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

问心无愧的朱裳


朱裳(1482年—1539年),祖籍邢台,曾任都察院御史。

朱裳小时候聪明过人。十四岁入县学。他幼有大志,艰苦朴素,不以衣食好坏为念,专心致志求学,很快便成了出类拔萃的学生。1506年,御史顾潜发现了他的才华,写信让府里资助他去京城求学。朱裳喜出望外,风尘仆仆去了北京。为省些盘缠,他不住客店住寺院,自己动手烧水做饭。到京后,他被推荐到翰林崔铣那里学习。朱裳珍惜来之不的学习机会,虚心请教,刻苦研读,同事间的宴请之类他从不参加。几年间朱裳学问大进,以优异成绩博得了崔铣的赏识,被举荐参加礼部考试1514年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御史。

朱裳饱读诗书,崇尚先圣、先贤,严以修身,决心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贤人。他向往尧舜盛世,佩服孔子、颜回,痛恨邪恶,做官正直不阿。他在巡察盐务时发现,宦官钱宁派人贩卖私盐,牟取暴利。那时正值宦官当政时期,钱宁是武宗的干儿子、特务组织锦衣卫的头子,是权倾朝野、万人侧目的人物。但朱裳却依法办事,坚决查禁了他们贩卖的私盐。在巡按山东时,碰到御史王相因为得罪了宦官黎鉴而被诬下狱之事,朱裳在查明了真相后,直言上疏,陈述王相的正直及所蒙的冤屈,弹劾黎鉴八条大罪。最终虽没能为王相平反,但也使其减轻了刑罚。

武宗爱好到外地游玩,一去数月,不理朝政,内外臣民多有议论。朱裳为国着想,几次上疏,劝武宗不要听信小人之言,要正心、讲学、戒游佚、近儒臣,刷新政治以结人心。皇上不仅不听,相反却于1520年外放朱裳到巩昌(今甘肃陇西)任知府。巩昌偏远落后,“西夷”常来骚扰,朱裳无怨无悔,把恶劣环境作为磨砺自己的机会。他首先设法制服前来骚扰的外族人,使境内有了安定的环境,然后建立规章制度,施行教育,鼓励生产。时间不长,人民安居乐业,全府的百貌为之一变。由于他治行卓著,被推为治绩最好的官员,获得皇帝的赐宴及奖赏。

1523年,朱裳被提为温处(今浙江温州、丽水一带)兵备。境内矿工结党四十余年,听说朱裳到任便自动解散了。不久,朱掌改任浙江副使。他是个孝子,母亲胡氏在其十六岁时去世,他把父亲接到任上赡养。父亲不仅自己省吃俭用,而且对儿子要求十分严格,一再教导朱裳要以先贤圣人为榜样,永保清操,让他不要惦念父亲,自己虽老,别无他求,一碗饭、一身衣、一床被子足矣。朱裳的同事看他父亲的衣服实在太破旧了,便利用祝寿的机会给老人送了一件新衣,但被其父亲坚辞谢绝。朱裳一向严以律己,俭清为官,在官场以俭朴出名。他以清贫为乐,年轻时自号“安贫子”。当官后,他一直让妻子亲自下厨,饭菜十分简单,几十天都不见一次肉。同僚笑送他“长”的雅号,他听到后索性把自己的号改作“安斋”,即安于吃斋之意。后来,朱裳改任左参政,负责征储粮食之事。由于工作认真,被提升为福建按察使。其间,他秉公执法,平了怀安狱囚的闹事。给事中刘清扬举荐全国清正大臣七人,朱裳名列其中。

几年后,朱裳升任浙江左布政使。他肃正严格的为官经历,使一些徇私舞弊的官吏不得不有所收敛,浙江官界的风气有明显的变化。后来,他被调入京,任右副都御史,总理全国河道,不久因守父丧回家。朱裳在外为官多年,没为家里添置一亩田,没有翻修一间房,家中仍是“草舍席门”“一如寒土”。他常常尽其所有周济乡邻,救人之窘,大家都敬佩他的人品。人们说起他的为官清正却仕途坎坷,几次遭到打击,都为之不平。朱裳却心胸坦荡,认为生命中的坎坷对自己是有好处的。为人不能为生途中的坎坷而抱怨,只要自己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百姓,对得起父老乡亲,问心无愧就行了。乡亲们觉得他的品德高尚,在家乡为其修“无愧亭”一座。世宗南巡时,他重被起用,官袭原职,不久在迎接章太后的灵柩回南方时,在通州随近的船上因中暑身亡,享年58岁。朱裳死后追赠户部右侍郎,谥端简,其清正廉洁的品德流传后世。


下期 | “五不欺”的太师华察


总策划:侯公涛、张卫东

统筹:胡淼、刘法启

校对:李坤、许铭君

编辑部主任:王千一

虞城县纪委

商丘市委网信办发布

关注历史故事历史典故 了解权威发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术数中医历史故事历史典故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中国廉政文化历史故事问心无愧的朱裳发布于2021-05-06 19: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