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戎

2020年9月14日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但转发时请不要恶意删去作者李戎姓名,否则必究侵权

 

中华文化 收藏 科学 华夏书法艺术

绘画艺术 诗词 文学 古典文献学 训诂

医学 药学 养生学 社会热点

 


 

文宗按李戎教授是我的挚友,他的学识横跨“理科”“文科”两界,是一个名副其实国内外都不太多见的“多学科学者”。他从一个知名的“世界双一流学科培养大学”退休后,又因担任着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肩负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任务和项目管理任务,而被学校延退返聘了五年。

李教授在数十年的科研、教学生涯中,曾撰写过“理/医”“文”两大领域多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各类论文一百几十篇,发表在国内外各种期刊杂志上(含国家核心期刊和SCI期刊),这些论文涵盖实验中医学(重大疾病病理及其生物学机制——分子机制研究)、临床中医学(重大疾病临床治疗)、针灸学、中药学、养生学、中医文献学、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辞书学、古籍目录学、校勘学、中国文化史、华夏学、中国画中国书法、收藏、民间收藏品特别是翡翠藏品的“三确”(确真确值确权)与“四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国际化及产业化)……

李教授有两个微信 ,其中一个主要发表涉及翡翠和珠宝方面的微文,而另一个(也就是这个 )则主要发表除翡翠和珠宝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或各方面的相关微文。

今天,李教授拟在此发布一篇他二十多年前就写成、并给各届中外博士研究生们讲授过的博士学位课程的讲稿(部分),这样的高阶知识讲稿,在民间收藏界相当的弥足珍贵,对想要深入到收藏的知识海洋中去徜徉的深钻收藏人来说,是很有裨助的。

李教授要我为他拟开辟的“往昔多学科文章而今向收藏界择要发布”系列写一个“前言”之类的东西,所以我就在这里不揣冒昧信笔写下了这些文字。










这是所有中医药大学中最早开设也是

次开设的中医古籍文献语言学博士

学位课程,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李

戎教授创开的,今选登其中极少部分

以飨读者


 



 

 

第三章 音韵学知识选讲及
其在中医古籍研究中的运用

 



            一、概述

 

    
      1、文献语言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古籍文献目录学、版本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这对我们在宏观上掌握中医药及针灸推拿古典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不过,我的老师许嘉璐先生(北师大原副校长、国家语委原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曾说:“目录学不过是为了让人们熟悉、掌握资料的线索,并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传统语言学辞典·前言》),“不精熟声韵而言训诂、治古籍,犹窥门隙而欲得宫室之美,虽可言规模色彩之大略,而欲知其曲折蕴奥,终不可得焉”(《音韵学辞典·序》,可参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2882段第2行起)。许先生还在19981223日给我的信中说:“研究中医古籍而不讲训诂学,将寸步难行。从《黄帝内经》开始,直到近代医案,要整理,要研究,就必须运用训诂学这一利器。同时,在古代医书里,蕴藏着很多训诂材料和训诂学成果,挖掘这些资源,对医古籍的研究和训诂学的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工作。但是,目前中医学界像任应秋那样既有很高明的医术又有训诂学造诣的学者已经很少了。很多人一时还不了解训诂学对中医古籍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这正是弘扬中医传统的障碍之一,也是我们应该不断宣传的原因。而这种情况或许也正为某些单位提供了‘形成特色,争创一流’的好时机:很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训诂学的重要性,我这里已经重视起来了,岂不‘抢占’了‘制高点’?”以上许先生的话,对学习、研究文献语言学的必要性阐述得很清楚。这就说明:要想深入学习、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包括针推文献),要想学问做得深,做得好,就必须学习文献语言学的知识,并能灵活地把它用于实践。
 
 




 
讲到这儿,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有些人老是把现代研究(科学实验实证性研究)跟传统思辨性研究对立起来,好像有他无我、有我无他一样。比如一些同学在考上博士生后选择志愿是老是纠结究竟是选读“科学学位”好呢还是选读“临床学位”更好?选择修读课程时也有排斥传统思辨性研究类课程的现象——说实话,李老师我,当年也是选读的“科学学位”,可是我却现代免疫学、古老的黄帝内经两方面的课程全都去学习、研究,也没见“古老”与“现代前沿”会打架呀。我就搞不懂:为什么二者一定要对立?两者完全可以互补互利嘛。相辅相成,使我们的知识更广博、视野更开阔、方法手段更多、创新的切入点更好找、成果更多质量更高……那不更好吗?
古籍文献语言学又叫传统语言学,在古代被称为“小学”。这个“小学”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汉语“大学”、“中学”、“小学”的“小学”,而是“从小就应该学习的学问”的意思,形容这种学问非常重要。在古代“小学”被列在“经史子集”四部中的“经部”,排在第一位,是“君主之学”(皇帝继位者非学不可),这也说明古代君王、学者及社会各界对它的重视程度。
传统语言学包括音韵学、文字学(汉字)、训诂学三个学科(古代几乎没有专门的语法学),分别研究汉字的音、形、义。当然,汉字的音形义三者是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不可分割,就象中医的医与药一样、针灸学的腧穴与经络一样。分为三个学科,只是为了研究和教学的方便。今天我就是向大家介绍一点对我们读古医书特别是汉以前的医籍非常有用的“小学”知识。
    
            2、音韵学
    
为什么要先讲音韵学呢?因为在人类自身的进化过程中(注意:“自身优化”的进化,跟“猴变人”的“进化”不是一回事情,我对后者暂不持支持态度),是先有声音,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另外,语音是字形和字义的基础,不少字义、字形是根据声音来的。先了解一点音韵学基础知识,才能理解后面将介绍的文字学、训诂学知识。
   
 ⑴  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是一个音节(体现为一个汉字)的声、韵、调三种要素的分合异同。
语音与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着。我国具有5000多年甚或万年以上的文明史,在5000年一万年的漫长岁月中,汉语语音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一般人是无法想象的。大家知,《黄帝内经》是用韵文形式写成的,也就是说,在作者写的时候,它是押韵的(后面我所举出的例子可以具体看到它的押韵情况)。可是今天我们读起来,除了少数地方押韵,大多数都已经完全不押韵了。不说古今,就是短短十几年,成都的语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一个“晚报”,现在有些人特别是女生要读成“喂报”;“锻炼”要说成“对炼”;“慢慢走”,要说成“默默走”,听起来就好像是在说“妹妹走”一样。一个an韵,一下子就变成e韵了。后代来读我们现在的an韵诗,可能很难押韵。所以,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今律古。
音韵学就是研究诸如此类问题和其他一些规律的一门科学。
   
 ⑵  学习音韵学的用途:
    
学习音韵学有很多用途,这里只讲对我们直接有用的。那就是“通声音,明训诂,读懂古书,读懂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古籍文献”。在这一点上,有几位非常有成就的古代和现代学者说得相当好。

   ① 古今著名学者的论述:

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说:“学者之考字……因音以得其义。治经莫重于得义,得义莫切于得音。”(《广雅疏证序》,可参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162行起)
 
 






 
许嘉璐先生在《音韵学辞典序》中引他的太老师(师爷爷),近代训诂大师黄侃先生的话说:“声韵为训诂之资粮。”而黄侃先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也在《国语学草创叙》中说:“音以表言(声音表达语言),言以达意(语言表达你要告诉别人的意思),舍声音而为语言文字者,天下无有。”(可参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167行起)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说:“训诂之旨(要旨)存乎(在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指通假)。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jū穷尽,不通)为病矣。”(《经义述闻·序》,可参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01中部第2行起)
胡澍在《素问校义》中说:[提问,让学生解释这段话]古人之文恒(常常)多假借(指通假),不求诸(之于)声音而索(寻求;探求)之字画(指字形),宜(当然;无怪)其诘(弯曲;绕圈子)▲(穷尽,不通。古代汉语中的“穷”是指“不通”,与“达”相对,而不是指“没有财富”。“没有财富”在古代叫“贫”)为病矣(“为病”不是“生病”的意思。绕着弯子去解释还是不大通顺就叫‘诘▲为病’)。”(可参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16中部第5行起)
清代另一位大学者朱骏声则说:“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不明古音者,不足以识假借。”(《说文通训定声·自叙》,可参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01下部倒数第6行起)
 
 





 
以上诸学者的话,已经充分说明了学习音韵学对于读懂古籍文献的重要作用。从我们中医学术史上,也能找到很多由于不懂音韵学而断错医书标点,从而错误地理解文意,或者由于不懂音韵学而不知通假,不知通假而错解医书的例子。如:

   ② 举例:

1)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经络时疏,故不通。”这句话什么意思?(提问)  这个“通”并非“通畅”之意,因为前面的“疏”就是“疏通”、“通畅”的意思。前面已经说“疏通”了、“通畅”了,怎么后面还要说“不通”呢?于鬯《草续校书》:“‘通’即读作‘痛’,‘痛’‘通’并谐‘甬’(yǒng)声,故得假借。《甲乙经·阴受病发痹篇》作‘痛’,正字也;此作‘通’,假字也。不省(xǐng知觉)‘通’为假字,则既言‘疏’,又言‘不通’,义反背矣。”  按:“通”、“痛”古韵都在东部,所以可以同部(叠韵)通假。可见,经文中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经络有时[还能]疏通,所以不痛。”(可参见李戎《中医药通假字字典》P111右栏“通”条第3行起)
 
 




 
2)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小针之要,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乎!神(真部)客在门(文部)。未睹其疾,恶(wū)知其原(元部)?”这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64)的高校教材《内经讲义》、同社《针灸医籍选》P2(现在仍在用)中的断句,其中的“神乎!神客在门”一句很值得商榷。其他我们不说,就从音韵学方面探讨:经文中的“神”属真韵,“门”属文韵,“原”属元韵。这种真、文、元合韵相押的韵例(在古韵部表上属于同类同横行,为旁转,韵非常接近,后面我们要讲),在《内经》中是经常见到的,因此应该断为“神乎神,客在门”而不应该断成“神乎!神客在门”。
3) 《素问·宝命全形论》(《针灸医籍选》P53):“凡刺之真(真),必先治神(真),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文)(按:当作“针存”);众脉不见,众凶弗闻(文),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文),可玩往来,乃施于人(真)。”这也是一段真部和文部合韵相押的经文,而中间突然出现了“存针”,完全破坏了韵律的和谐。在上古韵系统里,“针”是在侵部,与上文的“真”、“神”等字(真部字)不能相押(侵、真两韵部相隔太远)。今本《素问》作“存针”,乃是经后人改易、颠倒过的(因为按后世的语音,“针”就可以跟“真”、“神”相押了),原本肯定应该作“针存”。“存”在上古韵部中属文部字,可以跟真部字相押(文、真两部同类同横行,为旁转,韵非常接近,后面我们要讲)。所以胡澍说:“凡古书之倒文协韵者,多经后人改易而失其读。”很有见地。
下面,我们再举几个《太素》杨上善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4)    “筋脉沮(jǔ败坏)弛,精神乃英”。杨上善注:“肺气沮泄,神气英盛,浮散无用也。”杨注“英盛”乃“盛壮”之谓,错了。既然肺气都“沮(jǔ败坏)泄”了、筋脉都“沮(jǔ败坏)弛”了(败坏、松疲了),精神怎么反而还“英盛”、“盛壮”呢?大错特错!“精神乃英”之“英”应该通“央”。“央”是什么意思呢?“央”跟“殃”是区别字的关系(加了偏旁“歹”以示区别。什么叫“区别字”,后面我会专门讲,张揖《广雅·释诂一》:“央,尽也。”屈原《离骚》有句“时亦犹其未央”,王逸给他作注说:“央,尽也。”所以“央”就是“尽”的意思,“尽”,就是说精神极度衰疲。句谓精神极度衰疲。杨上善解释为“英盛”,大背医理。我们再考察一下其他《内经》传本,《素问·生气通天论》,正作“央”字。但王冰解释“央”为“久也”,说“精神乃央”是“精神长久”(见《素问?生气通天论》王注),也是乱说,大背医理。
5)    阴阳旬平,以充其形”。杨注:“甲子十日一迎为旬。旬,迎也。”在这儿,杨上善注“旬”为“十天”,也错了。“旬”在此应该通“均”或“匀”。我编写的《中医药通假字字典》P24左栏“旬”条举了个《周易》的例子证明它(旬)通“均”或“匀”。考察《素问·调经论》,正作“匀”。
6)  都 “溃溃乎若坏都”。杨注:“若国都之亡坏。”杨注“都”为“国都”,又错了。“都”应该通“潴(zhū)”或“渚(zhǔ)”,防水之堤曰“潴”、“渚”。我的《中医药通假字字典》P88右栏“都”条第 2)项举的是《素问》的例子。
 
 


 
7)  询询 “大便难,询询然,刺足太阳、少阴”。杨注:“询,请也。谓有询请,举目求之。询询,举目专视也。”按,“询”并不是“举目专视(抬眼专注地望着)”的意思,而应该通“眩”。“眩眩然”就是眩晕的样子。我的《中医药通假字字典》P119右栏有个“眴”(xún,又音xuàn)条,也是通“眩”。
《太素》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杨上善是隋唐之际著名医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的大量著述著录于《旧唐书·经籍志》。若依杨氏所注去理解《太素》这几句原文,必然是“以文害辞”,所解全非了。杨上善是一位饱学之士,他的《太素》注,在《内经》古注中是较好的。清代陆心源在《仪顾堂题跋》中评杨上善注说:“其语如汉人解经,疏通证明,训诂精确,为自来注医书者所未见。”可见这些学者对杨上善的注文评价相当高。我们觉得这个评语就总体上看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全书误释通假字的地方还多,上面仅是信手拈来几例罢了。其他学者,如同时代的王冰,也是一位饱学之士、著名的医经注家,王冰也因为不太懂音韵学而解错了不少通假字。饱学之士如杨上善、王冰对通假字的注释尚且如此谬误,更不必说二三流的注家了。医书动关人之健康,甚至生命,能否准确理解,非常重要。
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看到,如果我们不懂一点音韵学知识,就不可能破解通假现象,就会犯与杨上善、王冰同样的错误,就会影响我们对医籍文献的正确理解,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⑶  克服神秘感,学习音韵学:

当代音韵学、训诂学大师,北京大学王力先生与叶圣陶、吕叔湘两位语文大师在一次著名语文学者的聚会上曾笑谈:音韵学是“天书”,看不懂的,古代有人终其一生学习音韵学,最后仍然没学通(我的另一老师、北师大的曹述敬先生参加了那次聚会,可参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191)。许梦麟先生也曾说过:学通音韵学并不比学好一门外语轻松。因此,有人就认为音韵学深不可测,对它产生了畏难情绪
其实,音韵学并不那么深奥、神秘。主要是古代缺乏语音学科学、统一的术语,没法表达一些音韵学问题,于是只好采取打比方的办法来说明道理,结果很简单的问题被说得很玄很虚,令人费解。
我们现在只是学习一点对我们研读中医典籍、针灸医籍有用的基本知识,加之现在已经有了国际音标和现代语音学,所以根本不存在学不懂的问题。为了扫除通假字这只在古书中无处不在的拦路虎,为了运用音韵学解决中医药、针灸学典籍中的其他一些问题(如根据韵脚正讹、断代等),我们一定要了解一些音韵学知识。
 
 
      二、音韵学的分期
 
在音韵学界,一般将音韵学分成“古音学”与“今音学”,古音指先秦两汉的语音系统,今音则是指南北朝至隋唐的语音系统。这容易引起非音韵学界的人的误解,误以为“今音”指的是今天的音。根据汉语语音史的实际情况,不少学者给语音作了历史分期,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罗常培、王力和瑞典学者高本汉三家(参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21脚注1。由于王力的分期比较简明,便于称说,所以现代学者多采用王力的分期。即:
    1、上古期  3世纪以前(就是西晋惠帝[司马]元康年间[公元291299]以前的时期)
    2、中古期   4~12世纪(就是从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康年间[公元300]一直到北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11951200]以前的时期)
    3、近代   1319世纪(就是从北宋宁宗[赵扩]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5]一直到清光绪年间[1900]以前的时期)
    4、现代   20世纪以后
今天,我主要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上古音,因为上古音的一些知识对我们阅读、研究中医药、针灸学典籍非常有用。
 
三、上古音的声、韵、调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为什么要选学上古音而不选学中古音或近代音(中原音韵等),是因为我们学习、研究中医药及针推古籍文献的需要。
因为古代还没有录音机,不可能给我们留下古人的声音,甚至连当时研究语音的书也没有(这一点与字形、字义方面的情况不一样,当时研究字形的书有许慎的《说文解字》,研究字义的书有《尔雅》及刘熙的《释名》等。而研究语音的书最早者为三国魏李登撰写的《声类》和晋人吕静的《韵集》,但这两部书早已亡佚),所以,上古音的研究工作相当困难。
但是,经过从宋代的郑庠(xiáng)开始,特别是从清代的顾炎武起,一直到近现代的章炳麟(太炎)、黄侃、钱玄同、王力为止的至少300多年的艰苦探索,终于基本弄清了上古音的韵(请同学们下去看一看我那本《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213段~P3223段,另请参看所发资料“《十七家古韵分部对照表》)。而在声与调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232段开始都有,不过比较深,现在大家可以先暂且不管),学者们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利用现在存世的大量古籍文献(特别是以《诗经》为首的先秦韵文)和公元601年成书的音韵学著作《切韵》(《切韵》虽然也已亡佚,但它的传本《广韵》等尚在)。
 
 


 
现在先讲上古音的韵:
    
      1、上古音的韵部
    
中古音的韵可分为300多个类,而对上古音的韵不可能了解得非常清楚,只能了解到大约有多少个“韵部”(要笼统、简约得多)。所以上古音的韵母被称为“什么什么‘部’”或“什么什么‘母’”,如“鱼部”、“鱼母”。从清初顾炎武所分的10个韵部到现在(请参看所发资料“《十七家古韵分部对照表》”),由四位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钱玄同、王力分别作了最后的总结,总结的结果是王力的29部。就是(请参看所发资料“《引据古今学者语》第66《王力29韵部表》”)

                    王力29韵部表




















 
跟其他领域科学研究的情况一样,上古音韵部的研究成果,也是一千来年特别是近三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努力的结果。王力这29部,基本上就是在钱玄同的28部的基础上经过思考修改而来的(请见所发资料“《钱玄同古韵28部表》”并对照所发资料“《引据古今学者语》第66《王力29韵部表”)。大家对照一下(都竖着看):比方《钱玄同表》左边的“歌月元”,在《王力表》的“乙类”中的右边;钱玄同的“微物文”,在王力的“乙类”中的左边,等等。
 
 


 
大家知道,两个字的韵母完全相同叫做“迭韵”(如张、王、黄、忙等),声母完全相同叫做“双声”(如王、微、文、吴等),既双声又迭韵就是同音字(如李、理、礼、锂等)。只是双声或者只是迭韵只能算近音字。对于近音,还有一些“说法”,即:在韵部上“对转”、“旁转”、“旁对转”、“通转”都是韵方面的音近。在声纽上的“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都是声方面的音近。我们先看韵:在这个表中,如果某两个字所属的韵部:
属于同一个部的,就是迭韵。如两个字的韵都属于“幽”部(如瘳与肘),或都在“宵”部(如小与腰),或都在“文”部(如本与喷)等等。
属于同类同直行的,为对转。如两个字的韵,一个属于“之”部,另一个属于“蒸”部,或者属于“职”部(如已与蝇、意);再如两个字,其中一个的韵属于“歌”部,另一个的韵则属于“月”部或属于“元”部(如哥与括、肝);其他,又如“屋”与“侯”、“东”,“阳”与“铎”、“鱼”,“缉”与“侵”等等。
同类同横行的,为旁转。如:两个字的韵,一个属于“之”部,另一个属于“鱼”部,或者属于“幽”部;再如两个字,其中一个的韵属于“歌”部,另一个的韵则属于“脂”部或属于“微”部;其他,又如“屋”与“觉”、“职”、“锡”、“铎”,“阳”与“东”、“耕”、“蒸”,“谈”与“侵”等等。
旁转而后对转的,为旁对转。如两个字的韵,其中一个属于“宵”部,另一个属于“蒸”部,或者属于“阳”部;再如两个字,其中一个的韵属于“歌”部,另一个的韵则属于“物”部,或属于“质”部;其他,又如“屋”与“耕”、“阳”、“之”、“幽”,“东”与“锡”、“鱼”、“之”,“谈”与“缉”等等。
不同类而同直行的,为通转。如两个字的韵,一个属于“鱼”部,另一个属于“谈”部,或者属于“月”部;再如两个字,其中一个的韵属于“文”部,另一个的韵则属于“职”部或属于“缉”部;其他,又如“蒸”与“物”、“微”、“侵”、“缉”,“元”与“阳”、“鱼”、“谈”,“真”与“耕”、“锡”、“支”等等。
另外,在语音上不同元音,但是韵尾同属塞音[t:p]或同属鼻音[n:m] 者,也算通转,这比较罕见。如“质”与“盍”通转[et:ap]、“真”与“侵”通转[en:эm]。这种情况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不准备深讲。
大家看,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就掌握了判别古代某两个字在韵上是否音近的方法,解决了有些人“一辈子都学不懂”的问题。

       2、上古音的声纽:

古音中,声母被称为“声纽”、“纽”、“声”等。对于上古音声纽的研究要比对上古音韵部的研究为晚,其成就也远没有古韵大。最先研究上古声纽的学者是清代的钱大昕,以后有章太炎、黄侃、钱玄同、曾运乾等学者。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黄侃的《古声十九纽》(请见所发资料“《黄侃古声十九纽》”表)民国时期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们大多使用这个纽表。
 
 


 
但是,后来王力的《33声纽表》出来以后,很多学者就改为使用王力的纽表了。为了大家对上古声纽有一个总体印象,下面仍然列出王力先生的《纽表》(请参看所发资料“《引据古今学者语》第67《王力33声纽表》”)
 
                 王力33声纽表
 







舌头


舌面
穿
齿
正齿


齿头





 
   
在以上这个表中,如果某两个字所属的声纽:
同纽者,为双声。如两个字的声纽都属于“端”纽,比方“肘”与“都”、“斗”等,现在看来其声母完全不同,但是在上古它们都属于“端”纽字,是双声(声母相同)。又比方“烦”、“凡”与“叛”、“畔”,现在看来其声母也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在上古它们都属于“並”纽字,也是双声(声母相同)。
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如两个字的声纽,一个属于“端”纽,另一个属于“照”纽或“庄”纽、“精”纽;再如两个字的声纽,其中一个属于“神”纽,另一个属于“定”纽或属于“从”纽、“床”纽等等。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例如两个字的声纽,其中一个属于“神”纽,另一个属于“照”纽或属于“穿”纽、“日”纽等等;再如两个字的声纽,其中一个属于“邪”纽,另一个属于“清”纽或属于“从”纽、“心”纽等等。
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如两个字的声纽,其中一个属于“审”纽,另一个属于“来”纽或属于“定”纽、“透”纽等等;再如两个字的声纽,其中一个属于“床”纽,另一个属于“精”纽或属于“清”纽、“心”纽、“邪”纽等等。
喉与牙(不管同不同直行的)、舌与齿(不同直行的)为邻纽。如两个字的声纽,其中一个属于“影”纽,另一个属于“匣”纽,或属于“晓”纽、“群”纽、“见”纽等等;再如两个字的声纽,其中一个属于“泥”纽,另一个属于“精”纽或属于“山”纽、“床”纽等等。
鼻音与鼻音(如疑泥[ng:n])、鼻音与边音(如来[l:m]),也算邻纽。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了。
好。现在大家可能会问我:我们怎么知道这两个字当时分别属于哪个韵部、哪个声纽呢?现在我就告诉大家。
有些专门研究音韵学的学者,一口就能说出某字在上古属于何韵部。但我不行,因为我们都是学医的,不是专门研究音韵学的专家。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查检工具书得到解决。《汉语大字典》,我们学校图书馆几个阅览室都有(前几届的有些同学也有),这部字典中的绝大多数字,都标明了上古韵部(除非是中古以后才产生的字)。
 
 


 
比如:
脾胃的“胃”字,就标有“去未云,微部”。告诉了我们胃字上古属于“微部”。至于“去未云”三字,是胃字在中古音中的声、韵、调,即声是“云”声(或叫“云纽”。它在上古属于“匣”纽。云声是从匣纽中演变、分化出来的,因为中古音都是从上古音来的),中古音中的韵是“未”韵(从“微”部分化出来的),中古的声调是去声(相当于今天的第四声)。至于它在上古音中的声母问题,可以参考其中古音的声母(中古“云纽”→上古“匣”纽)。
针灸的“鍼”字,《汉语大字典》标的是“平侵章,侵部”,意思是鍼字在上古属于“侵部”,在中古为“章”纽、“侵”韵,声调是“平”声。“章”纽就是“章”声。其实它在上古也是章纽(王力的纽表归作定纽,“章归定”),而且韵部也是侵部,所以这个字的读音中古与上古一样,没发生什么变化。
至于“針”字,则只标有“平侵章”,没有标明什么部,这是因为“針”字产生比较晚一些,到汉晋时期才开始出现这个“針”字,所以它不存在在上古韵部中的归属问题。要归的话,则应该与“鍼”完全一样(异体字)。“平侵章”,意思是它在中古也属于“章”纽、“侵”韵,声调也是“平”声,与“鍼”字相同,是“鍼”的异体字,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搞汉字简化,又把它定为“选用字”(即既是简化字,又是所谓的“正繁体”),而把“鍼”作为异体对待。关于什么叫“异体字”,请大家下去看一看(见李戎《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P388中部㈡~P389的中部)
针灸的“灸”字,则标有“上有见,之部”,意思是灸字属于“之部”,在中古为“见”纽(上古也属于“见”纽)、“有”韵(从上古“之”部中演分出来的一个韵),声调是“上”声。
从以上几个例子可见,在《汉语大字典》等辞书中就可以查到一个字上古的韵部和通过参考其中古声纽了解其上古声纽情况。当然,除了《汉大》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具书可以查找一个字上古音、中古音乃至近代音、现代音的对比情况,但是大家不太好找。我家里倒是有一个油印的本子,可惜不容易出版(因为这种学术著作买的人非常少,出版社会亏大本)。但是学术著作对我们,还有对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3、上古音的声调:

大家知道,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是四声,即“阴平”、“阳平”、“上(shǎng)声”、“去声”,用国际通行的声调符号来标示,就是(在黑板上画音阶数轴):阴平    55,从55;阳平    35,从35;上shǎnɡ声    214,从21再到4;去声    51,从51。《新华字典》等中国字典上的标法只是取了上面那一点点,而舍掉了音阶数轴。
在这四声当中,阴平与阳平都属于“平声”。南方一些方言中,有的还保留有一种“入声”,如川南的宜宾、泸州等地以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据说北方居然也有,如山西的一些地区。中古音的声调也是四种,不过这四种与今天的“四声”不一样。中古音的四声是“平上(shǎng)去入”,平声包括今天的阴平、阳平,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中是没有的,因此南方一些地区的入声音被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那么,上古音的声调情况怎么样呢?答案是“至今还是个迷”,有的学者认为上古只有两个声调,有的则认为仍是四个声调。一般认为,后者比较可信。至于上古音声调方面研究的详细情况,这里就不讲了。因为声调不影响我们对古代汉字音近和音同的辨别。
 

四、上古音“音同”、“音

        近”的各种标尺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中医药及针推古籍中的文献语言现象,特别是最最重要的汉唐以前医籍文献语言(更不要说出土的极端重要中医简帛文献诸如《阜阳汉简〈万物〉》、《马王堆汉墓医书》、《张家山医书》、《武威汉简医书》等书的文献语言了),如判别其通假字、区别字、古今字、异体字、俗讹字等等,都必须借助音韵学中的知识。其中,掌握上古音“音同”、“音近”的各种标尺,是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因为学术界通常都用上古音为标准去判别)。那么,我们对上古音“音同”、“音近”是怎样判别的呢?
   下略……
 
 
 





书画艺术欣赏   屈原《山》系列 


  
 
腾讯为了“加强管理”(主要针对“个人”类 ),从20176月起就取消了“个人 ”的“留言”功能了(但之前申请的个人 则仍然保留了它们的这一功能),所以,这个平台不能跟大家留言互动,要发言的可以到我的私人八字命理奇门遁甲六爻上去举手。我私人八字理学奇门遁甲六爻有两个:一个以珠宝翡翠交流为主的八字命理学奇门遁甲六爻是esmm66666;还有一个专门交流书画艺术欣赏及华夏百家各科学说的八字命理学奇门遁甲六爻是lirong-99

 

 



 


 作者简介李戎(摭翠轩主人),教授(国家科学学术三级岗位)。四川宜宾人,祖籍余杭(今杭州),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携北师大文学硕士(其导师为著名国学大师许嘉璐前副委员长)、成中大医学博士双学位。收藏家(从不到10岁起就收藏邮票、人民币、香烟盒等杂项,后以收藏明清贡品翡翠——缅北雾露河次生矿水料翡翠为主,兼藏其他各种西方名宝石和中国古今书画艺术品,为六百年翡翠史上第一部次生矿翡翠专门著作与重要文献《老翡翠——明清贡品皇家翡翠》一书的著作者);企业家,翡翠“三确”与“四化”策划师与实践运作人,参与创建一些中西交流互惠的珠宝及艺术品类公司;书画鉴赏家(曾筚路蓝缕创建国学院下属美术机构,被学院聘为美术教研室主任并主持工作)。我国著名多学科学者:中医学家、医学动物实验科学家、中国古典文献学家、训诂学与辞书学家,从2011年起带中国绘画研究方向研究生(以前在校内不同的几个学院带实验医学、文献学、中医学多方向研究生)。现任:某公司核心高层与初创董事、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退休返聘),纤维化病理与中医药阻抑器官纤维化生物学机制(分子机制)研究团队负责人及此方向国内外领军人,国务院直接立项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及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要项目《中华大典》试点工程《医药卫生典》秘书长(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前首席科学家郑金生研究员一起共同担任此职,其岗位类同国家重大工程试点办公室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与评奖专家(艺术学中国绘画与书法方向),国家“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四川片区审评专家,四川省(自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附  联系及交流方式

李戎教授微信 名:

第一个 是“李戎珠宝翡翠知识平台”(原名“李戎老翡翠推广平台”);第二个 是“李戎 ”

李戎教授八字命理学奇门遁甲六爻(私人号):

第一个八字命理学奇门遁甲六爻是“esmm66666”第二个八字命理学奇门遁甲六爻是“lirong-99 (第二个八字命理学奇门遁甲六爻是书画艺术欣赏及华夏百科学说交流专号)

李戎教授博客地址:

百度“李戎_新浪博客”  https://www.mlbaikew.com/u/1794887085”

 

 

 

 

长按下面二维码或扫二维码关注本 ,看精彩文章↓

感谢众朋友的热情支持!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李戎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疗法理论,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医古籍文献语言学博士学位课程讲稿选登之一(文宗语:这样的高阶知识讲稿,在民藏界相当弥足珍贵)发布于2021-05-05 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