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教仪》一卷 高丽谛观大师撰收入大正·四十六
《天台四教仪集注》十卷 元代蒙润大师撰收入续藏·五十七
《天台四教仪注汇补辅宏记》十卷 清比丘性权法师记收入续藏第 一O二 册


一,天台宗简介
      天台宗是中国教第一个大乘宗派。成立于陈、隋之际。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二帝国师智者大师。因在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成立,故名天台宗。天台宗以教、观双美著称。智者大师被誉为“东土迦文”,天台山也相继被誉为东土灵山。


1,天台宗“台”字的正确读音
      《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卷一曰:“台者星名,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台州、天台宗”中的“台”,星宿名,繁体字也写作“台”,勿写成“臺”, 其字音为tāi( 阴平 )。

      【附录】天台宗“台”字的正确读音。中国佛教天台宗是以浙江省台州天台山地名立宗派名,故“台”字依汉字切韵应 念tāi音(阴平),繁体亦作“台”字而不应写作“臺”字。谨请天台宗学人研读《古文字音义》、《字林训读》、《一切经音义》、《龛手镜》等有关汉文字书。

 

2,天台宗的特色

      天台宗的特色“教观双美”有教有观;教中有观,观中有教;教观不二。《教观纲宗》说:“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天台留下的典籍,无论义理阐发(教),还是指导实修(观),都很完备,并将教、观完美地加以统一,相辅相成。教门有《天台四教仪》、《教观纲宗》,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观门留下《童蒙止观》(小止观)、《六妙门》、《释波罗蜜》、天台三大部之《摩诃止观》等。初习天台教、观,宜从教门入手。从教门入手,宜从《天台四教仪》入手。《天台四教仪》与《教观纲宗》互参互补。

      初习止观,宜从小止观入手。天台三种止观,小止观(童蒙止观)、六妙门、圆顿止观(摩诃止观),都融入了圆教(究竟一乘)理念,上根利智人也用得上。喜欢纯粹的印度次第禅法,可以修习渐次止观(释禅波罗蜜)。天台传南岳三种止观。一渐次。二不定。三圆顿。皆是大乘。俱缘实相同名止观。渐则初浅后深如彼登梯)。不定前后更互。如金刚宝置之日中。圆顿初后不二如通者腾空。为三根性说三法门引三譬喻。渐次止观,见《释禅波罗蜜》、《法界次第初门》。不定止观,见《六妙法门》(简称《六妙门》)、《法界次第初门》。圆顿止观,见《摩诃止观》。《法界次第初门》六卷。隋·智顗大师撰。略称《法界次第》。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言简扼要,乃初学天台教观者之入门书。另有《小止观》全一卷。又作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坐禅法要、童蒙止观。隋代智顗大师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系天台智顗大师为其俗兄陈针所述,为有关摩诃止观之梗概及入枢机之书。


3,天台宗传法世系
      天台宗据北魏西域沙门迦夜与昙曜共译的佛教史书《付法藏因缘传》六卷,确立西土二十四祖,龙树为第十三祖,尊为东土高祖(初祖),依次,龙树、慧文、慧思、智者大师(实际创始人)、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中唐中兴之祖),为九祖承传。十祖道邃,其弟子最澄,开创日本天台宗。十七祖智(知)礼,宋初中兴之祖。十九祖从谏,义天为其弟子,开创海东(朝鲜)天台宗。三十祖传灯,明季(末)中兴之祖。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曾依止传灯,虽非嫡传,却对天台宗的传弘贡献甚大,尊为第三十一祖。四十三祖谛闲,民初中兴之祖。其法子以静权、宝静、倓虚为杰出代表。禅宗删去与西土三祖商那和须同时的旁系摩田提,加上东晋佛陀陀罗译于庐山的《达摩多罗禅经》五世而成二十八祖;在东土的传承不同,大家都知道,从略。


4,天台宗所依经论
      天台(读阴平、简体字、星宿名)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注解上的扶助),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璎珞菩萨本业经》等经以增信。


5,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大正藏》第四十六卷集中天台宗的主要典籍;第三十三卷收有《玄义》,第三十四卷收有《文句记》。《续藏经》第九十八至一百零二册(第五十五至五十七卷)。《频伽大藏经》第七十三至七十九册,集中在第七十八册。《教观纲宗》、《天台四教仪》、《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法界次第初门》、《六妙法门》(略称《六妙门》)系天台宗入门典籍。《摩诃止观》、《法华文句》、《法华玄义》称为“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根本典籍。

附:

《始终心要》原文
[ 唐 ] 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乎!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兹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如果说心经》是大般若部的心要;那么,《始终心要》便是所有天台典籍的心要,集中表现了天台圆教一乘实相的精

      中道不是空、真、无,亦不离空、真、无;中道不是俗、假、有,亦不离俗、假、有。中道既超越真、俗,故名“非真(空、无)非俗(假、有)”;中道又综合真、俗,具足一切法,故名“即真(空、无)即俗(假、有)。三观同时把握,不假方便、次第,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心圆修,一心圆证,故名“一心三观”。三谛同一实相,虽三而一,虽一而三,故名“三谛圆融”。理、事圆融,见性成佛,故名为“佛”。虽见性,或不明了,或了了分明,故于无差别中论差别,判为“六即佛”。

      圆教中道,圆而不偏,名为“圆中”,亦名“不思议中道”,是唯一真实的中道。空、有不取,亦不舍,是名见性成佛道

      天台宗走的路线,比较折中。既不一味的走难行道(断惑证真),也不一味地走行道(专持一句佛号求生极乐)。而是主张以教观功力,求生极乐,可提升往生品位,可谓双保险。再者,难行道与易行道,亦是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难行道与易行道,因为与受众的根性有关。

      有人说净土宗宝典《净土十疑论》系托名智者大师之作。托不托名,且不管它。至少,智者大师弘阐教、观之时,亦赞叹净土念佛法门。如,依据大乘经论,整合为四种三昧,将念一佛名,定为只念弥陀佛;临终前一心“专称弥陀、般若与观音”圣号,并诵念《法华经》与《无量寿经》。

      天台祖师都往生极乐净土吗?不一定。天台宗二祖慧文大师、三祖慧思大师、八祖玄朗大师、九祖湛然大师,都是即身止观成就者!天台宗实创人、四祖智者大师示现往生净土,含有密义:暗示天台后人,修习教观不能即身成就,可以回向净土,可保一生成办,并能提升往生品位。


6,谛观

      韩国高僧。生卒年不详。精通天台教观,道誉极盛,颇受国王之礼遇 !
我国自唐末五代之战乱,天台宗之典籍大多散失,吴越王钱弘俶,为复兴天台教法,遂遣使至南韩,求还天台典籍。师乃于北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奉该国王之命,携天台论疏诸部来华。至台山螺溪传教院,礼谒当代台宗羲寂大师,一语倾心,遂礼之为师,于螺溪居住十年而安祥入寂。所著《天台四教仪》,
系天台教学之最佳入门书。

      [佛祖统纪卷十、卷二三、卷三四、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三、 朝鲜佛教通史下编]---天台教学辞典 ( 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


7,蒙润
      元代高僧 (1275-1342)。嘉禾 ( 浙江嘉兴 ) 人,俗姓顾。号玉冈。大师十四岁于白莲华寺从古源永清大师出家。就学‘止观’、‘金刚錍论’、‘十不二门论’等。永清大师示寂后侍竹堂传公,刻苦精勤!在南天竺演福寺大振宗风。居六年而辞去,至龙井风篁岭白莲庵,专修念佛三昧。闻风来集者日众,专精讲说止观之妙旨。依宣政院之请,继下天竺灵山寺之席,经三年复归白莲庵养老。至正二年 (1342) 安祥示寂世寿六十八。著有《四教仪集注》三卷、《四教仪集注科文》一卷。嗣法弟子有:大用必才、印海子实、雪林延瑞等大师。

      [续佛祖统记卷上、往生集卷一、大明高僧传卷一、释鉴 稽古略续集卷一、高僧摘要卷四]---天台教学辞典 ( 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


8,德韶
      德韶法师(907 - 971 年)天台德韶和尚福建省泉州人,俗姓陈。生于后梁太祖开平元年,十七岁投于福建泉州龙归寺出家,十八岁河南信州开元寺受戒。游方至投子山,拜谒大同和尚;又到龙牙,遍参五十四员善知识。最后到江西临川拜谒法眼和尚,听闻“曹溪一滴水”之语,豁然开悟,了得大事,嗣其法。曾到天台,巡拜智者大师遗迹。吴越忠懿王为太子,主台州,前来请教;为王时,迎韶为国师,复与天台,恢复道场十余所。住白沙寺,移住般若寺,开堂说法。曾受王命,致书于高丽,请求天台教藏。示寂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六月廿八日,世寿六十五岁。有弟子永明延寿,最为杰出。

      他的玄旨:触目菩提,法法全真;放去小径,全提大道。言句浅实,显示曹洞宗风。仿其师风,倾向于教学。以后法眼宗衰退了。
[曾普信著,根据网上资料编辑]


9,羲寂
      宋代高僧 (919 - 987) 浙江永嘉人,俗姓胡,字常照。世称净光大师、螺溪羲寂、螺溪尊者。十二岁出家于温州开元寺,十九岁受具足戒入天台山,从清竦大师研学止观。清竦大师寂后,兴建螺溪为宣讲道场,其禅讲辩难不舍寒暑。又自唐末以来战乱仍频,天台典籍荡然无存,后学无以窥见台宗奥旨 ! 师乃劝吴越王钱俶遣使高丽、日本,觅求天台宗典籍以飨学人 ! 台宗由是获得中兴之机。雍熙四年十月安祥圆寂,世寿六十九。撰有‘止观义例’‘法华十钞’等。门下有义通、谛观、澄育、宗昱等名师辈出。

      [释门正统四、统纪八、螺溪振祖集]---天台教学辞典 ( 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


10,钱弘俶
      五代杭州临安人 (929 - 988),字文德。吴越国文穆王钱元瓘之第九子。又称钱俶。天性诚厚,心向佛法,年二十继承王位。即位奉天台德韶大师为国师,并从道潜律师受菩萨戒,号慈化定慧禅师。后周显德二年 (955),以慕阿育王造塔一事,铸八万四千小宝塔,中纳宝箧印,广行颁施,世称钱弘俶塔,甚而远传至日本。宋建隆元年 (960),复兴杭州灵隐寺,请智觉延寿大师为中兴第一世。又迎请螺溪羲寂大师讲‘法华经’,特赐“净光大师”号。复遣使赴日本、高丽求取天台论疏,致令天台教观盛然而起 ! 且于杭州建普门寺,于钱塘建兜率院等。太平兴国三年 (978) 举国归宋,封为“淮海国王”,八年改为“南汉国王”。端拱元年 (988) 更封“邓王”,是年八月寂,享年六十,追封“秦国王”,谥号“忠懿王”。
      [宋高僧传卷七、禅林僧宝传卷七、佛祖统纪卷十、卷 二三、卷四三、宋史列传第二三九]---天台教学辞典 ( 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
 
二,五时八教


1,五时
      台宗将经典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佛陀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等五时;从教导方法,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种类 ( 化仪四教 ),又要适应根机,而教导教理内容,分为藏、通、别、圆等四种类 ( 化法四教 )。以上总称为五时八教。佛陀所说一代圣教分为五时(如图所示):

 

 

      第一华严时: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如日照高山,当时说教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对象是别教大菩萨众。从佛陀教化意义:乃佛陀自内证之佛慧,拟试众生根机能否适应,故又称拟宜时;从教学顺序说:即于初从牛挤出之乳味。‘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之别,前分是三七日之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是“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说法,虽有声闻皆如聋若哑,未能收化益效果 !
      第二鹿苑时: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如日照幽谷。佛陀最初说法场所在鹿野苑,故又称鹿苑时;更取所说经名,故亦称阿含时。此期所说对象,仅为小乘法 ( 即三藏教 )。从佛陀教化之意义: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故又称诱引时;在教学顺序上,此期譬喻为酪味。
      第三方等时: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鬘’等,大乘经典时,如日照平地 ( 食时 )。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为破第二时得小乘浅证,认为与佛深证同之我执偏见。其中所说斥小叹大 ( 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 )、弹偏褒圆 ( 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 ) 之意,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 ( 耻小乘,尊大乘 ) 之心。若从佛陀教化意义,此期称为弹诃时 ( 诃责小乘 );在教学顺序上,则喻为生酥味。又“方等”为大乘经之通称,此时为初说大乘经时期,故亦称方等时。
      第四般若时:指方等时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之时,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 ( 巳时 )。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义,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在教学顺序上,喻为熟酥味。此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尊者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 ! 且由二乘更进至大乘中之妙空,故称般若转教;以此能消
除法上区别,故亦称法开会。其中,除阐示通教消极之体空 ( 共般若,为三乘共学 ) 外,亦明别圆二教积极之不空中道理 ( 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 )。
      第五法华、涅槃时: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槃前,一日一夜说‘涅槃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此时所说教法,纯系妙满之圆教 ! 即会通前四时浅劣方便教,并彰显真实开显圆教为旨趣!从佛陀教化之意义,此不止于理论上之法开会,乃是实际令一切皆证入之人开会;在教学顺序上,称为醍醐味。‘法华经’与‘涅槃经’关系在显扬毕竟一 ( 佛 ) 乘 !
      ‘法华经’属前五味中之后教后味,系将华严时以后至法华间之二乘,加以开会,俾令成就“入佛知见”为目的(大收教)!

      ‘ 涅槃经’则对法华所遗漏之有能力者,追说追泯(原意混同、引申为会同)藏、通、别、圆四教,并说佛性常住、扶律谈常,教化使令成佛,故为后五味中之后教后味,亦称后教‘涅槃经’(捃拾教 )。
      除华严三照、涅槃五味外,另有法华长者穷子喻;亦显示佛陀一代教化之次第。
      五时复有通、别二种。别五时即将佛陀教化众生方法,依次分为五时期,以显说法之次第;通五时,则指每时期中,相应受教者能力而说法,俾各得不同法益,以显教法融通。此外,关于五时年限有多种异说,又此五时是否应以时间而别,或以理论组织而分类之,自古以来就成为争论之焦点 !


2,八教
      即化仪四教 ( 教化众生所用之形式与仪则 ) 与化法四教 ( 教化众生之教法组织 )。


      化仪四教

      顿教:佛陀最初将自内证之方法直接教示众生,如华严经所说。

      渐教:教化内容由浅渐深之教法;即阿含 ( 初 )、方等(中)、般若(末)三时所说。

      秘密教:佛陀应众生不同根机能力而因材施教,施予特别教化,即彼此互不相知。

      不定教:各种根机之众生虽同坐一席,然随各人能力,所体悟之教法不一。

      其中,秘密教与不定教之共同点为“同听异闻”,即同座一席听法,而所闻法各异,但前者相互俱不知法益差别,是为人法俱不知,后者则了知相互利益差别,是为人知法不知 !

      又不定教之原意,谓各人所证悟教法不一,故严格而言,所谓秘密教,应称为秘密不定教,而不定教则应称为显露不定教。对此,顿渐二教乃公开教法,故称之为显露定教。

 

      化法四教

      三藏教:不是藏传佛教,偏指小乘;取《妙法莲华经》“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之义。小乘教略称藏教。为三乘人说‘阿含经’,以明但空理 ( 仅知空之一面,尚不知同时有不空之妙有 ),并由析空观 ( 分析观空,又云拙度观 ) 而入有余涅槃。该教之菩萨,已制伏见思二惑,惟未断尽烦恼,为教化众生,必再经三阿僧祇劫至证悟为止之实践因行,故称伏惑行因。

      通教:是大乘初门,正修空观,不行于中观中道,修法通于大、小乘。“通”有通同、通入、共通等三义。以该教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通之大乘初门教,故称通教。即由如幻即空理 ( 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成故为如幻空假 ),观体空观 ( 观全体本来毕竟空,又云巧度观 )。此教菩萨中之钝根,仅能理解较浅教理,与藏教菩萨同证菩提果 ( 同 );胜根菩萨,则能领悟教中,所含深奥中道妙理,最后入别圆二教 ( 通入 )。如此由通教转进别教,称为别接通 ( 或别入通 ),由通教转进圆教,称为圆接通 ( 或圆入通 )。同时,通教菩萨,为学习别教妙理,而以别教修行名目,表示通教位次,称为名别义通。

      别教:独大乘菩萨法,不共二乘(声闻、缘觉),次第修习空、假、中观;虽行于中观中道,却理事有隔,故判为但中(别教中道)。别,有不共与历别二义,即:不共二乘而独为菩萨说(不共 ),此别于其他三教 ! 又由差别面观察诸法 ( 历别 ),故称别教。此教次第观空、假、中三谛而悟中道理,但因其中道,别于空、假称但中理(观空、假之外,另有独立之中);其观法为次第三观,又称隔历三观。别教菩萨,至初地后悟中道理,与圆教人相同,但在初地以前,从但中理,体悟其中所含不但中理 ( 空、假不离中),即自十住至十回向之间,有从别教转进圆教,称圆接别(或称圆入别 )。前述别接通、圆接通及圆接别,合称三被接。所谓被接之意是指观理之际,体悟其中所含深意,由此再转进更高层次之教。以上三教,在理论上皆可通至佛果,但实际上,行者在因中即被接,以致无人可达三藏教之断惑位、通教八地以上,乃至别教初地以上,故称有教无人 ( 无人证教 ),或果头无人 ( 无至佛果者 )!
      圆教:真实行于中观中道,理事圆融;三观互具相即,圆融无碍,乃不思议之中道。圆,意即不偏、圆融、互备。即不论迷悟,在本质上并无分别,是真实理,故圆教在显示佛之所悟,亦即明示佛陀之自内证。此教观空、假、中三谛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故中道理,称为不但中理。圆教菩萨以一心观空、假、中称一心三观,或称不次第三观,圆融三观。

      以上四教中,藏、通二教为教证俱权 ( 教与证俱为方便,非真实法 ),别教为教权证实 ( 教为方便法,证为真实法 ),圆教则教证俱实(教、证俱为真实法)。若以此配于五时,则第一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 ( 兼 )。第二鹿苑时但说三藏教 ( 但 )。第三方等时对说四教 ( 对 )。第四般若时带通别二教正说圆教 ( 带 )。第五法华涅槃时中,法华为纯圆教,而《涅槃经》之追说为四教并谈,追泯则纯圆教。同时,法华之圆 ( 今圆 ) 与说《法华经》以前四时圆 ( 昔圆 ) 虽为同一教义 ( 今圆、昔圆,圆体无殊 ) 但论其作用则互有优劣,故谓法华为纯圆独妙之开显门,而超越前四时,显出殊胜妙作用!由此,《法华经》乃“超八醍醐”之最胜教可知!
      [法华玄义卷一、卷十、四教义卷六、法华经文句卷六下、维摩经玄疏卷六、摩诃止观卷五下、天台八教大意、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上、天台四教仪集解卷上、天台四教仪备释卷上、天台教学史]---天台教学辞典 ( 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


3,浅议五时八教
      五时如来说法的次第,判为五个时期。五时,分为别五时与通五时。别五时,先后五时说法,五时说法颂: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鹿苑时)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一日一夜)共八年。通五时,五时互通,不拘泥于一时一地。《天台四教仪集注》第三十九页:非别五时,无以见如来说法次第;非通五时,无以见教法融通。

      化仪四教:如来化导众生的仪式形式。华严时,顿教,含别、圆。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渐教,含化法四教,但隔别、不融。秘密教、不定教,通于前四时。
      化法四法:如来化导众生的教法内容。藏教,正化二乘,旁化界内钝根菩萨。通教,正化界内利根菩萨,旁化二乘。藏教修习析空观,通教修习体空观,不涉中观。别教,独菩萨法,不共二乘,正化界外钝根菩萨,修习次第三观,虽涉中观,三观隔别、不融,判为但中。圆教,正化界外利根菩萨,圆修一心三观,三观,绝待圆融,真实行于中观、中道,判为圆中。界内:三界(欲、色、无色)六凡。界外:十法界,六凡四圣。佛法界以下,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地狱)皆为众生界。
      昔圆:前四时,虽说圆教,但兼、对、带有粗法。

      今圆:法华时,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谓纯圆独妙。
      五味喻五时:乳,华严时。酪,鹿苑时。生酥,方等时。熟酥,般若时。醍醐,法华、涅槃时;法华为无上醍醐、超八醍醐,涅槃具醍醐味。
      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非,不取。非前四时之顿、渐,所含化法四教,相隔、不融,不及法华会三归一,圆融不二。法华畅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宝珠,因迷惑而不自知,故决定说唯一佛乘,非秘密,是显露;非不定,是决定。
      涅槃追说、追泯的泯,原意指混同,引申为会归。会归一乘。

 

4,天台宗三观
      从假入空,是空观。从空出假,或从空入假,是假观。双遣空、假,是别教中观、中道。即空即假,是圆教中观、中道,乃不思议之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关于一心三观,将在后续的教学笔记中,着重阐述)

 

天台四教仪,谛观大师,天台宗,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止观,涅槃经,通教天台四教仪,谛观大师,天台宗,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止观,涅槃经,通教天台四教仪,谛观大师,天台宗,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止观,涅槃经,通教天台四教仪,谛观大师,天台宗,智者大师,摩诃止观,止观,涅槃经,通教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天台四教仪》教学笔记发布于2021-06-27 12: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