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由读史缩编自著名史学家柏杨所著《中国人史纲》,为通读中国史第34篇文章。 


吞并南宋的蒙古兵团并没放弃继续征服世界的步伐,但是,强大的军团在征服日本、安南、爪哇这样的小国时,却屡受挫折,终于终止征战的步伐。


同时,它虽然占领了中国本土,并建立了大元帝国,但却并不能征服汉民族的心,终于在汉族人民不断地反抗下,于十四世纪八十年代,全部被逐出中国本土,回到他们原来的瀚海沙漠群故地。他们所建立的蒙古帝国和子国之一的元帝国,也随之烟消云散。山摇地动般扩张征服的帝国勋业,成为过去,只遗留下片断的历史陈迹。


一、元政府的建立

南宋帝国灭亡,使尘埃落定。


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面积约30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扩张完成。这是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在当时以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几乎无法作有效的统治。蒙古人采取地方分权制度,把疆域划分为下表所列的六个子国,平等的并列于最高元首——大汗之下。

  

吐蕃宗教国,是我们姑且加给它的名称。它本是一个王国,并以强大的武力于第七第八两世纪,使唐政府焦头烂额。九世纪之后,政府瓦解,分散为无数部落。但大唐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努力推广的教,已深入人心。经过一番传说不一的演变,吐蕃人民的信仰归向于佛教中的一个秘支派——密宗,也称喇嘛教。又因僧侣都穿红色袈裟,所以也称红教。有名望而又有统御力的一位高僧,被尊为法王。喇嘛教就像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天主教一样,法王就是教皇。蒙古大汗在征服了吐蕃之后,即接受了喇嘛教,并册封法王巴思八当蒙古帝国的国师。国师除了为国祈福外,仍兼任吐蕃地区政教合一的元首。巴思八是一位聪明睿智的高僧,他曾为蒙古制定文字。


1271年,蒙古帝国大汗忽必烈,把原来属于西夏帝国、金帝国、宋帝国、大理帝国,四国的土地和蒙古本土,合并组成一个元帝国——在中国历史中,我们称之为元王朝,由大汗兼任皇帝(蒙古人了解汉人习惯皇帝,不习惯可汗)。中央政府完全仿效金帝国的组织,所以也属于中国古老的传统。只有一点不同,即传统上占重要位置的尚书省和门下省,从金帝国时就不再设立,元政府亦然。不过元政府要同时充当蒙占帝国政府,所以组织复杂繁琐,十分庞大。各官署的首长,有时竟达十数人之多。但它的中枢机构,只有三个,我们用下列表格说明:

  

换一句好理解的话,元帝国只是蒙古帝国大汗的直辖殖民地,在这个直辖殖民地上,划分为十一个行政地区,它们的名称列于下表。所在的位置和辖区,跟现代的行政地区相近。

“行中书省”本是官署名称,即中书省的支部或分部,也就是现代的省政府。每一个行中书省,都有一定的管辖区域。但久而久之,行省的意义,除了偶尔指官署外,大多数都指所辖的地区。——十四世纪明王朝时,作为官署的“省”(省政府)取消,改称“布政司”,但作为地区的“省”仍在,一直沿用到今天。

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代和辽、金帝国时代,汉人也曾被异民族统治过,但整个汉民族全部沦落到异民族之下,现在却是第一次。


元政府把帝国人民,分为四等:第一等当然是蒙古人,他们是天之骄子,充任各级政府的首长。第二等是中亚人(色目人),因为他们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的缘故,所以也称回回;当亡国奴较早(像花刺子模王国),也较能得到主子信任。第三等人是“汉人”,即金帝国所属(淮河以北)的中国人。第四等人是“南人”,即南宋帝国所属(淮河以南)的中国人。在中国的国土上,中国人却最低贱。


元政府更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人民,分为十级:一、官(政府官员);二、吏(吏佐,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技术人员);八、娼(娼妓);九、儒(儒家·道学家);十、丐(乞丐)。


一向在中国传统社会最受尊敬的儒家道学家知识分子士大夫,在蒙古人看来,是彻头彻尾的寄生虫,比儒家所最鄙视的娼妓都不如,仅只稍稍胜过乞丐,“臭老九”成为知识分子的蔑称也来源于此。因为在蒙古故土的沙漠地区,每一个人,包括妇女儿童,都要从事劳动,在他们知识领域内,实在想不通世界上还有专门读书,和专门做官的这种行业。

二、蒙古兵团的最后五次征伐

侵略扩张是没有终点的,永远不会自动停止。


蒙古帝国并不因已获有广大领土而满足,灭掉宋帝国后,大汗忽必烈又列出一张狩猎名单,名单上是一些还没有完全降服的邻邦。干是,就在十三世纪最后二十年中,他共发动了五次征伐:1、征日本;2、征缅甸;3、征占城;4、征安南;5、征爪哇。


不过忽必烈并没有动员蒙古帝国全部力量,而仅由直辖国之一的元帝国担任主角。


蒙古帝国于1259年完全征服高丽王国后,听说在更东方的大海上,还有一个日本帝国,便于1266年,派遣使节前往招降。日本当时是龟山天皇在位,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蒙古帝国这回事。对这种来历不明的使节,自然不予理会。这种冷淡态度,引起两次无妄的灾难:


第一次,1274年,元兵团1.5万人,在蒙古大将忻都、高丽大将率领下,乘战舰900艘,从朝鲜半岛合浦港出发,攻陷对马岛,在日本肥前沿海登陆。日本集结12万人抵抗,死伤惨重,但坚守不退。后来元兵团的箭用尽,无法补充,只好撤回。


七年后的1281年,即南宋帝国亡后第三年,大汗忽必烈在高丽王国首都开京(朝鲜开城)设征东司令部(征东行省),由蒙古大将阿刺罕担任总司令(行省右丞相)、汉人大将范文虎担任副总司令(行省右丞),分南北两路,在对马岛上会师。


会师之后,阿刺罕逝世。大汗忽必烈命副宰相(中书省右丞)阿塔海前往接替。可是范文虎企图由他来完成这件英雄事业,没有等阿塔海到达,即行进军,在日本平壶岛(长崎北)登陆。战舰4400艘,漫天遍海,旌旗蔽日。

日本第一次面对着这么强大的敌人,全国震怖,自知不能抵抗,唯有奔走呼号,祈祷上苍拯救。这时候是阴历七月,正逢西南太平洋上台风季节。内陆人民不可能了解台风所带来的可怕破坏力,即令今天,几十万吨以上的船舰,得到台风消息,都要躲避。


当日本慌张失措,朝不保夕之际,台风适时而至。八月一日,突然间海上风浪大作,暴雨倾盆,4400艘战舰在怒风骇浪中,四处飘散,像鸭蛋壳一样,互相被撞击粉碎,或被波涛吞噬,几乎全部沉没。战士尸体,漂满海面。军储粮秣以及弓箭武器,都在舰上,也全部丧失。


这次台风历时四天,八月五日,好不容风雨停住,范文虎发现他已无法收拾这个残局,就把已经登陆驻扎在五山下的近十万人的部属,全部遗弃。自己和一批高级将领,乘上残余的几艘战舰,悄悄逃走。十万登陆五龙山的部队,当发觉被他们的统帅遗弃时,好像被遗弃的孤儿,相对大哭。但他们立即组织起来,推举一位张百户(营长阶级)当司令官,伐木作舟,准备逃回。但时间已不许可,八月七日,日本反攻,登陆五龙山部队奋战两昼夜,箭已射尽,粮也食尽,结果是六七万人被杀,未死的二三万人,于八月九日被日军驱到八角岛,凡蒙古人、高丽人、中国北方人(汉人),全部处斩。只留下中国南方人(南人),日本称为“唐人”的,免死,充作奴隶。


登陆五龙山的十万部队,只有三个幸运儿逃掉,分别偷乘破烂的渔舟,漂回中国。然而,最悲惨的是,这件全军覆没的悲剧,竟没有引起责任问题。范文虎向忽必烈报告说:“我们到了日本,正准备攻击太宰府时,不料暴风把船摧毁。我们仍然照原计划行事,可是某将领某将领(这些人都被遗弃在五龙山下,死无对证),不听指挥,率军先退,大军只好跟随。全体战士于回到合浦港后解散,已各回本乡。”


忽必烈相信他的话,逃回的三个人虽拆穿了他的谎言,死难者的家属虽向政府申诉,但这声音是太微弱了,忽必烈根本听不到,蒙古帝国高阶层已开始腐烂。


——这一台风拯救了日本,日本感谢它,称它为“神风”。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组织自杀飞机,即称“神风特攻队”,希望神风第二次降临。结果虽然失望,但可看出这次台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检查蒙古帝国东征失败的原因,我们认为可归纳为三项:1、将领们统大军渡海作战,却没有一个人对海洋气候了解;2、任用渣滓范文虎当统帅;3、在出发时,忽必烈拒绝配备马匹和回回炮,否则前期登陆五龙山的部队可能在巨炮掩护下,支持到撤退使用的新舰造成。

东征失败后第三年(1283),蒙古帝国的使节被缅甸王国驱逐,遂向缅甸攻击,继续作战六年,到1289年,缅甸始告屈服,降为臣属。


而在进攻缅甸王国的前一年(1282),占城王国(越南南部地区)囚禁蒙古帝国的使节,元兵团在蒙古大将唆都率领下,乘战舰一千艘,由广州出发攻击。占城王国坚壁清野,退人丛林山谷。元兵团攻陷它的首都,但归路和粮道却被切断,狼狈撤退,几乎全被歼灭。


1284年,蒙古帝国向安南王国(越南北部地区)借路,计划纵穿安南,从陆道进攻占城。安南王国拒绝,它不敢冒这个险。忽必烈命他的儿子脱欢当总司令,攻击安南王国。安南是热带地方,森林连旦,密不见天日,又有地区性的瘴气恶雾,以及北方战士从没有见过的毒蛇猛兽和致使的蚊虫蚂蝗。元兵团首先发生瘟疫,又加上安南军不断伏击,以致死伤狼藉,大败而还。


三年后(1287),脱欢亲王对安南王国作第二次攻击,这一次攻陷安南首都螺城(越南河内)。但安南军切断元兵团的粮道,节节反攻。元兵团只好放弃螺城,且战且退,沿途毒蛇毒箭,雨一般落下,战士将领,死亡殆尽,脱欢亲王只剩下一条性命逃归。


不过,安南国王陈日烜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知道绝不能长期触怒这个庞大的邻邦,仍然派遣使节到大都(北京),献出用黄金铸成的自己的跪像,代替自己谢罪。占城王国也明智地请求和解,它也不愿作为北方巨怪的长期敌人。


蒙古帝国最后一次扩张,是远征爪哇王国(印尼爪哇岛)。爪哇王国不过一个小岛,比日本还要小而且还要远。但蒙古使节也到了那里招降,结果爪哇国王在他脸上刺字后赶走,以表示对蒙古的轻蔑。1292年,元兵团二万人,战舰500艘,在蒙古大将亦黑迷失、汉人大将史粥率领下,从泉州(福建泉州)出发,越洋攻击,次年登陆爪哇岛。恰巧遇上爪哇国王被他的邻邦葛郎国王所杀。爪哇国王的女婿土罕必阇耶是一个有谋略的领袖人物,他投降元兵团,引导大军击灭葛郎王国。然后,他再对元兵团发动奇袭,元兵团大败,勉强撤回泉州。此役共三千余人葬身在那个荒岛。


征爪哇失败之后,蒙古帝国那种像着了魔似的扩张狂,终于停止。热带土地是他们所不了解的,变化莫测的海洋他们也无法克服。从1206年铁木真建立帝国,就一天都不停地对外侵略,到1293年爪哇兵败,为时88年。蒙古人的扩张力量竟持续如此之久,使人叹为观止,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如此。

三、中国的都市

蒙古帝国对外不断战争,并没有严重地影响社会经济自然成长。又因整个欧亚地区处于大汗一人统治之下,交通和贸易,都有重大的发展。都市蓬勃,更超过八世纪唐王朝时代。海运空前的兴盛,杭州、广州、泉州、温州、庆元(浙江宁波),都设有贸易船舶管理处(市舶司),管理中外船舶货运和产品销售。各子国之间的贸易,则依靠车马。自东方的山东半岛,到西方的乌克兰平原,都有广阔和四通八达的公路驿站,以及旅馆。又有公路巡逻队(巡防弓手),以保护商旅安全。在这种情形下,都市的繁荣,每日都在增加。我们可借十三世纪在欧洲出版的一本书,对当时的中国都市,作一鸟瞰。


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洲威尼斯王国的商人马可波罗,他于1275年随父亲来到中国,17年后的1292年,离中国西返,而于1295年回到故乡。回乡后第三年(1298),威尼斯王国跟热那亚王国开战(这两个王国的首都,现在同是意大利共和国的城市),马可波罗担任一艘战舰的舰长,战败被俘,囚禁在热那亚监狱。就在监狱中,他口述他在中国的见闻给他的同牢朋友,由朋友把它写下来,即我们将行引用,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如果不是这本书,他已与草木同朽。这本游记跟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词句一样,以后“白祸”的兴趣,欧洲探险家相信向西方一直航行,一定可以到达遍地黄金的大汗的国土,受这本书的诱惑很大。


我们摘录一段他对杭州的描写,以了解当时中国商业都市的规模。杭州是宋帝国政府南迁后的首都,两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100万以上的人口。马可波罗的生动报道,使我们回到十三世纪,置身于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


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街道上和运河上。估计杭州所有的桥,有一万二千座之多。连接运河两岸主要街道所架的桥,都有高级的建筑技术,使桥身高拱,以便竖有很高桅杆的船只可以从下面顺利通过。高拱的桥身并不妨碍马车通行,因为桥面在很远的地方,就开始垫高。它的坡度逐渐上升,一直升到拱桥的顶点。


杭州城内有十个巨大的广场和市场,街道两旁的商店,不计其数。每一个广场的长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广场对面则是主要街道,宽四十步,从城的这一端直通到城的那一端。运河跟一条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从印度或其他地方来的商人们所带的货物。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一星期中有三天是交易日子,每一个市场在这三天交易的日子里,总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参加。


杭州街道全铺着石板或方砖,主要道路的两侧,各有十步宽的距离,用石板或方砖铺成,但中间却铺着小鹅卵石。阴沟纵横,使雨水得以流入运河。街道上始终非常清洁干燥,在这些小鹅卵石的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样地,不停奔驰。马车是长方形的,上面有篷盖,更有丝织的窗帘和丝织的坐垫,可以容纳六个人。


从26公里外的内海所捕获的鱼虾,每天被送到杭州。当你看到那庞大的鱼虾数量,你会想到怎么能卖完。可是,不到几小时光景,就被抢购一空,因为杭州的居民实在太多。


通往市场的街道都很繁华,有些市场还设有相当多的冷水浴室,有男女侍者分别担任招待。杭州人不管是男是女,终年都用冷水沐浴。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认为冷水对身体有益。当然,也有热水浴室,不过专供外国人使用,因为外国人不能忍受那冰一样的冷水。杭州市民每天都要沐浴,沐浴的时间,大都在晚饭之前。


另外还有艺妓区,艺妓之多,使我吃惊。她们衣服华丽,粉扑鼻。艺妓馆设备豪华,并有许多女仆侍候她们。另外一个区域,则住着医生和卜算命星象家。


杭州主要街道的两旁,矗立着高楼大厦。男人女人一样,皮肤很细,外貌很潇洒。不过女人尤其漂亮,眉目清秀,弱不胜衣。她们的服装都很讲究,除了衣服是绸缎做的外,还佩带着珠宝,这些珠宝价值连城。

 

我们要注意两点,一是欧洲人一直到十三世纪,还不知道沐浴(至少也不普遍),所以马可波罗对中国人天天沐浴,特别强调。二是绸缎,这是欧洲人非常羡慕的贵重奢侈品,而中国人竟很多人使用,所以使马可波罗惊奇不止。

四、元曲

蒙古帝国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摒弃,固然使知识分子难堪,却也有一个很大的收获,即知识分子可以不必再继续板着道学面孔。


儒家学派一旦失去政权的支持,对知识分子也就立即失去控制力量。知识分子再没有柳永“奉旨填词”的顾虑和史达祖脸上刺字的危险。因之在性灵上获得释放,呈现元曲时代。


元曲是戏剧文学部分,也是“词”的一种蜕变进步。中国戏剧一直是民间艺术,知识分子被蒙古驱出统治阶层之后,才向这方面发展,开始写作片段的唱词或整出的剧本,统称为“曲”,因为它在蒙古帝国子国之一的元帝国时期的成就最为辉煌灿烂,所以称为“元曲”。


曲分为两种:一种称“散曲”,即没有对白的纯唱词,也就是现代所谓的流行歌曲;一种称“传奇”,即有对白的唱词,能够大规模在舞台上演出。


词是诗余,曲是词余,但曲所具有的字句的活泼,意境的超越,想象力的丰富,从前任何作品都很难望其项背。知识分子思想得到正常发展后,创造力极为兴旺。他们嘲弄帝王将相,调侃圣贤,歌颂爱情。很少有圣人系统的意识形态,大多数被真实感情充满。这是自西汉公元前二世纪政治力量独尊儒家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的现象。


元曲中最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有王实甫西厢记》,写张君瑞和崔莺莺自由恋爱的故事关汉卿《窦娥冤》,写少妇窦娥死于冤狱的故事。马致远《汉宫秋》,写西汉王朝皇帝刘奭跟宫女王昭君的故事。白朴《梧桐雨》,写唐王朝皇帝李隆基贵妃杨玉环的故事。施惠《拜月亭》,写一对夫妇在战乱中逃散而又团聚的故事。高明《琵琶记》,写一个人弃妻再娶,前妻千里寻夫的故事。

我们无法详细介绍上述的作品,它们属于传奇之类,每一部作品都是数百页的巨著。现在介绍一首散曲,作为元曲的代表,使我们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其中方括弧中是曲牌名,舞台上演出时演奏的音乐谱调,圆括弧中是简单的注释


这首散曲,是马致远的《借马》:


[耍孩儿]近来时买了匹蒲梢骑(蒲梢,十三世纪时方言,谓马),性命般看承爱惜。一夜间上草料数十番,喂饲得腰腿胖肥(膘,马的胸肋肌肉)。但有些秽污早忙刷洗,微有些辛苦便下骑。竟有一种无知辈,出言要借,对面难推。


[七煞]懒洋洋牵下槽,意迟迟背后随,气忿忿懒把鞍来备。我沉吟了半晌语不语(晌,片时之意),不晓得那浑人知不知。他也不是不精细,常言说,他人弓莫挽,他人马休骑。


[六煞]不骑时啊,西棚下凉处拴。骑时节,拣地面平处骑,将青春嫩草频频的喂。歇时节,肚带松松放,把那背上的马鞍款款移。勤觑着鞍和辔,牢踏着宝镫,前口儿(马口中衔勒)休提。


[五煞]饥时节,喂些草。渴时节,饮些水。挨着皮肤的马鞍休使尘毡屈(不要压得太重以致鞍上毡毛为之弯曲),三山骨(马尾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不要在碎瓦碎砖上久站,以免伤足)。一句话你仔细的记,饱时休走,饮了休驰。


[煞]抛粪(大便)时教干处抛,撒尿时教净处(清洁)尿,拴时节拣个牢固桩橛上系。路途上休要踏砖块,过水处莫教践污泥。这马知人意,似云长赤兔,如项王乌骓(云长,三国时代名将关羽别号,战马名赤兔。项王,西楚国项羽,战马名乌骓。二马皆历史上的名马,用以描写马主心理状态)。


[三煞]有汗时休去檐下控(以免风吹生病),洗马时休教浸着颐(颐,面颊),软煮草料煎底细。上坡时务把身来耸,下坡时休教走得疾。莫道人恁般琐碎,休教鞭着xx眼,休教鞭擦着毛衣。


[二煞]不借时恶了兄弟,不借时反了面皮。马儿行嘱咐叮咛记,紧防店户将他打,刷子去掉硬毛不可疑。只叹的一声长吁气,哀哀怨怨,切切悲悲。


[一煞]早晨间借与他。日平西盼望你。倚门专等来家内。柔肠寸寸因你断,侧耳频频听你嘶。道一声好去,早两泪双垂。


[尾]没道理,没道理。忒下的(心狠手辣之意),忒下的。刚才说的一些话君专记。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


——马主人又怨又恨,又不得不借,致愁肠百结,淋漓无遗。我们用现代人不得不把心爱的自用新汽车,借给妻子的莽撞弟弟时的心理反应去推测,会钦佩作者的观察入微。然而主要还是它所显示的幽默情调,在唠唠叨叨,一阵又一阵之后,还拍胸脯说:“一口气不违借与了你!”而幽默,正是酱缸中最缺少的东西。

五、对汉人的残酷统治

马可波罗所见的杭州市廛,是中国都市的外貌。马致远笔下的元曲,是士大夫地主阶层在象牙塔中的安闲生活。事实上大多数汉人都在水深火热中,接受亡国奴的待遇,包括马可波罗所称道的杭州那些衣服华丽的男女人民。


蒙古人发挥出他们可惊的军事才能,缔造一个空前庞大帝国。但他们的政治才能却远为落后,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更为落后之故。蒙古人向外扩张,并没有任何政治理想,如中国儒家学派所倡导的吊民伐罪,也没有任何高级情操的动力,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传播福音到天涯地角。


蒙古人向外扩张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掠夺财富;一是满足征眼欲望。了解蒙古帝国的野蛮本质和立国精神,就容易了解汉人所受迫害的沉重。


蒙古人从心底轻视汉人,所以列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国民。在蒙古人眼中,汉人除了供给他们固定的田赋外,没有别的用处。而中亚人(色目人·回回)则不然,他们在商业上的贡献,要超过汉人很多倍。蒙古人上自亲王公主,下至小民,都愿意把银币借给中亚人,以收取利息。一两纹银的利息,十年后能高达1024两,这是一种恐怖的剥削,当时称为“羊羔儿息”,只有中亚商人付得起。——方法很简单,必要时,中亚商人只要向地方政府报案,说他在途中被盗匪抢劫,地方政府就得如数赔偿。所以汉人自然要比中亚人低一等或低二等。

第一任大汗铁木真即曾规定,杀蒙古人的偿命,杀中亚人的罚黄金四十巴里失(一巴里失大概折合二两银币),而杀死一个汉人,只要缴一头毛驴的价钱就可以了。


遇到征伐战争,差别待遇较平时更甚。像1286年,为了第二年进攻安南王国,征用全国马匹,中亚人三匹马中只征两匹;而汉人的马,无论多少,全部征收。以后不断征马,每次如此,汉人的马就成为珍品。


元政府统治中国,从基层起就有严密而彻底的控制。每二十家编为一“甲”,首长称“甲主”,由政府委派蒙古人充当。这蒙古人就是这二十家的总管,这二十家就是这蒙古总管的奴隶,衣服饮食,他可以随心索取,女子和财产,他更可以随心所欲。


元政府有严厉规定:禁止汉人打猎,禁止汉人学习拳击武术,禁止汉人持有兵器,禁止汉人集会拜神,禁止汉人赶集赶场作买卖,禁止汉人夜间走路。


“甲主”以上的地方政府首长,全由蒙古人担任。当蒙古人不够分配,或中亚人贿赂够多时,则由中亚人担任。蒙古官员大多数是世袭的,每一个蒙古首长,如州长、县长,他所管辖的一州或一县,就是他的封建采邑,汉人则是他的农奴,他们对汉人没有政治责任,更没有法律责任。

蒙古婴儿和幼童,往往很早地就继承了州长县长的位置,他的家人和侍奉他的奴仆,构成一个小型的宫廷。蒙古人都不会汉话,不识汉字,地方官员如此,中央官员也如此,蒙古大汗更很少会汉话和汉字。一百年间的政权,也只有两个汉人出任过宰相,一是十三世纪元帝国初创时的史天泽,一是十四世纪元帝国瓦解前夕的贺惟一,而贺惟一早已蒙古化,改名拓拔太平,忠于蒙古人超过忠于汉人。


正因为这种缘故,蒙古大汗是以奴隶总管的身分,控制中国,所以对汉人毫无感情,对中国文化,自尊心也不允许接受。


蒙古官员的贪污腐败,跟他们的初期武功一样,在历史上也属空前。十四世纪初的1303年,第八任大汗铁穆耳曾大力整顿官吏,一次就有18473个贪官撤职。然而他不能坚持下去,他的后任大汗复行放任,以致每一个蒙古官员都是一个百万富翁。而蒙古帝国特征之一是官员特别多,一块玉石的发掘或一张弓的制造,都会有若干官员管理,所有官员都靠贪污勒索维持高级享受。


帝国的繁重赋税,也是促成贪污腐败的要素之一,他们最初是采取包商制,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时,曾打算把所占领汉地的赋税,以140万两银币包给汉籍巨商刘廷玉,大臣耶律楚材极力反对,才算作罢。可是不久中亚维吾尔籍巨商奥都喇合蛮出价220万两时,窝阔台怦然心动,终于包给了他。以后每一位大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财税上,他们不知道鼓励生产,只知道盲目而凶恶地剥削。十四世纪三十年代全国各项赋税,平均额较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几乎增加100倍,这都出在汉人身上。


然而,仅只上述的这些压榨,痛苦还是轻微的。更大的迫害是赐田制度,蒙古大汗可以随时把汉人视如生命的农田,连同农田上的汉人,赏赐给皇亲国戚——亲王公主或功臣之类。南宋帝国破灭后所举行的一次赏赐中,少者赏赐数十户数百户,多者竟赏赐十万户。每户以5口计,一次就得到50万个农奴。汉人忽然间失去自祖宗传留下来的农田,而自己也忽然间从自由农民沦为农奴,没有地方可以申诉。


除了大汗的威力无法抗拒外,任何一个蒙古人,也都可以随意侵占,他们经常突然间把汉人从肥沃的农田上逐走,任凭农田荒芜,生出野草,以便畜牧。

蒙古帝国暴政中最特殊的一项是吐蕃宗教国的僧侣,世人称他们“喇嘛”、“西僧”、“番僧”。这些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所谓活佛,却是汉人的灾难之一。大汗既然尊称“法王”为国师,无论这种尊崇是政治性的,或出于真诚的信仰,结果都是一样,即喇嘛在蒙古帝国所属的元帝国中,具有强大力量,虽然还未到干涉政治的程度,但对汉人逞暴,却绰绰有余。


像江南佛教总督杨琏真,驻扎杭州,把宋帝国皇帝和大臣所有的坟墓,全都发掘,挖取陪葬的金银珠宝;并且至少有50万户农民(约250万人)被他编为寺院的农奴。


喇嘛所过之处,随从如云,强住汉人住宅,把男子逐走,留下妇女陪宿。第九任大汗海山对喇嘛教尤其狂热。海山继承汗位的第二年,即1308年,便下诏说:“凡殴打喇嘛的,砍断他的手。凡骂喇嘛的,割掉他的舌头。”幸而皇弟爱育黎拔力八达,极力反对,才收回成命,但喇嘛仍受到形势的鼓励。他们在街上很少买东西,只径行夺取。


一个柴贩曾向大都(北京)留守长官李壁伸诉,李壁正在处理时,众喇嘛已手执木棍,呼啸而至,把李壁摔倒痛殴。李壁向大汗控告,大汗立即下令赦免喇嘛。


又一次,喇嘛跟一位王妃争路,竟把王妃拖下车辆,拳脚交集,大汗的反应仍是下令赦免喇嘛。


对高阶层统治者还是如此,居于最下层的汉人,可以推断出所承受的蹂躏。


汉人知道,苦难不仅来自暴政,而更是来自鞑子——鞑子,是汉人对蒙古人轻侮的称谓。除非铲除鞑子,解除颈子上亡国奴的枷锁,暴政不会停止。

六、汉人激烈反抗

蒙古暴君不久就跟辽帝国第二任皇帝耶律德光一样,发现汉人并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容易奴役。就在蒙古帝国鼎盛的十三世纪八十年代,江南即爆发抗暴革命200余起。蒙古用残酷的杀戮来镇压,但再多的流血都堵不住全民族愤怒的火山口,汉人的反抗,跟蒙古人的统治相终始。


十四世纪二十年代之后,随着蒙古帝国内部日增的腐烂,各地民变更不可遏止。四十年代时,仅山东、河北地区,就有300余起农民暴动。——这比六世纪北魏帝国领土的民变,超过十倍,可看出蒙古统治者比鲜卑统治者的残暴程度更要严重。


遍地战乱一定引起灾荒,旱灾果然大规模发生,赤地千里,最惨重的是黄河下游,饥馑逼人发狂,互相袭击烹食。1344年,黄河又在白茅堤(河南兰考东北)决口,向东倾泻,600公里狭长地带上的村庄和人民,全被淹没,直入黄海。河水泛滥所及,又增加数十万无处投奔的饥民,成为武装群众无尽的兵源。在千百个群众领袖中,以下表中所列六个人物,给蒙古统治的伤害最大:

  

上表显示出两个特征,第一、群众领袖都是平民出身,没有一个是士大夫。说明士大夫爱国的言论多于爱国的行动,即令有行动,也没有影响力。


第二、推翻蒙古统治的,只有民变而没有政变和兵变,说明在蒙古帝国里,政权、军权都在蒙古人手中。蒙古人认为仅此一点,汉人就无可奈何,料不到民变一旦发生力量,跟政变、兵变一样地具有摧毁性。


正当汉民族革命排山倒海而起之际,蒙古帝国政府却在决策上犯了一项错误,即引使黄河恢复故道。工程由宰相脱脱亲自主持,1351年,征调民夫17万人,用五个月工夫,把白茅堤(河南兰考东北)决口堵塞,使黄河仍向东北流入渤海。


这本是一件建设性的伟大工程,但它选错了时间,尤其是用错了方法。在人心沸腾的年岁中,把17万满怀怨恨的劳工,从他们的家乡强逼征调,集中在一起。完工之后,又没有妥善安置,而任他们向四方流散。


刘福通早就命他的教徒,刻一个一只眼的石人,背上写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埋在黄河故道黄陵岗(河南兰考东北)附近。当民夫在施工中把这个石人掘出来的时候,人心大为震动。工程完毕后,除了少部分还乡外,大多数都集结在刘福通的红巾之下,成为主力。

红巾,跟二世纪东汉末年的黄巾一样,是刘福通抗暴力量所使用的一种标帜。


就在同年(1351),群众领袖之一的徐寿辉称帝,建立天完政权,占领长江中游,派军进入江南,扫荡蒙古势力。


刘福通于1355年,迎立白莲教故教主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称帝,建立韩宋帝国,占领淮河流域和黄河以南地区。


白莲教是佛教中的一个神秘支派,以反抗暴政为重要宗旨,就是韩山童开创的。韩山童曾宣称:“白莲花开,弥勒佛降世。”设立白莲会,吸收信徒。


——关于汉人的抗暴革命,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据说,刘福通最初在颖州(安徽阜阳)发动民众暴动时,因蒙古“甲主”监视严密,汉人既不能聚会宣告,又不能派人逐家传递消息,无法约定同一时刻举事。于是刘福通请“甲主”准许向家人分送像月亮一样的圆形甜饼,称为月饼,以便汉人为大汗祈福。“甲主”允许了,而月饼中夹有汉字写的字条:“八月十五日杀鞑子。”汉人准备妥当,当晚夜半,所有“甲主”和他的家族,都死在汉人棍棒之下。


——金帝国和蒙古帝国崩溃时,凡在汉区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几乎全部被汉人屠杀,连怀中的婴儿都被摔到石阶上,脑浆迸裂,作母亲的还没有哀号出声音,已死于乱刀之下,凶惨不忍卒睹。然而这是可以理解的,汉人所负的是民族深仇。女真和蒙古统治阶层的残忍屠杀,举世皆知,对被称为“蛮子国”的汉人,更加轻蔑。像兴化(福建莆田)不过一个小城,十三世纪蒙古兵团攻陷它,全城男女被屠之后,就血流有声。


侵略者必须付出代价,即令本身没有付出,后裔也要付出。这种付出使人对佛教的因果报应,发生联想,会禁不住悚然叹息。

韩宋帝国宰相刘福通是反抗蒙古统治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毫无私心地用他新兴的武装力量,打击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帝国。1358年,他于攻陷开封(河南开封)作为首都后,即向蒙古发动总攻,分三路进兵。东路由大将毛贵率领,攻山东省;西路由大将白不信率领,攻陕西省;北路由大将先生率领,攻上都开平(内蒙古正蓝旗)。


东路兵团于扫荡了山东省蒙古人的势力后,直指大都(北京),挺进到距大都只50公里的柳林村。蒙古第十八任大汗妥灌帖睦尔,一个标准的亡国型君主,手足失措,准备放弃大都,向北逃亡。但宰相拓拔太平(即汉人贺惟一)坚持固守。毛贵攻击不顺利,孤军不能久留,仍退回山东。


西路兵团深入关中(陕西省中部)后,战败溃散。只北路兵团势如破竹,穿过山西,摧毁蒙古所有抵抗,攻陷开平。


开平距作为首都的大都只280公里,我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南下攻大都,先行把蒙古大汗擒获。北路兵团没有这样做,却向东推进,攻陷辽阳(辽宁辽阳),进入高丽王国(朝鲜半岛),高丽向北路兵团投降。


可是,这批所向无敌的革命部队,经过长途远征,军纪已全部败坏,引起高丽人民极大的痛恨。高丽有计划地出动大批美女,跟战士们交往缠绵,男子们则乘机把他们的战马和武器藏匿。一切妥当后,发动反击,包括关先生在内,大部分被杀。只剩下万余人辗转脱险,逃回中国,又被盛怒等待他们的蒙古人,一网打尽。


韩宋帝国三路出征,把自己的力量完全消耗。但蒙古帝国的墙基,却被掘空,只需要最后轻轻一推。

七、明王朝兴起

对蒙古帝国最后一推的是朱元璋和他所建立的明帝国。


朱元璋是韩宋帝国的将领之一,他生于一个极度贫苦的家庭父母双双死于瘟疫,他以一个孤儿,投入他故乡钟离(壕州·安徽凤阳)皇觉寺当小和尚,供大和尚当役使。然而遍地混战又把庙院毁掉,他只好铤而走险,去当“盗匪”,投奔变民领袖郭子兴。郭子兴欣赏他的才干,把干女儿马氏嫁给他,用他作自己的卫士,以后又任命他当军官,逐渐擢升到重要地位。


韩宋帝国建立后,郭子兴这支武装力量即行归附。郭子兴不久逝世,韩宋政府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当司令官(都元帅),朱元璋当副司令官(副都元帅),渡长江南征。


朱元璋这时野心勃勃,决定排除他的恩主之子。在进攻集庆(江苏南京)时,朱元璋的好友陈野先叛变,把郭天叙杀掉。然后朱元璋再把陈野先杀掉。韩宋政府无法作深入地追究,只好任命朱元璋接任司令官兼江南省省长(江南行省平章事)。


朱元璋攻陷集庆(江苏南京)后,改名应天,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当时全国都在跟蒙古人苦斗,只朱元璋不然,他的作战目标不是蒙古人,而是汉人的其他抗暴力量。


当韩宋帝国三路出兵向蒙古人发起总攻的时候,朱元璋却在南方扩张——表面上看起来是韩宋帝国在扩张。


就在同时,立国十年的变民政权天完帝国内乱。1360年,宰相陈友谅政变,把皇帝徐寿辉杀掉。陈友谅上台,改称陈汉帝国,建都武昌(湖北武汉)。驻扎在成都的天完大将明玉珍得到消息,宣布独立,于1362年,迁驻重庆,建立明夏帝国。


至于早期起兵的李二,早已战死。而张士诚方国珍,在接受元政府的官爵后,表面上臣服蒙古,实际上仍保持自己独立王国的割据局面。

经过31年的改朝换代混战,胜利最后属于朱元璋。


1363年,朱元璋跟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的运气太坏,当战斗正酣时,他从船舱中偶尔探头出来,竟被流箭射死。儿子陈理年幼,不能统率他的部队,于第二年投降朱元璋。陈汉帝国立国5年而亡。


1366年,韩宋帝国受到张士诚的攻击,宰相刘福通战死,皇帝韩林儿出奔滁州(安徽滁州)。朱元璋请求迁都到他所控制下的应天(江苏南京),并派军队前往奉迎。一切仪式都十分隆重,充分显示一个将领对皇家的忠贞。然而,到了瓜步镇(江苏六合),登上长江的龙舟之后,奉迎的军队却把韩林儿推入长江溺死。韩宋帝国立国12年而亡,它像蜡烛一样,毁灭了自己而照亮别人。


朱元璋夺取了宝座后,于1368年即位,建立明王朝。——这是一个长命政权,长达276年,如果算上南明残留政权,更长达294年。


在之前一年,即1367年,朱元璋兵团攻入平江(江苏苏州),张士诚被擒,送往应天,自缢而死。朱元璋另一兵团攻入浙江,方国珍投降。


1368年,距刘福通集结黄河劳工,反抗蒙古暴政已17年,朱元璋才正式面对蒙古帝国。不过这时的蒙古,已不是17年前的蒙古了,墙基已空。朱元璋兵团在大将徐达率领下北伐,进抵通州(北京通县),距大都(北京)20公里。蒙古大汗妥灌帖睦尔再度手足失措,拒绝任何固守决战的建议,带着妻子儿女和亲信大臣,向他祖先铁木真、忽必烈所来自的北方沙漠逃走。


徐达比毛贵幸运,他轻而易举地克复大都(北京)。

1371年,朱元璋兵团攻入四川,明夏帝国立国10年而亡。


1381年,蒙古人在中国版图上最后一块领土云南,被朱元璋兵团夺取,镇守云南的亲王把匝刺瓦尔密,在逃亡途中自杀。蒙古人至此全部被逐出中国本土,回到他们原来的瀚海沙漠群故地。他们所建立的蒙古帝国和子国之一的元帝国,也随之烟消云散。山摇地动般扩张征服的帝国勋业,成为过去,只遗留下片断的历史陈迹。


——蒙古帝国自1264年,迁都大都(北京),到1381年云南陷落,统治中国共118年,作了118年汉人的奴隶总管。


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接替元帝国的疆域,只漠北地区不包括在内,那里是蒙古帝国本土。明政府把全国划为下列的十五个行政区域:

起初,明王朝首都设在应天(江苏南京)。1421年,在明成祖朱棣的强势推动下,迁都蒙古帝国故都大都改名的北平,即将应天改作南京,而将北平改名顺天,作为北京。关于大明帝国的那些事,我们下篇再聊。



推荐阅读:


01、这就是中国          02、中华文明脉络 

03、上古传奇             04、夏商周               

05、周王朝的没落       06、春秋五霸            

07、诸子百家             08、战国七雄    

09、秦统六国             10、秦之兴亡

11、天下归汉             12、强汉崛起

13、司马迁                14、王莽篡汉  

15、班超通西域          16、东汉败亡录

17、简读三国           18、短命西晋

19、五胡乱华            20、南北朝

21、大隋悲歌            22、大唐崛起

如何才能看更多精彩文章?

欢迎关注笔者 「三国故事,在"中国通史”专栏可系统了解五千年中国史。

有在看吗

三国演义的故事三国演义故事情节三国故事三国演义故事梗概三国故事的成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元帝国,短暂的辉煌后,只遗留下片断的历史陈迹发布于2021-06-29 11: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