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一,人伦

     “人伦”,伦是条理,顺序,《说文解字》曰:“伦,辈也。”,人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又信。”可见,人伦关系是和禽兽有区别的。《管子?八观》说:“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这也和孟子表达是一致的。《汉书?东方朔》:上不变天性,下不夺人伦”。宋代周密《齐东野语?巴临本末》言:“人伦睦,则天道顺”。从这些表达我们可以看的出来,人伦与天道是同等的。人伦思想在我国古代是多么的重要。


 二,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

     几千年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我国国人。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三纲”和“五常”常常并称,成为我国传统社会最高的伦理准则。


 三,孝

      “孝”是指子女父母,也可以说晚辈对长辈的尊敬,顺从,赡养等。孝是全人类共有的伦理行为。孝”并不局限于“善事父母”,还指“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孝经·天子》:“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汉书·贾山传》:“故以天子之尊,尊养三老,视孝也。”讲究孝道忠敬,养成恭顺、服从的性格,人们就不会犯上作乱,自然有利于维持封建社会秩序。孔子曰:“子生三年,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守丧也是孝道。“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已经深深地埋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孝道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被视作一种道德准则,非常重要。孝道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四,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语出《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他认为,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支柱立则国家兴,支柱废则国家亡。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礼义廉耻,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支柱,更是国人的精神信仰。守礼、取义、尚廉、知耻,这正是我们“行远自迩”的能量所在。


五,五典

      “五典”,《尚书?序》,原文:伏羲神农黄帝之坟,谓之以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之书,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典籍哪一本不是闻名于世。《尚书·虞书·舜典》:舜慎重地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人们都能顺从人际伦理的教化。


六,五伦

     “五伦”是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包括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5种人际伦理关系。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七,十六字心传

       “十六字心传”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儒教认为,这是尧舜以来所传的圣人心法。朱熹说,尧当时无文字, 道理只靠口耳相传。尧传给舜时, 只说“允执厥中”,舜传给禹,就加上了那十二个字。以后又传给汤、周文王、周武王,再后又经过周公、孔子一脉相传下来。这是圣人治天下的大法,也是个人修心的要诀。


八,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横渠四句。是北宋思想家张载所言。北宋“理学”领域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北宋五子”,分别是:邵雍(1012年——1077年)、周敦颐(1017年——1073年)、张载(1020年——1077年)、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五人,他们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对北宋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天地立心。这是强调人的内心应该效仿天地的特质,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包容万物、宽厚待人的胸怀。

      为生民立命。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致力于帮助他人,为民众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

      为往圣继绝学。这里提到的“往圣”通常指的是古代的圣人和智者,它强调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他们的智慧和精神。

      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对未来的期望和祝愿,希望人类社会能够持续繁荣昌盛,走向和平和谐。

      横渠四句所传达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怀,以及对民众和社会的责任担当,让它成为知识分子心中最伟大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坐标,每一个知识分子在有生之年,都会用这四句话来激励自己,警醒自己,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

     

九,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我国古代主要是对妇女德行的规范。古人认为内外有别(即男外女内的社会分工)”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的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进行规范要求。“三从”是出自《仪礼?丧服》:“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出自《周礼?天宫》:“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当学习这四种妇道。虽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备受抨击,但是当今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自然骨子里还是有着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都是遵循相同的模式、相同的规范,从未有过大胆的尝试改变,女性对男性的依附性就越来越强,而男性要维护他们的最高权力就需要相关的规范条例来约束女性。三从四德变成男性地位不变的保障,加上在封建社会女性知识的狭窄,才导致了三从四德的根深蒂固。


 十,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出《礼记?大学》。《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格物、致知是修身的外部途径,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在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自我实现。“三纲领,八条目”成为后世我们所遵奉的金科玉律。


十一,孔颜气象

        “孔颜气象”指的是孔子和颜渊所代表的人格境界。孔子曾赞叹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别人不堪其忧的清贫生活,颜回却能够不改其乐,怡然处之,这是令孔子十分欣赏的贤德。
  孔子还曾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发挥,回也不愚。”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曾经与颜回终日相谈,颜回从来不提反对的意见,似乎很为愚钝,但是他回去之后经过自己的省思,能够将所学发挥得很好,由此看来,颜回并不愚钝啊。
  孔子的这番表述讲的内容很简单,却鲜明地体现出颜回为人为学的谦谨精神和聪敏的学术悟性。孔子有一次问子贡,他与颜回谁更强一些,子贡的回答是:“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赐,就是子贡的名字。
  子贡说自己不敢望颜回的项背,颜回比自己高远得多。而孔子则毫不客气地对子贡的话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这个情节可以对前面孔子的那段表述做一个很好的印证。另有一次,孔子令弟子们各述其志的时候,颜回的表述是:“愿无伐善,无施劳。
  ”就是说不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当鲁哀公向孔子问询弟子中哪个好学的时候,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不仅指出颜回好学,而且提到颜回不迁怒于人,并且不会两次犯下同样的错误,这都是非常难得之处,甚至认为颜回死后就再没有见过好学的人了。
  孔子还说道:“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也就是说,颜回可以做到令自己的心长久地不离仁德,而其他的人只是偶尔才会想到罢了。颜回是孔子最为赏识的弟子,他的身上集中地体现了孔子所认为的理想的人格,在后世,颜回被尊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延伸资源下载(千G中华传统经典古籍|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修养,人格的护航者;伦理,社会的守护神。发布于2024-03-22 13: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