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国中药检测交流群现目前已有464位老师入群交流,仅剩余36位空余名额!


【非常重要】

进群条件:必须为省市药品检验所老师、企业质量负责人、企业化验室管理人员、中药一线检验人员和对于中药检验有自己心得体会的并直接接触过中药检验的老师!入群申请请详细注明身份及入群理由!


了解更多进群交流请点击下方图片进入超链接




前言: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医发展史上涌现了一批知名的中医大家及医药学著作。比较著名的有脉诊大师扁鹊(相传《难经》为其所著)、医圣张仲景(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医外科之祖华佗(相传其著《青囊经》未传于世)、药王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药圣李时珍(著作《本草纲目》)。可谓是妇孺皆知。另外还有一批大家或许不太熟知的但对中医药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医大家如皇甫谧、葛洪陶弘景、钱乙、金元四大家等。小编将利用闲暇时光搜集中医大家的故事,加以整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喜欢。

今天小编与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华佗的故事。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以自己高超的医术闻名于世。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后世人们在称赞医生医术高明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的夸一句“妙手回春,华佗在世”。并且华佗在“二禽戏”的基础上创编了“五禽戏”流传至今。而且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艺术形象而妇孺皆知。其“医”的艺术形象早已深深的烙印在民众的心中。

《后汉书》与《三国志》中均有华佗的传记,且几乎雷同。然《三国志》中记载较《后汉书》更为详尽。小编在此便引用《三国志卷二十九》里面关于华佗的传记来与大家一起看看关于名医华佗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注:1)。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巳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注:1)臣松之案:古“敷”字与“専”相似,写书者多不能别。寻佗字元化,其名宜为旉也

小编乱谈:第一段开篇介绍了华佗的基本信息。华佗字元化,又名旉。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境内)。游学徐土,并通晓儒家经典(大概是在徐州地区学习到的医术,因未记载华佗师从。PS:有历史学家说是因为华佗在当时社会地位低下,因此其家世,师从均未被收载。另外有小故事说华佗是跟其父亲的一位好友蔡医生学习的医术。然可信度不高。姑且大胆猜测其在徐州地区学习到了医术。)然后说其不愿做官。(可信度感觉也是不高,华佗其实是想做官的,后文中提到“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可见其内心还是希望能走向仕途的。PS:大多医家也都是因为仕途无望,才转而从医。后人对此总是会美化一下。)

然后说到其通晓养性之术、精方药。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这里估计也是有夸大的成分。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活了63岁。后面提到华佗医术高超。治病用汤药极简且对调剂分量了然于胸,药到病除。用艾灸针灸也是极为精准,灸后病愈。后又提到使用麻沸散为患者进行麻醉,做了一例类似于切除阑尾的手术。(既然被奉为外科鼻祖,自然要露一手开胸腹的大手术。估计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成功率估计不高)

故甘陵相夫人有娠六月,腹痛不安,佗视脉,日:“胎巳死矣。”使人手摸知所在,在左则男,在右则女。人云“在左”,於是为汤下之,果下男形,即愈。

小编乱谈:这里说道华佗通过脉诊得到胎儿已死的案例,而且还能辨别胎儿的性别。(这个故事前半段可信度还高点,后半段能辨别胎儿性别感觉过于夸大。)

县吏世苦四支烦,口中乾,不欲闻人声,小便不利。佗曰:“试作热食,得汗则愈;不汗,后三日死。”即作热食而不汗出,佗曰:“藏气已绝於内,当啼泣而绝。”果如佗言。

小编乱谈:这一段主要是说到了中医基础理论中“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方面气能生津、行津、摄津,另一方面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小编乱谈:这一段便展现了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的思想。中医基础理论里面经常提到“证、症、病”的关系与“辨证论治”的思想。

证:是指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如风寒表实证。它包含了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反映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

病:疾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如感冒。病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论治:又称施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

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证”,通过辨证来认识疾病。 因而会出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情形。“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所表现出证候不同,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出现同一性质的证候,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证同治同,证异治异,是中医临床论治的基本规律。

而这则医案便是典型的通过辩证而采取“同病异治”的案例,兒寻、李延二人虽然出现的“症状”相似,然而通过辩证发现两人“病证”不同。“寻外实,延内实”。所以华佗“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治好了二人之病。

PS:有人提出疑义。外实当发汗,内实当下之。或许是作者在记载的时候不小心给“张冠李戴”了。

 

盐渎严昕与数人共候佗,適至,佗谓昕曰:“君身中佳否?”昕曰:“自如常。”佗曰:“君有急病见於面,莫多饮。”坐毕归,行数里,昕卒头眩堕车,人扶将还,载归家,中宿死。

故督邮顿子献得病已差,诣佗视脉,曰:“尚虚,未得复,勿为劳事,御内即死。临死,当吐舌数寸。”其妻闻其病除,从百馀里来省之,止宿交接,中间三日发病,一如佗言。

小编乱谈:这两段小故事说的都是华佗“料病如神,预知生死”其神奇的一面。

督邮徐毅得病,佗往省之。毅谓佗曰:“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欬嗽,欲卧不安。”佗曰:“刺不得胃管,误中肝也,食当日减,五日不救。”遂如佗言。

小编乱谈:这段故事即表现出表现出华佗“料病如神,预知生死”。也显示出华佗“针灸”造诣很深,后面有一则华佗别传。也是展示了华佗针灸之术的高超技艺。并且留下了“华佗夹脊”这一名词。

华佗在古人“夹脊穴”(古法中,脊柱两旁一系列穴位称夹脊穴,距脊柱正中线旁开一寸半)的基础上进行纠正(改为距脊柱正中线半寸)。说明华佗在行医的过程中并非一昧沿袭古人的治法,而是能够紧密的联系实践经验去升华理论知识。体现了其治学严谨的一面。

东阳陈叔山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问佗,佗曰:“其母怀躯,阳气内养,乳中虚冷,兒得母寒,故令不时愈。”佗与四物女宛丸,十日即除。

小编乱谈:这一段表现了“子病医母”的故事。小孩子生病了,华佗却能准确的判断出是小孩母亲体寒所致。或许这也算是中医基础理论中讲求的“整体观念”吧。

彭城夫人夜之厕,虿螫其手,呻呼无赖。佗令温汤近热,渍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数为汤,汤令暖之,其旦即愈。

小编乱谈:这一段说了华佗治疗蝎毒的案例。包括后面治疗寄生虫的案例。展现出华佗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十分全面,对寄生虫等疾病也是治疗经验丰富。

军吏梅平得病,除名还家,家居广陵,未至二百里,止亲人舍。有顷,佗偶至主人许,主人令佗视平,佗谓平曰:“君早见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结,促去可得与家相见,五日卒。”应时归,如佗所刻。

小编乱谈:这一段小故事依旧是“料病如神,预知生死”。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兒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小编乱谈:这一段是一则治疗寄生虫的案例。从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这句活中便能看出华佗对寄生虫等疾病治疗经验丰富。

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小编乱谈:这一段便说到了“情志疗法。早在《黄帝内经》中便记载有情志相胜疗法。

并且在《吕氏春秋》一书中便记载了一篇战国时期宋国名医文挚为齐国国君(齐闵王)治病的小故事。文挚也是用的“情志疗法”故意激怒齐王,从而治好了齐王的疾病。然而文挚没能像华佗这般幸运。惨遭“烹杀”。在华佗之后,也有许多名医(比如金元时期张从正、朱震亨等)均善于运用“情志疗法”。

又有一士大夫不快,佗云:“君病深,当破腹取。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杀君,忍病十岁,寿俱当尽,不足故自刳裂。”士大夫不耐痛痒,必欲除之。佗遂下手,所患寻差,十年竟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乱谈:这一段“外科圣手”华佗便做了一个开胸腹的大手术。但是在做手术之前与患者言明利害。说你十年后便死,手术成功与否,你都得死。PS:话说痛痒也是活十年,做手术也是活十年。除去做手术的风险来看。做手术还是值得的。手动滑稽。

广陵太守陈登得病,胸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数升,欲成内疽,食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先服一升,斯须尽服之。食顷,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依期果发动,时佗不在,如言而死。

小编乱谈:这一段又是一则治疗寄生虫的案例。不过这次的病患身份特殊。陈登出生于名门望族,并在曹操攻打吕布的时候献计有功深受曹操喜爱。以为后文曹操召见华佗埋下伏笔。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

小编乱谈:果真是树大招风啊。曹操因为听见华佗名气大,召来身边为他治“头风病”。

华佗利用针灸给曹操治疗头风病,而且效果很好。这时候曹操的头风病还不是很严重。

【佗别传曰:有人病两脚躄不能行,轝诣佗,佗望见云:“己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或一寸,或五寸,纵邪不相当。言灸此各十壮,灸创愈即行。后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

 

(图片来源于网络)

PS:这里面附了一则别传。也是从侧面显示华佗针灸之术高明。也是“华佗夹脊穴”的由来。

李将军妻病甚,呼佗视脉,曰:“伤娠而胎不去。”将军言:“闻实伤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脉,胎未去也。”将军以为不然。佗舍去,妇稍小差。百馀日复动,更呼佗,佗曰:“此脉故事有胎。前当生两兒,一兒先出,血出甚多,后兒不及生。母不自觉,旁人亦不寤,不复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脉不复归,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当与汤,并针一处,此死胎必出。”汤针既加,妇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长可尺所。

小编乱谈:这里又插了一则通过脉诊得到胎儿已死的案例。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恆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於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因,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兒强死也。”

小编乱谈:这一段便提到了华佗之死。(华佗自己也有“作”的成分,惹怒了曹操惨遭杀害)本来华佗是想走向仕途的,结果以行医为业。自己心里面多少还是有些悔恨的。曹操因为处理政务繁忙,头风病加重。华佗从“随手而差”到“曹操的专职医生”。华佗打心里是很不情愿的。后面提到“佗恃能厌食事”(一方面是他心系天下穷苦大众,另一方面“伴君如伴虎”啊。自己一身本事,还真是不想伺候你曹操)华佗也知道曹操的病很难治好,就找了个借口回家了。回家后又找了个妻子生病的理由,续假了。曹操就催他赶快回来为我治头风啊。华佗呢反正就是不想走了(恃能厌食事)。结果曹操发怒了。派人去华佗家一探究竟。结果发现华佗妻子装病。(话说,华佗妻子无论是不是装病,华佗这回也是摊上事了。曹操作为当时最高实权的掌握者。三番五次的请你,你不去。实在是太不给面子了。曹操本就是喜怒无常之人。华佗一而再,再而三的违背曹操的意愿。若你是曹操,你能忍?刘禹锡《华佗论》中便提到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 惹恼了曹操,注定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将华佗关入许昌的监狱。华佗也承认了欺骗一事。当时曹操身边一名重要的谋臣荀彧还像曹操求情。放华佗一条生路。华佗毕竟是当时的名医。他的性命同时关系着天下苍生的性命。曹操当时那个气啊,怎么可能听进去荀彧的请求呢。气愤的说道: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一方面当时医生社会地位低下,曹操自是看不起他。另一方面曹操生气啊,三番五次请不来,还胆敢欺骗自己。不弄死你才怪呢。PS:孔融、杨修之流也是说杀便杀,多杀一个医生又能怎样呢。)杀害华佗后,曹操还为自己美化了一番。说华佗这家伙良心坏了坏了的,他能治好我的头风病,却故意养病自重。就算我不杀他,他也不会为我断掉病根的。一直到爱子曹冲病重的时候才有了一丝悔意。如果当时没有杀掉华佗,或许能救活这个最喜爱的孩子吧。(或许当时曹操没有杀死华佗,而华佗又医治好了曹冲。历史又是另一番走向吧。然也算是因果报应吧。曹操没能留华佗一条生路,却也痛失爱子。)

 

(这里是图片,手动滑稽)

初,军吏李成苦欬嗽,昼夜不寤,时吐脓血,以问佗。佗言:"君病肠臃,欬之所吐,非从肺来也。与君散两钱,当吐二升馀脓血讫,快自养,一月可小起,好自将爱,一年便健。十八岁当一小发,服此散,亦行复差。若不得此药,故当死。"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谓成曰:"卿今强健,我欲死,何忍无急(注:2)药,以待不祥?先持贷我,我差,为卿从华佗更索。"成与之。已故到谯,適值佗见收,怱怱不忍从求。后十八岁,成病竟发,无药可服,以至於死。(注:2)臣松之案:古语以藏为去。

小编乱谈:这则故事中最出彩的部分便是华佗为军吏诊病是说的君病肠臃,欬之所吐,非从肺来也。这是建立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做出的诊断。而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佗别传曰:人有在中见山阳太守广陵刘景宗,景宗说中平日数见华佗,其治病手脉之候,其验若神。琅琊刘勋为河内太守,有女年几二十,左脚膝里上有疮,痒而不痛。疮愈数十日复发,如此七八年,迎佗使视,佗曰:"是易治之。当得稻糠黄色犬一头,好马二疋。"以绳系犬颈,使走马牵犬,马极辄易,计马走三十馀里,犬不能行,复令步人拖曳,计向五十里。乃以药饮女,女即安卧不知人。因取大刀断犬腹近后脚之前,以所断之处向疮口,令去二三寸。停之须臾,有若蛇者从疮中而出,便以铁椎横贯蛇头。蛇在皮中动摇良久,须臾不动,乃牵出,长三尺所,纯是蛇,但有眼处而无童子,又逆鳞耳。以膏散著疮中,七日愈。又有人苦头眩,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积年。佗使悉解衣倒悬,令头去地一二寸,濡布拭身体,令周匝,候视诸脉,尽出五色。佗令弟子数人以铍刀决脉,五色血尽,视赤血,乃下,以膏摩被覆,汗自出周匝,饮以亭历犬血散,立愈。又有妇人长病经年,世谓寒热注病者。冬十一月中,佗令坐石槽中,平旦用寒水汲灌,云当满百。始七八灌,会战欲死,灌者惧,欲止。佗令满数。将至八十灌,热气乃蒸出,嚣嚣高二三尺。满百灌,佗乃使然火温床,厚覆,良久汗洽出,著粉,汗燥便愈。又有人病腹中半切痛,十馀日中,鬓眉堕落。佗曰:"是脾半腐,可刳腹养治也。"使饮药令卧,破腹就视,脾果半腐坏。以刀断之,刮去恶肉,以膏傅疮,饮之以药,百日平复。】

PS:这里面又附了一则别传。说了几个小故事,也俱是神话色彩浓厚。小编也不清楚为什么要用黄狗血才引出的“蛇”。话说狗狗死的好惨啊。为什么不直接给它个痛快呢。还要拖几十里地,活活拖死。后面有出现了一个开胸腹的大手术。

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普依准佗治,多所全济。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颈鸱顾,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普施行之,年九十馀,耳目聪明,齿牙完坚。阿善针术。凡医咸言背及胸藏之间不可妄针,针之不过四分,而阿针背入一二寸,巨阙胸藏针下五六寸,而病辄皆瘳。阿从佗求可服食益於人者,佗授以漆叶青黏散。漆叶屑一升,青黏屑十四两,以是为率,言久服去三虫,利五藏,轻体,使人头不白。阿从其言,寿百馀岁。漆叶处所而有,青黏生於丰、沛、彭城及朝歌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编乱谈:故事最后说到了华佗的两名弟子。最后一段也可以看做是吴普、樊阿别传。

还提到了五禽戏。另外提到了“漆叶青黏散”。后面的别传中也是介绍了青黏这个东西。现在对于青黏,一般都认为是黄精,也有人认为是玉竹。(《本草纲目》也并未肯定是何物,只说:"今考黄精、萎蕤,性味功用大抵相近,而萎蕤之功更胜,故青黏一名黄芝,与黄精同名,一名地节,与萎蕤同名,则二物虽通用即可)

【佗别传曰:青黏者,一名地节,一名黄芝,主理五藏,益精气。本出於迷入山者,见仙人服之,以告佗。佗以为佳,辄语阿,阿又秘之。近者人见阿之寿而气力强盛,怪之,遂责阿所服,因醉乱误道之。法一施,人多服者,皆有大验。文帝典论论郤俭等事曰:"颍川郤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巿伏苓价暴数倍。议郎安平李覃学其辟谷,餐伏苓,饮寒水,中泄利,殆至陨命。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军谋祭酒弘农董芬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阉竖真无事於斯术也,人之逐声,乃至於是。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术,自以当仙。济南孙邕少事之,从至京师。会和平病死,邕因葬之东陶,有书百馀卷,药数囊,悉以送之。后弟子夏荣言其尸解。邕至今恨不取其宝书仙药。刘向惑於鸿宝之说,君游眩於子政之言,古今愚谬,岂唯一人哉!"东阿王作辩道论曰:"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郤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卒所以集之於魏国者,诚恐斯人之徒,接奸宄以欺众,行妖慝以惑民,岂复欲观神仙於瀛洲,求安期於海岛,释金辂而履云舆,弃六骥而美飞龙哉?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然始等知上遇之有恒,奉不过於员吏,赏不加於无功,海岛难得而游,六黻难得而佩,终不敢进虚诞之言,出非常之语。余尝试郤俭绝谷百日,躬与之寝处,行步起居自若也。夫人不食七日则死,而俭乃如是。然不必益寿,可以疗疾而不惮饥馑焉。左慈善修房内之术,差可终命,然自非有志至精,莫能行也。甘始者,老而有少容,自诸术士咸共归之。然始辞繁寡实,颇有怪言。余常辟左右,独与之谈,问其所行,温颜以诱之,美辞以导之,始语余:'吾本师姓韩字世雄,尝与师於南海作金,前后数四,投数万斤金於海。'又言:'诸梁时,西域胡来献罽、腰带、割玉刀,时悔不取也。'又言:'车师之西国。儿生,擘背出脾,欲其食少而弩行也。'又言:'取鲤鱼五寸一双,合其一煮药,俱投沸膏中,有药者奋尾鼓鰓,游行沉浮,有若处渊,其一者已熟而可啖。'余时问:'言率可试不?'言:'是药去此逾万里,当出塞;始不自行不能得也。'言不尽於此,颇难悉载,故粗举其巨怪者。始若遭秦始皇、汉武帝,则复为徐巿、栾大之徒也。】

PS:这则别传以“青黏”做引子引出了一系列道家的养性之术。

三国志中记载的华佗传到此便结束了。接下来小编与大家聊聊华佗在《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在三国演义中华佗一共出场了三次。第一次出场是为周泰医治。第二次出场便是为关羽刮骨疗毒。第三次出场便是为曹操治头风病,提出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结果惨遭杀害。

初登场:周泰在与孙权守宣城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伙山贼。周泰为了保护孙权。身被十二创,命在旦夕。这时候虞翻便推荐了华佗。说他是当世神医。于是不到一天的功夫华佗便来到了。孙策见华佗鹤发童颜,飘然有出世之姿。乃待为上宾,请他为周泰诊治。华佗看了之后说:“此易事耳。”投之以药,一月而愈。

PS:这里华佗初亮相。便颇具仙风道骨。而且受到礼遇。在古代医家社会地位低下,在小说中让华佗受到执政者的礼遇一方面展现出其医术高超。另一方面也是对医家的一种精神补偿吧。但其真实性也有待考证。无论是三国志华佗传,还是周泰传都没有提到是华佗替周泰治的金创。

再登场:便是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华佗听说关羽手臂中了毒箭,久闻关公忠义的美名,特地前来为关羽医治且不取分毫。关羽在刮骨疗毒之时,依旧是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

PS:这里主要是展现了关羽非同寻常的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赞颂了华佗的医术、医德之高。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然而,关羽身中毒箭之时。华佗已经遇害了。其次就“刮骨疗毒”本身也是“难经推敲”。

谢幕演出:华佗为曹操治头风病,提出要根治头风病必须做“开颅手术”。曹操感到有疑虑。结果华佗在曹操面前又吧啦吧啦一堆对关羽的溢美之词。结果曹操疑心病犯了,怀疑华佗是刘备集团派来的奸细。便把华佗杀害了。

PS:三国演义本就是“褒刘贬曹”。而且华佗也确实死于曹操之令。比较有意思的是“开颅手术”这段。小编觉得这个开颅手术或许是在华佗做开胸腹的手术基础上产生的脑洞。胸腹能开的,头颅开不的?另外把曹操与关羽一对比,更是高下立判。

小编觉得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也是作者在民间搜罗的资料加以整理写出来的。其中有些故事也颇有神话色彩。但是也提到了华佗的“性情较恶”。或许这更接近真实的华佗吧。医术高明而又“性格古怪”。而在《三国演义》中其艺术形象得到了升华。突出了“神”的一面。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且华佗“神医”的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有关华佗的故事就与大家分享到这了。

 


药材中药学中药配方中药饮片中药名称词典中药材种植知识


延伸资源下载(中医理论、中药词典、中医文献古籍、中医经方学、麻衣神相、太乙神数、七政四余、大六壬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皇极经世四柱六爻风水、铁板神数、、六壬史上最全版古今秘籍汇总|儒释道古本及民间术数大全超强版持续更新中......)
防采集机制启动,欢迎访问mlbaikew.com

版权声明:本站部分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拨打网站电话或发送邮件至1330763388@qq.com 反馈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标题:你所不知的神医华佗故事!发布于2021-07-19 17:59:35

相关推荐