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传》《大秦帝国》的热播,我们认识了一位力大无比的秦王,率领大军驻扎洛阳,吃饱喝足后,不去瞻仰历代周天子的丰功伟绩,却要和大力士比力气,结果在举鼎的时候,被砸断大腿,然后就挂了。

影视中的秦武王举鼎

举鼎的这位秦王,姓嬴名荡,秦孝公(命商鞅变法的那位)的孙子,秦惠文王儿子,史称秦武王,在位仅4年。

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位秦王就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平日闲的蛋疼、喜欢无事生非的纨绔,你说好好的大王不做,干嘛非要去玩鼎,这不就把自己给玩儿死了?
小程序
由本公众号官方打造
历史阅读、创作、交流于一体

真实的秦武王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往下看。

一、“嬴荡”寄托了秦惠文王荡平天下的深意

秦惠文王是一位十分有头脑的国君,上位之初就做了一件大事:五马分尸了权臣商鞅。杀了商鞅本人,却继承了商鞅新法的精髓,比后世的万历皇帝可高明多了。

秦惠文王有很多儿子,偏偏选了举鼎的这位来继承先祖的事业,以他的聪明才智,秦武王绝不可能是我们印象中的那副形象。

真实的秦武王嬴荡身高体壮、孔武好战、精明睿智、善于纳谏,“荡”字的意思就是希望他继承祖宗的遗愿,将来能够荡平天下!

二、定西戎、平巴蜀、拔宜阳,秦武王对得起这个名字

秦武王的所作所为,能够担当起荡平天下的重任吗?我们来看他在位时做的几件大事:

1、定西戎

武王元年,伐义渠、丹、犁。(《史记· 卷五·秦本纪第五》)

秦武王登位之初,西方戎狄部落蠢蠢欲动,为了安定后方,不致腹背受敌,秦武王并没有急着东出,而是挥军西进。

这样做有错吗?当然没有,是一份十分恰当的举措。看过我昨天的文章从弼马温到一统天下:大秦帝国是怎样一步步强大起来的?就知,西部戎狄部落一直是秦国最头疼的敌人,在和戎狄作战中,好几代秦君丢掉了性命。西戎是游牧民族,特点是机动性强,战斗力强,稍一示弱,就会进入中央腹地,后果难料。秦国一贯的打法就是,趁他们露头,就狠削,把他们赶得远远地。秦武王的做法和前辈、后继者并没有什么两样,换句话说,是值得肯定的。

2、平巴蜀

陈庄反,杀蜀侯通国。秦遣庶长甘茂、张仪、司马错复伐蜀。诛陈庄。《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刚刚纳入版图的巴蜀也开始不老实了,在平定西戎前后,秦武王派遣大军诛杀叛乱的蜀相陈庄。这是一次极为恰当的军事行动,我认为它的重要性不亚于通三川、拔宜阳!

巴蜀是前几年秦国新得的土地,面积大、人口多、土地肥沃,是秦国重要的后勤供应基地,假若这次任其叛乱,很难想象后来的秦昭襄王拿什么和赵国在长平死磕?

3、拔宜阳

秦国自秦穆公开始,就想着进军中原,可惜通往中原的道路被晋国、魏国堵得死死的,为此秦国和晋国死磕了几百年,一直无果。秦武王平定后方后,对臣子说:

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

丞相甘茂完美的执行了这一决策,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战斗,秦军斩首6万,占领了韩国重镇宜阳。

宜阳向东一马平川

攻取宜阳有两大好处:一是解除了东出函谷关的后顾之忧,从此秦军就可以大胆的出入中原了;二是宜阳盛产铁矿石,秦军的武器有保障。

一、问鼎中原是历代秦君的心愿

攻下宜阳后,秦军就可以顺顺利利的进入洛阳了,一窥天下闻名的九鼎。

春秋以来,多少英雄风流人物都在窥视九鼎,最有名的就是楚庄王,成语“问鼎中原”就发生在他身上,秦国的历代君主自然也在其中。

问鼎中原是历代君主的梦想

二、举鼎能够极大提高秦军的尚武风气

鼎虽然是权力的象征,但说到底,要荡平天下,还是需要强大的实力。秦武王为什么要举鼎呢?除了自身力气大,还有什么目的呢?

1、提高秦武王的威望

秦武王虽然已经坐了3年江山,也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但地位并不稳固,属下的重臣、兄弟还没有做到真心实意的归顺,两件事可以证明:

一是在攻打宜阳时,左丞相樗里疾就表示了反对。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武王的叔叔,秦惠文王时立有大功,在秦国内部非常有威望,如果他要是掣肘的话,很多事还真是办不了。

二是秦王室的楚国势力,芈八子的几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秦武王去世后,楚系势力能抢得王位,逼迫太后自杀、驱赶武王后就是明证。

内部反对势力大,硬攻不行,想要破局,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示自己的实力,进军洛阳、举起天下闻名的大鼎,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手段。

2、提振军人的士气

参加过军训的都知道,军人最佩服的是什么?英雄!一群军人聚在一起最爱干什么?单挑,胜利者总能得到响亮的掌声。

秦武王自小在军营里混,对军营里的风气很熟悉,要是自己把重达千斤的巨鼎给举起来,既可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本色,也可以提振军队的士气。

领袖的带头作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3、促进民间尚武风气

一传十,十传百,秦王的壮举很快就能传遍秦国山川大河。国王都爱做的事,民间自然就少不了跟随者、崇拜者,这样就可以间接的促进尚武风气。

大争之世,民间尚武,对荡平天下的大业极为有利。

所以说,秦武王以身试鼎,既有自己好斗的一面,也有提高威望、提振军人士气、促进尚武民风的意思,并非电视里说的一无是处,至于举鼎失败导致身亡,只能说是一个意外了。

攻取韩国宜阳,秦国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三晋联盟,尤其是魏国在背后下刀子,这也是樗里疾反对的主要理由;其次就是宜阳是韩国的旧都,又是铁矿的主要产区,韩国向来重兵防范,难以取胜。

秦武王听取甘茂的建议,分三步攻打宜阳:

第一步:联魏伐韩

秦武王令甘茂带着很多金银财宝到魏国去行贿近臣,劝说魏国和秦国联手,可以得到很多好处。收了秦国厚礼的近臣宠妾,整天在魏王耳边说伐韩的好处,说秦国强大,假若不同意,秦国必来攻打魏国,那可就惨了。

文武双全的甘茂

软硬兼施,昏聩的魏王同意了这一决策。

谁说四肢发达就一定头脑简单?秦武王的策略,虽然简单,但又有几人能挡住?

第二步:和甘茂订立息壤之盟

甘茂带着胜利的外交果实回来了,迫不及待的秦武王就到息壤去迎接,打算让甘茂率军出战。

甘茂拒绝了,因为他自身在秦国根基不深,宜阳又是一块硬骨头,必将是一场持久战,倘若自己领兵在外,其他大臣说自己的坏话,那可就倒霉了。

甘茂向秦武王讲了曾参母亲、魏文侯的故事,秦武王心领会,表示绝不会怀疑大臣,让他放手去干。

之后的事情充分证明了甘茂的先见之明,当然秦武王也没有食言。

第三步:大兵相助

宜阳果然难打,甘茂连续攻打了5个月,还是打不下来,朝中就有人说甘茂的坏话了。秦武王有点动摇了,打算把甘茂换下来。

甘茂只说了两个字,息壤,秦武王恍然大悟,决定再增派5万大军。秦军力量大增,不久后就攻下了宜阳,并斩首韩军6万。

秦国大军

攻下宜阳,就打通了三川的道路,通往洛阳,畅通无阻。

关键时刻,倘若秦武王迟疑不决,很可能就前功尽弃了。

意志坚定,信任大臣,不听信谗言,能做到这些,就很了不起了,有多少君王载在了这几个字上。

一句话,秦武王的所作所为,对待起那个“荡”字!

搜索<历史故事的成语历史小故事>立即关注

你若喜欢,请点“在看”


经典民间故事大全中国民间故事有哪些历史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的成语

Empire CMS,phome.net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19岁登位,23岁举鼎而死的秦武王,是一位头脑简单的国君吗?发布于2021-07-11 15: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