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同时根据内脏的性质和循行位置,又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经。

说明:足三阴经的循行在内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变化,即厥阴在前,太阴在中线。足三阳经循行于躯干的分布部置,阳明行于身之前,少阳循行于身之侧,太阳循行于身之后。
十二经脉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规律是手的三条阴经都是从胸循臂内侧走至手,交接于手三阳经,手的三条阳经再从手循行臂外侧走至头交接于足三阳经,足的三条阳经再从头循胸、腹、背、胁沿下肢的外侧交接于足三阴经,足的三条阴经再从足循下肢的内侧经腹至胸,复交于手三阴经。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它与脏腑的表里相合是一致的。即脏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关系(如肺和大肠,心和小肠等)是通过经络来联系的。六条阴经与六条阳经的表里关系,除上述走向交接的联系之外,凡是表里相合的经脉在四肢的循行线,都是在内外两个侧面相对位置。如肺经在臂内的桡骨侧,大肠经在臂外的挠骨侧;心经在臂内的尺骨侧,小肠经在臂外的尺骨侧;心包经在臂内的中线,三焦经在臂外的中线, 同时在内脏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络属的,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表里上下各部,成为彼此相通、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如下文箭头所示:

起于中焦,从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足厥阴肝经--------乙木,肝为阴脏,秉大气中木气而生。木气有疏泄作用。肝经木气的疏泄作用,由下而上,自足走胸,络胆,主升。秉阴木之气。

《经络图解》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
【循行】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八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1),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

[本经穴]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注释
(1)颃颡——同吭嗓.此指喉头和鼻咽部。喉咙则指下连气管部分。

【语译】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喉头部),连接目系(眼球后的脉络联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頽疝(1),妇人少腹肿(2),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3),狐疝,遣溺、闭癃。

【注释】
(1)疝——与颓同,又写作“颜”。疝,为七疝之一,发病时阴囊肿痛下坠。

(2)飧泄——飧音孙。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3)狐疝——为七疝之一,其证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象狐之出入无常。张子和说:“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妇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灰尘,脱了血色。

足厥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1)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2)上睾,结于茎(3)。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注释】
(1)去内踝——躁下《甲乙》《脉经》均有“上”字。

(2)循经——原作循胫,据《甲乙》《脉经》改。

(3)茎——指阴茎

(4)睾肿——《素问·缪刺》王注:“睾,阴丸也”。

(5)长——《甲乙》《脉经》《太素》此下有“热”字。

【语译】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在离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骨部,上行到睾丸部,结在阴茎处。

其病症:气厥逆则睾丸肿胀,突发疝气。实证,见阳强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足厥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

【语译】
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

足厥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趾)之上,上(1)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2)。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注释】
(1)上——《甲乙》无。

(2)筋——《甲乙》作经。

【语译】
足厥阴经之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部位而与诸筋相联络。

足厥阴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支撑不适,内踝前部疼痛,内辅骨处亦痛,大腿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阴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不收。


《腧穴》 足厥阴肝经

本经一侧14穴(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与下肢内侧,其余2穴配列于腹部及胸部。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 【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LR01: 大敦 Dàdūn
【定位】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伍】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刺灸】斜刺0.1--0.2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肝经井穴。
LR02: 行间 Xíngjiān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伍】配睛明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太冲、合谷、、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荥穴。

LR03: 太冲 Tàichōng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敦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复溜治肝阳上亢之眩晕;配合谷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输穴、原穴。

LR04: 中封 Zhōngfēng
【定位】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经穴。
LR05: 蠡沟 Lìgōu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伍】配百虫窝、阴陵泉、三阴交治滴虫性阴道炎;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络穴。

LR06: 中都 Zhōngdū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

【配伍】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配太冲治疝气;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治下肢痿痹瘫痛。

【刺灸】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郄穴。
LR07: 膝关 Xīguān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刺灸】直刺0.8--1寸;可灸。

LR08: 曲泉 Qūquán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刺灸】直刺1--1.5寸;可灸。

【附注】肝经合穴。

LR09: 阴包 Yīnbāo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配伍】配交信治月经不调;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刺灸】直刺0.8--1寸;可灸。
LR10: 足五里 Zúwǔli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内收短肌;有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闭孔神经浅支和深支。

【主治】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肿痛,嗜卧,四肢倦怠,颈疬。

【配伍】配三阳络、天井、历兑、三间治嗜卧欲动摇。

【刺灸】直刺0.5--0.8寸;可灸。

LR11: 阴廉 Yīnlián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解剖】有内收长肌和内收短肌;有旋股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股神经的内侧皮支,深层为闭孔神经的浅支和深支。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少腹疼痛,股内侧痛,下肢挛急。

【配伍】配曲骨、次髎、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月经不调、白带多、阴门搔痒、股癣等;配肾俞、大赫、命门、太溪治妇人不孕、男子不育症;配委中、次髎、膀胱俞治膀胱炎、膀胱结石

【刺灸】直刺0.8--1寸;可灸。

LR12: 急脉 Jímài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解剖】有阴部外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的耻骨支,外方有股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深层为闭孔神经的分支。

【主治】疝气,阴挺,阴茎痛,少腹痛,股内侧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阴挺、阴茎痛、阳痿;配阴包、箕门、曲泉、足五里治下肢痿瘫、小儿麻痹。

【刺灸】直刺0.5--1寸;可灸。

LR13: 章门 Zhāngmén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解剖】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有肋间动脉末支;布有第十、十一肋间神经;右侧当肝脏下缘,左侧当脾脏下缘。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呕吐,神疲肢倦,胸胁痛,黄疸,痞块,小儿疳积,腰脊痛。

【配伍】配足三里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配天枢、脾俞、中脘、足三里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配肾俞、肝俞、水道、京门、阴陵泉、三阴交、阳谷、气海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脾经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LR14: 期门 Qīmén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解剖】有腹直肌,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七肋间神经。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呕吐,呃逆,吞酸,腹胀,泄泻,饥不欲食,胸中热,咳喘,奔豚,疟疾,伤寒热入血室。

【配伍】配大敦治疝气;配肝俞、公孙、中脘、太冲、内关治肝胆疾患、胆囊炎、胆结石及肝气郁结之胁痛、食少、乳少、胃痛、呕吐、呃逆、食不化、泄泻等。

【刺灸】斜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肝经募穴。



【推荐阅读】
  1. 人体十二经脉 | 手太阴肺经
  2. 人体十二经脉 | 手阳明大肠经
  3. 人体十二经脉 | 足阳明胃经
  4. 人体十二经脉 | 足太阴脾经
  5. 人体十二经脉 | 手少阴心经
  6. 人体十二经脉 | 手太阳小肠经
  7. 人体十二经脉 | 足太阳膀胱经
  8. 人体十二经脉 | 足少阴肾经
  9. 人体十二经脉 | 手厥阴心包经
  10. 人体十二经脉 | 手少阳三焦经
  11. 人体十二经脉 | 足少阳胆经


延伸资源下载(命理古籍、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数、皇极经世四柱八字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人体十二经脉 | 足厥阴肝经发布于2024-03-01 14: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