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前,中原大地上的居民都是一日两餐的,无论是哪一国。汉代开始,变成了一日三餐,究其原因,肯定是粮食有富余。而粮食有富余的背后,则是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大变革。

一、生产方式的变化

秦汉以前,农耕方式很原始,生产工具也相当简陋,加上没有科学的耕种理念,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经不起任何的风险,要是遇上大雨,就涝死,遇上旱灾,就旱死。

这里追溯到夏朝,夏朝的农业生产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兼有一部分的骨器和蚌器。出土的石制农业生产工具中,石铲和石刀的数量最多。

(耒)

到了商朝,生产工具有所改进,已经有了耒、耜(si,第四声)和少部分青铜农具。但耒和耜已然是使用木质材料。此外收割工具还有镰、绖(die,第二声)等。出土的商朝文物中,还有许多、醴(li,第三声)和鬯(chang,第四声)等。酒和醴是用黎或者稻酿造,而鬯是用黑黎和草酿造。

尚书.酒锆》记载:人民嗜酒,田逸,以致亡国。

可见商朝的繁荣。

(耜)

到了周朝,出现了井田制,各级领主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让奴隶和农奴去耕种。实行“三圃制”的耕种方法,将一块土地平均划分为三块,每年轮流耕种三分之二,其余的三分之一休耕。生产方式更为科学,产量更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依然是没有改变,受制于土地状况和工具,而且依然使用轮耕的方法,有些地区普遍存在休耕期比较长的情况,达到了两年以上。左传》的“爰田”、《周礼》的“一”、“再易”等,都反映了此情况。

(鬯)

总之,汉以前的农耕产量,还不足以让人民都能吃上一日三顿饭。

二、国内环境、综合国力等因素

汉以前,战乱不断,虽然秦实现了统一六国,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还没来得及韬光养晦就被灭了。所以那时候的耕地,大多毁于战火,土地遭到毁坏,农作物产量自然不高。而连年征战的消耗也相当大,人民吃不饱是常有的事,更不要说一日三餐。

汉以后,国内渐渐安定,有了更多的资源去发展农业和其他的方方面面。水利灌溉出现,更为科学的耕作方式深入人心。加上经过“文景之治”和“昭”、“宣”时期的大力治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已经能够安居乐业,一日三餐不再是梦想,开始出现在官府和平民百姓中。到了宋朝,经济更上一个层次,出现了夜市,人民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一日三餐也一直延续至今。

搜索<历史故事成语历史小故事>

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中国民间故事有哪些历史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的成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每天只吃两顿饭,为何后来改成了三顿?发布于2021-07-11 1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