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

名臣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稍长,他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其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显示出他有移风俗之志。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欧阳修赞赏。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榜进士第四名,踏入仕途,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宗再次起用他为宰相,不久又罢,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一生严以修身,廉洁从政,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

“受贿”账单

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杭州一带阴雨绵绵。到了八九月收割庄稼的季节,颗粒无收。米价上涨,一天一个价。到了十月,米价已从原来的每石四百文猛涨到每石一千五百文了。为了阻止米价节节上涨,大宋朝廷连连下发官文,要求每石米的价格控制在五百文左右,违者就地斩首示众。

时任杭州知府的吕向高为了落实朝廷政策,限制杭州府下属各县市面上的米粮涨价,特派几名心腹到各县巡查。心腹们先后回来禀报说:“大人,惨不忍睹啊!街头到处都是饿死的灾民,请您快想办法啊,快向朝廷求援吧……”

自从规定大米不准涨价后,杭州府的米商都不愿意把米拿出来卖,导致市面上无米可供,饥民纷纷外迁,杭州街头到处是饿殍。吕向高已向朝廷求援三次了,可朝廷来信说陕甘一带连年大旱,朝廷国库空虚,无力顾及江南一带的灾情,让他们自己想办法。

吕向高无奈地叹了口气。这时,他派往鄞县的心腹回来了。这个心腹一回来就跪倒在地,大呼:“大人,鄞(yín,属浙江省)县出大事了。”他从腰间掏出一张盖着鄞县印鉴的告示,向吕向高说,鄞县县令王安石违抗圣旨,不但置朝廷每石米五百文之规定于不顾,而且还公开发布告示允许大米涨价,鄞县的大米每石已涨到3000文了。

作为县令,王安石不仅不抑制米价上涨,而且还推波助澜,致使米价涨了六倍,这是杀头之罪啊。吕向高看完告示,惊讶不已。他心想,这王安石仗着祖上世代为官,肚子里有些墨水,在江南有些名望,竟敢无视朝廷圣命。消息传到朝廷,不但他要获杀头之罪,恐怕连我也得连累进去。

第二天一大早,吕向高就带着师爷和一帮心腹,兴师动众地来到鄞县。王安石早已得到信息,领着手下在城门口等候他了。

吕向高一见到王安石,忍不住怒骂道:“王安石,你这个混蛋!你可知罪?大灾之年,违抗圣命,不积极抑制米价,难道不知道朝廷命令吗?”说罢便招呼手下:“将王安石绑了!”

这时,只见王安石的师爷来到吕向高身边,向吕向高耳语,不知向吕向高说了些什么。吕向高大喊道:“你家大人已经快成朝廷的死囚了,有什么事不敢大声说出来让我听的?”

那师爷吓得跪倒在地。王安石说道:“你就照实说吧。”

师爷点了点头,对吕向高说:“吕大人,是这么回事,自从我家大人发出布告允许大米涨价后,各地米商纷纷涌进鄞县,他们为了感谢我家老爷,不断给我家老爷送银两。前几天,一个外地米商没有给我家老爷送银两,老爷就派我跟那米商索要,这不,那米商拿着银两来了。”

师爷的一番话,更让吕向高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心想,这王安石的胆子也太大了,大灾之年不仅不为朝廷着想,还擅自抬高米价,收贿索贿,发国难财,这样的人砍头一百次都不够。

吕向高咆哮道:“将那米商带来。”

一个肥胖的米商被推到吕向高面前跪下,吓得哆嗦着身体道:“大人,草民有罪,但这不全是草民的错。鄞县发布公告说这里允许大米涨价,我作为商人当然想卖高价,就跑来了。至于给那位大人送礼,本不是我的意愿,是那位大人派人来索要,我才不得不……”

“滚!”吕向高不等那米商把话说完,就把他骂走了,随即问鄞县师爷:“你们一共收了米商多少贿赂,能记个差不多吗?”

师爷连忙答道:“回老爷,我家老爷收受贿赂,全部有账的。”

吕向高想:你这个王安石,受贿还竟敢讨账!如此明目张胆的贪官,实在少有,于是下令将王安石和他的师爷押回鄞县县衙,准备审理后上报朝廷处决。

城门离县衙有一段路程,当吕向高带领一队人马路过集市时,见那里人头攒动,还传来唱戏的声音和阵阵掌声。大灾之年,杭州其他县城都饿殍满街,一遍凄凉,可鄞县不仅集市繁华,还有唱戏的。

吕向高满腹疑惑地来到那唱戏的地方,戏台前看戏的老百姓见有官府人马到来,正要散去,吕向高大喊道:“各位父老乡亲,我乃杭州知府吕向高,来本地视察灾情,大家不必惊慌。”

老百姓已看到他们的县令王安石被捆绑押解,纷纷围拢过来,下跪求情说:“大人,为何捆绑王县令,他可是好官啊。”

吕向高就向人们把王安石擅自抬高米价、收受贿赂的事情讲了一遍。突然,一位老妇人来到吕向高面前,大声说:“你说得不对。敢问大人,这大灾之年,咱杭州府哪个县不是街市萧条?你再看咱鄞县,米粮充足,街市繁华,没有一个人饿死。这是谁的功劳?是王县令的!请问大人,我们王县令何罪之有?”老妇人的话引来一片掌声。

吕向高无言以对。这老妇人说得没错,鄞县确实没有一点受灾的迹象。他沉默片刻后对围观群众说道:“我会好好调查,给大家一个交代。请放心,朝廷不会冤枉一个好官,也决不放过一个贪官。”

来到鄞县县衙,吕向高公开审理王安石。公堂上,吕向高先问王安石为何置朝廷圣命于不顾,抬高米价。

王安石神情严肃地说:“大人,如果执行朝廷规定的米价政策,鄞县跟其他县一样会饿死很多人。不放开米价,哪个米商愿意出售大米呀?”

吕向高问:“这样高的米价,老百姓怎能买得起呢?”

王安石说:“大人有所不知。江南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商业也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都小有积蓄。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米价虽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那些家庭贫苦、无力买粮的人家,我会发给他们银两救助。”王安石边说边叫师爷将救助名册拿来呈递给吕向高。

救助花名册上,不仅详细记录了受助人的名字、住址、家庭人口,而且还有受助人按的红手印。吕向高翻看完毕后,语气有所缓解,问道:“救助的钱来自哪里?”

“大人有所不知,那些米商发财后,个个欢呼雀跃,纷纷给我王安石送来金银。如果我拒收,他们一定会诚惶诚恐,我就收下他们奉送的银两,登记造册后,发给那些无力买粮的穷人。”王安石叫师爷将那份收受米商银两的账单和受到资助的百姓的花名册拿来。吕向高将两者进行比对,一收一支,分毫不差。

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的高明之处,大灾之年他将鄞县治理得这么好,实在不简单。他不仅没有治王安石的罪,反而将鄞县的做法上报朝廷,请求朝廷嘉奖王安石,甚至还向王安石请教下一步应对杭州府灾情的办法。

王安石建议杭州府境内都将米价彻底放开,说一开始米价会节节攀升,但不出三个月,米价就会回落到一千五百文左右一石。吕向高根据王安石的意思,通令江南各地放开粮价,米价一下子冲上每石三千五百文。全国各地的米商得知消息后,都源源不断地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市面上大米充足,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不到3个月,米价果然又回落到一千五百文一石了。

江南民众终于渡过了难关,杭州府却又面临新的问题,西北因大旱缺少米粮,朝廷下令要求各地支援。

王安石又给吕向高出主意,让他即刻发布公告,以每石一千文的价格收购大米。

大米一千文一石,米商们肯卖吗?吕向高半信半疑,王安石却胸有成竹地说:“大人有所不知,前阵子这里的米价飞涨,全国各地的商人都把米贩到我们江南来了,赚足了腰包,眼下米粮越积越多,再过几个月江南新米就上市了,那些商人不好再把米粮运回去,只能降价销售,否则就会赔本。我算了一下,一千文一石,米商已经保本了。”

吕向高采纳了王安石的建议,以一千文一石收购了大量米粮,运往西北,受到朝廷嘉奖。王安石也因此名声大振,后来成了北宋的一代名相

拒收贿赂

王安石一生为官清廉,修身自法,锐意改革,对于官场中那些投机钻营、吹牛拍马、拉拉扯扯、行贿受贿等行为,甚为厌恶。

有一回,一位客人前来拜访王安石,带来两件家藏古物:古镜和宝砚,准备送给他。王安石看了看镜子和砚台,确是稀罕之物,于是故意问客人:“这镜子和砚台有什么特别的好处?”

客人说:“镜子可近照人影,远照二百里的物和景。这砚台石质又细又密,不伤笔,又吸墨。对着它呵口气,马上就能得水磨墨。”王安石哈哈大笑,说:“这两件都算是稀奇宝物啊!但虽然如此,对我来说可没有多大作用呦。吾面不及碟子大,哪里还要用什么能照两百里的古镜呢?再说,我有个习惯,要写字,必先取水磨墨。你的砚台能呵得一担水,又能值几个钱?”就这样,王安石婉言拒绝,把镜子和砚台都还给了那客人。

嘉祐年间,王安石和祖泽之同为舍人,在朝廷负责起草圣旨诏书。按当时规定,这些人如果帮人作诗文、写书画,可以得到报酬。但王安石帮人做这些却一概不要报酬。有一次,王安石帮人作诗写字,主人赠送他好三百瓶。他不肯接受,那人就带着仆人亲自送到官府。王安石还是不收,那人就想个办法,把三百瓶酒放置于舍人院墙上。

不久,王安石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回江宁办理丧事。祖泽之趁王安石不在,就把三百瓶酒拿下来,分给舍人。后来王安石知道了,甚为憎恨祖泽之,认为他不廉。直到熙宁二年,王安石做了宰相,祖泽之做了杭州知府,王安石还没忘记祖泽之分掉三百瓶酒之事,而且责令监司一定要追究祖泽之接受贿赂的罪责。

王安石面色黧黑,门人忧之,去问医生。医生说:“此垢污,并不是公与私病,用藻豆洗面可除。”门人把医生的话告诉王安石。王安石笑道:“天生黑于我,藻豆又有什么用呢?”

王安石当宰相时得了气喘病。大夫开的药方里,有一味是紫团山人参。这种药,走遍京城也没有买到。有个叫薛师政的官员从外地回来,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几两去。可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非得用这种药才能治好。治病要紧,接受点药算不了什么。”王安石发起牛脾气来了:“我这一辈子没吃过紫团山人参不也活到今天吗?我不吃它,难道会立即死了?”

严以修身

王安石在修身方面要求自己非常严格,他认为不该做的事情一定不做。

在他任知制诰时,他的妻子吴氏给他置了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时,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

王安石心里常想的主要有两件事,一是思考读书的内容,二是想着如何处理自己职内的事。有时思考起来吃饭也心不在焉。有一次,下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老爷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十分了解王安石,问:你们把鹿丝肉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的正前面。夫人第二天让他们把给王安石放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京城拜访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公子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但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了,而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之后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公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放在桌子上。王安石舍不得扔,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萧公子见身为宰相的王安石竟然这样节俭,十分惭愧。


下期 | 正直不屈的许翰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历史故事历史典故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历史故事历史典故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名臣王安石(四十六)发布于2021-05-06 18: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