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杨筠松)《经》云:“高山须认星峰起,平地龙行别有名。峰以星名取其类,星辰下照山成形。龙二字寻山诀,神是精神龙是质。莫高山方有龙,却来平地失真踪。平地龙从高脉发,高起星峰低落穴。高山即认星峰起,平地两旁寻水势。”、“莫道高山龙识,行到平洋失踪迹。藕断丝连正好寻,退却愈多愈有力。高龙多下低处藏,四没神机便寻得。祖宗父母数程远,误得时师皆不识。龙到平洋莫问踨,只观水绕是真龙。念得龙经无眼力,万卷藏真也是空。”


又云:“山来陇右尖如削,尽是狼峰高更卓。此处如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高山大陇峰多尖,不似平原一锥卓。”


杨公(杨筠松)《疑龙经》云:“千里来龙只一穴,正者为优傍者劣。枝上有穴虽有形,不若干龙为至精。”


杨公风水刘江东一脉第二十二代传人刘伯温堪舆漫兴》云:“山垄平岗平地势,三般形势一般看。垄宜起伏岗宜活,平地草蛇顶上安。”、“龙分三落初中末,初落唯看逆案横。中为腰结宜环抱,末处须防水势倾。”、“迢迢特至为正受,正受之穴世罕有。万水千山结我坟,儿孙庆泽天壤久。”、“一枝臂上脱形来,亦有规模堪剪裁。莫谓分龙为小结,小以成小有余财。”、“问君何者为旁受?正受龙身气脉洪。或在两边龙虎上,或于护缠中。”


学习峦头知识,可以作些卡片,比如按数字归类,按异同归类等,这里用数字归类录后人根据以上杨公理论论龙三势、龙三落、龙受穴三等。


原文:

论龙分三势

《经》曰:“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是故气囿于形。”而形分三势焉,曰山垄之势,曰平冈之势, 曰平地之势也。


何谓山垄之势?其龙踊跃奔腾,起伏顿跌,磊落低昂,《葬 书》所谓“若伏若连,其原自天。若水之波,若马之驰。”又曰:“势如万马,自天而下。”吴公譬之“羣羊之出栈”者是也。李淳风名为起伏脉。


何谓平冈之势?其龙逶迤奔走,屈曲摆折,之东走西,活动宛转,《葬书》所谓“宛委自复,回环重复。”又曰“逶走东西,或为南北。”吴公譬之“生蛇之出洞”者是也。李淳风名为“仙带脉”。 


何谓平支之势?其龙坦夷旷阔,相牵相连,珠丝马迹,藕断丝牵。平中一突,铺毡展席,《葬书》所谓“隐隐隆隆,微妙玄通,在其中。”又曰:“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吴公譬之“草蛇灰线”者是也。李淳风名为“平受脉龙”。虽变态不一,若难以定法拘。然大都不外此三势耳。

三势不同,其融结力量 轻重大小,本无二致。然所谓山谷多起伏格,平冈多仙带格,平阳多平受格,亦只举大概言之。要之,三格之龙皆起于高山大垄,而分落平冈平地,故虽山谷亦有落平冈平地而结穴者。平地中亦有墩埠忽然连起而结穴者,此则又为奇特。盖山谷以起伏为常,而落平田则脱卸得清;平田以平受为 常,而起墩埠则气聚得旺。


《经》曰:“高山大岭多尖峰,不似平原一锥卓。”《赋》曰:“穷源千仞,不如平地一堆。”是言平地以墩埠为贵也。《经》曰:“山来垄右尖如削,尽起贪狼更高卓。此地如何不出文,只为峰多反成浊。 ” 又曰:“或从高山落平地,或从大山落低小。不知山穷落坪处,穴在坪中贵无敌。”是言山谷以落坪为贵也。然起伏格虽星峰磊落,而平冈平地亦有星辰。惟是倒地平面,未易检点。吴公《口诀》云:“眠倒星辰竖起看,却与高峰同一样。高峰万仞受风吹,不是平波龙气旺。”是故三势之龙,各自有妙,未可以星峰高下论优劣也。如以天下大形势论之,陇、蜀、两广多山, 冀、周、齐、鲁多平洋,吴越多冈埠,而人才在在有之。可见高山平地之融结,其禀有造化则一也。

 

论龙三落


龙之落局,融结不一。而其大要有三:有初落,有中落,有末落。李淳风云:“龙有旺于初者,有盛于中者,有归于尽者。”《明山宝鉴》云:“有少龙之穴,有中龙之穴,有尽龙之穴。”二说皆言初落、中落、末落之理,无异意也。然此三落之势,特言融结力量之大者耳。其间分擘小康之穴尤多,固不可以小康为正。三落之正,亦不可拘三落之正而弃小康之地,贵在人之通变矣。

 初落龙 。初落龙者,自祖山发下,离祖不远即结顶,降势过脉,起星结穴开局。朝山耸前,托山列后,或祖山作乐作障,而龙虎护卫,明堂融聚,下手重 重,水口周密,四山团拥,骨肉一家,亦为眞结。但以其离祖未远,故名初落。顾氏云:“初落由来近祖山,局势必须完。”李氏云“龙有旺于初者”是也。


中落龙 。中落者,自祖山发下,去祖已远,迢迢而来,大顿小伏,中间忽起高山以为少祖。自少祖下,或六七节,或十数节,再起星辰结顶,降势过脉, 落局束咽融结。其大龙犹自作势远去,而分行却在少祖之前。此处特一关局,未为大尽,故名中落。朝迎山则拜于前,护从山则障于后。其分去之山,回作我用,或为下手,为水口,为关拦,为托乐,为城郭,为关锁。 杨公云:“大地皆从腰里落,回转余枝作城郭。”廖氏云:“中落余枝作城郭, 吉气于斯泊。”李氏云“有盛于中”是也。


末落龙 。末落者,自祖山发下,迢迢行度,一起一伏,奔东走西,离祖极远。 山势将尽,前去或临大江大河,或临大溪大湖,或临田坂小涧,山脉已尽, 再无去处。而于将尽未尽之际,顿起高山以为少祖。自少祖而下,或数节即结顶,降势束气,结咽成穴。或据江湖,或据溪涧,或下山一臂横拦,或翻身逆张大局,而有隔水外洋朝拱。或脱落平洋,藏迹隐踪,如蜘蛛坠楼,流星度汉,抛球闪迹,铺毡仰掌,金盘金盆而作平地之穴矣。隔江隔河,远山朝应。凡此皆规模宏大,局势广阔,三阳六建,莫不具备。廖氏云:“末落名为大尽龙,气势最豪雄。”李氏云“龙有归于尽者”是也。然亦不必拘于据江临河极穷尽处寻穴,必结穴之外有余气,方是大龙末落之穴也。按:诸书有言初落、中落、末落者,有言少龙、中龙、尽龙者,其义 皆同。惟《泄天机》复有“分落后龙擘脉去”之说,而淳风《小卷》有“龙有归于老者”之说。二说另为一例。要之,至理则老龙当与尽龙同科,分落宜与中落互论。但老者,大尽穷绝不可取;分落数节,短小不尽同,皆非龙家之美,在人以意会之。

 

论龙受穴三等


凡龙之受穴,初落、中落、末落之外,又分三等。其力量轻重,亦有不同。所谓三等者,曰正受,曰分受,曰旁受也。正受之穴,力量极大,发福悠久;分受次之,旁受为下耳。此以力量大小品其优劣。但结作眞实,三者皆吉,不可以旁受力量之小而专一图其正受之地。明师下地,如大匠用木,大者为椽,细者为桷,各当其宜,岂可以其为小材而弃之?卜氏云“大富大贵而大者受用,小福小吉而小者宜当”是也。大以成大,小以成小,良师岂可无善裁之术乎?                                      

            

正受穴。正受者,龙势迢迢,虽分牙布爪,万岭千山,皆为我用,千里百里, 尽钟于此。而特结正受之穴,其力量最大,其发富最久。《至宝经》云:“正龙专受,富贵长久。”


分受穴。分受穴者,正龙身上分出一枝,起星辰,有枝脚,过峡传变,皆有护卫。自立门户,自开堂局,以结形穴,不为他人作用神也。但非正枝,乃分落之龙融结者,故曰分受穴。力量随龙长短,亦能发福,但不如正受之长远耳。《至宝经》云:“挂龙分受,富贵难久。”


旁受穴。旁受者,多是正龙旺盛,或于过峡处,或于枝脚桡棹间,或于缠送护托从龙之上,或龙虎余气、官鬼之所,带有小穴。傍城借势,或别立门户, 随其大小,结为形穴。穴情明白,四面登对,亦能发越,但易成易败,力量全轻。子微《玉髓》云:“也有一龙生数穴,或轻或重故有诀。”杨公云:“千里来龙只一穴,正者为优旁者劣。”蔡西山云:“大凡一龙,不专一穴, 本身随带,必有小穴。如大官宦必有从官,大衙府必有曹属。第轻重大小不同耳。”此旁受穴之谓也。然此等小穴,发福极速。但正穴下后,夺其龙气,必败。诀云:“正龙未下旁龙发,下了正龙旁龙歇。”《捉脉赋》云:“眞穴未葬,虽边傍而可发;正穴既下,尽气脉以兼收。”此之谓也。


附参考书目:

1、杨公(杨筠松)《玉尺经》;

2、杨公(杨筠松)《疑龙经》,《疑龙经十问》;

3、杨公(杨筠松)《撼龙经》;

4、刘公(刘江东)《三宝经》;

6、刘基(刘伯温)《堪舆漫兴》;

5、徐善继、徐善述《地理人子须知》。


延伸资源下载(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龙三势、龙三落、龙受穴三等”各是什么意思?发布于2022-03-18 17: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