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处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之圆融观法,大意是指现前一念之心,三千诸法具足;三千界总不出我现前介尔一心。“一念三千”是由天台智者大师依据《法华经》思想发明,门人灌顶大师记录在《摩诃止观》卷五:“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

摩诃止观》卷五又云:“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意在于此。”

法华玄义》云:“众生法太广,法太高,于初心为难,但自观己心,则也。”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里面明确告诉我们,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心法则易。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天台宗在止观修行方面,强调从心法入手。心(一念之心)统摄一切法,是观行的入手处。以“一念”为修行的所观境,即观此一念“不思议境”,而这“不思议境”就是指“三千”法(一切法)。无“三千”法(一切法)的一念心是妄心、无明心,由此一念妄心,无明心通达到一念真心、法性心,就需要止观工夫,通过观心,对三千法不取、不舍,即空,即假,即中。这种止观工夫是离语言、文字相和思维分别。是故“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说:“天台三大部,以三法各有所用。如《玄文》,多用众生法妙;《文句》,多用佛法妙;《止观》,多用心法妙。各有妙义列然。以三无差别一句,是结归三妙。亦可名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无不可也。上至诸佛常乐我净,下至众生惑业苦,总不出我现前介尔一心,故但名心法。”

意思是说,天台三大部,三法(众生法、佛法、心法)各有所用。《法华玄义》多用众生法妙。《法华文句多用佛法妙。《摩诃止观》多用心法妙。虽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无不可也。但,上至诸佛常乐我净,下至众生惑业苦道。总不出我现前介尔一心。故说心法。总之,这段文字也重点强调了心法妙的道理。

 

二,涵义

“一念”是指(现前)一心,即妄心。从染的角度,或者差别相状来说是无明、妄心;从净的角度,或者真如立体来说是法性、真如。

“三千”是说,约“三千法界”,粗略的理解是世界宇宙之总称。具体来说,是由“十法界互具(百法界)”、“十如是”再配以“三世间”构成“三千”之约数。

即:(十法界互具)×(十如是)×(三世间)= 三千(界)

“十法界”是指:佛、菩萨、辟支佛、罗汉地狱道、畜生道、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即六凡法界、四圣法界。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卷三下说:“约十法界者,谓六道四圣,是为十法也。法虽无量,数不出十”。类似“十法界”之说还见诸《华严经·十地品》和《大智度论》。

1、佛——果位(四圣法界之一)

2、菩萨——因地(四圣法界之一)

3、辟支佛——二乘之一(四圣法界之一)

4、阿罗汉——二乘之一(四圣法界之一)

5、天道——三善道(六凡法界之一)

6、人道——三善道(六凡法界之一)

7、阿修罗道——三善道(六凡法界之一)

8、鬼道——三道(六凡法界之一)

9、畜生道——三恶道(六凡法界之一)

10、地狱道——三恶道(六凡法界之一)

“百界”由十法界互具而成。“十界互具”来自《华严经·如来光明觉品》的“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的思想。摩诃止观》卷五:“问:十法界互相有,为因为果?答:俱相有,而果隔难显,因通易知。如慈童女,以地狱界发佛心。如未得记菩萨,轻得记者,若不生悔,无出罪期。更引诸例:凡圣皆具五阴,不可言圣阴如凡阴。又佛具五眼,岂可以人天果报释佛眼?佛具五行,病行是四恶界,婴儿行是人天界,圣行是二乘法界,梵行是菩萨法界,天行是佛法界。”又,《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云:“烦恼生死乃九界法,既十界互具方名圆。佛岂坏九转九邪?如是方名达于非道魔界即佛。故圆家断证迷悟,但约染净论之。不约善恶净秽说也。诸宗既不明性具十界。则无圆断圆悟之义。故但得即名而无即义也。此乃一家教观大途能知此已。”

“十如是”大意是诸法实相的道理。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经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

“十如是”通解如下:

1、如是相——万法外现(显)可以分别之相貌

2、如是性——法内含的不可更改之属性。

3、如是体——法的本质实体。

4、如是力——法的功能力用。

5、如是作——法的作业。

6、如是因——法内在的直接原因。

7、如是缘——法外在的间接条件。

8、如是果——法直接之感果。

9、如是报——法间接后果。

10、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是本,后相是末,所归趣之处究竟。即假、即空、即中,平等不二。

     “三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五阴世间。来自《大智度论》,该论卷四十八云:“能照一切世间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众世间。”

1、众生世间。

2、国土世间——即住处世间。

3、五阴世间——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即五众世间

    由此得出:

三千(界) = (十法界互具<百法界>)×(十如是)×(三世间)

    《法华玄义》卷二上说:“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具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起一念,或染或净,必属一界;又于一界之中,必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具足。对于这句话的理解,约凡约圣不二,是性具;不同的地方是,凡夫迷于性具,而圆解人(名字即佛至相似即佛)明白(解悟)此性具,分证即佛、究竟即佛证此性具。

 

三,延伸阅读

《摩诃止观·序》说:“此之所观,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

《摩诃止观》卷五上说:“然界内外一切阴人皆由心起,佛告比丘,一法摄一切法,所谓心是。《论》云:一切世间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心是惑本,其义如是。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识阴者,心是也。”

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二上说:“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一念中,悉皆俱足。”

《摩诃止观》卷五上说:“问:未起一念时。三千法门在于何处? 答:此因就法明具。故约一念论。趣举一念。皆具一切。若论三千法体。亘古亘今。本自如如。初未尝以一念有无。而三千法为之增损。如即沤示海。岂以沤之起灭。而谓海之有无也。私谓。无明未破。起信谓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是念未起时。正属无记无明。以念细不觉。非离念也。此无记与念起。是对待法。宗门下亦称为光塌塌地。弗误认为清净真如。常住真心也。故止观中四运以推破之。识得无记是无明细念。三千有无。不待言而自明矣。”

《摩诃止观》卷五上说:“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所作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妙宗云。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法。即法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当处全心是性。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也。”

《摩诃止观》卷五上说:“问:心起必托缘,为心具三千法?为缘具?为共具?为离具?若心具者,心起不用缘。若缘具者,缘具不关心。若共具者,未共各无,共时安有?若离具者,既离心离缘,那忽心具?四句尚不得,云何具三千法耶?答: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摄大乘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若从地师则心具一切法,若从摄师则缘具一切法,此两师各据一边。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性非心非缘,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非缘故亦应缘生一切法,何得独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若言法性非依持,黎耶是依持,离法性外别有黎耶依持,则不关法性。若法性不离黎耶,黎耶依持即是法性依持,何得独言黎耶是依持?”

《摩诃止观》卷五上:“虽四句冥寂,慈悲怜悯,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或作世界(悉檀),说心具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造,即其文也。或说缘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五欲令人堕恶道,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即其文也。或言因缘共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即其文也。或言离生一切法,闻者欢喜,如言十二因缘非佛所作,非天人修罗作,其性自尔,即其文也,此四句即世界悉檀说心生三千一切法也。”

四明知礼大师在《四明十义书》卷上说:“良由灸病得穴故,百疾自瘥;伐树得根故,千枝自枯。故云:任运摄得,权实所现,以皆由理具方有事用故。只观理具三千俱空、假、中,故事用所造自然皆空、假、中。”

是故,幽溪传灯大师说:“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一念三千,天台宗,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四圣法界,法界一念三千,天台宗,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四圣法界,法界一念三千,天台宗,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四圣法界,法界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一念三千”浅释(修订)发布于2021-06-27 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