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命理历史人文(ID:rzl-366), 读典,品典,用典; 知人,敬人,做人。合作:1命理八字(微信、手机、QQ号)

“国宝”赴日展出惹争议,揭秘颜真卿《祭侄文稿》内幕


州日知 乐儿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别展。

其中,将展出由台北故宫借出的国宝、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这也是《祭侄文稿》首次在日本展出,结果引起争议。

有网友称,法国罗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连离开罗浮宫都不行。

也有人担心,运送的过程会伤害到这件珍藏,“除非这帖完全搁真空里,否则是必然会受损的”。

由于借展文物十分贵重,有专家质疑,赴日展出是否符合程序,也有民众担心这件有1400年历史的珍藏,能否经得起赴日展出的“损伤”。

《祭侄文稿》被核定为国宝,等级比核定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官之宝、重要古物的翠玉白菜还高。

考虑到书画的脆弱性,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起陆续精选出70件名作列为限展品,规定每次仅能展出42天,展后须休息3年以上。

也就是说,《祭侄文稿》和《自叙帖》在台北故宫都难得一展,可以说“展开一次,伤害一次”。

那么,《祭侄文稿》究竟怎么回事呢?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23行,凡234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

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

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

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

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作者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误之处甚多,时有涂抹。

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

其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坦白真率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是书法创作述志、述心、表情的典型。

作品中所含蕴的情感力度震动着每位观赏者,以至于无暇顾及形式构成的表面效果。

这恰是自然美的典型结构。

全文如下: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辰,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闲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

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门

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

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呜呼哀哉。尚飨。 

《祭侄文稿》其墨法苍润,流畅自然,渴笔枯墨,燥而无润,干练流畅,挥洒自如。

全文不到300字,只用了七次蘸墨,到了一笔墨写下了53字,留下了干枯压痕出现难以控制的伤痛轨迹。

从“维乾”到“诸军事”蘸第一笔墨,墨色由浓变淡,笔画由粗变细;

从“蒲州”到“季明”蘸第二笔墨,墨色也是由重而轻,点画由粗而细,且连笔牵丝渐多,反映了作者激动的情感变化;

从“惟尔”开始,因要思考内容、蘸墨,涂改、枯笔增多;从“归”字开始,墨色变得浓润,“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八个字墨色浓厚,充分反映出书家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天下悔”三字以后,随着心情的不可遏制,越往后越挥洒自如,无所惮虑。

两个“呜呼哀哉”的狂草写法,足见书家悲愤之情不可言状。

最后的三行如飞瀑流泉,急转直下,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其情感交织而产生的笔墨效果使作品达到艺术的巅峰状态。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的悲恸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从《祭侄文稿》中多处用渴笔修改的迹象表明:颜真卿在写这篇草稿时情绪激动,思如泉涌,手不能追,非快速行笔不足以表达其激愤之情,且无暇注意墨色的变化,虽笔中无墨仍然继续书写。

然而,这些干枯的笔墨,却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与浓重的笔墨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枯、润、浓、淡、虚、实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

一次蘸墨,疾书数行,有些笔画明显是以笔肚抹出,却无薄、扁、瘦、枯之弊,点画粗细变化悬殊,产生了干湿润燥的强烈对比效果。

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平正奇险。

一是宽郎舒展,外紧内松。

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断竹一顿,如“岁”、“戊、戌、贼、我”、“残”、“哉”等字。

这正是颜字内放外收的典型之处。

二是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

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

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开张多变。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此为颜体行书的创新之所在,亦是颜体阔达大度的结构特点之表现。

三是气势凛然,但却寄寓着奇险。

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

这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岳名言》),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

如“尔、倾、巢、准”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则正中寓奇,大胆造险。

王羲之以“中和之美”筑起中国书法的第一座丰碑,颜真卿则是以他的“气格之美”树立起中国书法的又一座高峰。


而最能体现颜真卿“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祭侄文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行书作品,其中以《祭侄文稿》为最。


书法之创作,直抒胸臆是第一难事。


《祭侄文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挚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是经过长期探索而在这非常的一瞬间产生创变突破的实例


其个性之鲜明,形式之独异,均开历史之先河,是书法创作述心表情的典型,体现出艺术家无与伦比的魄力和胸怀,也对后世书法创作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此稿的书法风格亦影响了日本平安时期的书法。


例如日本的空海和尚,他于德宗二十年(804年)来唐取经,学习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他后来的成名书法作品《灌顶历名》草稿,即有明显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笔意。 

颜真卿去世后,《祭侄文稿》成为中国历代书法家、收藏家争相收藏的珍品。


《祭侄文稿》曾被北宋内府收藏,元朝人张晏、鲜于枢,明朝人吴廷,清朝人徐乾学、王鸿绪也先后收藏过。


后来,《祭侄文稿》被送入清宫,珍藏在内府里。


《祭侄文稿》上面钤满了中国历代收藏家的收藏印章和题写的跋文,是一件传承有序的颜真卿真墨宝。


1949年初,《祭侄文稿》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中国台湾,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推荐阅读

不说你不知!敦煌到底有多少书法珍宝?

“贵州神秘天书”如金字塔无法破解!“天外来石”究竟隐藏啥秘密

启功:挣扎在革命漩涡中的“书法家”与“卑贱者”

八字命理六爻奇门遁甲六壬太乙神数术数中医:命理历史人文


延伸资源下载(东西方哲学经典古籍汇总、四库全书、杨公风水经典古籍、玄空风水古籍、八宅古籍、生基秘法藏、道家经典古籍、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国宝”赴日展出惹争议,揭秘颜真卿《祭侄文稿》内幕发布于2021-05-15 19:10:5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