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天空

本文作者就像童话里那个指出皇帝并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儿,无所顾忌地脱去历史的层层伪装,将历史赤条条展现在你眼前。



 


考场作弊三大招  

     前辈们很厉害,中华作弊五千年,总结下来三条纲要——贿买、枪替、夹带。


  贿买即收买主考官。此法在隋朝效果不错。但到了唐,武则天发明了“糊名考校法”,把考卷上的考生名字蒙上,评卷的人认不出。考官通过名字给考生加分的可能性没有了。名字看不到,从字迹上来辨认可否?“誊录试卷法”又堵住了这条路。糊名后,官方派人将考生试卷再抄一遍。文章内容一样但外貌特征变了。    


  更保险的做法是跟主考官设定“关节”,考官和考生在考试前约定暗号,比如试卷上第六十四字写“泪”,第八十九字写“悲”……考官留心试卷,靠关节暗号一找一个准儿。


  当然,关节对得不好也出现过关节炎:光绪十九年(1893)浙江乡试,周福清贿赂主考殷如璋想为儿子周用求个功名,派家仆陶阿顺送礼,说好暗语“宸忠、茂育”四字。陶阿顺缺心眼没办好,事情败露,周福清坐了八年牢,家运从此败落。这个周福清就是鲁迅的爷爷,周用吉是他爹。把“周”字拆了,就是“用吉”。


  关节炎容出事,最保险的是“枪替”,就是找人代考。后世的“枪手”一词即源于此。此法所以行得通,原因是古代没有照相术,准考证上外貌特征描述极其含混,所以此法风行。比如1898年浙江府试,某考生日记曰:“予四图四十七,大哥八图三十……会稽人共十图。”这里的大哥不是日记者的真大哥,乃考场枪手也,真实的大哥已到南京上学。日记作者是周作人,真实大哥是鲁迅……    


  这作弊法虽安全有效但普及不了,既然有水平当枪手,干嘛不自己考取功名?求人不如求己,于是个人作弊登场了。但是偷看隔壁的试卷可惜在古代行不通。那时的考场一人一个房间,只有自带小抄。


  小抄怎么带进考场?明代艾南英曾描述过科举的试前检查:“试之日衙鼓三通,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解衣露立,左手执笔砚右手执布袜……”考生要穿单衣单裤单鞋,摸完脱下来检查身体,衣服把缝拆开,皮袄不能有挂面,砚台不准过厚防有夹层,笔管要镂空,用瓷制水注,蜡台要空心通底,吃的要切开,装文具考篮要能看到里面。就这样还是有人作弊——把小抄塞身体里!    


  检后进小号答题,小号里可以上厕所,来回巡视的考官很难发现。但是魔高一尺高一丈,考场边上还有个叫“明远楼”的炮楼,考官蹲在里面居高临下监视,发现之后把私人厕所统统改成公厕。


  如此一来,真的再难作弊。不过世事无绝对,个人作弊不容易,官方却开始放水。话说太平天国考试不但不检查,只要填空满了就有名次,有一傻小子得了举人半年没见动静,去官府问怎么安排他,大人哈哈笑答:“那考试是为了祝寿举办的活动,乐呵乐呵就算了。”



  

避讳有讲究 

 上古时代的文盲们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弗洛伊德分析:原始人认为名字有一种力量,被别人知道后力量会被分走。这就是避讳心理的产生。到文明时代则演变成对祖宗、神灵以及权威不受侵犯的尊重。


  避讳大概起源于周,战国开始发展,秦汉时代形成制度,至唐、宋和清不断完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不许看不许听不许说。


  《说文解字》曰:“讳,忌也。”对帝王或尊长不能直呼其名,遏帝王尊长之名,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秦朝规定:“敢有有弗更,赀二甲。”罚款两套甲胄。《唐律》规定:“犯讳者徒刑三年。”到清朝严重到砍脑袋。


  帝王或圣贤的名字叫公讳,不管是官名、地名、人名……遇见它必须改。唐朝为避李世民讳,将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称“户部”。杭州旧名“虎林”,为避李渊祖父李虎的讳改成了“武林”。宋朝宰相文彦博最悲催,本姓“敬”,因政权交替不停改姓,开始时,避后晋石敬瑭的“敬”改姓“文”,到后汉改回姓“敬”,入宋,赵匡胤的祖父叫赵敬,又改姓“文”。


  除了皇上,圣人的名讳也要避。从雍正民国,姓丘的要改成“邱”,胤禛说你们不配用孔圣名字做姓,改!在中国极为少见的音译名避讳:广东有小子叫洪火秀,后来信了上帝,为避神讳将名字改成了洪秀全——因为书里面上帝的名字是:爷火华。


  避讳中“家讳”规定,父祖之名子孙绝不能用不能说不能写。司马迁《史记》里只要有“谈”都写成“同”,就是避父讳。苏东坡祖父名序,凡遇“序”字都改用“叙”。也有例外,王羲之儿子分别叫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就没避讳。胡适认为“之”是虚词可以不避,陈寅恪说琅琊王氏所以不避是因为他们都信奉五斗米教,这个教派是用“之”来做暗号……


  史学大家陈垣在《史讳举例》中说:“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缺笔,曰空字。”改字:用同义或同音字代替本字。晋朝避司马师的讳最麻烦。“师”这个字意思太多,军队、长官、先生、都邑……所以改字也特多,晋朝用帅、兵、军、众、宰、傅、司、官……一堆马甲,个个都是它,个个都不是它。二是缺笔,用本来的字写,但缺笔画以示尊重。李世民的世就被写成过“卅”,这“卅”字瞅着活像一捆稻草,世民直线沦落成草民。避讳不光中国有,日本明治时代也这么干,几个皇上的名字都缺笔。


  三是空字,将本字空而不写,或者写“某”字,或直接就写“讳”字。《史记》记载立汉景帝当太子写的就是“子某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许慎写《说文解字》,“秀”字不解释,只留“上讳”二字。这还不错,最怕是用空格。宋武帝刘裕常年被人写成刘口。除了开国君主的名字终朝不许触犯外,本朝君主七世以内须避讳,七世以上可不避,只有宋规定七世以上的君主名仍须避讳。


  避讳只是本朝,朝代更替后前朝的避讳规矩就全无了。




  

流氓文字狱

  中国每朝每代都会发生文字狱,其心理背景十分简单,当权者内心存在文化自卑感时,对文字就会敏感,进而化作被迫害妄想症。如果是异族统治者,除了敏感症,还会产生环境焦虑症和陌生恐惧症,清初皇帝都这德行。  

  
  清初第一场文字狱是1660年张晋彦案,顺治在其文章里发现“将明之才”一句,认为这话诡谲暧昧难以解释,直接斩首。之后是庄廷鑨案。浙江南浔富户庄廷鑨请人修《明史》,在书中发了些牢骚,被金庸的上祖查继佐告发。庄廷鑨已死,剖棺戮尸。过分的是,康熙不只办作者,其家属、参订者、抄写者、装订者、买书的、当地官员……只要与庄廷鑨稍有瓜葛的全办。


  顺治和康熙这两次文字狱勉强能找到罪名,到雍正开始不讲理。北京白云观道士贾士芳奉旨进宫治病,念开场语时说“天地听我主持,神供我驱使”,这是规定贯口,不料雍正大怒,当场砍了脑袋。    


  雍正的儿子乾隆,也就是爱新觉罗·弘历倒没什么文化自卑感,乾先生不但识字,还会写诗。不但会写,量还大。不但量大,还持久。从七岁写到八十八。虽然走的是薛蟠路线,但当快板唱词还是可以的。《全唐诗》一共才四万首,根据《四库全书》统计,乾隆个人诗作高达四万三千首。据说代表作是:楼下锣鼓响叮咚,新娘羞坐花轿中。今日洞房花烛夜,玉簪剔破海棠红。最后一句勉强入目,跟他还没有关系,纪晓岚代笔的。纪先生只是偶尔代笔。礼部侍郎沈德潜才是他的全职枪手,也就是沈枪手,扯出一桩文字狱。


  沈德潜常年为乾隆代笔写诗。死后,家人给他编纪念文集时,稀里糊涂把帮乾隆代笔的诗拿回来编进书里。乾隆隐忍不发,1778年终于找到了报复机会。这年四月大学士刘罗锅举报说,江苏举人徐述夔诗集《一柱楼诗》有反诗,查!查案时发现沈德潜曾为徐述夔写过序!


  办!此时沈德潜已死,于是剖棺戮尸,挫骨扬灰。沈德潜先被戳得全身是洞……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事件。不过“清风”一句是后人演绎,《清实录》记载的大逆不道的诗句比清风还反动,“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


  以上的知识分子都是汉人,流氓文字狱面前,人人平等。满人也别跑!满洲正红旗的礼部侍郎世臣,因诗句“霜侵鬓朽叹途穷”惹得乾隆很不高兴:途穷?又见“秋色招人懒上朝”更不高兴,再见“应照长安尔我家”:长安是你家?数典忘祖的混账。一脚把世臣踹回了老家黑江。


  世臣写诗被撤职,还算好。同样是满人,广西巡抚鄂昌更冤。他与朋友唱和诗中,把蒙古人称为“胡儿”。乾隆说满蒙一家,骂蒙古人就是骂我!“赐自尽”……   


  洋人也别跑!广州东印度公司一个叫洪仁辉的英国人,因不满地方官员勒索告御状,乾隆气得直哆嗦。让你们鬼佬来中国做买卖是我的恩赐,不感恩就算了,还横挑鼻子竖挑眼?!于是,洪仁辉有期徒刑三年。罪名竟是——擅自学习汉字汉语。


  几次流氓后,知识分子彻底老实。乾隆一人毒霸文坛,独自耕耘写啊写,于是又诞生一首代表作:卧梅又闻花,卧石答春绿。


  (摘自《历史就这七八样》,作者:张发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


推荐阅读:

易中天论曹操用人政策: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易中天:政治上失利,道义上失理,战略上失策,是袁绍失败的首要原因

易中天:一个本性,两副嘴脸,三种姿态

易中天: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是国民改造之路,中华振兴之路

易中天:惟其独立,方能妥协

林语堂: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

张维迎:中国的好多灾难是由于没有思想市场、没有思想自由

梁晓声:文明的社会是尽量成全人人都活得自然而又自由的社会

龙应台:原谅我真的写不出赞美的文章来,因为我心急如焚

龙应台: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历史就这七八样发布于2024-04-03 10:36: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