癖”一病是由长期饮酒引起,其主要症状为胁肋胀痛或胁下痞块、腹胀便溏、纳呆、疲乏力等。根据其症状来看,此病大致相当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硬化一病。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中提出“酒癖”的病名:“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即呼为酒癖。其状,胁下气急而痛。”

1
“酒癖”的病因

过量饮酒是引起酒癖的直接病因

历代医家认为,酒为水谷之精气,其气慓悍而有大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温,有毒,归心、肝、肺、胃经。如《灵枢·论勇第五十》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诸病源候论·恶酒候》曰:“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慓悍而有大毒……”。李东垣在《脾胃论》和《兰室秘藏》中也认为:“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并著有“论饮酒过伤”专篇。

少量饮酒可助血脉,行气血,有益健康,如《寿世保元·嗜酒丧身》云:“夫酒者,祭天享地,顺世和人,行气和血,可陶情性,世人能饮者,固不可缺”。若饮酒过量,则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本草纲目》曰:“少饮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出“以酒为浆”可致“半百而衰”,《医宗必读》曰:“酒,味苦、甘、辛、热,有毒,入肺胃二经。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消愁,过饮则损胃耗血,生痰动火。故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重则亡身。”表明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过量饮酒是导致酒癖的直接原因。


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引起酒癖的内因

前人已经观察到脾胃虚弱之人患酒癖。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言:“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有濡唇而辄乱者”,均说明了长期饮酒,酒毒湿热内蕴为主因,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则是发病的关键。

中医认为,脾属土,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而恶湿。酒属湿热有毒之品,味甘、苦、辛,性温,有毒。脾虚之人,平素运化失常,易生内湿,复因酒之湿热内侵,而致湿滞日甚,湿聚为痰,痰湿中阻,阻滞气机,肝脾失调,气血失和,发为酒癖。

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如明·龚廷贤提出“伤酒之病,虽为酒而作,实因脾土虚弱,不能专主湿热而发”。《景岳全书·积聚》曰“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清·陈士铎《辨证录·五疸门》曰:“酒湿之成疸,由于内伤饥饱劳役也”。《圣济总录》亦称胃弱之人,胃虚谷少饮酒过度易致酒癖。因此,嗜酒无度是直接病因,而脾胃虚弱则是内因。


2
“酒癖”的病机

酒癖的形成与气、血、水三者息息相关,先病脾胃,渐积于肝,肝脾同病,日久及肾,如此反复,实者愈实,虚者愈虚,气滞、血瘀、水停、正虚交织错杂,从而构成酒癖的病理变化。古代医家把过量饮酒导致“酒癖”的病机概括为毒、湿、虚、瘀、痰。

《诸病源候论·恶酒候》曰:“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慓悍而有大毒,入于胃则酒胀气逆,上逆于胸,内熏于肝胆,故令肝浮胆横,而狂悖变怒,失于常性,故云恶酒也……”;又曰“酒性有毒,而复太热,饮之过多,故毒热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而生诸病也”(《诸病源候论·饮酒后诸病候》),以上论述详细地阐述了酒毒致病的病机。《诸病源候论·饮酒大醉连日不解》曰:“饮酒过多,酒毒渍于肠胃,流溢经络,使血脉充满,令人烦毒……是酒热毒气所为……”所以,酒乃有毒之品,若饮酒过量,酒毒无以宣泄,则伤肝而致病。


湿

过量饮酒引起酒癖的另一个因素是湿。《景岳全书·饮食》中曰:“凡饮酒致伤者,……以酒湿伤脾,致生痰逆呕吐,胸膈痞满,饮食减少……”。《医意商》云:“盖酒之伤人,湿而且热,永久不变……”;明·万全提出“酒毒湿热非常,肆意痛饮,脏腑受害,病发不一”。明·秦景明指出过量饮酒,热气积聚于内,湿热损伤肠胃,则病五更泄;湿热伤及脾土,则作酒积腹痛。故而湿热伤脾是“酒癖”的主要病机。



酒癖多有全身气血阴阳俱虚的表现,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饮食篇》中提出:“酒者,一以酒湿伤脾 ,一以酒热伤阴 ,一以酒质伤脏 。”指出酒浆同样可以导致正气的损伤。

气虚 酒性大热,最易耗散人体正气,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壮火食气”、“壮火散气”。金·李杲《脾胃论·论饮酒过伤》曰:“酒性大热以伤元气 况亦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以元气消耗,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

血虚 酒为热邪,易入血动血。《景岳全书·肿胀》曰“酒属阳而性悍,凡酒入血分,血欲静而酒动之,血欲藏而酒逐之”。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曰:“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前后便俱有血 ”。《名医类案》中记载“虞恒德治一男子,素饮酒无度,得大便下血症 。”而入血日久又可耗伤血液,如景岳言:“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

阴虚 酒性热,易伤津耗液,损伤人体真阴。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虚损》曰:“夫酒本狂药,大损真阴”,又曰“色欲醉饱内伤等证伤阴”。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曰:“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故过度饮酒会导致阴虚。

阳虚 《景岳全书·虚损》言“酒成于酿,其性则热,汁化于水,其质则寒”,故“纵酒者既能伤阴,尤能伤阳”。脾为湿土,赖阳以运化敷布,故湿邪入里,脾土先伤,以致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停聚。清·林佩琴《类证治裁·肿胀论治》曰:“伤酒病单腹胀,诊其脉知脾阳虚。”


胀满是“酒癖”的一个症状。元·朱丹溪《格致余论》中曰:“今也……饮食不节,……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清浊相混。隧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指出在胀满的发病过程中有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酒性热,易损伤人体真阴,致阴火内燔,灼液成痰。《诸病源候论·酒癖宿食不消候》指出“此由饮酒多食鱼烩之类,腹内痞满,因而成渴,渴又饮水,水气与食结聚……所以成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曰:“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曰:“酒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赤于下。肺受贼邪,……肺气得热,必大伤耗。”


总结前人的观点,平素大量饮酒,湿热酒毒互结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首要因素。酒性大热,大毒,酒质为湿。湿热内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湿热浊毒之邪留滞中焦,蕴而不化,聚而为痰,痰阻气机,进而气机郁滞,络脉瘀阻;又因酒为水谷之液,血亦为水谷之液,酒入中焦必求同类,故直走血分,酒入血分,则血欲静而火动之,血欲藏而火逐之,故见动血耗血之证;气、血、痰与湿热酒毒相互搏结,结为痞块,停滞于胁腹之下,而为酒癖。此时,邪气渐盛,正气渐衰,病位在肝脾。

笔者认为,酒性热而有毒,饮之过量,湿热酒毒壅滞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使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久则肝气虚损,疏泄无力,成为“酒癖”发病的重要病机之一,而木不疏土,脾之升清不及,精微不能上输,留而为浊,滞于肝络,则疏泄、升发无力,又进一步加重肝气虚诸证,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肝气不足,瘀浊蕴滞在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故补气益肝,祛瘀化浊应为本病的重要治法。


文章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第七卷第4期(原文有改动)

图文编排:中医梦想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中医梦想汇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疗法理论,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古籍中“酒癖”的病因病机探讨发布于2021-05-05 19:4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