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草微言(张向明书)



报春图

138x68厘米(张向明画)



黄河之水天上来

50x40厘米(张向明刻)



何用浮名

2x2厘米(张向明刻)



张向明老师与学生共研(照片)




张向明老师讲学(照片)



看墨

68x68厘米(张向明书)


学生:我们临习草书作品,所遇到的一些问题,都不大好理解,比如强调临帖的准确,在临小字时准确度较好,但放大到大尺幅上来书写,就会从笔法、章法布局等方面都会显得力不从心,问题很多,这怎么解决?




柳宗元 (唐)《江雪》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00x68厘米(张向明书)



张向明老师:这是一个高难的问题,这里面包含了几层的因素,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做到临精确。




李方膺 (清)《题画梅》


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

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临习古人草书经典还应有一个前题,就是明确书法历史。比方说,从甲骨、金文、大小,一直到汉魏时期的书体完备时期。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0x68厘米(张向明书)



不论临摹何种书体,都必须对书法的流传、形成的历史有一个概念性的认识,当然是认真熟悉最好。




纪昀 (清)《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诗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二是草书书写过程的历史演变,比如从张芝至王羲之时段,构建起了以帖学为主的、婉约流美的草书体系,



王昌龄 (唐)《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00x68厘米(张向明书)



在熟悉这些流程演变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宋以前的草书作品形式,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基本是以手卷为主。



有日无闲

2x2厘米(张向明刻)



这种手卷草书作品,都是近距离观赏、临习,这种近距离的观赏、临习,大多注重局部,特别是对点画笔法。




李白 (唐)《秋下荆门》诗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180x68厘米(张向明书)



所以强调精确用笔和结体是可以做到的,这也是一个草书家或者爱好者必行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问题是,是否做精确了。



各得其宜

3x3厘米(张向明刻)



笔法的反复练习,熟记于胸,比方说唐代颠张醉素,张旭的草书,怀素的草书,不管你师法的是哪一个帖,我们真的已经把他们的结构、笔法等书写方法烂熟于心了吗?这才是一个关键,



毛泽东  《菩萨蛮·大柏地 》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我们在创作上的一些力不从心,往往是我们的不够熟练所结出来的苦果。



李白 (唐)《东鲁门泛舟》诗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古人学草书怎么学?东汉张芝池水尽墨,才有王羲之所叹"钟张而外,其余不足观。



晋唐古意

3x3厘米(张向明刻)



”,张旭不治它技,可喜可愕,一寓于书草书才能变动犹,不可端睨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100x68厘米(张向明)



怀素废笔成冢,纸不够,种蕉万株,以叶供挥洒,才有奔蛇走虬骤雨旋风之书。



李白 () 《金陵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要对经典草书作品熟练到自如地运用,也就是说,不经思索就能在笔下带进原帖的结构与笔法,并能有机组合,必须对经典字帖内容烂熟于心,以至深入骨髓的程度。



天门中断楚江开

50x40厘米(张向明刻)



三是自宋以后,条幅形式开始出现,由于展示空间和模式的变化,草书形式欣赏重点,巳由关注点画精确的局部,转为关注整体布局作为欣赏的重点。



戴叔伦(唐)《题天柱山图》诗


拔翠五云中,擎天不计功。

谁能凌绝顶,看取日升东。

68x68厘米(张向明书)



也就是说,章法布局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时代展厅效果的出现,更将草书章法在注重笔墨的基础上,亦更注重留白等章法布局上的掌控能力。



李白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流雪山。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可以说,展厅草书作品的出现,对创作者的要求,已从单纯的临帖上纸转换。向兼具笔力气势和体势布局的相辅相成方面进化发展了。



计白当黑

3x3厘米(张向明刻)



如何将从经典作品临帖中得来的笔法的精确熟练与笔力气势、体势布局上结合起来,这是练习并书写成功具有艺术分量的草书作品的又一关键点。


毛泽东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

120x100厘米(张向明书)


学生:老师,刚才你说到草书作品留白的问题,这个我们也能感觉到,留白得好的草书作品,在视觉欣赏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怎么留白,却是困扰我们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朱熹 (南宋)《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坐井

3x2厘米(张向明刻)



张向明老师:留白要以格式化来处理的话,必然会走向教条主义,亦走入死胡同。




佚名 (南北朝) 《子夜四时歌》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

180x97厘米(张向明书)



因为展厅书法的盛行,现代的草书创作,特别注重虚实相生的原理,这并不奇怪,但虚实相生不是简单的一块挤紧,一块拉开,这样的写法,亦是教条。



程颢 ()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在纸面的全部空间,都要发挥作用,学习草书,无论临帖与创作,都要注意以作品创作来认真对待,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留白形式的存在和实用性。



雕龙手

60x60厘米(张向明刻)



在结体上讲,要有空间意识,注意点画对空间的分割,在行笔中形成的游丝也是一条切割线。字画构成之间的缭绕也会形成留白。



毛泽东 《卜算子》词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大草,更要有空间意识,要形成书写习惯,长期研究,实践应用。



苏轼 () 《前赤壁赋》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点画之间的留白,整个字中的留白,字距节奏间的留白,还要行与行之间的留白,一件作品四周的留白等等,都要有呼应,有相生相存。



卢纶 (唐) 《和张仆射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认真讲起来,还得回到传统经典的学习研究上,为什么?因为古人最讲布局神韵,但作品全都是在不经意间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强调来强调去的东西。



杜常 (唐) 《华清宫》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星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故而留白也是从古人经典的临习研究中得来,才是最扎实的效果。



玄鉴

6x4厘米(张向明刻)



学生:现在学草书有两个方面搞不太明白,一是有些有成就的书家提倡从经典来,一是说从今人学草书是急功近利,这怎么看?



李白 () 《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张向明老师:从经典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所谓的继承传统是也。可能我们迷茫的是,学习了经典,就死抱住经典不放,还自得于自己是正统的传统,那就错了。




王勃 () 《赠李十四》


小径偏宜草,空庭不厌花。

平生诗与酒,自得会仙家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我们从经典中得到了笔法、结构等等许多很好的东西。但再好的东西都不能照搬,这就是说要理解传统,才能进行草书的学习创作。



王禹偁 () 《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但另一方面是,如果你不了解同时代的草书创作,也不可能真正理解好传统的草书。



画饼

5x2厘米(张向明刻)



大学者陈寅恪先生说过: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学术所要碰到的问题,而每个时代又有每个时代所掌握的新的历史资料,利用这些新的历史资料来解决当时所碰到的学术问题,这就是学术发展的主流。



李贺(唐)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同样的道理,古人所处的时代,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时代,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传统经典,可能就是他们时代的变法所成的新锐。



唐寅(明)《题山水画


烟山云树霭苍茫,渔唱菱歌互短长。

灯火一村鸡犬静,越来溪北近横塘。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比方二王,比方颜真卿,比方黄山谷一一等等,无不是这样。



独立百家

50x35厘米(张向明刻)



所以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当然就要有我们时代的气息,要在掌握了经典好东西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来进行自己的加工和改造,这才是继承传统的正确路子。



王维(唐)《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第二个问题,学时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看法多元一点,就我个人的看法,凡是有成就、造诣高的现代人书法,作者都是从经典中经过艰苦的摸爬滚打,才能绽露头角的,他们的书法本身就带着经典的烙印。


李东阳(明) 《春草》


过烟披雨见蒙茸,平野高原望不穷。

     同是一般春色里,年年各自领东风。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得到了古代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学习今人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补充,也是吸取时代气息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贾岛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在这方面要小心的是,不要与现代人一个模式浇灌出来,那才是非常悲哀的事情。



开新

30x25厘米(张向明刻)



学生:看现代人的草书线条,大多不如古人,大都存在有尖、薄、片的线病,怎么去克服呢?



沧海一声笑

2x2厘米(张向明刻)


张向明老师:不论何种书体,线性修炼都是一辈子的事情,此事急不了。



祖咏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68x68厘米(张向明书)



怎么修炼,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文化上,特别是文学上的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书法的基础载体,反之亦然。



乐在其中

4x2厘米(张向明刻)



古文学是古人常识性的学问,在古代书法文人圈,只有高下之分,而书法的线性质量正是从学问承继并陶养出来的。




李白(唐)《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180x46厘米(张向明书)



今人在这方面是明显处于劣势的,所以今人为了提高线质问题,只能努力从技巧的层面上去努力,比如将二王放大来写,如果没有篆隶的功底,却不足观。




毛泽东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80x97厘米(张向明书)


而在草书临习之中,就要十分强调线质要圆、光、厚、浑,要达到此种效果,在用笔技巧上就有讲法了。



君子之风

2x2厘米(张向明刻)



一是要提按准确,二是笔触要稳、准,三要灵动遒劲,就是林散之说的,将笔墨纳入纸中,顶纸运行。



杜甫(唐)《饮中八仙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138x68厘米(张向明书)


而草书书写的线性难度,不是阶段性的,而是连绵下去都要有力度质量。


杜牧 ()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68x68厘米(张向明书)



在技巧方面,今人中有成就者都巳有大量有指导意义的心得体会,大家自可参照,从中借鉴其得失经验。


 

心画2x2厘米(张向明刻)



云涌大江流

300x40厘米(张向明画)

岭南文化特色岭南文化ppt香港岭南大学岭南股份岭南师范学院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学草微言--张向明师生学习草书笔记发布于2023-03-07 14:35:4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