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夏地安宁”之意命名。

元中统二年(1261年)置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以辖区为西夏故地,故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降西夏行省为宁夏府路,隶甘肃行中书省。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升置宁夏行中书省,元贞元年(1295年),革宁夏行省,并入甘肃行中书省。1929年设宁夏省。1954年撤销,并入甘肃省。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明末清初,宁夏地区一些官吏、文人用“银川”一词形容今银川平原水光潋滟、水映晴光的水乡风光。清雍正年间,“银川”一词逐渐有了指代地域的地名含义,泛指今银川平原引黄(河)灌区。乾隆年间,“银川”一词已初具地名意义,并逐渐成为宁夏府城(今银川老城)的代称。

笔者按:《中国地名语源词典》称银川“因流经市境的黄河为名”,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称“宁夏土质,碱性最重,地面常呈白色,故宁夏古名银川”,一说乃因唐宋银川郡(治今陕西省横山县东党岔镇;银川,少数民族语,意为骢马谷)之名随党项族西迁至此而得名,皆误。

宋代为西夏都城兴庆府,后改中兴府,元置中兴州,明设宁夏卫。1929年为宁夏省城。1944年,宁夏省城改为建制市,正式定名为“银川”。

 

 

 

历史上西夏国都“兴庆府”之名命名。

1961年,银川市设立城区,因位于银川老城,故名。2002年,改名兴庆区。

 

 

 

以历史上西夏王朝之名命名。

1962年,银川市设立新城区,因位于银川新市区,故名。2002年,改名西夏区。

 

 

 

以银川别称凤凰城,故名。

1972年,银川市设立郊区。2002年,改名金凤区。

 

 

 

取隋灵武郡之名命名。西汉置灵洲县(治今吴忠市利通区古城镇附近;按:同时置有灵武县,治今青铜峡市邵岗镇附近,东汉废),东汉改名灵州县。隋于灵州置灵武郡。明宣德三年(1428),灵州千户所迁驻今灵武市区。1913年改灵州为灵武县。1996年设灵武市。

 

 

 

取“永远安宁”之意命名。一说,取历史上曾设置的永州与当时宁夏、宁朔两县首字而命名。

1938年,宁夏省规划析宁夏(今贺兰县)、宁朔(今青铜峡市)两县置镇河县,取境内镇河堡为名。永宁县,。1940年底,马鸿逵提议将原拟的镇河县改名云亭县,取境内云亭渠(注:1934年,马鸿逵将宁夏县第一、第二民生渠拓宽、连通,为纪念其父马福祥——字云亭,命名为云亭渠;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民生渠)为名。意在为其父树碑立传,遭异议。1941年初,决议改云亭县为永宁县。

 

 

 

以县西贺兰山为名。贺兰,匈奴语,因西晋时匈奴贺兰(一译贺赖、曷赖)部曾游牧于此山,遂以部落名为山名。一说,贺兰,匈奴语,意为駮马,因山上“树木青白,望如駮马”,故名(据《元和郡县志》)。《辞源》称“遥望如骏马,蒙语称骏马为贺兰,故名”,此说误,按:“贺兰”一名魏晋即已出现,为匈奴语音译。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宁夏县,1941年,因与宁夏省同名,改名贺兰县。

附:(原)宁夏县

取“夏地安宁”之意命名。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宁夏县。1941年,因与宁夏省同名,改名贺兰县。

 

 

 

以境内石嘴山(位于今惠农区)为名。石嘴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据《大明一统志》)。清雍正初(1726年左右),今石嘴山区旧城区一带开始形成聚落,山名被借用为地名,史籍中多见“石嘴子”、“石嘴山"“石嘴子山”等。石嘴山“嘴”字的写法,明、清两代史籍均作“嘴”,《民国朔方志》中始见“嘴”、“咀”并用。解放后国务院公布的三批汉字简化方案也未将“嘴”字简化。1959年,在宁夏为设置石嘴山市给国务院的报告中使用了“石咀山”这一不规范的写法,1960年国务院在设市决定中沿用“石咀山”为市名。1981年,石嘴山市地名委员会根据市名形成的历史渊源,经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同意,将“石嘴山”正式定为市名的规范化写法。

1960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惠农县,改置石咀山市。1981年规范为石嘴山市。

 

 

 

“大武口”在明代史籍被称为“打硙口”,为沟谷名(今大武口沟),意为“打凿石磨的山口”。此后的文献资料中还出现过“大硙口”、“达武口”等名称,1943年,民国宁夏省建设厅长(李翰园)至此,认为"打硙口"名称不雅,遂改名为大武口,意为武士们在这里打过仗。

1973年设立石嘴山市大武口区,1975年改名第一区,1981年复名大武口区。

 

 

 

因境内惠农渠(清代开凿)得名。

1938年,宁夏省政府计划拆分平罗县新设一县,拟名“永固县”(因境内东永固、西永固2堡)。1940年决定改名惠农县。1941年,析平罗县北部置惠农县,1960年撤县,辖区大部划归石嘴山市。1976年,以原惠农县大部地域置石嘴山市郊区。1987年2月,撤销郊区,复置惠农县。2003年撤销石嘴山区、惠农县,合并设立惠农区。

附:(原)石炭井区

因产石炭(即煤炭)而得名。明代为蒙古族游牧地。蒙古语称这里为“上迭里口”(音译),意为产石炭(即煤炭)的地方。汉族称此地为石炭沟,1941年改名石炭井。民国《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石炭井沟产烟煤,质坚有光,故名为石炭”。

1970年设石嘴山市石炭区,1973年改名石炭井区。1975年改名第三区,1981年复名石炭井区。2002年撤销,并入大武口区。

附:(原)石嘴山区

以境内石嘴山(山名)为名。石嘴山,因贺兰山与黄河交汇处“山石突出如嘴”而得名(据《大明一统志》)。

1962年设立石嘴山市城区,1973年撤销。1975年设石嘴山市第二区,1981年改名石嘴山区,2003年撤销石嘴山区、惠农县,合并设立惠农区。

 

 

 

取“平虏”谐音改字而命名。

明永乐初筑平虏城,取“平定胡虏(对蒙古族的蔑称)”之意命名。嘉靖三十年(1551年)设平虏千户所。清初,忌“虏”字,以谐音改平虏千户所为平罗所。雍正三年(1725年),改平罗所置平罗县。

附:(原)陶乐县

以境内陶乐湖滩命名。陶乐,系取“套虏”谐音改字而命名。明代鞑靼、瓦剌部入居河套地区,被明廷辱称为“套虏”,又因此地多湖滩,故称“套虏湖滩”。清代忌“虏”字,以谐音改称“陶乐湖滩”,属鄂托克旗(今内蒙古境)。一说,明、清时长期为蒙古鄂尔多斯部牧地,蒙古语将黄河两岸的滩地统称为“察汉托辉(护)”,意即“白色的湾子”,简译为“托护(勒)”。至民国初,转音为“陶乐湖滩”。

1929年设陶乐设治局,1941年改陶乐县。2003年撤销,分别并入石嘴山市平罗县、银川市兴庆区。

 

 

 

因吴忠堡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置吴忠堡,以屯长吴忠的姓名命名。

1950年析灵武县置吴忠市(县级),1960年金积县部分地区并入。1963年改吴忠县。1987年复设吴忠市(县级)。

 

 

 

因吴忠城区主干道、著名商业街“利通街”而得名。利通街,取“便利交通”之意命名。据记载,“1943年,又将(吴忠堡)迎门渠填平,修成一条路,这便是“利通街”了,取其便利交通之意”(《吴忠与灵州》,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说“建国前无名,后命现名,取交通通畅之意”(《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地名志》,吴忠市人民政府1987年编印)

1950年析灵武县置吴忠市(县级),1960年金积县部分地区并入。1963年改吴忠县。1987年复设吴忠市(县级)。1998年改利通区。

 

 

 

红寺堡,原名红寺,因当地红富寺(原址位于今红寺堡镇红海村)简称“红寺”而得名。红富寺,始建于隋唐,后被毁(近年重建并改名弘寺)。明正德二年(1507年)在“红寺”地方建堡,名红寺堡(位于今南川乡旧寺堡子村),为军事要塞。嘉靖十六年(1537年)边防内迁(旧堡废弃),重建新红寺堡(位于今红寺堡镇团结村),嘉靖四十年(1561年)毁于地震

1998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同心县北部设立红寺堡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为自治区政府派出机构,属自治区扶贫扬黄灌溉移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行使县级政府职能。2002 年红寺堡开发区划归吴忠市管理。2009年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

附:(原)金积县

因金积堡(今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而得名。金积堡,以南倚金积山(今牛首山)而命名。金积山,又名紫金山,因土色如金(《明一统志》:“山多赭土,日照其色如金”),故名。

明代筑金积堡。清同治十一年(1872),析灵州西部置宁灵厅,治金积堡。1913年,改宁灵厅为金积县。1960年撤县,分别并入吴忠市、青铜峡市。

 

 

 

因黄河青铜峡而命名。牛首、峡口两山对峙,黄河穿峡而过,山光水色相映,水体似青铜(一说水面如铜镜),故名。东汉时称上河峡,北魏时称青山峡,唐时称硖石、大石山,宋代始称青铜峡。1960年由宁朔、金积、中宁等县析置。

附:(原)宁朔县

取“朔方安宁”之意命名。

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宁朔县,1960年撤县,大部改置青铜峡市。

 

 

 

因境内多盐池(天然盐湖),故名。

西魏置盐州,元初废。1913年改花马池分州为盐池县。

 

 

 

因驻地同心城而得名。同心城,曾名“半个城”(一作“半角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城,城内军民同心抵抗,未被攻下,故称“同心城”。

清置平远县(治今下马关镇),1913年改名镇戎县,1928年改名豫旺县,1938年迁治同心城,改名同心县。

 

 

 

取“故原州”谐音“固原”命名。一说因地势险固而命名。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置原州(治今固原市原州区),唐末,其地陷于吐蕃,原州内迁。明正统十年(1445年),于故原州城置固原巡检司,“讳故为固”。景泰三年(1452年),设固原守御千户所。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开城县为固原州。1913年改为固原县。

以历史上的原州命名。北魏正光五年(524年),改高平镇置原州,唐末废。

 

 

 

以当地回族中最大教派哲赫忍耶的宗教活动中心(门宦主马震武住地)西滩(位于今西吉县西滩乡)命名。西吉滩,系由席芨滩雅化而来;席芨滩,以地多席芨草而得名。

1942年析海原、固原、隆德、静宁、庄浪5县地置西吉县,治穆家营(今吉强镇)。《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称,“西吉滩”似与伊斯兰典故“希吉来”有关,为阿拉伯语“迁徙”之意。传说穆罕默德于公元622年9月由麦加迁到麦地那。后来定该岁首为回历纪元元年元旦。误。

 

 

 

隆德县肇源于宋代隆德寨(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隆德堡)。隆德寨,取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隆德堡)、德顺军各一字而命名。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置羊牧隆城(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隆德堡)。庆历三年(1043年),此城划属德顺军,遂取羊牧隆城、德顺军2名之尾、首2字改羊牧隆城为隆德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置笼竿城(即今隆德县城关镇)。庆历三年(1043年),置德顺军,治笼竿城。金皇统二年(1142年),升隆德寨为隆德县(治今西吉县将台乡火家集隆德堡)。元大德八年(1304年),迁隆德县治至笼竿城(即今隆德县城关镇)。

 

 

 

因地处泾水发源地而得名。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析固原州、平凉县、隆德县、华亭县地置化平川直隶厅(治今泾源县),1913年改设化平县,1951年改名泾源县。

 

 

 

因北宋彭阳城而得名。《中国地名由来词典》称,“因在彭原山之阳而得名”。

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置彭阳城。建炎四年(1130年)地入金,废为彭阳堡。1983年析固原县东部置彭阳县。

 

 

 

因袭“宁夏中卫”之名而命名。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宁夏中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中卫县。

 

 

 

以境内名胜沙坡头命名。沙坡头,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端,“因沙所积,故名。一名沙岭。”(《朔方道志》)。2003年,撤销中卫县,设立中卫市沙坡头区(注:实际未成立)。

 

 

 

 

深圳民俗文化村中国民俗文化北京民俗文化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宁夏各市县名称来历,有你的家乡么发布于2021-06-19 20: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