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以及关于灶王的动人传说

 

州日知 乐儿

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办年货、祭灶君、拜祖先、吃团圆饭、守岁、逛庙会、舞舞狮、玩社火、穿红戴绿、发压岁钱……

年,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独有风景,绵延千年,成为中国人最为深邃民族信仰

农历12月23和24,是我国民间传统祭灶日,又称“小年”,是过大年开始。

 

祭灶风俗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不亚于过春节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东厨司命”等。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

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灶火,监督人间善恶之神,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职责,被作为一家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古代民居中,大部分人家在炉灶旁开一个小龛,用红纸写上“灶君神位”几个字,有的还贴上灶神画像,两旁还贴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

民间有人作的《灶君谣》一诗,对人们祭灶的初衷更是表白得一清二楚:

灶糖一盘一盏,

打发灶君上青天。

天宫见了玉帝面,

不当言的且莫言。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写的一首《祭灶词》,对“祭灶”习俗作了生动描摹,读之让人如临其境:

古传腊月二十四

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

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

豆沙甘松粉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

烧钱灶君喜。

不过,这是高贵之家的举动,至于贫困家庭,平素朝不保夕,熬到小年,仍用不起灶糖,心中不免惴惴不安,如此心情。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中收有12岁谢学墉写的《送灶》一诗,对此做了淋漓尽致描绘:

忽闻爆竹乱书声,

黍盛盘酒正盈。

莫向玉皇言善恶,

劝君多食胶牙糖。

人们重视“祭灶”,看重的是灶王爷职责“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职责。

清代诗人周广业的《祭灶诗》就对“吃了供奉”的灶神上天后的表现进行了叙述:

胶糖礼灶洁春盘,

归到天庭夜未阑。

持奏玉皇尽好事,

且将过恶替人瞒。

而元代程文海模仿灶王爷口吻写成的《祭灶诗》,仿向人们述说自己的苦衷:

何年呼得灶为君?

鼻是烟囱耳是铛。

深夜乞灵余不会,

但令分我胶牙饧。

 

祭灶由来

祭灶风俗,由来甚久,它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

火的发明和使用,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先民们在住地烧起一堆堆火,用于取暖照明、烤熟食物、防御野兽袭击,这就是原始的灶。

母系氏族时代,灶是由氏族里最有威望妇女掌管,所以,我国最早灶神是位女性,她身着赤衣,美貌非凡。

 

后来,书则把灶神说成是昆仑山上老奶奶,叫做“种火老母元君”。

到了夏朝,灶君已成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

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

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

大约到了西汉,灶神神职逐渐转化为掌握人的寿夭祸福等。

根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西汉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曾鼓吹祠灶可以致物炼丹,导致长生,并能以方士致灶之貌。

《淮南万毕术》已有“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说法。

 

到了后汉,这一观念更广为流传,郑玄注“五祀“中的“灶“为“小神居之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尔“。

《后汉书.阴兴传》记载,阴子一见灶神,立刻以黄羊祠祀,结果财运享通,成为巨富之人。

到了晋代,灶神又执行司命职权,演变为司察世人罪过之神,成为天帝直接安插在每个家庭中耳目。

晋代葛洪抱朴子.微旨篇》引东汉纬书称:“月晦之夜,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罪大者夺纪(减损寿命三百天),罪小者夺算(减寿三天)“。

 

灶王爷何人?

传说不同,一般认为灶神是炎帝,但是,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而称王天下,死后,托祀于灶神。

另外,有的地方把祝融当灶神来祭。

 

祝融为古代帝王高辛氏“火正”,死后为火神,也托祀于灶神。

还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纪念其钻木取火,让人间吃上熟食。

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利”,等等。

道教兴盛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

管人住宅

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

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

后来,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

在不同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民间传说故事

 

灶王爷动人传说

 

01

在一首歌谣里得到充分表达:“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过得苦,明年再请您吃糖。”

这说的是,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

这源自河南流行的5000行叙事长诗《郭丁香》,讲述灶王奶奶传说,该项目已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说中,贤惠漂亮的郭丁香,嫁与邻乡张万良为妻。

郭丁香勤劳持家,使得张万良成为当地首富。

张家暴富,引起张万良表嫂垂涎。

表嫂和算命先生勾结,利用郭丁香没生育事实,诬蔑她命里克夫、命中无子,并打算把妹妹王妙香嫁与张万良。

 

张万良遂将郭丁香驱逐出门。

郭丁香投河自尽,被邻乡范三郎救下。

二人结为夫妻,很快发家。

与此同时,张万良与新欢坐吃山空,家道很快衰败,最后因家中引发大火,张家财产随同张母、王妙香付之一炬。

张万良侥幸逃生,却烧瞎了双眼,只得乞讨谋生。

张万良讨饭到郭丁香家中,郭把他让到灶房吃饭,给他做了一碗龙头细面汤。

张万良吃面时,得知是郭丁香,羞愧难当:

想上天河洗羞耻,身上没有长翅膀;

想下地狱赎罪孽,阴司迢迢路茫茫;

前走三步无处躲,后退三步无处藏。

抱头就要撞南墙,谁知南墙没撞上,

一头冲进锅灶膛。

死后,张万良魂魄投往阴曹地府,阎王查生死簿后拒收,将其转给天上玉皇大帝处置。

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23、24上天汇报,大年30再回到灶底。

这即是民间所说的“灶王爷”,给郭丁香预留了“灶王奶奶”神位。

 

02

 

古时,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

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

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

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

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儿子。

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

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3年过去了,这年腊月22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

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23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

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23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

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23祭灶。

很多时候,民间习俗都展现一种道德教化作用。

比如:著名的豫菜鲤鱼焙面,也有一个传说:当时辽国来进攻,杨六郎出征,但当天是母亲佘太君生日,忠孝不能两全,为了国家,他带兵出征,但心里很难过,路过黄河,突然有条鲤鱼跳到船头上。

他就做成鲤鱼焙面送与母亲,面上长丝代表不断的思念,比头发丝还细的面,能绕着开封城转三圈,你说思念有多长?

当然有人会说,如今,人们都用天然气、电磁炉,灶都没有了,怎么祭?

其实,祭灶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也是古人敬天敬畏自然的体现,警示人们不要在人间胡作非为。

通过这个祭祀礼仪,预示着春节这个盛大节日的开始。

因为从这天起,百姓把“灶君”送上了天,可以百无禁忌迎接一年中最惬意的时间。

延伸阅读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祭灶及关于灶王爷动人传说!灶王爷姓什么?你知道吗?发布于2021-05-15 19:3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