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从我们的身体内部也可能产生五种邪,分别是: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这节课,翻到教材的101页,我们来看一下「内五邪」当中的第二邪——「内寒」。

内寒,是指寒从中生。寒从我们的身体内部,从我们里面生出来。寒从中生,又称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的功能减退了,虚寒从内而生,或者阴寒之邪弥漫,这样的病理状态。我们知阴阳它应该是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当中,如果阳虚了,那就必然阴盛;那阴呢,本身具备寒冷的属性,所以阴一旦盛,就会产生内寒,就好像大自然到了冬季,河流就会凝固结冰,我们身体里寒气太盛了,温煦的能力就打了折扣了,血管内的血流动速度就会变慢,血管就收缩。这个时候的主要表现就是:面色苍白,身体发寒,或者手脚冰冷,或者筋脉拘挛(就是抽筋),要么肢体关节的疼痛。内寒的产生主要跟脾、肾两个脏腑有关。因为脾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从食物中化生出来的精微营养,原本是要充养肌肉四肢的。但如果脾虚的话,脾阳的这种功能就大打折扣了(就是说脾的这种运化能力大打折扣),所以呢,就会出现肢体发冷、发寒,然后四末不温等寒象——寒的表现。

「四末」就是四肢,是指人体躯干的末端,所以四肢也叫四末。因为人体躯干的末端它远离躯干、远离心脏,再加上寒气从内而生,所以,血液就比较难到达我们四肢的末端。除了脾阳之外,肾阳虚衰也是内生寒的重要原因。因为肾阳是我们人体阳气的根,肾阳它能起到温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如果肾阳虚了,就相当于最核心的热能这里出现了亏损。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讲,说:「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就指出了虚寒之象跟肾阳虚脱不了干系。主编说:另一方面,阳气虚衰之后,「阳」的气化功能就减退了,阳不能化阴了,水液的代谢就减退了或者障碍了,于是就有阴寒性的病理产物,比如说水湿、痰饮产生。关于水湿和痰饮,教材右下角解释了。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一般清稀的、比较轻薄的、比较稀的,这叫饮;比较稠厚的(浓稠厚重的),这叫痰。记住了啊!稀的叫饮,稠的叫痰。痰不仅仅是指我们咳出来、吐出来、有形可见的,才叫痰液;其实还包括没咳出来的,包括停滞在脏腑经络里的没咳出来的那些痰,这种痰叫「无形之痰」(在我们体内还没咳出来,它叫无形之痰)。

其实这种无形之痰对我们健康的威胁反而更大,因为它隐秘地游走在身体四处,可能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有一种说法——「百病皆因痰作祟」。很多好朋友都听说过这句话——百病皆因痰作祟。要是真咳出来还好点儿,就恰恰是没咳出来的这个无形之痰,它隐秘地游走在我们身体不知道哪里,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素问至真要大论》里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临床上较多见的像尿频清长,鼻涕、唾液、痰或者涎液稀薄清冷,或者大便泄泻或者水肿,这些情况一般都是体内阳气不足,蒸腾气化无能(没能力了),津液不能够化气所以导致的。寒,我们知道有内寒和外寒。那么寒从中生的「内寒」和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外寒」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主编说:「内寒」它的特点主要就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比如说长期的手脚冰冷,小肚子怕凉,或者反复泄泻(大便不成形);而「外寒」的临床特点,则是以寒为主。内寒是以虚为主,外寒是以寒为主。也可以因寒邪伤阳而表现出短暂的虚象,但是外寒还是以寒为主。外感寒邪如果侵犯人体时间长了,必然也会损伤阳气,久而久之就导致阳虚生了内寒,就是外寒久了也会引起内寒。而阴寒内盛的人又因为抵御外邪的能力低下,就更容被外感寒邪侵袭而致病。所以外寒时间久了会引起内寒,本身就内寒的人他抗击外在寒邪的能力低下,所以容易被侵袭致病。

 

我们看一下这个插图,内寒和外寒的区别和联系。内寒以虚为主,表现:手脚冰冷,小肚子怕凉或者泄泻。内寒的人容易感染外寒,外寒是一种实寒,以实、以寒为主。然后,你总是受外寒,受久了也容易引起内寒,所以内外也是不二的,是吧?互相影响的。外寒的表现就是:怕冷、发热。左上角中医必背——寒则气收。这是《素问举痛论》里的话。这句话讲的是寒性收引,热胀冷缩。寒,就是冷,冷就缩,是吧?缩就是气收,寒性收引是毛孔收缩,那么阳气就得不到宣泄了,简单地讲就是热胀冷缩的自然规律。那人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热胀冷缩的规律也是适用于人的。比如说,晚上睡觉受凉了,或者游泳的时候水温过低了,我们的小腿着凉之后不就抽筋儿嘛,那就是热胀冷缩,是吧?一寒冷,气收,汗毛孔也收缩。抽筋儿在中医里的专业术语叫什么?前面讲了,叫筋脉拘挛。筋脉拘挛就是抽筋。基本上我们小腿受凉抽筋的时候,因为它是受凉引起的,你摩擦生热,摩擦一下,按摩一下,然后盖好被子,一会儿就好了,是吧?所以小腿着凉抽筋,它就是典型的寒性收引的表现。人体还是挺娇贵的,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内五邪,上节课学的是内风——风气内动,这节课学的是内寒——寒从中生。寒从中生,也叫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的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者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阴阳应该是动态平衡的,如果阳虚了就肯定会阴盛,阴盛就内寒。主要表现:面色苍白,身体发寒,手脚冰冷或者筋脉拘挛(也就是抽筋儿),要么就肢体关节疼痛。讲内寒的产生,主要是跟脾、肾两个脏腑有关。我们知道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的源泉,同时脾也主肌肉和四肢,是吧?如果脾虚了,脾阳的这个功能打折扣了,我们就会肢体发寒,四末不温(就是四肢不温暖,比较冰凉)。

那么除了脾虚可能会导致内寒,还有就是肾阳的虚衰也是产生内寒的重要原因,因为肾的阳气是我们人体阳气的根,它能起到温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如果肾阳虚了,就相当于最核心的热能出现亏损了。那么阳气虚衰之后,阳的气化功能减退了,就不能化掉体内的很多水液,是不是?于是我们体内就会有很多的水湿、痰饮。那么稀薄的时候叫饮,比较稠厚的、浓稠的叫痰。痰不一定非得咳出来才叫痰,没咳出来,在体内看不见的这种浓稠的液体也叫痰。而且看不见的这个痰——无形之痰,对我们健康的威胁反而更大。这种水湿、痰饮,都是阴寒性的病理产物。《素问》里讲,说「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体内的水湿和痰饮过重了,肯定说明我们内寒了。那么临床表现:尿频清长,鼻涕比较多,或者唾液多,或者痰多,或者是涎液(就是口水)稀薄清冷,或者大便不成形(泄泻),或者我们身体水肿。这些都是因为阳气不足,蒸腾气化功能异常了,津液不能够化气导致的。我们知道阳气它有温煦的功能,而且它炎热向上,是吧?如果说阳气足的话,很多水液它就会转化成气。就好像我们烧水的时候,也能看到很多的水蒸汽,是吧?很多的水就变成蒸汽了一样的。那么体内阳气足(这个热能足),气化功能强,体内就不会积攒太多的水湿和痰饮。但是阳气一旦虚衰之后,阴盛了,就有很多的水湿和痰饮了。然后又讲内寒和外寒的区别。内寒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那外寒(实际的寒)以寒为主。但是外寒久了会引起内寒,内寒的人也容易感染外寒。内寒的人,应该说更脆弱。好,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了。每天扫盲一点点!每天通透一点点!



延伸资源下载(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浅学《零基础学中医》|第八课:内生五邪——人体的内部矛盾发布于2024-02-03 17: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