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借鉴装裱形式,借鉴古籍装帧形式,借鉴了文物字画形式,随之亦步亦趋而来的就是书法工具。现在的文房用具实在令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有,也没有理,就像快餐。如果连艺术都成为了快餐,那真是令人空怅望。古人轻器重道,异军突起的文具,不免令人匪夷所思,道去了哪里,器又是怎样的器了呢?


如今的砚台
传统砚台、笔搁


我们先看左边这个物件,按照我们常用的命名方式,暂且将其命名为“单耳尖嘴圆砚”。先看其外表,一个圆形砚台,右侧附一耳,左侧留一斜口。右侧附的这个耳起什么作用呢?我斗胆的猜测是搁笔之用。至于右侧留的这个口呢,应该是为了书写前将笔毫理顺,或者倒墨水。但搁笔之物,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物件叫笔搁啊。这个却将砚台与笔搁二者合简单的二为一,拼凑在一起,这不是想当然么?自认为自己很高明,很有先见,殊不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砚台便是砚台,笔搁就是笔搁,是不能够变的,就像一头猪长了个狗头,那还是猪吗,那是猪狗不如。把笔搁粘在砚台上,那笔搁又做何用?这些东西我们并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或者实用性角度将其随意的改变、拼接。

再来看左侧这个尖口,完全就是无用之设计。若是为了将笔毫捋顺,只需在砚台边缘顺势舔动即可,而这个口断然是没有谁会去刻意使用的。至于说是为了倒墨汁,尖口如沟渠般将墨汁引入砚台内。这个出发点便错了,砚台只能用来研墨,而断断是不能用来装墨汁的。砚材质为石,石头内部是有微小的缝隙的,而将墨汁倒进去,墨便渗透进了石头内部,是洗不干净的,久而久之,砚台便沾满了墨渣,这样一来,砚台也就坏了。


如今的笔帘
传统笔帘


再来看这个笔帘,左侧是如今流行的两种款式(朴素型和印花型),右侧是传统的笔帘。先来看传统笔帘是怎么一回事,用稍粗的竹棍作边,中间细竹丝用麻绳贯穿,笔帘内侧先蒙一块薄粗布打底,上下分别缝两块粗布(缝一侧,不封死),再在一边的竹棍中部打一小孔,穿出一根麻绳,麻绳顶端系一枚铜钱。使用时,只需将笔放入即可。而现在的笔帘呢?空有其形,外面印一些杂乱的花纹,里面呢,分一个个的小隔间,使用时还需要“对号入座”,将笔一一排列,中间跟竹席一般,粘一层纱布。这些不都是“想当然”做出来的么?


如今的毛笔
传统毛笔


接下来看毛笔,如今的毛笔自是五花八门,尼毛泛滥,连一根纯动物毛笔都难求。今天暂不说这用料的粗劣,且谈一谈这形式上的古怪。先看笔末端挂绳处,传统毛笔从末端直接出绳,这样一来是为了形式美观,二来是方便将笔挂在笔架上。而如今呢?在笔末端钻一小孔,将细绳穿出,这样一来,挂笔时还需我们自己把细绳拉开再挂,不便捷改变了笔杆的工艺,可能也在遗忘者历史。再看笔杆子,搞得不堪入目,无以复加的俗,刻字也是电脑喷印,毫无美感可言。笔头部分呢,搞一节塑料,挺个大肚子,又或者是在笔头部分直接套上一小节竹子,前后高低不平,这样的做法又出自何处?所谓何求呢?




再看这个笔架,整体以木制成,本是一件雅物。而偏偏又要弄几枚铁钩上面,这不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碗粥么?




再看这幅画,托裱在一张白色卡纸上。这种托裱法哪里来的?哪里有把字画拿固体胶托在卡纸上的说法。与其说是托,不如说是粘贴,是想当然。托裱应当是将画心用稀浆水托附在宣纸上,而非卡纸。这种为了追求简单的感官上的满足而滥用材料的做法是错的,大错特错,是想当然。




接下来看这两幅画,一幅西方素描,一幅中国传统花鸟画。而这个框呢,不伦不类。左侧是中国传统的木制相框,右侧是西洋画框,而这刚好反了,用中国的框去裱西方的画,用西方的框去装中国画,这完全是张冠李戴。把张三的帽子戴在李四的头上,难免会引来非议。



延伸资源下载(东西方哲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道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文房里的那些“想当然”发布于2021-11-30 19:33: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