 
其上有蓝线的勾环,因律经规定,比丘外出时不能甩动胳膊,为此外出时,将大拇指别在线环内来避免甩动。
 
质地方面:
 
过去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这三大寺、地方政府的僧官、布达拉宫的僧人等一律着黄绸黄缎东嘎;
三大寺扎仓群则以上的僧职人员,着赤黄缎子东嘎;
上密宗院僧人,着黄色毛料东嘎;
下密宗院僧人,着红色毛料东嘎。
 
东其(拭面巾),东其即拭面巾,是一肘见方的辣脸布。
 
纳森(护腋衣),纳森即比丘在患脓疮病时所穿的衣服,大小与喇奎相同。
 
延嘎普(护疥衣),延嘎普即覆疮衣,是比丘用以遮护疥疮的。尽寸为长六肘、宽三肘。
 
扎赛(剃发衣),扎赛即剃发布,是比丘剃发时用来装剃下来的头发的。尺寸为长三肘、宽一肘半。
 
顶娃(敷具),顶娃是比丘夜间睡觉时铺的垫子,长三肘、宽二肘六指。不能大于这个尺寸,否则就成为孽根。
 
亚奎(雨衣),亚奎即比丘在夏季遮雨的布,长九肘,宽三肘八指。不能大于这个尺寸,否则就成为孽根。
 
 
常见的僧服,普通人是不能穿的,但很多人在藏地常见的服饰,其实不是僧服,而是披单(藏语叫“”),夏天遮阳冬天御寒的单子,千万不要认错。
 
藏地特有的僧服中,帽子也是很特别的。
 
班智达冠,藏文称为(班夏),意为班智达的帽子,又称为通人冠、格西帽、堪布帽等等。班智达指精通佛法之学者,故此冠的佩戴者之身份需是善巧讲辩著之大智者,于唐卡中常常见到此冠的造形。
 
相传此冠是印度那烂陀寺所传入藏地:
 
帽分两翼表世俗、胜义二谛;
顶尖高昂中央表无谬中观正见
三条线,代表学贯三藏。
 
早期此冠为红色,一般间有金线,如今在唐卡中的印度班智达及非格鲁派佩戴时亦保持此形制。
 
 
吉祥萨迦冠,其实是为班智达冠之演变。相传萨迦班智达之师长遍知扎巴坚赞圆寂后,萨迦班智达感痛失顶严,为缅怀师长,遂剪去高昂之帽尖,故唐卡中所绘的萨班造像班智达冠均无帽尖。这也成为萨迦派独具之班智达冠的形制。
 
 
噶举达波帽,这种法帽为达波噶举支派所佩戴,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噶玛噶举。据说此帽最初为达波拉杰冈波巴大师所戴,本然即一整体呈扇形之僧帽,但由于冈波巴大师微有头痛,不宜吹风之故,加以两耳,唐卡中冈波巴大师亦常绘制为佩戴此帽。
 
 
莲花莲师所佩戴的莲花见解脱宝冠的形制,多为宁玛派所佩戴,其中有诸多特殊的含义,如:
 
冠冕内外双层表示生圆次第双运
顶端三尖表示三身;
五种颜色表示以五身来利益众生
日月表示智慧与方便;
蓝边装饰表示三昧耶无边无际;
金刚宝顶表示三摩地如如不动;
鹰鹫的顶翎装饰表示见解证悟到极点、修行已达究竟等等。
 
 
千佛冠这种法帽是藏传佛教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为法会时普通僧众所戴,格鲁派居多,均为黄色,其他教派亦有红色及体黑绒红之色制。此冠具有十分丰富的法义内容:
 
内衬,表光明法身
帽端如合掌,表双运报身
黄色,表释迦殊胜化身
帽延有穗,其有千数,表贤劫千佛;
帽尖向前,表八万四千法蕴;
帽尖向上,表二聚双运;
一整片而叠为二瓣,表二谛圆融双运;
帽子系绳赤色,表空行聚集等等。
 
 
靴履
 
据律经,印度佛教僧人穿的僧鞋有大头鞋、钩鼻鞋、尖头鞋、长筒鞋、避蛇鞋等。
 
在藏区由于地理和气候与印度大不一样,加之做僧鞋的材料也不一徉,因此与印度的僧鞋略有不同。
 
藏区的僧鞋大多是以牛皮为底的长筒鞋,不论是三大寺,还是其它寺院,也不分地域,藏区的一般僧人都穿连底皮靴。
 
活佛、堪布、布达拉宫的僧人、扎什伦布寺的孜滚僧等则穿厚底僧鞋。
 
职位较高的僧官则穿厚底锦缎鞋,一般僧官则穿果科鞋。
 
三大寺等大多数寺院僧人不穿松巴鞋,但是后藏地区扎什伦布寺等许多寺院僧人却穿松巴鞋。不过,鞋筒和鞋帮带等都是深红色的。当然,僧人穿的松巴鞋没有像俗人穿的松巴鞋那样的华丽绣花。
 
 
 - 4 - 
汉传佛教
汉传佛教,流传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有别于藏传佛教之显密并重,汉传佛教的宗派以显宗为多。
 
目前主要宗派有:律宗天台宗、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密宗。
 
由于气候上中国异于印度,里面不穿衣服无法抵御寒冷,汉传佛教的僧衣,在印度三衣上,里面多了御寒的小褂,颜色上,佛陀上衣近乎黄绿色,裙子近乎红褐色,佛教部派提倡用红、黄色。
 
可受到汉地各朝代君王穿黄、大臣着红限制,汉传佛教的僧人只能放弃使用这两种颜色。形制上,袒露肩膀汉人也不能接受,因此,僧衣在中国汉地逐渐被本土化,特点是:一方面遵从戒律的规定,参照印度传来的僧衣式样;另一方面,又兼顾汉地气候、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还要考虑帝王及政府方面的制约与干涉等因素。
 
僧衣从颜色到形制都有所改变。
 
祖衣:
七衣:
 
 
五衣:
 
 
 
 
僧侣的常服颜色,大多为五种颜色:褐、黄、黑、灰、黄绿色
 
各地各部派深浅不一,没有具体一定的规制。形制上,“海青”或称“大袍”是主要服装之一。
 
其款式保持了汉代的形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
 
现今“海青”(大袍)仍被佛门七众在礼佛和比较正规的场合用作外衣。出家二众在礼佛、诵经、正式集会时穿著,将三衣之一种披在大袍之外。其余五众只可穿大袍,不披袈裟。
 
僧衣的海青颜色有二:
 
一为黑色,乃一般佛弟子礼佛时所穿;
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
 
另外,现代有些法师在举行法会时,也有身披黄色或红色用金线或银线界成水田格的袈裟。
 
 
僧人大褂、海青的衣领,被称为“三宝领”,由三块布缝制成,起到固定领型、耐磨耐穿的作用,寓意着“佛法僧”三宝,将“三宝”放在自己的肩上,表示负担“如来家业”的决心
 
 
在大褂的衣襟上,通常会有一条条竖线,这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代表了一个佛教故事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五佛冠,是汉传焰口法事时必备法帽,由毗卢帽及五佛冠两部分组成,佩戴时先戴毗卢帽为基,而后于仪式中加以五佛冠。这种法帽实际上并非是汉地本具,而是源自印度,具有着浓厚的密教色彩和象征主义。(最家喻户晓就是唐僧的帽子。)
 
 
 
对于佛弟子,之所以规定僧服,就像上学的校服一样,希望大家将心思放在修行上,而非外物之上。即便是看似简单的僧袍,就可窥见先哲们对佛弟子的用心。
 

 

 

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僧衣,僧袍,佛陀,比丘,佛弟子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不同颜色的僧衣都有什么讲究发布于2021-05-09 22: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