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在太过或者不及的情况下,我们称之为「六淫」或者「六邪」。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风邪」(最善变的病邪),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寒邪」(最容伤人阳气的一种病邪)。我们翻开教材的第91页。
寒为冬季主气」。什么意思呢?冬季主气,「主气」为每个季节代表性的气候(就是主要的气候):「风」是春天的主要气候,「暑」是夏季的主要气候,「湿」是长夏的主要气候,「燥」是秋季的主要气候,「寒」就是冬季的主要气候。所以「寒」就是冬季的主要气候,简称「寒为冬季主气」。
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者由于气温骤降,人们没有注意防寒保暖,就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另外,像我们淋雨了,或者涉水了,或者汗出当风(出大汗的时候正赶上风在吹),这些情况也经常是感受寒邪的重要原因。
那么,寒邪导致我们生病也分为「外寒」和「内寒」两种情况。外寒」,就是说寒气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肌表,郁遏肌体最表面的阳气,这种情况叫做「伤寒」。什么叫「郁遏」呢?「郁」就是郁积、阻滞,在这个地方是指寒气使得我们肌肤表面的毛孔郁闭,体内的阳气不能够发散出来发挥护卫的作用。「郁遏」,「郁」是郁积,「遏」就是阻止、阻滞了。寒气使得我们肌表的毛孔郁闭了,体内的阳气不能够发散出来发挥护卫的作用了,这叫「郁遏」。「外寒」,就是说寒气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肌肤表面了,郁遏了肌体最表面的阳气,这种情况就叫「伤寒」。比如说,着凉感冒,头身疼痛、发热恶寒、鼻流清涕,这都是寒邪作用于肌表引起的。这是伤寒。那么另一种情况是寒邪直接作用于我们内部的脏腑了,伤及脏腑的阳气了,这叫「中(zhòng)寒」。比如说,有些人受寒之后胃部冷痛,不想喝水也不想吃东西,要是喝点儿温水或用暖宝宝热敷一下腹部、胃部之后,疼痛就会得以缓解;或者有的受寒之后呕吐,而且呕吐物清而稀薄,这就是寒邪直中脏腑的表现。所以我们注意:寒邪分「外寒」和「内寒」。我们通常讲的着凉感冒,头身疼痛、发热恶寒、鼻流清涕,一般是伤寒(就是外寒)导致的。外寒就是寒邪作用于我们的肌肤表面。另一种情况是内寒(内寒叫中寒),就是说寒邪直接作用于我们内部的脏腑、伤及脏腑的阳气了。这种情况,像胃部的冷痛、不想喝水、不想吃东西,我们热敷一下患处就会有所缓解。那么「中寒」(也就是说寒邪入侵脏腑)还有一种表现就是呕吐,但是吐得很清薄、很稀,这是寒邪直中脏腑的表现。如果长期感受外部的寒邪,寒邪不断地侵入到我们的机体,积久不散,也会伤害人体的阳气,这个时候外寒就慢慢地演变成内寒了。治疗上除了要祛外寒还要温里寒(一方面要驱散外面的寒,还要温里面的寒)。反之,阳虚内寒之人也容易感受外部的寒邪(就是说,阳气虚、内里寒的人,其实也容易感受外部的寒邪)。阳气比较虚,内里就比较寒,这样的人就体弱嘛,就正气不足(阳气不足),那么外在有寒邪的时候其实也是容易入侵他的。
 

我们看一下这个插图:「外寒和内寒」。外寒,是我们肌肤外面的寒气;内寒,是我们内脏(脏腑)这里感觉寒。这个图非常形象,画外寒的时候画的都是雪花;画内寒的时候直接画了小孩子的胃,胃里有两个冰块,大家看到了吗?这个胃好像在发冷颤抖一样的——内寒。持久的外寒一直向里渗透,会导致内寒;而阳虚内寒的人,本身内部寒冷,那么外寒来临的时候其实他的免疫力也是比较低的。再说一下「伤寒」:伤寒是指肌肤表面被寒邪所伤,着凉感冒,出现了头身疼痛、流清鼻涕、发热恶寒等症状。这里讲的伤寒不是伤寒杆菌引起的那种急性的消化传染病(不是那个),刚才讲的这个伤寒跟伤寒杆菌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是两回事。——大家注意!主编说,寒邪是性属阴的邪气,也就是说「阴盛则寒」。阳气本身就可以制约阴气,达到阴阳平衡,但是阴气太盛太过的时候,阳气不足以祛除阴寒之邪的时候,就会使得「阴盛则阳病」。阴阳,它们是相对的。阳气是可以制约阴气的,但是阴气太过了,阳气不够了,就「阴盛则阳病」。阳气一旦受损,它正常温煦气化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说,寒邪要是直中了我们的脾胃,脾这里的阳气功能受损了,就会出现脘腹冷痛(「脘」指胃腔,「腹」是肚子)。寒邪要是直中了脾胃,脾的阳气功能受损,就会出现脘腹冷痛(胃、肚子这里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再比如,当肾这里的阳气受到侵袭的时候,就会出现腰或者膝盖这里冷痛,小便清长、四肢冰凉等表现。另外,寒邪除了容易伤我们人体的阳气,它还有凝滞的特点,就是凝结和阻滞不通。气血阻滞不能通,不通就痛(我们知道「通则不痛,不通就痛」,气血阻滞不通就痛了),所以寒邪伤人经常使我们看见疼痛的症状(寒邪的伤人经常表现为疼痛的症状)。人们每当感到寒冷的时候,总会出现身体蜷缩的表现,可见「寒性是收引的」。什么叫「寒性收引」呢?就是热胀冷缩的原理。如果人体的血管受寒了,那么血管就收缩(热胀冷缩),血管一受寒,血管一收缩,血液的流动不就慢了嘛,甚至凝结不通了,就会出现脉紧、血瘀。要是筋或者经受寒,挛缩变短,肌肉的收缩,也就自然活动不利了。那么要是皮肤毛孔受寒,闭合不开,我们就会害怕冷(就是恶寒),然后发热。寒邪侵袭我们人体,可能会导致气机的收敛,腠理的闭合。当寒邪侵袭我们的肌肤表面,毛窍腠理闭塞住了,机体最表层的阳气就被郁遏(就是被阻滞),不能正常宣泄了,就会出现恶寒发热但是无汗的情况(怕冷,发热,但是没有汗)。寒邪侵犯我们的血脉,就会使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出现头和身体的疼痛还有脉紧这样的表现;如果寒邪作用在关节,经脉就会拘急收引,出现屈伸不利的表现。
 

我们看上面插图:「寒性收引的表现」左面一个雪花代表寒邪,寒邪作用在肌肤表面,我们就会恶寒发热(怕冷、发热),没有汗;寒邪作用在血脉,我们就会头和身体疼痛、脉紧;寒邪要是作用在关节,我们就屈伸不利(就是胳膊呀腿呀弯曲和伸展不顺畅)。再看一下左上角的中医必背:「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这是《素问》里的一句话,讲的就是寒邪有凝结的特点。血液或者经脉凝结不通,不通就痛,所以「寒」主痛。像女性的痛经,经常就跟寒邪有关系,缓解痛经就从祛寒开始,——吃素的人注意:像红枣、红豆、红等都是驱寒的,那么生姜性温,能够温暖子宫,生姜和红糖一起泡茶饮也是驱寒的。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寒邪是最容易伤我们的阳气的。冬季的主要气候是寒,所以寒为冬季的主气(主气就是主要气候);「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是春季的主要气候);「暑」是夏季的主要气候;「湿」是长夏的主要气候;「燥」是秋季的主要气候。寒邪导致我们生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其实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伤寒」。外寒(也就是伤寒)是寒气直接作用于肌肤表面引起的,那么内寒(也叫中寒)是寒邪直接作用于内部脏腑引起的。「外寒」和「内寒」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大家要记住!然后又讲,「寒邪」(它)是属阴的邪气,「阴盛则寒」。我们也听说过「动能生阳」(经常活动可以生阳气),阳气盛了就可以制约阴气。但你越不爱动就越不爱动,阴就更盛,阳就更弱,是吧?「阴盛则阳病」。适当地运动(锻炼),肯定是有助于提升我们内在阳气的,阳气盛了就不容易感受阴邪这种寒之气。寒邪要是直中脾胃,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胃和肚子这儿疼痛、发冷,呕吐、腹泻;寒邪要是中到肾那儿了,那么我们就可能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四肢冰凉。再一个,寒邪除了容易伤我们的阳气,它还会导致凝结、阻滞不通。「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所以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的症状。还有就是,这种寒性(它)有收引的功能,寒邪要是侵袭了人体,可以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合。要是侵袭了肌肤表面,我们就可能恶寒发热,但是无汗;寒邪要是侵犯了我们的血脉,就可能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头身疼痛、脉紧。关于中医呢,我们也了解了有一段时间了,大家也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身体健康情况,必要的,可以找个医生有针对性地开个方子调理一下。如果不严重(只是轻微的亚健康的话),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注意到:我这里应该调整还是那里应该调整,是在饮食上还是运动上需要调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以致用,学习才会有意义,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也会有动力。希望我们对于中医的学习,首先能够利益自己和家人养生……



延伸资源下载(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浅学《零基础学中医》|第七课:六淫——自然界的敌人03发布于2024-02-03 17: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