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作品简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由欧阳修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全词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作者以诗为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



注释

 

①群芳过后:百花凋谢。

 ②西湖:指安徽颍州西湖。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

 ③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④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⑤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

 ⑥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春空:春去后的空虚寂寞。

 ⑦帘栊:有帘子的窗。栊,窗棂。



翻译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赏析】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



内容源自网络

感谢你每天都“分享转发古诗词大全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大全古诗词名句古诗词鉴赏经典古诗词


延伸资源下载(唐诗宋词元曲中华古籍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宋词三百首|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发布于2021-06-05 11:42:5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