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高考+新冠疫情+汇报材料+通关准备...,总之就是有点忙,主要是心不得闲,所以更新有点晚。后来想,如果真要抽时间,总是能有时间的,就看重要性排序罢了。闲言少叙,言归正传,让我们学习经典

第十四章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无色);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搏(触摸)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此三者不可致诘(探究,打破砂锅问到底),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明亮),其下不昧(昏暗),绳绳(连绵不绝的样子)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无色、无声、无形的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若有若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亘古之始,宇宙之初始),是谓道纪(大道的规律)。

释义: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无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思维:

我们的祖先,以及我们的大哲学老子,对“无”有深刻的把握。我们所处的世界,能够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延伸一点教的眼耳鼻舌身意)、闻得着味、尝得到鲜、思想意识可以达到的部分,相比于整个宇宙,是比亿万分之一还少,以至于算术不能比喻。

也就是说“无“才是世界的本源,因为相比于浩瀚宇宙,人类的感官乃至意识,实在是非常局限,只能反应极其有限的事物与规律。

有产生于无,复归于无。这和当今科学认识一致,有形的宇宙是有微细无形的夸克组成,宇宙的运行是由后面无形的规律支配。一切有形世界总会经历新陈代谢,归于无形。比如我们每个人,父母诞生我之前,我是无,生我之后就是百年之有,死后复归于无。其他事物何尝不是如此?

老子把这个眼耳鼻舌身意不可触及的混沌世界起一个名字为“一”,一从哪儿来,来源于大道,来源于自然

本章是老子对道体特性的描述,表明道独立于我们的感官意识而存在,也就是说眼见不一定为实。

虽然“无“我们是无法触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早就存在的大道规律来驾驭管理“有形”的世界,也可以以此推演宇宙的起始,这就大道。

看来,老子并没有带我们陷入不可知论的意思。这个无形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本章重点讲宇宙的本质是无,或者称为混沌的“一”。



老庄思想,老庄,老庄哲学, 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第十四章01—总025发布于2021-06-30 16:35: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