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三晋之后,秦王政将目光投向了楚国。秦国与楚国在春秋时代,因为他们常常联合抗晋的关系,所以他们相处不错,而且双方世代联姻连续到了战国时代。

到战国时代呢,他们亲戚归亲戚,就是关系越处越差。前299年,秦昭襄王以武关会盟为由,将楚怀王诓去了秦国。然后,秦昭襄王将楚怀王扣押了起来,要他割让让巫郡和黔中郡,不然不放他回楚国。

由于楚怀王坚持不割地,秦国只好继续扣押他。三年后,楚怀王客死在了秦国。自此,秦楚的关系也跌入了冰点。

大家熟悉反秦的口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实从那个时候开始喊了。楚怀王之后的楚王们原则上是很抗秦的,实际上他们在抗秦这件事上,没有赵王那么积极。

战国后期,楚考烈王致力于向东经略,并灭亡了鲁国。看起来楚国的国力似乎还可以,起码他们在战国后期还有能力灭亡鲁国。

现实是当时的鲁国早已是强弩之末,他们跟东周君、西周君一样,属于是难兄难弟。楚国能够灭鲁,不是楚国变强了,而是鲁国太弱了。

楚怀王之后,楚国与秦国较量,总是以楚国败北而收场。楚国因此丢了不少西面的土地,甚至还丢了他们的故都。

战国后期,楚国跟赵魏韩等诸侯一样都走在下坡的路上。只不过因为春秋时期楚国疯狂扩土,打下来的基础相对好一些。但是,楚国的内部并不比赵魏韩等诸侯少。

战国前期楚悼王曾任用魏国人吴起在境内搞变法革新,明确赏罚,减少贵族们的爵,一定程度上增加楚国的国力。但是,楚悼王去世之后,楚国的贵族们压制不住内心对吴起的憎恶,他们在国丧时期,带箭入宫,射杀吴起,一部箭矢射中了楚悼王的遗体。

楚肃王上台后,将箭矢射中了楚悼王遗体的七十多家贵族,按谋逆的罪名处理了。但是,对于那些仅射中吴起的贵族,他并没有处理。因为他本人并不太支持吴起变法。所以,吴起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变法失败的楚国坚守着周天子那一套世卿世禄的政策,这导致了楚国上下层矛盾很尖锐,类似李斯这样出身普通,即使他非常才干,留在楚国几乎没有上升空间。

因为从春秋到战国,数百年的时光里,跟不是宗亲能当上有实权的令尹,大概也就只有彭仲爽,吴起,黄歇和李园四人。其中,李园是楚幽王的舅舅。

所以,底层楚人想要谋求自身的更大发展,只有背井离乡去其他的诸侯国就业了。如此一来,人才流失也是楚国后期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战国末,楚幽王病故,由于其无子的关系,令尹李园拥立李太后的少子犹继位,是为楚哀王。楚哀王继位仅两月余,就被异母兄公子负刍就发动了政变,将其推翻,并将李园等人也被其清除。

换言之,秦国在忙着打赵魏韩等诸侯的时候,楚国方面也忙着搞内部整合,根本无瑕顾忌自己昔日那些合纵抗秦的盟友。

综上的因素,也导致了秦王政开始会认可秦将李信率二十万军伐楚国的计划,而非王翦老将军那个六十万人的伐楚计划。

显然,在他和李信看来,楚国虽然地域宽广,但楚国人才流失严重,而且留在楚国人内部矛盾也很多。楚王负刍通过政变上台,为君时间不久,根基不稳。这时候,秦军乘乱而入,自然无须用六十万人啦!

然而,楚王负刍尽管上台的时间不久,但他还是在较短的时间稳定住了楚国的局面。同时,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他也拿出了一个合理的应急预案,并任用项燕为将。

  而李信这边本身低估了楚国的实力,开始他率领秦军攻打楚国的时候,一路攻城拔寨又非常顺利,导致他越加轻敌,愣是没有发现项燕已经率领楚军在其后尾随三天了。

最终,李信率领的这部秦军在寿春附近被楚国反杀。无奈之下,李信值得率残部逃回秦国。

然后,秦王政启用了王翦那个六十万人的伐楚计划。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在大军抵达楚国之后,王翦并没有立刻跟楚国军开展,而在楚国境内安营扎寨,跟项燕玩起来了持久战。

熬了一段时间后,项燕由于楚国内部矛盾不断加剧,而不得不选择让楚军草草出击。结果,楚军很快就陷入了劣势。随后,秦军攻楚国陈地以南至平舆一带,并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将项燕收拾残部,又拥立了昌平君为楚王,继续跟秦军作战。

  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击败了楚军的残部,昌平君战死,项燕也就自杀了。自此,楚国灭亡了。

  这里要说一个问题,很多人以为项燕拥立的昌平君是秦国的丞相启。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云: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

然后,《史记索隐》也说: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为相,后徙于郢,项燕立为荆王,史失其名。昌文君名亦不知也。

  看起来项燕拥立了昌平君是一位居秦的楚国公子,后来他在楚国灭亡之际,又回到了家乡,跟楚人一起同秦作战,甚是爱国。但根据近年整出来的《里耶秦简》的内容来看,这位当楚王的昌平君跟秦相昌平君大概率不是同一人。

按《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

而《里耶秦简》:廿五年二月戊午朔辛未,洞庭叚(假)守灶敢言之:洞庭县食皆少。略地军节(即)归,谒令南郡军大(太)守以洞庭吏卒数、军吏卒后备敬(警)者数令治粟大府输食,各足以卒岁便。谒报。敢言之。 二月癸丑,丞相启移南郡军叚(假)守主:略地固当辄输,令足灶岁,唯勿乏。传书洞庭守。

显然,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相启都没有离职,怎么可能在前一年去楚国当国君。所以,这两人大概率只是同名,获得过相同的抬头。封君的抬头重叠,在战国时代不是一个稀罕事。比如说武安君吧,现代人提到战国时代的武安君,通常回想到秦将白起。但实际上,战国时代的武安君不止是秦国的名将白起一人,赵将李牧也在赵王那里获封过武安君的称号。

  不仅赵将李牧获得过武安君的称号,战国时代著名的合纵家苏秦也获得过武安君的封号。

  说起来合纵家苏秦除了合纵攻秦之外,就是为燕国间齐国,成功挑唆了五国合攻齐国,导致齐国在战国中期被燕国灭了一次国。

  复国之后,齐国逐渐放弃自己的逐鹿计划,开始偏安一隅。前241年,赵国和楚国主导的最后一次合纵攻秦,人家齐国压根没有参加。而齐国的邻居燕国虽然参加了,但他们并不情愿。因为燕国和齐国一样,跟秦国根本没有接壤的地方。

伐秦对齐燕两国来说,是收益很低的事情。就算伐秦成功了,他们也不可能隔着赵国、魏国、韩国等诸侯国,去治理自己在秦国得到飞地。

问:为什么没足够的利好,燕国还要参加最后一次的合纵攻秦呢?是燕王意识到自己唇亡齿寒的处境吗?

  答:并不。主要是因为前一年(前242年),燕王喜任用剧辛为将,领兵讨伐跟赵国。结果,赵军反杀了,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所以,第二年赵国牵手楚国一起搞合纵伐秦,燕国才不得不参加。

其实,比起来秦国,赵国才是燕王喜的心头之患。毕竟,秦国很远,赵国就在燕国的边上。燕王喜继位的第四年(前251年),他听说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人口一直没有恢复,便觉得当下是灭亡赵国的好时机。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此时不亡赵国,更待何时!

于是,他派栗腹等人领兵去攻打赵国。然后,这批燕军被廉颇率领赵军反追了五百里。不仅如此,廉颇还率领赵军包围了燕国的国都,迫使燕王喜签城下之盟,割让五座城池给赵国。

自此,燕赵两国的关系表面上处得还过去,实际上双方的梁子已经结得也很深了。相比于伐秦,燕王喜更想要做是伐赵,一雪前耻。

显然,燕太子丹的想法跟他父亲燕王喜是相反的。虽然他早年被父亲安排当赵国当质子,但是他本人对伐赵这件事情并不热衷。他更热衷于抗秦。

而他热衷于抗秦的因素,大概有两点。一来,是因为唇亡齿寒。秦国灭亡赵国之后,燕国的邻居就变成秦国。秦国欲并天下,早点晚点也是要灭燕国。所以,这时候燕国助赵魏韩等诸侯抗秦,从长远来看,还是有好处的。二来,燕丹跟秦王政的关系相处不好。虽然这两人早在赵国为质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那会儿相处得可能也不错,但是燕王喜二十三年(前232年),燕丹又被父亲燕王喜派去了秦国做质子。

在居秦的这段时间里,燕丹跟秦王政相处得不是愉快。燕丹从秦国回到燕国之后,就跟他的老师鞠武说了自己想要找人刺杀秦王报见陵之耻的想法。这里的见陵之耻到底是什么事情,史书上也没有具体交代。但是,这事情肯定给燕丹内心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以至于他的老师老师鞠武劝他不放弃计划,不要得罪秦王政,给燕国招来祸端。结果,他也没有理会。

或许燕丹觉得鞠武的态度太投降派了。但是,鞠武的意见并没有理。毕竟,燕军连长平之战后青黄不接的赵军都打不赢,他们跟秦军作战的话,那简直是以卵击石。

关键,荆轲刺秦这件宛如以卵击石的事情就算成功了,也无法给燕国带来真正的利好。

因为刺杀秦王政成功了,秦国或许会因为更换国君而放慢并天下的脚步,但由于刺秦这件事情的存在,秦燕两国的关系跌入冰点。换言之,新任秦王就算放慢了并天下的计划,也不放弃灭燕国雪耻的计划。

燕国最现实的问题是他们无力招架秦军。荆轲刺秦成功了,也无法改变燕国以及燕军疲敝的现状。最大的利好是赵国等诸侯,也许能够借此机会得到临时缓解一下亡国的机会。

但现实的情况,赵国真缓过来了,对燕国也不一定是一个好事。因为燕赵两国之前的过结,本身的关系就处得挺僵。而赵燕之间,燕国也是处在劣势。过缓来的赵国保不齐向东扩地,攻取燕国的城池来弥补自己在西面败给秦国的损失。

合纵抗秦,之所以屡屡失败,客观是因为六国的诸侯本来就是竞争关系,彼此之间自始至终缺少信任。而秦国方面派间谍花重金买通六国的贵族,为秦国说话去破坏合纵这件事情成功率远高于合纵攻秦,也是因为这个道理。说白了,建立信任的难度本身就比破坏信任的难度要大。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燕丹所看重的合纵抗秦的长线收益,几乎无法实现的。

不过,荆轲刺秦成功,倒是可以帮燕丹报见陵之怨。最终荆轲刺秦没有成功,但这件事情成功将秦燕的关系跌入冰点。燕王喜为了缓和秦燕的关系,以存燕国,派人斩杀儿子燕丹,将其首级献给秦王政。

  而秦王政并没有因此放缓自己并天下的脚步。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国,虏燕王喜,随即燕国灭亡。然后,这支秦军还回师攻赵国灭亡后的分支代国,并俘虏代王嘉,改代国为代郡。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当年的战国七雄只剩秦齐两国了。而秦国的疆土已然数倍于齐国,面对这样的局面齐王建除了纳土归秦之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是时,秦国与齐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过于悬殊。齐国即使拼死抵抗,也几乎没有翻盘的机会,只会徒增伤亡。秦国方面也有意平和解决齐国问题。

秦王政派宾客陈驰跟齐王建相谈,且说只要齐国方面同意纳土归秦,那秦王这边就会赐于齐王五百里的封地。齐王建的舅舅后胜他之前被秦谍收买,各种为秦国美言,阻拦外甥参入合纵。现在他肯定也是向着秦使说话,跟着一起劝说齐王建同意纳土归秦的方案。

齐王建思量再三,还是听取舅舅后胜的意见。最终,秦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齐国的疆土。

自此,天下归秦!

备注:1)宋·辛弃疾《九议·其九》:方怀王人秦时,楚人之言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秦并天下之楚、燕、齐篇发布于2024-03-06 15:55: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